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就<西游记>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任选一点作简要的介绍

请就<西游记>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任选一点作简要的介绍,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根据满意程度加分
可以简洁一点吗?

唐僧这一形象一直是传统“西游”故事中的第一主角。虽然在百回本《西游记》中他已将传主的地位让给了后出的孙悟空,但依然是取经班子名义上的“领导”。题材的传统力量使得人人都知道:从来没个孙行者取经之说。孙行者等降妖伏魔,目的只有一个:保唐僧西天取经。取经任务的完成,必须假手唐僧这一凡夫俗子。这一前提决定了唐僧在取经班子中的重要地位。第七十七回狮陀国,悟空听说唐僧被老魔生吃,哭向灵山,求如来念“松箍咒”,回花果山为王便是明证。没了唐僧也就没了取经事业。自我救赎,证果金身,一切都成泡影。所以,有人说唐僧是取经队伍的“指标”。唐僧在取经队伍中的特殊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性格。身为凡夫俗子的他与三位神通广大的妖仙混迹一处,使这一形象远离了历史原型的制约,增加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作者说他是我佛如来的弟子,是十世修行的好人,所以取经的重任天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然而他尽管是金蝉转世,却已成了没有丝毫神通的凡夫俗子,这无疑增加了他自我救赎的难度。灵山佛子的前身使得他本性不昧,执著于取经大业;凡夫俗子的现实身份,又使得他的性格中平添了许多世俗化的东西。小说里的唐僧首先是一个帅气的男人,或者用佛家术语说天生一副好皮囊。其实早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就有一段相关的相貌描写:法师形长七尺余,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严若神,美丽如画。音词清远,言谈雅亮,听者无厌…… 到了百回本中,这一点无疑又得到了强化。小说一再写他“相貌轩昂”,是“中华上国男儿”。然而,漂亮的外表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相反,却成了西天取经的一大障碍。书中不止一次写到因为唐僧帅气的外表而引起众多异性的“垂涎”。众多女妖,乃至人间国主都想和他成亲(当然,除了痴情的女儿国主之外,众女妖还想借机盗取他的元阳真气,但不能不承认,英俊潇洒的外形无疑增加了他的吸引力。如果换了猪八戒,即便说是百世修行的童身,也未必有人愿意招惹他。)而唐僧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也变得分外敏感。白虎岭上,“圣僧恨逐美猴王”,其实关键不仅仅在八戒的恶意挑拨,而在于悟空的一段话。悟空打死了尸魔所变女子,唐僧责怪他误伤人命,悟空接下来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唐僧的反应是当时“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接下来师徒之间的摩擦已不可避免。即使尸魔不再用诡计,八戒不再进谗,悟空也必然被逐,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西行一路,唐僧不得不和自己最原始的欲望进行斗争,因为他要时时面对美色的诱惑。“四圣试禅心”一回,观音等变化母女四人欲坐山招夫,三藏的表现是“好便是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打仰。”无底洞一回,他又向悟空发誓:“我若把真阳丧了,我就身堕轮回,打在那阴山背后,永世不得翻身!” 试想若真正心中了无挂碍,又何必如此做作?所以唐僧的表现只能说是心虚气短。西行路上他一直也没能摆脱这一问题的困扰。他对悟空的许多打压行为,归结起来,或明或暗或多或少,都和他的这种微妙心里有关。在“色”字上,唐僧与八戒似乎可以平分秋色。表面看来,八戒每次都比较主动,结果每次都闹了个灰头土脸;而唐僧相对比较被动,无形中就给了他遮掩自己真实心理的机会,所以他忒忌惮悟空,怕他的口无遮拦,动辄“猴头”、“泼猴”不离口,甚至念紧箍咒“勒掯”他;可对常嚷散火的猪八戒却多方袒护。要么说他,“虽是心性愚顽,却只是一味蒙直”,要么为他求情,“料他以后再不敢了”,简直爱护有加。也许只有唐僧才能切身体会到八戒饱受欲望煎熬的痛苦,所以在心底里已把他引为同类了吧。
唐僧的第二个特点是慈悲。换句话是滥慈悲,滥好人,甚至“滥”到人妖不分的地步。无意间也就给了各色妖怪以可乘之机。十世修行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洞明世事的能力,相反迂腐有加。就连据说吃后可延寿四万七千年的人参果也没能提高他的智商(五庄观吃过人参果,马上在白虎岭遭遇尸魔,眼睁睁被骗)。西天路上的众妖怪,往往就看准了他这一弱点,大加利用,使用攻心战术屡试不爽。白骨夫人先后变化成少妇、老妪、老翁,悟空一眼就看出破绽,唐僧却还在懵懂之中,居然夸奖:“西方真是福地!那老公公路也走不上来,逼法的还念经哩。”最后妖怪虽然没得手,但却成功地分化了这一取经群体,伏下了极大的隐患。(第27回)平顶山银角大王变成受伤的道士求救,“……今日大有天缘,得遇师父,万望师父大发慈悲,救我一命。若得到观中,就是典身卖命,一定重谢深恩。”唐僧马上动了恻隐之心:“先生啊,你我都是一命之人,我是僧,你是道。衣冠虽别,修行之理则同。我不救你啊,就不是出家之辈。”即时命悟空驮他,结果银角用三座大山压住悟空,轻松得手。(第33回)号山枯松涧的红孩儿假作被强盗吊在树上,一番花言巧语,“……不知哪世里修积,今生得遇老师父。若肯舍大慈悲救我性命回家,就典身卖命,也酬谢师恩。”唐僧闻言便认了真实,教八戒救人,又使妖怪有机可乘。(第40回)黑松林地涌夫人扮成落难民女求救,也说:“……不知是哪世里祖宗积德,今日遇着老师父到此。千万大发慈悲,救我一命,九泉之下决不忘恩!”悟空将唐僧强制带离危险地带,可妖怪一句话“师父啊,你放着活人的性命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马上使唐僧勒转马头。(第80回)其实我们只要将这几位妖怪的话一对比,就会发现如出一辙,惊人雷同。这当然不是作者语言贫乏,也不是妖怪计拙,只能理解为唐僧的脑子问题。他的慈悲心理几乎每一次都使自己乃至取经集团面临灭顶之灾,但他却乐此不疲。这一点也许只能从一个佛教徒的心理积淀中去寻找原因:“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心理模式,时时蒙蔽了他的灵性,以至于有时他的言行有如白痴。狮驼岭一回,群妖使诡计,假说抬轿送他过山,他居然“对众妖作礼道:‘多承列位之爱,我弟子取经东回,向长安当传扬善果也。”也许在他看来这是佛家宽恕之道的胜利。可惜的是,接下来的事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群妖瞬间变脸,大打出手,轿中宾忽然又变成了笼(当然是蒸笼)中囚。即便是这样,他还是抱定自己的人生哲学:“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这样,他与除恶务尽的悟空也就难免时常冲突。
唐僧的第三个特点是胆小,而且不是一般的胆小,简直称得上胆小如鼠。行过黄风岭,马前出现一只猛虎,“慌得三藏坐不稳雕鞍,翻跟头跌下白马。斜倚在路旁,真个是魂飞魄散。”波月洞见到黄袍怪,“吓得打一个倒退,遍体酥麻,两腿酸软”。隐雾山前,只望见山峰挺立,暴云飞出,便“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如果说,唐僧就是这样一个满身缺点的人,那就让悟空将他一棒打杀算了,至少叫妖精把他嚼吃了,非礼了,不去救他,岂不省事得多?说到底,唐僧的骨子里还是一位真僧,是值得赞扬的。唐僧身上的这些缺点,并没有使人物减色,相反,倒使得这一形象获得了真实质感,增加了可信度,更为感人。首先,唐僧是一个生理上绝对正常的男人。面对无数次美色的诱惑,他能够向柳下惠学习,守身如玉实在不容易。“脂粉不施犹自美”的莫贾氏;“眉如翠羽,肌似羊脂”的女儿国主;“温香软玉”“春意无边”的蝎子精;“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的半截观音;“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的杏花仙,纷纷向他暗送秋波,他动摇,他彷徨,甚至心里产生某些不可告人的想法,其实都无可厚非,他最终能保住晚节,抱定取经的信念,走上灵山,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至于他对悟空的打压政策,如果从一个长辈维护自我尊严的角度看也不难接受;对八戒的袒护,则有利于增加取经团体的凝聚力。对妖怪慈悲,也不能全怪他。因为他面对的群妖狡诈异常,实施的都是有针对性的攻心战术:银角大王变成受伤的道士,用唐僧的话说“同是修行之人”;红孩儿变的是幼童;地涌夫人变的是弱女;白骨精的三次变化,也都是老弱之辈。可以说,他们赌的就是唐僧的慈悲,利用的就是唐僧的慈悲,如果唐僧视而不见,反倒不正常了,那样我们反而会怀疑他西天取经的真正目的了,用妖精的话说:“放着活人性命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只有无条件地、甘冒风险地解救“弱者”,才是真正的唐僧。这一方面显出他慈悲为怀,不失出家人本色;另一方面也彰显出他肉眼凡胎,不辨真伪;同时也给了悟空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不论是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还是从情节发展的必然趋势看,唐僧不能没有这些缺点。尽管有缺点,但瑕不掩瑜,唐僧性格主旋律还是积极向上的,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有时出于各种原因,他责骂甚至折磨悟空,但吃过大亏之后,还能够接受教训,也会向悟空变相陪礼说,“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对于猪八戒也不再曲意维护,甚至责骂有加,在金平府,八戒因贪嘴不愿上路,唐僧一反常态,竟然骂道,“馕糟的夯货!莫胡说!快早起来,再若强嘴,教悟空拿金箍棒打你!”搞得猪八戒倒一时有点接受不了,自己嘟囔:“师父今番变了,常时疼我、爱我、念我愚夯护我,哥要打时他又劝解;今日怎么发狠转教打么?”看,唐僧经过西天众妖又蒸又煮,又捆又吊,也能分别忠奸贤愚了。真是可喜的进步!总的说来,拜佛求经的目标在唐僧是之死靡他。车迟国悟空和妖道斗法,下油锅洗澡装死,国王下令杀唐僧,唐僧那篇祝文实在感人:
生前只为求经意,
死后还存念佛心,
万里英魂须等候,
幽冥作鬼上雷音。
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真正的唐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4
作者是吴承恩
写作背景
唐太宗时玄奘到印度研究佛法,历时十七年,取回佛经六百多部,达到「信,达,雅」之境.
「西行」为表层象徵
,更重要「修身」过程,「修心」目标.
一念为仁,便成菩萨;一念为恶,就成妖魔.
灾害实为虚幻,将心中恶念形象话化.
作者
自幼聪颖敏慧,少年时代即以文名冠乡里.「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
喜读野史,爱听神怪传说,对日后撰写西游记有相当帮助.
中秀才后因不喜科举八股文,故屡试不第.后因母老家贫,不得已屈就;但性格傲岸,最后放浪诗酒而过余生.
内容摘要
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
共一百回,六十余万言.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
故事叙述唐三奘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内容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全书故事的主体,悟空等降伏妖魔,安达西天取回真经.
角色分析
全书引人入胜的是--角色生动描绘
一,猴精孙悟空机智伶俐,得意忘形,诙 谐乐观,不畏艰难.二,唐三藏是非不分,滥发慈悲,懦弱无能但关心爱徒.三,猪八戒巧言令色,得过且过,好色贪心但个性忠厚.四,沙悟净个性忠厚,态度随和,负责尽职,平息争论.
以唐三藏师徒四人为主,其他妖魔鬼怪为辅.

主题:
1、《西游记》不存在两个互不相关的主题,而是主题与思想内容都是一贯到底的。就全书的内容来看:第一部分(一至七回)以大闹天宫为主要内容,提出了为自身、为花果山的利益而斗争,是“虽败犹荣”的,但目标、性质,是为“小我”;第二部分(八至十二回)交代取经缘由,阐明取经的象征意义,提出了新目标——为“普渡众生”的事业奋斗,其目标、性质,是为“大我”;第三部分(十三至一百回)写西行取经全过程,写为“普渡众生”而奋斗的实践及成功。可见全书层层递进,一脉贯通。第一、第三两大部分不是互不相关或互相对立的,第二部分也不是无足轻重的败笔。我们再将小说《西游记》与元以前的《取经诗话》对比一下:《取经诗话》已经有了完整的取经过程,本已具备了完整的结构和情节,而小说作者之所以还要加上闹天宫、江流儿故事、如来说法、魏征斩龙、太宗入冥等几个故事,一起捏合起来,其目的是很清楚的:他要美化取经,要写出取经的意义,要让取经的意义高于闹天宫的境界,让人物有一个从为“小我”到为“众生”的发展过程。这也符合现实生活中英雄人物成长的道路和规律:常常先是为自我、为家乡而战斗,后来再进而为“全民”(众生)的事业而奋斗。所以《西游记》这样写人物也是顺应自然的事。作品在写了大闹天宫的篇章以后还向更高的境界升华,更上一层楼,这只能说明作者有思想和艺术的魄力。就象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写《窦娥冤》一样,在窦娥处斩的高峰上,居然能再递进一层,写出三个无头愿来。文学史上艺术大师的这种艺术境界的不断升华,只能使人惊叹不已而没有进行指责的理由。

2、关于孙悟空。主题、思想、内容是一贯的,主人公孙悟空当然也不存在前后矛盾的问题。不过还是要说明几点。

关于孙悟空是否投降的问题。孙悟空是“投降”了,更准确地说,是皈依了。第八回他请“大慈悲(观音)指条门路,情愿修行”。观音没有指点他去深山老林面壁修行以达到个人成仙佛的“门路”,而是指点他走向世界,历尽艰辛,做无数好事,除无数妖邪,为度众生脱苦而后自己成佛的“门路”。这说明观音大士是位颇有水平的导师,她让孙悟空的思想境界更高,从事的事业更伟大,人生道路更宽广。从这点来看,孙悟空的“投降”不是倒退而是前进。
如果一定要追究孙悟空前后不一,多少有点“变节”之嫌的话,那么不妨追查一下他的信仰派别和归属问题。他最早拜的老师是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的七十二变等等本领都是从须菩提那里学来的;后来皈依的是观音,师父是唐僧,都是佛门系统;他闹了天宫被佛制伏又被佛释放;取经是佛教的事业;最后也是成为斗战胜佛。他始终是佛的系统。他主要是与“道”有矛盾:一生下来,“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的是玉帝;后来闹的天宫,也是“道”的系统,他可没有闹过“佛”的西天;以后的归属也始终不是“道”。所以,从信仰的教派来看,孙悟空并不存在前后不一的“变节”问题。

孙悟空确实在大闹天宫时说过,“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话,但这不是孙悟空真正的人生目标和政治纲领。他不但没有真的做成皇帝,而且也没有花主要精力去争夺帝位。他是以毕业的精力致力于他的事业——取经。作者无心把他塑造成一个英主,而是把他写成一个英雄。他自己不是皇帝,于是他总得在皇帝的治下干事业,这符合明代人的思想。《西游记》中的皇帝或级别同皇帝的有三位:一是唐王,作品对他稍有批判但主要是肯定,从来不造他的反,取经对他有利、为他所需,并以为他治下的“众生”服务为主要目标。二是玉皇,他昏庸,也残暴,早年的孙悟空造了他的反,但后来他也支持取经事业,孙悟空也与他合作,当然并不俯首称臣,开始打他个落花流水,后来亦不失为有理有节。三是如来,取经事业的发起人,西天极乐世界的教主,也可算是个贤王的形象。贤王也不一切都好,西天有“人事”,“娘舅”是妖怪,部下的亲属为非作歹的不少。这也是很现实的。孙悟空主要在他的“领导”下干事业,对他的缺点也直言不讳。作品写英雄人物在贤王的治下干一番伟大的事业,这符合封建时代人们的思想。作者笔下的理想英雄确似绿林好汉出身,这也只是说明真正的英雄来自草莽。但这位英雄的真正事业不在造反胜利而在象征“普渡众生”的取经事业的成功。《西游记》不是《水浒传》,没有倾注太多的热情和篇幅去写革命的造反精神,而是笔酣墨饱地以大量篇幅去写事业的崇高性和很强的事业心。《西游记》与《水浒传》都是伟大的作品,但各有自身的特点与个性,他们的主题并不相同。

3.关于神魔问题。
玉帝轻贤,不会用人,还武装干涉花果山的自由天地,孙悟空造他的反具有正义性。不过玉帝也并不坏到底,如来不让孙悟空打倒他,他后来也成为取经事业的支持者。让玉帝后来做好事为什么不可以呢?当然孙悟空和他还不断有斗争,但后来斗争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合作。合作的前提是玉帝自己的改变。就是妖魔,作恶或阻碍取经时,是敌对关系,一旦制伏以后,也都诱导其改邪归正,并用其所长。对玉帝不是一反到底,对妖魔也不是一概打死。好人不是都好,如来也有缺点;坏的也不是个个永远都坏,改了就可以肯定。观音常劝孙悟空棍下留情,她的政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西游记》写人物是发展的、变化的、多面的。认为神魔一概是正面人物或一概是反面人物的绝对分析方法难以吻合《西游记》中复杂的人物描写。

此外,关于《西游记》的思想,还要作一点补充说明。《西游记》确有三教合一的”思想,但不过是各取所需而已,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如对佛教,用其“普渡众生”的口号,以阐明取经的宗旨和武装人物的思想;对道教,用其“法力”、“仙术”来表现卓越超凡的才华与能力,强化斗争,夸张与渲染事业的艰巨与伟大;对儒家,用其入世的、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以表现为实现理想和事业的奋斗精神和进取精神。但是《西游记》不是证道书:佛以“空门寂灭”为目标,道以“采炼全真,希图不死”为目的,主张出世,主张无为,“惟知独善一身,以视斯世斯民之得失漠不相关”。《西游记》力写“奋斗”,决非“无为”;力主除妖、利民,决非独善一己之身而置“斯世斯民”之事于不顾。就是“普渡众生”的口号,作者在运用时也是有分寸的。取经事业的真正光辉处,主要在于取经者们一路上对这一宗旨的实践,而不在“三藏真经”本身有什么法力或功德。“经”,还是一纸空文,西天也有“人事”,取到真经以后也没有发挥“普渡众生”的作用,作品没有对经加以美化。清人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说得好:“《西游》取真经,即取《西游》之真经,非《西游》外别有真经可取。是不过借如来传经,以传《西游》耳。”可见《西游记》利用了宗教的口号及教义,却并非在进行宗教宣传。至于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学而优则仕”等社会思想与人生道路,与《西游记》的大闹天宫、轻富贵入禅门等格格不入,《西游记》反映的思想不是儒家的概念所能概括。它的“三教合一”思想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作者如此活跃的思想,当与明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哲学上王学左派的思想解放潮流合流。
第2个回答  2019-02-15
《西游记》读书笔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吴承恩先生的杰作,讲述的是一个泼猴和唐三藏及师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本书我虽然看了一遍,但是以这本书编辑的电视机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它给人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让人看了就喜欢上了它.
看完这部小说,有很大的感悟,我觉得学习唐僧的全心全意,孙悟空的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本书把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泼猴勾勒得栩栩如生,写它从天不怕地不怕变为一个恭敬的猴子,为了师傅的安危他奋不顾身,他并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也不像沙僧那样憨厚,作者更是借助他这一点勾勒出孙悟空的大智大勇,自从唐三藏把孙悟空从五指山解救出来到取得了真经,这期间经理九九八十一难,每次劫难都是孙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师傅的,最后才圆满的取回真经.
在打白骨精这一回里,他三次打死变为人形的白骨精,而被师傅气的念紧箍咒,唐僧是凡人他并不知道那是妖怪,悟空的解释他完全不听,而是念他的紧箍咒,疼的孙悟空满地打滚,最后唐僧还要和孙悟空断绝师徒之情,孙悟空被迫无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孙悟空心理并没有怨恨师傅,更没有去报复师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总是想着师傅的安危,可见他对是师傅的真心.这一路上他们经历艰难险阻,不管多累,多饿,不管妖怪是多么的阴险狡猾他门都一一打败他们,把师傅从危难中救出来.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多了总是有好处的,在当今的社会里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会被社会淘汰,从我们呱呱落地,父母就教我门说话,识字,等大一点儿他们又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在学校里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只有学会了怎样做人,才能学会更多的知识,才能广交益友,可见书何其的重要.
从书中我们会悟出许多真理,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第3个回答  2008-11-04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8899133.html?si=1
LZ你去看吧 我不给你复制啦
第4个回答  2008-11-04
jd11111111111111111111nyr11111111111111ktmudgwrhjsrjhmsrkd;fnvbjafhnvfhgd;ahfdbhreauigvewhoabvaudfhbuahp;sravjeklghrwuiyh5u4oqty073qyhn45yguite4hpgq79hoiuteh579-h57t y4

...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任选一点作简要的介绍
1、《西游记》不存在两个互不相关的主题,而是主题与思想内容都是一贯到底的。就全书的内容来看:第一部分(一至七回)以大闹天宫为主要内容,提出了为自身、为花果山的利益而斗争,是“虽败犹荣”的,但目标、性质,是为“小我”;第二部分(八至十二回)交代取经缘由,阐明取经的象征意义,提出了新目标——为“普渡众...

...主题思想 写作手法 人物形象 语言特点等 任选一点或几点作简介。_百...
《西游记》读书笔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吴承恩先生的杰作,讲述的是一个泼猴和唐三藏及师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本书我虽然看了一遍,但是以这本书编辑的电视机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它给人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让人看了就喜欢上了它.看完这部小说,有很大的感悟,我觉得学习唐僧...

怎么介绍西游记的作文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

西游记读书笔记 要求:(主题、人物、写作手法分析)
9.西游记写的是一些神怪妖魔的故事,说的是孙悟空如何护送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这本书真是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的故事小的时候在一些电视剧里已经了解了一些,现在一看,才突然觉得古人真是了不起,居然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这本书的前言里说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是根据以前人们的不断丰富完成...

...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精彩章节、练习题
一、作者简介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著名小说家,江苏淮安人。《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代表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二、写作背景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勤奋好学,少年时便声名远扬。受《百怪录》、《酉阳杂俎》等小说...

有关于中考十二部名著的的大致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介绍
《西游记》写于明朝,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现在仍然是我国四部古典名著之一。 2、中心思想:本书只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3、写作特点:1、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2、善于塑造任务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

...朝代,作品,主要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分别是什么?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最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小说以整...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简介写作文300字
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

...的一篇人物鉴赏,可以是人物经历,性格,以及写作手法,小说主题...
孙悟空:所以西游记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孙悟空。孙悟空本来是仙山上一块灵石,变化而成的猴子。因为胆识过人,受到群猴的推举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虽然在水帘洞中过著「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快乐生活,但是不能够天长地久。於是他抛下了一切,离家拜师学习仙道,从此就叫做「...

急求《西游记》的作者及作品简介
2、作品简介: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猪悟能、沙僧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