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比较常见的健康问题有哪些

如题所述

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征,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 对人恐怖症 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他们常认为“性是不好的”、“对异性长辈出现性幻想是可耻的”、“手淫对身体是有害的”等,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通过对各种神经质症的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由错误的性观念而引起的对手淫、性幻想等的严厉的自我惩罚(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导致产生神经质症状发生的心理温床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严重的自卑感、对人恐怖症等症状。男孩对手淫、遗精、性梦的错误认识,女孩对月经、性幻想、自己体象的消极认知和评价,偷看黄色录像,早恋及过早性行为等,是青少年期较为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改变对性的态度应是人生心理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净化社会风气,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组织各种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以及家长改变传统观念,早期给孩子予健康的性教育等,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不要耽误孩子。 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培养技巧。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另外,具有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家庭内暴力、出走、自杀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往往较难纠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02
1、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性格:良好的个性与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许多地方都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克服儿童青少年多疑、敏感、主观、自私和以我为中心的个性;培养儿童开朗、大方、谦虚、豁达、有耐心、有毅力、有爱心、能吃苦、肯奉献的良好素质,是预防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关键。
  2、树立坚定的信念与理想:信念和理想可使儿童青少年心理平衡。他在受到困难与挫折时,为了信念和理想可稳定孩子心态,去克服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怕任何挫折,能调动主观能动性,去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3、保持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按时作息,按时学习和完成作业,尽量避免外界干扰,有规律地锻炼身体。
  4、培养儿童勇敢精神:当前独生子女较多,不应对他们娇生惯养,应培养他们勇敢、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让儿童青少年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使他们具备乐观、宽容、豁达与开阔的胸怀,是预防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根本。
  5、预防孩子青春期心理压力过度:无论在家庭或学校,家长和老师应循序渐进的教育儿童。虽然说没有压力,孩子就没有动力,但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应适时增压或减压,并教他们学会自己调节压力。预防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生,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学会战胜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情。做好心理健康的各种预防措施。
  6、当孩子第1次感受到强烈恐惧时,若父母不能为他排解时,应向心理医师咨询取得帮助,不能让孩子转移回避,让他心怀释然或宣泄,否则会使孩子病情加重。
  7、学会自我疏导: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碰到烦恼,遭遇挫折、发生疾病。在遇到烦恼时,不烦躁不焦虑,在一般情况下,缓解焦虑在于自我调节,及时转移注意力,不消极对待。在产生疑病时要配合心理咨询师,认真听取心理咨询师的各项解释,分散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然后不良状态会自行消失。
  8、配合心理咨询师:除做好心理咨询以外,还有必要接受心理治疗和辅助治疗,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并主动配合,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第2个回答  2015-06-27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众多父母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如今激烈的竞争形势及负责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如何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青少年心理健康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呢?

青少年心理健康易出现哪些问题

1、陕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2、忧郁: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 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3、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7、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据调查,我国被各种精神障碍困扰的青少年至少有3000万,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我们不得不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希望广大家长及学校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及时帮他们排解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保障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心体贴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什么是心理健康

凡是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由于不同个体在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心理健康的衡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我的调查和实践经验,对于学校情境中的学生来说,这类事件或活动主要是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和自我有关的活动、社会适应等。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如何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主要途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提高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中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

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来说是基本正常的。但有些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又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陈沛霖、陈立华对武汉市1500多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1987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同世界与夏威夷大学合作,对上海市4--6.5岁的学龄前儿童和中中学生的心理卫生调查显示,其中27%的人有心理偏差。1997年,杨莲清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在测验的849人中,至少有一项不健康的检出率为21.6%。本人对我班43人,就“你有烦恼吗?”这一项调查中,有烦恼的达39人之多。“经常困扰你吗?”居然也有11人之多。他们排除烦恼的方法更成问题,居然是跳床、大喊大叫、摔东西,虽然,这些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极不成熟。找人倾诉的无1人。这就是说,我国中中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能等闲视之了。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问题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中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外貌、体内激素分泌、身体发育以及生理疾病等,这些生理因素中,有先天遗传的,也有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家庭。例如,父母关系不好、父母期望过高、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成员的负榜样作用等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中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等,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中学生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中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应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方针,防患与未然,治未病之病。这就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从积极意义上讲,叫发展性目标,即通过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从消极意义上讲,叫防治性目标,有人也把它分成两极目标,即预防目标与矫治目标,即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为辅。

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由于目前我国心理保健网络还很不健全,因此,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入学不适应的预防

儿童从一个爱护照顾的家庭或幼儿园来到纪律严明、课多、需要较强独立自觉的学校中,前后环境有了显著变化。通常,大部分儿童在一、二周内就能适应。但有少数儿童却总感到陌生、恐惧、怀疑、拘谨等,从而抑制了其积极参与学校生活。作为教师要避免批评或呵斥,多对其关心、爱护和指导,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

中学生在入学适应上有下述八个问题需要帮助指导。

⑴学校正规课程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

⑵学校规章制度的适应。要着重培养中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作息习惯。

⑶学校情绪生活的适应。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小学新生积极体验学校生活的温暖和乐趣,防止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⑷学校人际关系的适应。教师应以身作则,对小学新生进行必要的交友指导。

⑸学校课外活动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⑹学校集体生活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⑺对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现在不提倡给一、二年级的学生留作业,但课后要养成复习、预习,整理书包、铅笔盒的习惯还是挺必要的。

⑻对生活作息的适应。入学了,对原来的生活作息有所改变,但应及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学习。

(二) 学习疲劳的预防

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紧张学习后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

预防中学生学习疲劳的主要措施有:

⑴科学安排各科的课程。上、下午的第一节一般安排中等难度的学科(如常识、思品),上午第二、三节可安排难度较大的学科(如语文、数学)。星期二和星期四可安排较难的课程,星期一和星期五则应安排较容易或轻松的课程。

⑵重视课程教学的心理卫生。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讲精练,深浅适度;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形象直观、多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科学地组织复习、考试;在教学环境上,声音、室温、光线、空气流通和课桌椅的安排都应注意身心保健的要求。

⑶确保儿童的休息、睡眠。教师上课勿拖堂,课间应引导学生到室外适当地活动。课外作业量要严格控制,最好能做到当堂讲授、当堂消化,尽量不留家庭作业,课外文体活动适量。同时还应与家长加强沟通,确保中学生的足够的睡眠时间。

⑷注意儿童的营养。学校应指导家长及时矫正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挑食、偏食现象以及甜食营养品的做法。

⑸开展放松训练。学校应及时试行和推广各种心理保健操,定期开展放松训练。

(三) 厌学情绪的预防

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中的厌学情绪普遍滋长。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老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严重者表现为有意的逃课,甚至辍学。就学校教育来说,预防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应注意:

⑴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娱乐、休息、生活,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⑵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⑷摈弃“师道尊严”传统思想,避免滥用惩罚,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⑸严格控制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⑹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形成乐学、好学的积极向上的气氛。

⑺注意观察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四)攻击行为的预防

攻击型行为是由愤怒、不满情绪而引起的发泄、对立、对抗、迁怒等攻击性行为。说谎、攻击、偷盗、吸烟、破坏性恶作剧等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主要原因是家庭和不良伙伴的影响。

预防攻击性行为主要措施有:

⑴尽量组织儿童一起参加活动,帮助儿童学会合作。

⑵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情绪。

⑶不忽视任何攻击性的举动。

⑷培养儿童说话的技巧。

⑸晓之以理,使儿童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⑹适当采用惩罚手段,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⑺注意与家长保持联系,编汇一些资料供家长参考。

本人对心理不健康学生进行心理问题预防与矫正个案

案例1: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

一、引言:

当今社会,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拥有比较富有的生活条件。在家中都是小黄帝,在长辈的溺爱中成长,做任何事情随心所欲,缺乏生活的磨练,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行为习惯差。对这些行为的矫正,无论对他们的现在,还是他们的将来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学生情况 :

董某,镇海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男性,十岁,独生子。在这里我们暂时称他为文文。据了解,他母亲是外地人,该生是其与现在的丈夫再婚后,生的孩子,奶奶特别疼爱。但其母亲对其特别严格,可方法却不当。有一次,为了惩罚孩子不做作业,居然把孩子绑在床上。该孩子较好动、较懒,平时作业总不认真完成,还经常惹是生非,是出了名的懒学生。

本人是去年接手这个班级的,不久便发现他表现在上课坐不住,一会儿趴在桌上,一会儿回头玩同学桌子上的学习用品,一天学习结束,他座位四周像垃圾箱。学习上,书写马马虎虎,字迹潦草,写出来的字大大小小不均匀,笔顺没有规则。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学校完成多少就此止步,回家从来不做作业。如果把他叫到老师身边做作业,只要老师稍不留神,他就又去管闲事了。有一次,野炊的前一天,我说:“谁不完成作业不能去野炊。”这一天,文文做作业特别快,连课间休息也不放过,做完作业还主动问我:“老师,家庭作业是什么?”这一天的作业字迹也比平时端正许多。可见,适当的刺激对文文是有效的,可以激发他自觉完成作业,引起良好行为,最后变成他的一种习惯。因此,我选用了行为改变技术对文文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三、矫正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

1.确定终点行为 半学期(18周)内消除不交作业现象。

2.分析起点行为 该学生第一周内不交作业不超过10次。

3.设计有利情景

a选择增强措施,达到某项标准即可得到相应奖励。如第一周内不交作业减少到9次即获一分。超过上述标准,视情况增加奖励。

b与家长联系,告之辅导方案,争取家长配合。

4.选择适当策略

a增强

与学生约定,每周不交作业的次数逐步减少的最低标准。每周评一次,减少多少次相应给几分。一定的分数可以换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让家长带其参观一个向往已久的公园等。即达到何种分给何种奖励。

b逐步养成 从第一周至第八周依次定出减少不交作业的目标。在8周内如果达到预定的目标,不定期地给予适当奖励,给予刺激。

c剥夺 某周没有达到预定的指标,即剥夺其某项喜爱的活动。

5.分析效果

每周都要进行分析评价,如不交作业行为达到预定目标,继续按原计划执行;如果达不到预定目标就重新考虑增强物,增强强度是否适当,是否要进行修改。

四、辅导结果:

前两星期积极性较高,不但作业认真完成,而且字迹端正。第三星期,情况有反复,根据这一现象,及时联系家长,要他们用适当的刺激来保持他的兴奋性,许愿如果这一周认真完成作业,就吃肯德鸡。第四、五周分别带孩子去了临江公园、宁波动物园,适当的刺激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我还联系课任老师,多给他肯定和鼓励,争取把物质奖励转化为精神奖励,最后内化为自我需要,这是我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果然,半学期后,该生不赖作业,一学期下来,成绩前进5名,这对他来说,可是天大的进步。

五、体会:

任何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和转化的,只要有精力和责任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力。在这个案例中,我敏感地发现了学生的可教之处,即行为改变技术中,通过适当的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保持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野炊前,认真完成作业,发现学生的兴奋点,适当加以应用,并及时联系了家长,家校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改变。还注重对学生行为反复时的矫正。做到反复抓,抓反复。
第3个回答  2015-06-27
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青少年容易出现哪些心理健康问题?该如何防治呢?
1. 社交障碍:青少年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可能会感到紧张和不安,缺乏与人交往的信心,难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为了防治这一问题,家长和老师应该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2. 叛逆心理: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对权威的反抗和对规则的忽视,这可能是他们探索自我和独立性的表...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1. 生理变化: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如身体的快速成长、性征的出现等,可能会引起青少年的焦虑和自我意识的波动。对于女性青少年而言,月经的开始可能会增加她们的焦虑感。2.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和结构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家庭冲突、父母离异、家庭暴力或过度管教都可能导致青少年承受心理压力,进而影响...

青春期有哪些问题
青春期的常见问题包括:1. 生理变化问题。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会发生显著变化,如生长发育加速、性器官发育等。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可能会遇到一些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扰,如生长发育不平衡、生理周期不规律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2. 心理发展问题。青春期是个体心...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见问题有哪些
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心理障碍、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四方面,做好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能防止青少年走向极端。下面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分析一些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案例,一起来看看吧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以下我为大家提供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抑郁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症,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可...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有哪些
1、不规律的作息: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规律的作息可能会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身体发育和健康。例如,熬夜、睡眠不足、不按时吃饭等。2、不良的饮食习惯:青少年时期需要摄入充足的营养来支持身体的发育,但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暴饮暴食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等问题。3...

不同时期儿童青少年,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呢?
3. 叛逆行为:青少年期叛逆行为常见,家长和老师应理解这一阶段的特点,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而非简单粗暴的责骂。通过沟通和理解青少年的立场,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综上所述,面对不同阶段青少年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的沟通、理解、陪伴和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确保...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1. 身体变化与性成熟 青春期是身体迅速发育的阶段,男孩和女孩都会经历显著的身体变化,如身高增长、体重增加、第二性征的出现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青少年感到困惑、不安甚至焦虑。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外貌产生不满,担心自己与他人不同。同时,性成熟的提前到来也可能带来性行为方面的问题,如早恋、早孕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3. 青少年时期可能出现心理封闭现象,表现为个体封闭自己,不与人交流。青春期的情绪波动和性心理的成熟也可能带来挑战。早恋是这一时期常见的问题,中学生需要正确引导,以建立健康的异性关系。4. 中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可能需要适应。挫折可能源于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其原因可能包括客观环境、社会因素和个人...

青少年十大心理问题
3、性别角色模糊 关于网络在各种商业等因素的推动下,小鲜肉,伪娘词语的出现,男性往女性化方向发展,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盲目追求歪曲的美。一些男生矫揉造作是逐渐将性别模糊化,缺乏了该有的男生阳刚之气。4、恐学症 恐学症是少年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是指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恐惧感而拒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