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兵书吗?为什么?

一、对《三国演义》要多看,起码看三遍。《三国演义》里有许多战例,蕴含着很深的战略战术。--毛泽东
二、《三国演义》中,多处讲到偷袭,打埋伏。在敌强我弱形势下,你们是不是先给敌人打圈子,牵着它的鼻子转,等它疲劳了,再设法消灭它的有生力量。---毛泽东
三、袁绍兵多,可以分之以袭许昌,曹操兵少,安能分之以袭邺郡,并取黎阳乎?故许攸之献计袁绍,是欲以实计破曹操,使曹操不及知之;荀攸之献计曹操,是欲以虚声恐袁绍,正欲使袁绍知之,此兵家虚虚实实之大不同者。《三国》一书,直可作《武经七书》读。--毛宗岗
四、用兵之道,有势同而事不同者,陈仓道口之雨,足以阻侵蜀之师,襄平城外之雨,独不返平辽之马是也。有势不同而事亦不同者,敌粮多而我粮少,则八日而取上庸,敌粮少而我粮多,则百日而后拔襄平是也。或退或进,或速或迟,随时而易,变化无常:读此可以悟兵法。--毛宗岗
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毛泽东
以毛泽东,毛宗岗之言,诸君不认为是<兵书>吗?

  《三国演义》一部活的兵书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频繁,在世界上是仅见的;因而兵书之多,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据说共有1300多种,留存到今天的还有四五百种之多。传说我国兵书起源于黄帝,在西周时已有《军志》、《军政》两书,这说明我国兵法源远流长。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古代兵法有《武经七书》,即《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及影响较大的《孙膑兵法》、《武经总要》、《纪效新韦》、《练兵纪实》等等。《三国演义》的谋略正是凝聚着我国古代兵书的精华,如庙算、攻心、伐交、料敌、应变、用奇、造势、示形、用诈、用术、用间,等等。它是我们祖先遗国下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三国谋略与《孙子兵法》
  要理解三国的谋略,首先要弄清楚它和《孙子兵法》的渊源关系。不懂《孙子兵法》,则不能把三国谋略概括到理论的高度;不读《三国演义》, 则不能更好地、具体地领会《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神和形的关系。《三国演义》虽然是集古代智慧的大成,而《孙子兵法》却是它的灵魂,它的一切谋略基本上是以《孙子兵法》作为指导思想的。
  《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了“全胜”思想,它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思想后来孙膑归纳为“攻心为上”。《三国演义》所写的许多迷人的战役都依据于此,如刘备巧夺西蜀、吕蒙智袭荆州、孔明三气周瑜、诸葛七纵孟获,等等,诸葛亮在与周瑜争夺荆州的斗争中,也是“攻心”战略的具体运用:先是采取“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计,让周瑜与曹仁拼得你死我活之际,不费一卒而袭取南郡:
  接着破周瑜的美人计,使其囚禁刘备以索取荆州的诡计成了泡影,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是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这“三气”之战,是一场似战非战、伐谋而重在攻心的特殊战争。诸葛亮的智算华容、摆空城计、增灶遏魏军,也都是“攻心”战略的具体运用。而在《三国演义》不少有名的战役中,都是孙武关于“知彼知己”论断的巧妙运用,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胜者都因其知彼知已,败者都因其不知彼、不知己。
  《孙子兵法·计篇》十分强调智谋的重要作用。如它认为将领要具有“智、信、仁、勇、严”等五个条件:而“智”则置在首位。而有无智谋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它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三国演义》刻画许许多多的将领,对于有智谋的则备极赞扬,对勇冠三军而缺智谋的虽赞其勇,也指出只不过是一勇之夫而已。如吕布、马超等都是世之虎将,吕布曾无敌于一时,马超也曾迫使曹操“割髯弃袍”,因他们都是有勇无谋,到头来,吕布还是被曹操擒杀,马超也被曹操所打败。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不少“多算则胜,无算则败”的战役,以及如何具体运用“诡道十二法”,故很引人入胜。所谓“诡道十二法”,是指孙武在《计篇》里所举的十二种智计,或称十二种作战方法。他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武在我国军事史上第一次提出“兵者,诡道也”的战术原则;而这些战术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例如,当关羽胜利进军樊城时,曹操就采取“亲而离之”的计谋,拆散孙、刘联盟,以利诱孙权使之袭取荆州,吕蒙则抓住关羽骄傲自大、喜人奉承的弱点,用“卑而骄之”的计谋,使其失去警惕、麻痹大意,撤大半兵赴樊城前线,乃“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用白衣渡江,兵不血刃轻取了荆州。
  灵活运用和发展古代兵法、战役 《三国演义》所吸取的不仅是《孙子兵法》,而是将从春秋至元末的兵法和战例之精华溶化于其中,加以灵活运用和发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18
不是,兵书指的的是写兵法的书,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等,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的通俗小说。
第2个回答  2008-11-18
三国演义是演义类的小说,演义的意思就是把既有的事实加以修改或者说是延伸成比较有趣味的故事,兵书则是讲究排兵布阵及战略构想,还有临敌计谋的书籍,两者没有多大的关系!
第3个回答  2008-11-18
是一部历史小说,历史对军事总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看你会不会读,有没有用心读。

其实中国人很有发散思维,能举一反三:看的《红楼梦》的人有时会悟禅,看《周易》的人会打仗,甚至看两个螳螂或者白鹤与小蛇打架也可以创一路拳什么的
第4个回答  2008-11-18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兵书,其中讲述了很多的战事,当然也有计谋在里面.

"三国演义"是兵书吗?为什么?
《三国演义》一部活的兵书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频繁,在世界上是仅见的;因而兵书之多,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据说共有1300多种,留存到今天的还有四五百种之多。传说我国兵书起源于黄帝,在西周时已有《军志》、《军政》两书,这说明我国兵法源远流长。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古代兵法有《武经七书...

"三国演义"是兵书吗?为什么?
兵书,有那么一个大概的范围,或者说定义吧,是关于兵法、战争之道的一种论述,而三国演义是一种小说,他们的题材才对。

《三国演义》是兵书吗
《三国演义》是一本活的兵书,它多处讲埋伏;偷袭,有许多战例,蕴含着很深的战略战术。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吗?
《三国演义》即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集兵法和谋略于一身的兵书。它以精彩的内容,引人入胜的情节,将读者带入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让人们对三国时代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此同时,罗贯中又以其惊人的天赋,将兵书战策,三十六计等,真实地融入了当时的三国纷争中。使人们对华夏在战争中,对...

三国演义属于具体阐述谋略用略的书吗?
三国演义本是小说。但它是军事小说。涉及谋略。历史上八大王张献忠就曾经把它作为“兵书”使用兵法。

36计和三国演义的关系是什么
1,作者没关系 2,内容与三十六计没关系,与孙子兵法略有关系,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兵书,确实,里面有很多战役是虚构的但充分的反应了罗贯中的军事才能和思想,所以三国演义是从小说的角度,活的体现和反映了孙子兵法的思想。注意:三十六计不是孙膑写的,是明朝才成的书!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他...

名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什么?
1、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毛泽东 2、《三国演义》是那段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课堂。——袁阔成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

《三国演义》中运用了那些《三十六计》中的的计策?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在战争方面对三十六计有很精到的使用,有关的解释如下: 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全书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各包含六计,...

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本书
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三足鼎立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三国演义》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即仁、义、礼、智、信、...

三十六计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关系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