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山水画出现了怎样的风格转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如题所述

  在两宋时期,中国山水、花鸟画更为繁荣昌盛。首先山水、花鸟画已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画家都擅长山水、花鸟画。仅据《图画见闻志》、《宜和画谱》、《画继》及《图绘宝鉴》所载统计,就有李成、关仝、范宽、郭熙、李唐、赵伯驹、马远、米氏父子等180余人善写山水画。而所流传的画迹,仅宣和时皇室收藏的北宋山水画就有《千里江山图》、《滕王阁图》等730余件。所反映内容之丰富与深刻,都是前代所不及的,特别是画家与文学相结合,师法造化,借景抒怀,更成一代的潮流。如当时所画的“剩水残山”或是“长江万里”,就多少富有“不堪风雨过江南”之意。即使写“好山好水看不尽”,也不免带有“天晚正愁余”的伤感。画花鸟亦多含有一定的意义,例如画竹子多象征清高,画牡丹以象征富贵,画梅松以象征不畏惧严寒威迫,等等。
  自宋代以后,中国画的构图布局依循意形合一的原则,最突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大势。所谓大势,就是大周,也就是大体的位置。有人把“大势”比作下围棋。认为画画的布局是和下围棋的道理相仿。下围棋要用松,开始时,起手要宽,先着眼于通盘之局,然后再注意小处。画画也是如此,不经营好大势,其他就谈不上。(2)讲究开合。所谓“开合”,也可叫“分合”,简单地说,“开”就是“放”、起或生发,“合”就是收、结或收拾的意思。“开合”方式灵活多样。有下开上合,如宋人画的《长桥卧波图》,起手先画朱红长桥,在桥两端位置树木、房屋,河里还有船只往来,以破长桥的呆板,并把水波渐远渐淡地推上去,烟雾渺茫,有生发无穷之意,这就是“开”。而上半画远山数峰,以收拾其势,这就是所谓“合”。上开下合的,如宋马远画的《梅石溪凫图》,起手先在上半,把梅树、石雀画好,有向下开展之势,这便是“开”;在下半,画了一群野鸭在溪涧里嬉游,以收其势,这便是“合”。右开左合的,起手先在右半,有向左开展之意,然后在左半。左开右合的,如宋人画的《风雨归舟图》,起手先画丛竹、山石、树木,随风雨之势摇荡向右,意向左开展;然后画一叶归舟逆风向左,用以收敛风雨之势,以为合。另外,也有开而无合的。如:宋阎次平的《松磴精庐》团扇,右半在水边画一精致的庐舍,旁植松树数株,但左半却任其空白而无合。其实,这种无合也是有合的,只是把合的位置放在画面之外罢了。(3)注意主客体关系。所谓主客体关系,就是在画面布局景物时,不是平均分配,要有主次、重心。画人物,要以人物为主,以物为客;画花鸟,要以花鸟为主,以其他物象为客。主客配合要和谐、做到“多样的统一”。从画面来说,由于画面的下半部在视角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所以一般主体大多布置在这个地方。(4)注重虚实。所谓虚实,就是指画面上的疏密、浓淡、聚散。远近、大小就是虚实的一种形象。一般地说,近景形象画得比较大,比较详细而用墨较浓,可称为实;远景的形象画得比较小,比较简略而用墨较淡,可视为虚。中国画的空白更是一种特有的虚。这种虚,不着一点笔墨和颜色,有着特殊的意境。清华琳就说“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合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然但于白处求之,岂能得乎,必落笔时,气吞云梦,使全幅之纸皆吾之画,何患白之不合也,挥毫落纸如云烟,何患白之不活也。禅家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道出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且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过寂寥,毋重复排牙,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5)注重款题。中国画上题字大约始宋元。题诗和题字的内容往往可以补充和丰富画的主题思想。款题的字数多少,行数的长短、单双、横写或直写,都要和布局的虚实相配合,款题的字体也要与画相配合。就是说,工笔画要用楷书,写意画要用行书或草书题款。在大幅的画上题款要用大字、小幅画上要用小字配合。山石苍劲,宜款劲书,林木秀致,当题秀字。如画的色、墨较淡,款题的字也要用淡墨来写。款题写好后,须在其下面加盖印章。印章和款题的关系也和款题与画的关系一样,要求彼此协调统一。所以,中国国画画面中的款题、印章也是画的一部分,构成画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04
在两宋时期,中国山水、花鸟画更为繁荣昌盛。首先山水、花鸟画已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画家都擅长山水、花鸟画。仅据《图画见闻志》、《宜和画谱》、《画继》及《图绘宝鉴》所载统计,就有李成、关仝、范宽、郭熙、李唐、赵伯驹、马远、米氏父子等180余人善写山水画。而所流传的画迹,仅宣和时皇室收藏的北宋山水画就有《千里江山图》、《滕王阁图》等730余件。所反映内容之丰富与深刻,都是前代所不及的,特别是画家与文学相结合,师法造化,借景抒怀,更成一代的潮流。如当时所画的“剩水残山”或是“长江万里”,就多少富有“不堪风雨过江南”之意。即使写“好山好水看不尽”,也不免带有“天晚正愁余”的伤感。画花鸟亦多含有一定的意义,例如画竹子多象征清高,画牡丹以象征富贵,画梅松以象征不畏惧严寒威迫,等等。
自宋代以后,中国画的构图布局依循意形合一的原则,最突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大势。所谓大势,就是大周,也就是大体的位置。有人把“大势”比作下围棋。认为画画的布局是和下围棋的道理相仿。下围棋要用松,开始时,起手要宽,先着眼于通盘之局,然后再注意小处。画画也是如此,不经营好大势,其他就谈不上。(2)讲究开合。所谓“开合”,也可叫“分合”,简单地说,“开”就是“放”、起或生发,“合”就是收、结或收拾的意思。“开合”方式灵活多样。有下开上合,如宋人画的《长桥卧波图》,起手先画朱红长桥,在桥两端位置树木、房屋,河里还有船只往来,以破长桥的呆板,并把水波渐远渐淡地推上去,烟雾渺茫,有生发无穷之意,这就是“开”。而上半画远山数峰,以收拾其势,这就是所谓“合”。上开下合的,如宋马远画的《梅石溪凫图》,起手先在上半,把梅树、石雀画好,有向下开展之势,这便是“开”;在下半,画了一群野鸭在溪涧里嬉游,以收其势,这便是“合”。右开左合的,起手先在右半,有向左开展之意,然后在左半。左开右合的,如宋人画的《风雨归舟图》,起手先画丛竹、山石、树木,随风雨之势摇荡向右,意向左开展;然后画一叶归舟逆风向左,用以收敛风雨之势,以为合。另外,也有开而无合的。如:宋阎次平的《松磴精庐》团扇,右半在水边画一精致的庐舍,旁植松树数株,但左半却任其空白而无合。其实,这种无合也是有合的,只是把合的位置放在画面之外罢了。(3)注意主客体关系。所谓主客体关系,就是在画面布局景物时,不是平均分配,要有主次、重心。画人物,要以人物为主,以物为客;画花鸟,要以花鸟为主,以其他物象为客。主客配合要和谐、做到“多样的统一”。从画面来说,由于画面的下半部在视角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所以一般主体大多布置在这个地方。(4)注重虚实。所谓虚实,就是指画面上的疏密、浓淡、聚散。远近、大小就是虚实的一种形象。一般地说,近景形象画得比较大,比较详细而用墨较浓,可称为实;远景的形象画得比较小,比较简略而用墨较淡,可视为虚。中国画的空白更是一种特有的虚。这种虚,不着一点笔墨和颜色,有着特殊的意境。清华琳就说“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合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然但于白处求之,岂能得乎,必落笔时,气吞云梦,使全幅之纸皆吾之画,何患白之不合也,挥毫落纸如云烟,何患白之不活也。禅家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道出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且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过寂寥,毋重复排牙,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5)注重款题。中国画上题字大约始宋元。题诗和题字的内容往往可以补充和丰富画的主题思想。款题的字数多少,行数的长短、单双、横写或直写,都要和布局的虚实相配合,款题的字体也要与画相配合。就是说,工笔画要用楷书,写意画要用行书或草书题款。在大幅的画上题款要用大字、小幅画上要用小字配合。山石苍劲,宜款劲书,林木秀致,当题秀字。如画的色、墨较淡,款题的字也要用淡墨来写。款题写好后,须在其下面加盖印章。印章和款题的关系也和款题与画的关系一样,要求彼此协调统一。所以,中国国画画面中的款题、印章也是画的一部分,构成画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28
北宋、南宋山水画之分,在于南宋时已经国破山河在,画里就表现出了亡国的情绪及颓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有关
北宋繁荣,继承了很多唐朝的风格,到了南宋,国破家亡,很多艺术作品表现出了颓废、凄凉的感觉
南北的地域文化等也影响了风格变化

两宋山水画出现了怎样的风格转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开合”方式灵活多样。有下开上合,如宋人画的《长桥卧波图》,起手先画朱红长桥,在桥两端位置树木、房屋,河里还有船只往来,以破长桥的呆板,并把水波渐远渐淡地推上去,烟雾渺茫,有生发无穷之意,这就是“开”。而上半画远山数峰,以收拾其势,这就是所谓“合”...

从南宋到北宋,山水画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转变?从构图,内容,审美风格方面...
因为大批宫廷藏画被抢劫一空,南宋绘画的风格与北宋天差地别。南宋画风主要是北宋画院画家李唐的风格的发展。李唐本来是宋徽宗的宣和画院的画家。因为战乱,辗转南渡到杭州,在宋高宗的画院中担任画师。他的绘画风格影响了整个南宋。其主要特点有:1,画面表达,从原先的全景式山水,变化为主要表达风景片段...

为什么宋朝的山水画不一样??急啊!!!
北宋山水画地域特点强,状物高于达意。南宋抒情气质强,创意高于状物。这样北宋以形象的深人刻画来丰富画面的构图变化,以景物的渐层、重复的节奏来形成画面的统一,南宋以突出刻画某一主体形象来构成画面视觉中心,以简洁空灵来加强画面的艺术感受力。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1f7010100b7lu.h...

两宋山水画为何出现南北不同风格变化?
主要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有关 北宋繁荣,继承了很多唐朝的风格,到了南宋,国破家亡,很多艺术作品表现出了颓废、凄凉的感觉 南北的地域文化等也影响了风格变化

两宋山水画风格演变的基本脉络
前景作一巨石与主峰取得平衡,并以山腰的一线飞瀑,连贯上下气势。到了 宋朝南渡以后,山水画风大变,崇尚水墨。有名的有号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圭等。李唐、刘松年等画家的笔法细润,色彩富丽,精丽巧整,世称院体。后来的马远与夏圭学习唐朝画法并参以南宋水墨之法 。

中国山水画从五代到北宋再到南宋,在形式风格和精神内涵上产生了怎样的...
南宋画风主要是北宋画院画家李唐的风格的发展。李唐本来是宋徽宗的宣和画院的画家。因为战乱,辗转南渡到杭州,在宋高宗的画院中担任画师。他的绘画风格影响了整个南宋。其主要特点有:1,画面表达,从原先的全景式山水,变化为主要表达风景片段和局部景致的小景山水。这一特点,从李唐的后继者马远和夏圭的画...

中国山水画在两宋和元代各有什么特点?
后起的马远、夏圭、刘松年为创造性的画家。马远的“马一角”,夏圭的“笔墨交融、变化多端”,刘松年的“工整精细、墨爽色秀”,各具艺术风格。南宋山水画的总体特点表现在:以虚代实,以少胜多,笔放墨秀,劲锐洒脱。元代是一个风尚骤转时期,“文人画”势不可挡。代表人物赵孟頫强调“古意”、“...

五代两宋与元代的山水画比较
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元代山水画多用纸,利于干笔皴擦,“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墨法则干、湿并用,变化莫测,一片莽莽苍苍。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元以后,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了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

中国山水画在两宋和元代各有什么特点?
南宋的山水画则更加倾向表现作品的意境,例如,南宋佚名《深堂琴趣图》,就显示了独特的审美追求,构图上实景偏于一角,画面上留有大片的空白,使得画面虚实相生,雾气迷蒙,琴声缭绕的诗境引人向往。元代画家更加强调个人感情的抒发和个性风格的呈现,例如,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以枯见润的简练笔墨,...

试深入论述隋唐至北宋时期山水画的主要风格发展历程与风格表现特色.
中晚唐的绘画,一方面完善盛唐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开拓了新的领域。此时,以周昉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及宗教画更见完备。而王墨等人的山水画则发生了变 异,盛行树石题材,渐用重墨,泼墨山水也开始出现。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等的花鸟画作品则体现出了花鸟画的日臻完善。此外,李真与孙位也是当时的著名画 家。虽然他们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