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隋炀帝都是生前有头有脸的任务,那么为什么死后只留下了牙齿,他们的尸骨呢?其实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海昏侯、隋炀帝的墓葬设置简陋,密闭性不佳,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1、商周时期墓葬体积较少,密闭性较好。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人们对墓葬的设计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商周时期,我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物质文化并不发达,墓葬的设计也比较简单,但在简单的墓葬设计之中,却蕴含着非常多的细节。
商周时期的墓葬被外界称作土坑竖穴墓,顾名思义,就是将尸体竖着葬在土坑之中。一般情况下,商周时期在安葬死者时,都会提前挖好一个竖着的小坑,然后将尸身直接放入坑中进行掩埋,极少数的情况下,会搭配一个非常小的棺椁。
这样一来,尸骨与土壤紧密接触,中间没有隔断,避免了尸骨被空气侵蚀,墓葬的密闭性较好,只需要做到土壤的酸碱度合适,墓葬的环境就变得非常有利于尸骨的长期保存,商周时期奴隶的尸骨也就有很多能够流传至今了。
2、海昏侯、隋炀帝下葬仓促,墓葬设置不精密。
商周时期的墓穴设置非常简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墓穴设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我国古代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就曾使用大量民力在骊山为自己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皇陵,在这之后,人们对陵墓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诸多大型的砖石陵墓、崖墓、紧凑联通式墓葬群分别诞生,成了贵族墓葬的形式首选。
在这样的情况下,墓葬的体积与墓主人的身份成正比,身份越高贵的,墓葬的体积就越大。像西汉的海昏侯和隋朝的隋炀帝,二人的陵墓体积都是比较大的,西汉时期墓葬的封闭技术并不完善,所以海昏侯的陵墓密闭性并不好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隋炀帝则因为是亡国之君,死于非命,被宇文化及所害,当时也已然天下大乱,所以隋炀帝也是被匆匆埋葬,墓葬也并没有经过太严谨的设计,同样不具备良好的密闭性,而且隋炀帝的陵墓在扬州,扬州处于江南地区,气候较为湿润,这样的气候加速了尸骨的风化,更加难以保存,也造成了最终隋炀帝尸骨无存,墓葬中仅仅剩下了他的牙齿。
以上就是商周时期的奴隶的尸骨在两千年后依然存在的主要原因。通过以上分析也可以了解,古代墓葬中的尸骨能否到现代依然保存完好,并不是由其下葬时间长短决定的,而是由其墓室的密闭性和其他尸骨储存条件所决定的。
如果墓室环境更适合储存尸骨,像马王堆墓葬一样,即使时间久远,依旧能够在开采时呈现出尸骨的本来面貌。
海昏侯、隋炀帝的尸骨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墓葬的体积与墓主人的身份成正比,身份越高贵的,墓葬的体积就越大。像西汉的海昏侯和隋朝的隋炀帝,二人的陵墓体积都是比较大的,西汉时期墓葬的封闭技术并不完善,所以海昏侯的陵墓密闭性并不好也是可以理解的。而隋炀帝则因为是亡国之君,死于非命,被宇文化及所害,当时也已然天下大...
为什么商周时期的奴隶都能留下尸骨,后世的海昏侯、隋炀帝却只剩下牙齿...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的尸骨是烂成渣滓,还是保存地很好,与他(她)的身份关系并不是很大,而是主要取决于尸体的敛葬方式与埋藏环境。正如不少朋友疑惑的,奴隶制下的殉葬者或平民,比起海昏侯、隋炀帝等皇室贵胄,身份相差悬殊,甚至有时连裹尸的席子都没有。可是,后者的尸骨却往往腐烂的更为严...
刘贺被称为海昏侯,那么海昏侯这个封号是贬义存在吗?
被给予“恶谥”的皇帝,一般暴慢无亲被称作“厉”,比如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个周厉王。其他比较常见恶谥还有“炀”(隋炀帝)、“哀”(鲁哀公)、“幽”(周幽王)、“灵”(卫灵公)等等。但像咱们这位“汉废帝”被称为“废”,历史上还是很罕见的。
考古队不能考古皇陵吗
一处是殷墟商王陵墓,一处是明定陵。而像海昏侯墓、隋炀帝墓的发掘主要因为陵墓被盗了或者在基建中偶然被发现了,文物局出于保护的目的不得不批准发掘,考古上把这种做法叫做“抢救性考古发掘”,应该另当别论。
汉废帝刘贺是否真的那么昏庸?
历史上商纣王造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汉灵帝好淫到逼迫宫女穿开裆裤以方便随时欢乐,并创建裸游宫,在宫里搞起“海天盛筵”;隋炀帝动辄发动百万人力去远征朝鲜??比起他们,刘贺简直可以用“健康开朗,积极上进”八个字来形容啊!所以,刘贺,真应该算是一个兴趣广泛、品行不错的好青年了。
把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的什么时期?
持续了近两百年,到公元8年王莽发动政变,篡改宗室家谱并废黜汉宣帝,结束了西汉,开始了新朝,但新朝仅持续了13年之久。公元25年,前汉室宗亲刘秀在江东发动了兴复汉室的起义,经过几年的战争,最终成功建立了东汉,至此,汉朝继续了东汉时期,直至220年被曹魏所取代。
历史中运气最好的是谁?
几十倍的敌人打过来,刘秀却能够凭借此战以少胜多名扬天下,不仅靠着这一战击败王莽,还为自己日后争夺天下奠定基础,使得汉王朝又继续延续了近两百年,这一战打得很值,除了刘秀本人的能力之外,运气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没人会愿意去支持一个暴政的王莽,也算是民心所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