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地球为什么会不停地发生地震呢?

【地震基础知识】
earthquake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 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08-08-31世界地震情况
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81.htm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8
地震形成的原因的分析
一.要了解地震的发生原因,首先必需要理解地球的运动是离不开太阳空间的电磁作用环境的。
因为我们在空中能感受到地震波的作用,是因为空间的电磁压力与地内的电磁应力紧密相连为一整体的结果,因此地内的电磁波动之形成,与地外空间的向心电磁压力环境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从我们站在地球的表面,能观测到地球空间存在相应的电磁作用环境来推理分析,当我们站在太阳的表面角度来观测太阳的空间时,太阳的空间也必定存在相应的电磁作用环境,而地球是属于太阳空间环境里运行的天体,故其运动也必然受到这一空间电磁环境之变化作用的影响。
这可从下面发生的情况来说明理解。从太阳于2007年5月19日发生“太阳海啸”的时间来分析,地球于2008年5月份进入与太阳相同的对应区域后,突发的自然灾害如此之多(五月五日的缅甸风暴,台湾日本的五六级地震,还有五月十一日的美国风暴,五月十二日的中国大地震),说明地球目前的运动异常,是受到引起太阳2007年5月19日发生“太阳海啸”的天文因素影响的,即由于地球现在进入太阳系中各大天体行星与太阳相互对应作用所形成较为复杂多变的电磁作用空间,才引起如此之多造成地球人类灾害的发生,如果不存在各大行星的电磁摄动影响,地球就不会形成如此之多的自然灾难,而各大天体行星要对地球形成相应的电磁摄动,在太阳系的空间范围内必定存在以太阳为中心的向心电磁作用压力之环境条件。因此可以说地球的运动是离不开太阳空间的电磁环境作用的。

二.要了解地震的发生原因,还要确实知道地壳的板块移动的主要成因。

从我对太阳系天体互动的电磁旋臂力学理论的分析证明可知,地球的地壳移动成因,主要为月球对地球形成反向旋转的向心电磁阻压作用力的作用所造成。而月球应对地球的电磁作用中心方位,除了受太阳的电磁旋转作用力的主导作用之外,同时又受到太阳系中其它大行星的电磁摄动力影响而容易产生偏离变化。如偏移量过大月球与地球本原顺着相对作用的电磁应力就会形成一个扭角,这扭角产生的偏向电磁作用应力就会使地内的电磁应力大幅波动,并造成地壳的扭动错位或断裂而突然释放大量的电磁波动能量,同时由此引发较大的地震。
另外月球围绕地球周转到太阳一侧再转到背面一侧时,与地球的对应面存在冷热交替的过程,即存在阴阳电磁相对转变作用的过程,其转换变化的交接时间为农历处八(月球对地球从阴面转为阳面)与农历二十二(月球对地球的阳面转为阴面)的前后,这一时间是地磁应力的变化波动比较大的时间,如此时再遇较大的行星之电磁摄动作用,就会造成月球应对地球中心方位的相对电磁作用力产生交叉扭动,加大地磁应力的变化波动并使地球的地壳受到明显的波动影响而产生地震,而5.12大地震正好为农历的四月初八。

这种由太阳的主导带动对地球形成旋转作用的向心电磁能量,因受多个外天体(月球与其它行星)的应对运动产生反向或偏向的电磁扰动作用而产生的震动波之形成,刚开始时可以说是整个地球范围的地磁力都受波动影响,但随着其扰动能量跟随天体相对周转的交汇集中,月球与其它行星对地球的正常旋转形成扭动的电磁能量最终就会和地球的正旋能量汇集相对交叉作用于某一方位,这方位的地壳就会承受不了这一巨大的能量冲击而发生错位断裂并释放能量形成面震波,地震中所观测到的纵波与横波实际就是地球的正旋能量波(纵波)与月球受到其它大行星的摄动对地球产生扭动作用的能量波(横波)。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地震的发生原因,应该是地球所处空间的电磁环境,由于多个天体的互动作用,使地内的电磁应力大幅波动,并造成地壳的扭动错位或断裂而突然释放大量的电磁波动能量所产生。
第2个回答  2008-11-08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内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振动.
〔2〕其它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也可以间接诱发地震.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而降水,风,洋流,河流等地表过程都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即太阳所驱动的。

参考资料:http://www.baidu.com/s?tn=miniiebaidu_pg&wd=地震形成的原因

第3个回答  2008-11-08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地壳中。

地震共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将能量一下子爆发出来
第4个回答  2008-11-08
形成原因:
构造变动(断层形成)——构造地震
火山活动引起的震动——火山地震
溶洞、煤矿等塌陷——塌陷地震
水库引起的震动——水库诱发的地震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的原因有:1、构造地震,地壳板块运动。2、火山地震。3、陷落地震。4、诱发地震。5、人工地震引起的。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1、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

地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2、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

地震形成的原因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断层滑动或破裂引起的地球运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板块运动:地壳被分为若干个大板块,这些板块相对运动,造成板块边界处的断层产生滑动或断裂。2.地壳变形: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地壳板块运动的挤压和扭曲,并因板块运动和岩石变形产生内部应力,当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就会引发地震。3...

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 地壳运动:地震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当地壳中的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超过其承受力时,岩层会发生断裂,集聚的能量随之释放,导致地面震动。2. 波的传播:地震发生时,纵波(P波)通常先到达地表,而横波(S波)稍后到达。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因此人们首先感受到上下颠簸,随后...

地震有几种成因?
地震按成因分为四类:一是构造地震:是由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出去所形成的地震。二是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活动所引起的地震。三是陷落地震:是由地层陷落而引起的地震。四是人工地震:指核爆炸、工程爆破、水库蓄水、矿山采矿等人类活动引发的...

地震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地震的成因主要有三种:1、由于在一定条件下,岩石受力变形。一旦力的强度大于岩石强度,岩石就会破裂、错位,引起弹性震动,产生地震。2、火山喷发时喷出的气体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这个冲击力也会引起地震。3、在岩溶发育或煤炭开采的地区,往往在地下形成巨大空洞,导致地表坍塌,这也会形成小规模地震。...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1、地震的原因: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2、地震的简介: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

为何地球上会产生地震?产生地震的原理是什么?
实际上地震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人类在地面上感受到的地震类型可能不是同一种,我们根据地震形成的原因可以把它划分为以下几个种类。1、构造地震 我们生活在岩石层的最表面,但是从岩石层往内还有不同的圈层,而且地球内部的构造相对复杂。有时候地壳内部也会发生活动导致岩层断裂,这种岩层断裂一般都是在...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简答)
1.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地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2. ...

地震的形成原因
1、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以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2、极震区是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一般是震中所在的地区。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