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币值对国民贫富差距的影响

如题,运用宏观经济学知识作答,谢谢。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发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编辑本段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编辑本段宏观经济学主要观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周期时,很强调投资的变动的关键作用,认为投资的变动往往比消费的变动来得大,指出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既是收入变动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它在“解释”投资的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加速数”和“乘数”相互作用的学说。
  “加速原理”与“乘数论”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乘数论”是要说明投资的轻微变动何以会导致收入发生巨大的变动,而“加速原理”则要说明收入的轻微变动何以也会导致投资发生巨大变动。但二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宏观经济学正是利用所谓“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据说,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急剧下降,而乘数的作用又使得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急剧降减,后者再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成为负数(或负投资)。
  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加剧了生产萎缩的累积过程。一旦企业的资本设备逐渐被调整到与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负投资停止下来,投资状况的稍许改善也会导致收入重新增长,于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开始。收入的重新增长,又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导致新的“引致投资”;后者又通过乘数的作用,促使收入进一步急剧增长,这便开展了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会把国民经济推到“充分就业”的最高限,并从那里弹回来而转入衰退。
  宏观经济学讨论的价格问题,是一般价格水平,而不是个别产品的价格问题。按照前面讲的“国民收入决定”论,一般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然而,总需求水平的变动一方面影响着货币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货币供求变动的巨大影响。所以,货币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重视对货币供求的分析,不仅在于可通过对货币供给、利息率的调节去影响总需求,而且在于货币供给的变动与总的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著作大多承袭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只是略加修缀。
  许多宏观经济学著作者认为传统“货币数量说”过于粗糙,他们把货币数量说的基本观点跟“收入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以前,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主要影响将表现在扩大“有效需求”、增加生产(或收入)上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很小;只有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这时闲置设备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货币供给,已不能再促使产量增加,而只会产生过度需求,形成通货膨胀缺口,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酿成真正的“通货膨胀”。
  这种分析,就是所谓货币分析与收入分析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分析表明,不仅政府开支和税收的变动,而且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都会对总需求水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这就为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活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
  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
  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性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因而扩张性的赤字预算,也就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扩大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息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后,就可扩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贴现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依然运用上面所介绍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着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着紧缩性方式而不是按扩张性方式来加以运用。
  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开始企图用供给分析来补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探讨微观经济基础,出现了一种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相综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新动向。
  宏观经济学建议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宏观经济学首先关注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是决定其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增长率的关键因素。
  编辑本段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经济模型可以用于分析许多领域的决策。我们把有些领域归入微观经济学中,而把其他领域归入宏观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选择,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作用,以及政府如何试图影响它们的选择。微观经济学问题包括解释消费者如何应对产品价格的变化以及企业如何决定收取什么样的价格。微观经济学还涉及到政策问题,如分析减少未成年人吸烟的最有效方法,分析批准销售一种新处方药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分析降低空气污染的最有效方法。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作为整体的经济,包括诸如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这样一些问题。宏观经济学问题包括解释为什么经济会经历衰退和失业不断增加的时期,以及为什么在长期内有些经济体比其他经济体增长得快得多。宏观经济学也涉及政策问题,如政府干预能否降低衰退的严重性。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分并不是严格且固定不变的。许多经济情况既涉及微观经济也涉及宏观经济的层面。例如,企业投资于新机器和设备的总体水平有助于确定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但要了解企业决定购买多少新的机器设备,我们又需要分析单个企业所面临的激励—而这是一个微观经济问题。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12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增长7%的目标,过去26年间实际的年均增长率则高达9.4%,国内生产总值规模扩大了10.3倍,远高于按每年7%来增长的5.6倍;在国内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也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变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开放

的大国之一,外贸增长年均16.7%,26年间增长了56倍,到2004年底我国成为全世界第3大贸易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和国内总值的比值)从1978年的9.5%提高到2004年的70%,远远高于日本的不到20%和美国的20%左右;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高等教育每年招生人数从1980年的12.4万增加到2004年的447.3万,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4年的2610万;尤其在“十五”期间,我国战胜了非典,克服了东亚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迎接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走出了自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回升,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但是,在总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国民经济内部还存在一些问题、矛盾:

首先,我国经济总体水平还低,200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77美元,为同年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100美元的3.2%。虽然和过去比,我国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是和其他发达国家比,差距还很大。尤其,如果按一天一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来计算,我国的贫困人口还有9000多万人。因此,我国只有继续努力保持比较快的增长速度,才能缩小和发展国家的差距,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其次,改革的任务尚未完成,国有企业的效率很低,金融体系存在许多隐患,国民经济“一放就活、一活就乱”的体制性弊端仍未根除,重复投资、盲目投资、投资过热等造成经济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第三,城乡差距扩大,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公。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是2.6:1,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集体生产队制,农业发展很快,农民收入也得到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下降到1984年的1.8:1。从1985年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全面推向城市,带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农村的增长相对滞后,到2004年城乡的收入差距已经增加到了3.2:1。而且,即使在城市里,收入格局也不断分化,主要原因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就业越来越市场化,不少新增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许多国有企业的冗员下岗、失业;同时,不仅出现了一个利用市场机遇和自身能力正当获得较高收入的人群,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利用特权和新旧体制弊端巧取豪夺不正当财富的人,使得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以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来看,一般认为如果达到0.45就到了收入不公的警戒线,但是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我国已经达到0.48。关心我国前途的人不得不担心我国会否出现“拉丁美洲化”的现象,也就是因为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社会矛盾重重,经济发展停滞,各种社会、经济、金融危机频仍爆发的情形。

除了上述问题,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欠账也很多:教育上的投入未能达到《教育法》规定的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要求,尤其公共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不足,农村儿童不能和城市儿童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农村里的医疗卫生,在改革之前水平非常低,然而至少有赤脚医生,农民的健康还有一些最起码的保障,但是现在赤脚医生消失了,乡镇医院的医疗市场化了,农村里经常出现小病付不起钱不到医院看病而变成大病,以及因病致贫的情形。根据一些统计,在农村里绝大多数的人是病故在家里而不是在医院,在城市里则很少有人是病故在家里,大部分是在医院里,两者成了城乡的另外一个强烈反比,反映了农村地区医疗设施严重不足,而且相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来说,医疗价格非常昂贵的不公平现象。社保体系也是一样,农村居民除了土地之外基本没有什么保障,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失地的农民,导致了一些群体性的抗争事件;城市居民固然有社会保障,但是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有相当大的欠账。此外,环境问题也有不少令人担忧之处,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经常以环境污染和破坏为代价,危及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由于森林、草原的破坏,造成了90年代出现了频仍的水、旱灾。

上述情形显示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当中,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最近联合国刚刚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中国在全世界的排名是第85位,这个排名意味着人类发展指标的平均水平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排名是较低的。不仅如此,中国内部也是严重不平衡的,同一个报告显示,上海的指标相当于在全世界排名27位的国家,但是比较落后的地区如贵州,仅相当于在全世界排名125名的纳米比亚。

不过就我国当前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源来说,主要症结还在于我国总体的收入水平低。以大家常引用的一个作为分配不公的例证,银行里城乡居民储蓄的80%是20%的人拥有为例来分析,2004年城乡居民储蓄总额12.6万亿的80%是10.1万亿,2004年人口总数13亿人的20%是2.6亿人,平均起来每个富人在银行里的储蓄也还不到4万元人民币,按现在的汇率计算,不足5000美元,即使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也只有2万美元左右,我国绝大多数的富人按发达国家的水平来衡量顶多只能说是中产阶层。当然其他10.4亿人在银行的平均储蓄每人只有2420元,这个水平和富人拥有的储蓄比较起来少得多。所以,除了少数利用特权、体制弊端巧取豪夺而成为暴富的人之外,我国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这些穷人大多数在农村,于是城乡差距扩大;因为城里也出现了穷人,才有了收入分配不公;因为穷人,医疗、教育等的开支才成为问题;也因为有人穷,为了生活,即使污染、安全达不到标准的工作也有人要做。所以,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需要创造条件,鼓励全体国民继续积极发展生产,努力增加财富,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增长,这样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也要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使穷人收入增加的速度高于富人收入增加的速度,这样才能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有鉴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落后,政府也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环境的建设,补足社会发展的历史欠账,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但是怎么样才能一方面让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又让穷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比富人的收入增长快呢?有什么好的方式?要寻找这样的一个途径就必须先知道穷人和富人的特性是什么。除了因老、因病或其他天灾人祸而失掉工作能力的人之外,穷人的特性是他们只有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人则除了劳动力外,还有资本,许多还拥有较高的企业家才能。由于上述的特性,在市场经济中,一般说来,富人比较能够承担风险,掌握市场的机遇,要保护遵纪守法的富人发展生产、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这样经济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要缩小贫富差距最重要的则是要让只有劳动力的穷人能够充分就业,而且,让他们赚取的工资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能够以比富人收入增长更快的速度提高。要达到上述目标关键在于调整发展思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

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我国要素禀赋的特征是劳动力相对丰裕、相对便宜,资本相对稀缺、相对昂贵,所以,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以及资本比较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区段。发展这样的产业,我国的经济在国内、国际市场会有最大的竞争力,可以得到最快速的发展,不断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这些产业能够多创造就业机会,只有劳动力的穷人,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能得到充分就业。这些产业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创造的剩余会最多,投资在这些产业的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也会最高,因此,剩余中用来积累的比例会最大。所以,随着经济发展,资本就会从相对短缺变成相对富余,劳动力就会从相对富余变成相对短缺。这样,劳动力的价值会不断上升,资本的价值也会不断下降,穷人有比较优势的资产—劳动力不断升值,富人有比较优势的资产—资本不断贬值,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就会越来越公平。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差距会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缩小;同时收入提高了,污染的行业和安全达不到标准的工作就不会有人愿意去就业,污染的行业就会萎缩,工矿的灾难就会减少;大量不适宜有经济活动的边沿山区和草原的农、牧民也会转移出来,降低环境的压力。所以,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就有可能实现城乡、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的统筹发展。而且,按照这种方式来发展经济,各个行业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有自生能力,只要练好内功、做好管理就能获利,不需要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来生存,政府才能不干预市场的运行,真正转变职能,关注教育、卫生、社保、环境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反过来讲,如果继续推行改革开放以前的赶超战略,发展的产业不符合比较优势,固然在开始时会有一段投资拉动的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建立起来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需要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才能生存,效率会很低,随着可动员的资源的枯竭,经济的增长不能持续。而且,每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很大,创造的就业机会却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出来,大量只有劳动力的穷人就不能得到充分就业,收入、工资水平会很低,城乡收入会拉大。投资到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只有富人或者和政府关系好、能够利用政商关系从银行取得巨额贷款的人才能做到,但是建立起来的企业要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来生存,补贴的钱只能来自不投资于这些行业、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靠收入低的人群来补贴富有的人群的投资,收入分配就会越来越不公平,社会就会积累各种不满的情绪。这些企业还会通过贿赂、游说向政府要更多的保护补贴,政府可以投入到公共财政中的资金就会更少,各种社会矛盾就难于缓解,甚至出现“坏的市场经济”的体制性弊端,使长期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改善成为不可能。

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这样我国的经济不仅能够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在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的同时,让只有劳动力的穷人的工资的增长快于富人的收入的增长,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然而,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这种提法,在先前的几个五年计划中就曾提过,但是并未产生实质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每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都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来保证。

传统的赶超战略以计划体制为载体,由国家用行政手段直接配置资源来实现。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主体,追求的是利润,关注的是各种产品和投入要素的价格。要企业按照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技术,前提是有一个能够充分反映各种要素相对稀缺性的价格体系。有了这样的价格体系,每个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就会按照价格信号的引导,进入到能够多利用我国丰富的要素,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且,采用能够多利用我国丰富的要素的技术来生产。但是,我国从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开放采取的是渐进的道路,传统赶超战略下的价格扭曲没有完全消除,尤其资金和土地价格还人为压低,给企业的信号不完全反映我国要素禀赋的实际状况。在这种体制下,只要能够融到资金,批到土地,价格是低的,给了一些人利用特权、体制弊端成为暴富的机会,也使得投资容易偏离我国的比较优势。而且,只要政府放松对投资和信贷的控制,就容易出现信贷过度扩张、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和投资过热等“一放就活、一活就乱”的问题,结果政府就不得不再靠看得见的手来进行宏观调控。所以,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彻底改革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金融、土地等市场的扭曲,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发达国家政府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府除了公共职能外,能扮演的经济角色有限,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处于最前沿,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方向难于确定,只能由各个企业自己判断,通过市场竞争来选择。但是发展中国家有后发优势,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来选择产业、技术。所以,发展中国家产业和技术创新的方向比较清晰,政府可以通过规划部门研究、搜集、整理信息,编制产业政策,提供给企业作为产业、技术升级的参考。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制度安排还不完善,政府在相关的金融、法律、社会制度的创新和建立上,也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配合产业政策,通过政策和立法来推动必要的变革。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比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上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不过,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产业政策只能是指导性的,不能是指令性的,这是“十一五”从过去的计划改为规划的主要原因。尤其,我国各地的发展阶段不同,比较优势有异,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根据中央制定的支柱产业,一哄而上。各个地方在“十一五”期间投资的热点应该根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地理、市场条件,选择符合比较优势、易于形成产业群聚、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行业来发展,这样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增长质量,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为到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货币贬值对富人和穷人谁伤害大,对富人和穷人有哪些影响?
1、人民币贬值,意味着手中的人民币不值钱了,老百姓如果出国留学或旅游,将会花比以前更多的钱。2、人民币贬值,间接的使国外商品价格上涨,老百姓购买国外商品的花费更多。3、人民币贬值对出口企业和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就业上,因为我国出口产品的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人民币贬值会使...

你如何看待,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影响?
01,人民生活人民币币值贬值,将会导致物价上升,物价的上升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虽然人民币贬值对人民的基本生活物资,比如说面粉、米、蔬菜等类的产品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那些比较高档的用品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物品价格将会升高。高档消费品价格弹性比较大,因此人民币贬值人们将会...

人民币升值是好事还是坏事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贬值则有利于出口。人民币贬值在短期内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从国家长期发展来看是不利的。因此,国家会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利国利民。

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有哪些不好的影响?
你说的对,人民币升值有好有坏,关键就在於国家的现状需要什麼?如果国家人民都很有钱,主要想向外国消费,升值更好,可以买到更多东西.如果国家只是小部份人有钱,大部分人连工作都没有(我们的国家目前正是这样),那麼更重要的不是让有钱人能买更多外国货,而是让低币值维持出口货物的竞争力,让工厂雇用更...

为什么穷国家不偷着多印钱去买外国的东西呢?
因此,在工资绝对水平与发达国家已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人民币贬值只能使工资水平降得更低,不仅无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且还会带来一些其它的负面效应。 为什么多印钱不会富呀?如果国家多印点钞票,买国外的东西,不就富了吗? 也不会通货 你忽略了汇率,国内通货膨胀,人民币会贬值那对应的外币就会升值,比如原先...

人民币发行量比美元还大吗?
故而,人民币发行量的确比美元大,但人均持有量和市场流通量均不及美元。美国大量印钞,于短期内大概率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原因有三:一、利用统计方法将通胀率降低。从技术上来看,将与通胀率关联度不高但也会从整体上影响长期通胀水平的指标摘除,只统计与短期相关的、与居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指标,...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①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③导致国内生产能力下降、失业增加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3、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2)供求影响价格(也要考虑国家宏控等因素) 4、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的影响:①消费受商品价格变动的...

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
3、资本流入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为了发展外贸出口行业,人为地低估了人民币的币值,导致了市场产生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而使得大量套利资本流入国内等待分享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问题二:结合国际收支失衡对经济的影响解释我国为什么一直都是顺差 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

高中政治知识点整合归纳,急求!
(二)1、★汇率变化的影响:若100单位外币兑换更少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外币汇率跌落;人民币汇率升高,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国家——有利我国进口,不利我国出口、外汇储备减少、国民收入降低 企业——出口型企业利润减少 人民——失业增加、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外国商品、出国旅游花费减少2、★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

人民币在贬值,同时又对美元升值, 难道是美元比人民币贬值更厉害?但是没...
以前,美金汇率高,币值稳定,是国际贸易硬通货,RMB对比美金更廉价,使美国更愿意从中国进口货物,这就利于我国出口,从而带动我国就业人口增加,也就增加了百姓收入,减少贫富差距,维持了社会稳定,也换得美金用来进口美国的高档产品。但年数久了,我国人是富,却影响到美国本土百姓的就业率,因为一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