有 木星光环
过去有人猜测,在木星附近有一个尘埃层或环,但一直未能证实。1979年3月,“旅行者1号”考察木星时,拍摄到木星环的照片,不久,“旅行者2号”又获得了木星环的更多情况,终于证实木星也有光环。木星光环的形状像个薄圆盘,其厚度约为30公里,宽度约为6500公里,离木星12.8万公里。光环分为内环和外环,外环较亮,内环较暗,几乎与木星大气层相接。光环的光谱型为G型,光环也环绕着木星公转,7小时转一圈。木星光环是由许多黑色碎石块构成的,石块直径在数十米到数百米之间。由于黑石块不反射太阳光,因而长期以来一直未被我们发现。
土星光环
土星
据国外媒体报道,数百年来,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们一直在尝试着研究和查明土星光环的结构。同时,这些光环的成因则更显得神秘莫测。不过,“卡西尼”号探测器传回的最新观测数据最终揭开了土星光环的“身世”——它们在数亿年前均曾是土星的卫星,最终发生分解并演化为现在的带状结构。
现在,那些曾经的卫星已演化为体积相对平均的小石块、灰尘和气体。正如天文学家们所指出的,这一演化过程至少可以在土星的一条光环——G环上得到验证。
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位于土星光环群外侧的G环目前还受到了土卫一引力的影响。
美国宇航局的专家们指出,土星G环由于距离其他环较远,因此直到1979年才被飞经土星的“先驱”号探测器偶然发现。当时在科学家中间立刻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这条光环距离土卫一如此之近,却并未分解为尘埃状的云团(土卫一的直径为400公里,距离G环约15000公里)。
借助“卡西尼”号获取的最新数据,科学家们现在终于可以为这一谜题给出答案。这是由于,在G环的内侧存在着一个明亮的弧状结构,NASA的专家们认为,该弧线是由一些直径为数十米的大块岩石组成的。这些相对较大的岩石在微型陨石的不断轰击下逐步分解并不断演化为光环的一部分。
不过,如果G环中的所有“大型”天体能够融合为一个整体,那将会形成一个新的卫星。NASA认为,这颗卫星确实曾经存在过。
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的杰夫•库兹表示:“在土星G环中确实曾存在过一颗卫星。但不知何时,它发生了解体,并演化为一条由冰块和碎石构成的光环。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前卫星的残骸是如何环绕土星运动的。”
现在,G环中的那些大型天体正受到来自土卫一的弱引力作用。“卡西尼”号已清楚地记录下了这种引力的存在。
不过,科学家们也指出,在G环和土卫一之间存在着相互间的引力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所谓的“共振效应”。据推算,G环中的这些较大天体将会不断发生分解并平均分散到整个轨道上。由此同时,由于这些天体的消失,土卫一受到的引力将会减小,并有可能逐渐远离土星轨道。
卡西尼缝
1675年著名天文学家卡西尼(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 1625–1712)观测到土星光环实际上是双重的,内外两重环之间被一条黑暗的缝隙分隔,此缝现在被命名为卡西尼缝(Cassini Division)。
土星
土星是古人所知道最远的一颗行星,它虽然距离我们很远,却相当地明亮。在最亮的时候,它可以达到-0.75星等, 此时除了天狼星之外,比任何恒星都要亮。它的亮度也超过了水星,而且无论如何,它也比水星更容易观察,因为土星比我们距离太阳更远,不像水星那样只能保持在太阳的周围,以致无法在半夜的星空中出现。
土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 14.3×108公里, 是木星平均距离的1.833倍;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29.458年,与木星公转周期11.862年相比,土星年大约是木星年的2.5倍。
在许多方面,土星都亚于木星。就拿大小来说,它是太阳系中的第二大行星,次于木星。赤道直径为120000公里,仅为木星的5/6。由于土星体积比较小,距离太阳又比较远、因而照射到土星上的太阳光的强度仅为木星的一半,使土星比木星暗了许多。但是在另一方面,土星仍然大得足以使它有相当大的亮度。
土星的质量是地球的95.1倍,成为仅次于木星的第二个质量最大的行星。它的质量只有木星的3/10,而体积却为木星的6/10。这样大的体积中只有这么少的质量,土星的密度一定非常低。确实,土星的密度仅是水的0.7倍,是我们知道的太阳系中密度最小的行星。如果我们设想能够用塑料布把土星包起来,以防止它融化或散开,然后将它放进一个能够容得下的海洋里,它将会浮在水面上。因此可以推测,土星较木星含有更多的氢,而其他的含量则较少。同时,由于土星的重力很弱,因此对组成它的物质也不能像木星压缩自己的物质那样压缩得那么紧。
虽然土星的体积较小,自转速度却很快,但比起木星还是慢了些;土星的自转周期是10.67天,所以土星日比木星日长8%。
尽管土星的自转比木星慢,但是土星外层的密度较低,吸住外层的引力吸引也较小;结果,土星在赤道附近隆起较大,而成为太阳系最扁的一颗行星。它的扁率为0.102,比木星扁1.6倍、比地球扁30倍。虽然土星的赤道直径有120,000公里,而极直径却仅有108,000公里,相差12,000公里,几乎是地球直径的全长!
土星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土星反而独具丰姿。伽利略第一次透过他原始的望远镜观察土星时,发现它的形状有点奇怪,好像在其球体的两侧还有两个小球。他继续观察,发现那两个小球渐渐变得很难看见,到1612年年底时,终于同时消失不见了。
其他天文学家也报告过土星的这种奇怪现象;但直到1656年,惠更斯才提出了正确的解释。他宣称,土星外围环绕着一圈又亮又薄的光环;光环与土星不接触。
土星的自转轴和地球一样,也是倾斜的,土星的轴倾角是26.73°,地球则是23.45°。由于土星的光环和赤道是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是对着太阳(也对着我们)倾斜的。当土星运行到其轨道的一端时,我们可由上往下看见光环近的一面,而远的一面仍被遮住。当土星在轨道的另一端时,我们就可由下往上看到光环近的一面,而远的一面依然被遮住。土星从轨道的这一侧转到另一侧需要14年多一点。在这段时间内,光环也逐渐由最下方移向最上方。行至半路时,光环恰好移动到中间位置,这时我们观察到光环两面的边缘连接在一起,状如“一条线”。随后;土星继续运行,沿着另一半轨道绕回原来的起点,这时光环又逐渐地由最上方向最下方移动;移到正中间时,我们又看见其边缘连接在一起。因为土星环非常薄,所以当光环状如“一条线”时就好像消失了一样。1612年年底伽利略看到的正是这种情景;据说由于懊恼,他没有再观察过土星。
土星环位于土星的赤道面上。在空间探测以前,从地面观测得知土星环有五个,其中包括三个主环(A环、B环、C环)和两个暗环(D环、E环)。B环既宽又亮,它的内侧是C环,外侧是A环。A环和B环之间为宽约5,000公里的卡西尼缝,它是天文学家卡西尼在1675年发现的。
1826年,德国血统的俄国天文学斯特鲁维把外面的环命名为A环,把里面的环命名为B环。1850年,美国天文学家W.C.邦德宣称,还有一个比B环更靠近土星的暗淡光环。这个暗淡光环就是C环,C环与B环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
在太阳系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像土星环那样的东西,或者说,用任何仪器我们也看不到任何地方有像土星环那样的光环。诚然,我们现在知道,围绕着木星有一个稀薄的物质光环,且任何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气体巨行星都可能有一个由靠近它们的岩屑构成的光环。然而,如果以木星的光环为标准,这些光环都是可怜而微不足道的,而土星的环系却是壮丽动人的。从地球上看,从土星环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延伸269,700公里(167,600英里),相当于地球宽度的21倍,实际上几乎是木星宽度的2倍。
土星环到底是什么呢?J.D.卡西尼认为它们像铁圈一样是平滑的实心环。可是,1785年拉普拉斯(后来他提出了星云假说)指出,因为环的各部分到土星中心的距离不同,所以受土星引力场吸引的程度也会不同。这种引力吸引的差异(即我前面提过的潮汐效应)会将环拉开。拉普拉斯认为,光环是由一系列的薄环排在一起组成的,它们排列得如此紧密,以致从地球的距离看去就如同实心的一样。
可是,1855年,麦克斯韦(后来他预言了电磁辐射宽频带的存在)提出,即使这种说法也未尽圆满。光环受潮汐效应而不碎裂的惟一原因,是因为光环是由无数比较小的陨星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在土星周围的分布方式,使得从地球的距离看去给人以实心环的印象。麦克斯韦的这一假说是正确的,现在已无人提出疑义。
法国天文学家洛希用另一种方法研究潮汐效应,他证明,任何坚固的天体,在接近另一个比它大得多的天体的时候,都会受到强大的潮汐力作用而最终被扯成碎片。这个较小的大体会被扯碎的距离称为洛希极限,通常是大天体赤道半径的2.44倍。
这样,土星的洛希极限就是2.44乘以它的赤道半径60,000公里,即146,400公里,A环的最外边缘至土星中心的距离是136,500公里(84,800英里),因此整个环系都处在洛希极限以内。(木星环也同样处在洛希极限以内。)
很明显,土星环是一些永远也不能聚结成一颗卫星的岩屑(超过洛希极限的岩屑会聚结成卫星——而且显然确实如此),或者是一颗卫星因某种原因过分靠近土星而被扯碎后留下的岩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它们都是余留的一些小天体。(被作用的天体越小,潮汐效应也就越小,碎片小到某个程度之后,就不再继续碎裂了,除非两个小天体相互间偶尔碰撞。)据估计,如果将土星环所有的物质聚合成一个天体,结果将会是一个比我们的月亮稍大的圆球。
天王星环
由于相对运动的关系,远方恒星有时会移动到太阳系天体如月亮、行星或小行星的正后方,这种现象称为掩星。掩星发生时,如果近距天体没有大气,星光便立即消失。如果天体外围有大气,则星光在完全消失前会有一个略被减弱的过程。各类掩星发生的时刻可以通过理论计算非常准确地作出预报。
1977年3月10日曾发现一次天王星掩星的罕见天象,被掩的是一颗暗星。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天文学家都对此进行了观测。意想不到的奇怪事情发生了,小星在预报被掩时刻前35分钟出现了"闪烁",也就是星光减弱又迅即复亮。这种闪烁一连出现了好几次。当这颗星经天王星背后复现,或者说掩星过程结束后,闪烁现象又重复出现。以后,经过对观测结果的仔细研究,发现闪烁是因天王星环的存在而造成的。这是继1930年发现冥王星后本世纪太阳系内的又一重大发现。由于天王星环非常暗弱,过去即使在大望远镜中也从未直接观测到过。1978年,美国用5米口径望远镜才在波长2.2微米的红外波段首次拍摄到天王星环的照片。
在随后的几年,天文学家共辨认出9条光环这些环都很窄,一般不足10千米,其中一条最宽的环叫ε环,约100千米。这些环都很暗,即使用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也不能直接看到,因此虽然它们在本质上和土星光环并无区别,但天文学家却只称它们“环”,而不称它们“光环”。
1986年1月24日,“旅行者”2号在探测天王星时不但证实了这些环的存在,还发现了两条新环,使目前我们所知的王天星环达到11条。这些环大多是圆的,环与环相距较远。只有ε环较为特殊,是椭圆环。这些环有的呈深蓝色,有的偏红。环中的物质大部分是微小的尘埃,间或也有拳头、西瓜大小的石块,偶尔还有卡车那么大的岩石,中间夹杂着一些冰屑。
土星新环
在上周少有的观测中,卡西尼的照相机显示出土星的一个新环和其他一些壮观景象,包括从土卫二伸展出的数万千米细指状冰物质以及回望地球的一张照片。
2006年9月15日,卡西尼号显示出土星的一个新环,其轨道与土卫十和土卫十一相符。此次观测是当太阳正从土星后面经过而卡西尼号则处在土星的阴影中时进行的,在背光中光环显得很明亮。通常这种情况只持续约1小时,但这一次是不寻常的12小时马拉松
木星环
随着行星际空间探测器的发射,不断揭示出太阳系天体中许多前所未知的事实,木星环的发现就是其中的一个。早在1974年"先锋11号"探测器访问木星时,就曾在离木星约13万公里处观测到高能带电粒子的吸收特征。
两年后有人提出这一现象可用木星存在尘埃环来说明。可惜当时无人作进一步的定量研究以推测这一假设环的物理性质。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国先后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空间探测器。经过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旅行者1号"穿过木星赤道面,这时它所携带的窄角照相机在离木星120万公里的地方拍到了亮度十分暗弱的木星环的照片。同年7月,后其到达的"旅行者2号"又获得了有关木星环的更多的信息。
根据对空间飞船所拍得照片的研究,现已知道木星环系主要由亮环、暗环和晕三部分组成。环的厚度不超过30公里。亮环离木星中心约13万公里,宽6000公里。暗环在亮环的内侧,宽可达5万公里,其内边缘几乎同木星大气层相接。亮环的不透明度很低,其环粒只能截收通过阳光的万分之一左右。靠近亮环的外缘有一宽约700公里的亮带,它比环的其余部分约亮10%,暗环的亮度只及亮度环的几分之一。晕的延伸范围可达环面上下各1万公里,它在暗环两旁延伸到最远点,外边界则比亮环略远。据推算,环粒的大小约为2微米,真可算是微粒。这种微米量级的微粒因辐射压力、微陨星撞击等原因寿命大大短于太阳系寿命。为了证实木星环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这一说法,人们提出了维持这种小尘埃粒子数量的动态稳定的几种可能的环粒补充源。
看不见的木星环
1979年3月,旅行者1号探测器穿越木星赤道平面时,在离地球6亿千米处发回大量的珍贵照片。出乎人们所料,发现木星和土星一样也拥有光环。4个月后,旅行者2号探测器飞临木星证实了这个结论。但木星光环和土星光环有很大不同,木星光环是弥散透明的,由亮环、暗环和晕三部分组成。亮环在暗环的外边,晕为一层极薄的尘云,将亮环和暗环整个包围起来。木星环离木星中心约12.8万千米,环宽9000千米,环的厚度只有几千米左右,是由大量的尘埃和黑色的碎石组成。这些碎石的大小从1/1000毫米到数十米不等,不反光,肉眼无法看到,以周期为7小时左右的速度围绕木星旋转。暗淡单薄的木星环套在庞大的木星身躯上,发现它确实是极不容易的。它对研究行星的起源和演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或许其它行星也有不易看到的环。
行星光环
行星的光环一般情况下由冷冻气体和尘埃共同构成,其色彩由构成行星光环的物质微粒的大小决定。构成行星光环的微粒体积不同对白色太阳光的散射程度就有差异,体积较大的微粒对太阳光的散射接近色谱红色区域,而体积较小的微粒则靠近蓝色。
土星环
土星环由蜂窝般的太空碎片、岩石和冰组成。主要的土星环宽度从48公里到30.2万公里不等,以英文字母的头7个命名,距离土星从近到远的土星环分别以被发现的顺序命名为D、C、B、A、F、G和E.土星及土星环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已形成,当时太阳被宇宙尘埃和气体所包围,最后形成了土星和土星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土星反而独具丰姿。伽利略第一次透过他原始的望远镜观察土星时,发现它的形状有点奇怪,好像在其球体的两侧还有两个小球。他继续观察,发现那两个小球渐渐变得很难看见,到1612年年底时,终于同时消失不见了。
其他天文学家也报告过土星的这种奇怪现象;但直到1656年,惠更斯才提出了正确的解释。他宣称,土星外围环绕着一圈又亮又薄的光环;光环与土星不接触。
土星的自转轴和地球一样,也是倾斜的,土星的轴倾角是26.73°,地球则是23.45°。由于土星的光环和赤道是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是对着太阳(也对着我们)倾斜的。当土星运行到其轨道的一端时,我们可由上往下看见光环近的一面,而远的一面仍被遮住。当土星在轨道的另一端时,我们就可由下往上看到光环近的一面,而远的一面依然被遮住。土星从轨道的这一侧转到另一侧需要14年多一点。在这段时间内,光环也逐渐由最下方移向最上方。行至半路时,光环恰好移动到中间位置,这时我们观察到光环两面的边缘连接在一起,状如“一条线”。随后;土星继续运行,沿着另一半轨道绕回原来的起点,这时光环又逐渐地由最上方向最下方移动;移到正中间时,我们又看见其边缘连接在一起。因为土星环非常薄,所以当光环状如“一条线”时就好像消失了一样。1612年年底伽利略看到的正是这种情景;据说由于懊恼,他没有再观察过土星。
土星环位于土星的赤道面上。在空间探测以前,从地面观测得知土星环有五个,其中包括三个主环(A环、B环、C环)和两个暗环(D环、E环)。B环既宽又亮,它的内侧是C环,外侧是A环。A环和B环之间为宽约5,000公里的卡西尼缝,它是天文学家卡西尼在1675年发现的。
1826年,德国血统的俄国天文学斯特鲁维把外面的环命名为A环,把里面的环命名为B环。1850年,美国天文学家W.C.邦德宣称,还有一个比B环更靠近土星的暗淡光环。这个暗淡光环就是C环,C环与B环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
在太阳系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像土星环那样的东西,或者说,用任何仪器我们也看不到任何地方有像土星环那样的光环。诚然,我们现在知道,围绕着木星有一个稀薄的物质光环,且任何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气体巨行星都可能有一个由靠近它们的岩屑构成的光环。然而,如果以木星的光环为标准,这些光环都是可怜而微不足道的,而土星的环系却是壮丽动人的。从地球上看,从土星环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延伸269,700公里(167,600英里),相当于地球宽度的21倍,实际上几乎是木星宽度的2倍。
土星环到底是什么呢?J.D.卡西尼认为它们像铁圈一样是平滑的实心环。可是,1785年拉普拉斯(后来他提出了星云假说)指出,因为环的各部分到土星中心的距离不同,所以受土星引力场吸引的程度也会不同。这种引力吸引的差异(即我前面提过的潮汐效应)会将环拉开。拉普拉斯认为,光环是由一系列的薄环排在一起组成的,它们排列得如此紧密,以致从地球的距离看去就如同实心的一样。
可是,1855年,麦克斯韦(后来他预言了电磁辐射宽频带的存在)提出,即使这种说法也未尽圆满。光环受潮汐效应而不碎裂的惟一原因,是因为光环是由无数比较小的陨星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在土星周围的分布方式,使得从地球的距离看去给人以实心环的印象。麦克斯韦的这一假说是正确的,现在已无人提出疑义。
法国天文学家洛希用另一种方法研究潮汐效应,他证明,任何坚固的天体,在接近另一个比它大得多的天体的时候,都会受到强大的潮汐力作用而最终被扯成碎片。这个较小的大体会被扯碎的距离称为洛希极限,通常是大天体赤道半径的2.44倍。
这样,土星的洛希极限就是2.44乘以它的赤道半径60,000公里,即146,400公里,A环的最外边缘至土星中心的距离是136,500公里(84,800英里),因此整个环系都处在洛希极限以内。(木星环也同样处在洛希极限以内。)
很明显,土星环是一些永远也不能聚结成一颗卫星的岩屑(超过洛希极限的岩屑会聚结成卫星——而且显然确实如此),或者是一颗卫星因某种原因过分靠近土星而被扯碎后留下的岩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它们都是余留的一些小天体。(被作用的天体越小,潮汐效应也就越小,碎片小到某个程度之后,就不再继续碎裂了,除非两个小天体相互间偶尔碰撞。)据估计,如果将土星环所有的物质聚合成一个天体,结果将会是一个比我们的月亮稍大的圆球。
木星环
随着行星际空间探测器的发射,不断揭示出太阳系天体中许多前所未知的事实,木星环的发现就是其中的一个。早在1974年"先锋11号"探测器访问木星时,就曾在离木星约13万公里处观测到高能带电粒子的吸收特征。
两年后有人提出这一现象可用木星存在尘埃环来说明。可惜当时无人作进一步的定量研究以推测这一假设环的物理性质。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国先后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空间探测器。经过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旅行者1号"穿过木星赤道面,这时它所携带的窄角照相机在离木星120万公里的地方拍到了亮度十分暗弱的木星环的照片。同年7月,后其到达的"旅行者2号"又获得了有关木星环的更多的信息。
根据对空间飞船所拍得照片的研究,现已知道木星环系主要由亮环、暗环和晕三部分组成。环的厚度不超过30公里。亮环离木星中心约13万公里,宽6000公里。暗环在亮环的内侧,宽可达5万公里,其内边缘几乎同木星大气层相接。亮环的不透明度很低,其环粒只能截收通过阳光的万分之一左右。靠近亮环的外缘有一宽约700公里的亮带,它比环的其余部分约亮10%,暗环的亮度只及亮度环的几分之一。晕的延伸范围可达环面上下各1万公里,它在暗环两旁延伸到最远点,外边界则比亮环略远。据推算,环粒的大小约为2微米,真可算是微粒。这种微米量级的微粒因辐射压力、微陨星撞击等原因寿命大大短于太阳系寿命。为了证实木星环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这一说法,人们提出了维持这种小尘埃粒子数量的动态稳定的几种可能的环粒补充源。
海王星环
由于拥有环的三颗行星——土星、木星和天王星都属于类木行星,因而人们很自然会去猜想第四个类木行星——海王星是否也存在环。
美国杂志《空间与望远镜》1978年4月号曾报道,1846年10月10日就有人在60厘米反射望远镜中用肉眼看到过海王星环,并在次年为剑桥大学天文台台长查里斯所证实,后者甚至得出环半径为海王星半径1.5倍的结论。但因后人在寻找海王星卫星的多次观测中均未发现环,这件事就渐渐被人淡忘了。本世纪80年代在发现天王星环的鼓励下,不少人试图通过海王星掩星事件来发现环,但对几次掩星观测结果的解释却是众说纷纭。有人报道发现了环,有人则说不存在环。对报道发现环的观测结果也有人认为可用其他原因来解释而否定环的存在。总之,海王星是否有环一时成了悬案。
1989年8月,"旅行者2号"探测器终于使这一悬案有了解答。当她飞近海王星时,发现海王星周围有3个光环隐藏在尘面下,而且外光环很不一般,呈明显弧状,沿弧有紧密积聚的物质。但有关海王星环系的具体情况至今仍不太清楚,还需要人们更多的探测和研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八大行星中哪些有光环
1、八大行星中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有光环。其中只有土星的光环又大又亮,最为著名,也最容易观察到。2、八大行星是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
哪个行星底下有光环
在太阳系的行星中,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带有光环。这些光环是由行星在形成过程中剩余的物质构成的,它们围绕行星旋转,并反射太阳光,从而在夜空中可见。土星的光环是由无数形状和大小不等的冰块组成,这些冰块以很快的速度围绕土星旋转。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光环呈现出各种颜色。土星光环的直径约为...
九大行星中有光环的是那些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不仅土星戴着光环,而且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是戴着光环的。
八大行星中哪些有光环
1. 在八大行星中,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均拥有光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土星的光环,它不仅规模宏大、光彩夺目,而且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轻易便可在观测中辨认出来。2.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依照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至远排序,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些行星的...
八大行星中哪些星球有光环
1、八大行星中有光环的行星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木星。木星有个黯淡的行星环系统,约有6,500千米宽,但厚度不到10千米。由大量尘埃和黑色碎石组成,以大约7小时的周期围绕木星旋转。环由三个主要的部分组成:内侧像花托,是由颗粒组成的晕环,中间是相对明亮的主环,还有外圈的薄纱环。这些...
太阳系中的天王,海王,冥王星有光环吗
天王星:天王星拥有一个暗淡的行星环系统,由直径约十米的洞仔敏黑暗粒状物组成。它是继土星环之后,在太阳系内发现的第二个环系统。目前已知天王星环有13个圆环,其中最明亮的是ε环(Epsilon),其他的环都非常黯淡。海王星:海王星同样拥有光环。从地球观察,只能看到暗淡模糊的圆弧,而非完整的光环。...
八大行星中哪些有光环
特别地,土星的光环最为显著和明亮,因此它是最易被观测到的光环之一。2.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至远的顺序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些行星的自转方向大多数与公转方向相同,然而金星和天王星是两个例外。金星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
八大行星都谁有光环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拥有光环。1. 土星 土星以其显著的行星环系统而闻名,主要成分是冰粒、岩石碎片和尘埃。它是已知卫星数量最多的行星,拥有83颗卫星。土卫六(泰坦)是土星系统中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之一,其大气层与其他卫星不同,拥有明显的大气层。
太阳系行星中哪些是有光环的?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有光环
八大行星哪些有光环?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有光环的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一、木星 木星拥有一个暗淡的行星环系统,大约宽6,500千米,厚度却不到10千米。这个环由大量尘埃和黑色碎石组成,以大约7小时的周期围绕木星旋转。木星的环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内侧类似花托的晕环,中间较明亮的主环,以及外层的薄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