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变式训练

如题所述

所谓数学变式训练,即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做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形式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数学教学,使学生理解知识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变式其实就是创新。当然变式不是盲目的变,应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式。实施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恰当的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问、多思、多用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下面本人结合理论学习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利用变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正确概括的思维能力。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来看,形成数学概念,提示其内涵与外延,比数学概念的定义本身更重要。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概念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通过多样化的变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概括能力。
通过对式子的变形,可以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在以后的练习中也明确类似知识点的考查方向,防止教师盲目出题,学生盲目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得效益最大化。
二、在理解定理和公式的过程中,利用变式使学生深刻认知定理和公式中概念间的多种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多向变通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发展,还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去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由于定理和公式的实质,也是人们对于概念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的概括,所以掌握定理和公式的关键在于明确理解定理和公式中概念的联系,对于这种联系的任何形式的机械的理解,是不能熟练、灵活应用定理和公式的根源,它是缺乏多向变通思维能力的结果。因此在定理和公式的教学中,也可利用变式,展现相关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以及定理、公式成立依附的条件,培养学生辨析与定理和公式有关的判断,运用。
通过变式训练,是要防止形式地、机械地背诵、套用公式和定理提高学生变通思考问题和灵活应用概念、公式以及定理的能力。
三、在解题教学中,利用变式来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揭示条件、目标间的联系,解题思路中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转化、推理、归纳、探索的思维能力。
(一)多题一解,适当变式,.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许多数学习题看似不同,但它们的内在本质(或者说是解题的思路、方法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这类题目的收集、比较,引导学生寻求通法通解,并让学生自己感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二)一题多解,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的实质是以不同的论证方式,反映条件和结论的必然本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这样,既可暴露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增加教学透明度,又能使学生思路开阔,熟练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尤其是几何证明题。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异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一题多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和深刻性。
通过变式教学,不是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解决一类问题,遏制“题海战术”,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实现“以少胜多”。
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故而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习题的教育功能。
譬如书本上有这样一道题,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变式,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变式(1)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变式(2)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变式(3)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做完这四个练习,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影响组成图形形状的本质的东西是原来四边形的对角线所具有的特征。
又如应用题教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就可以把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变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刻。
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践和探究这节课时,教师从奥运冠军孟关良训练为题材编了一题关于追及问题的应用题,一膄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同在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20米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他如果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多少秒才能追上快艇?然后教师可对本例作以下变式。
变式1:一膄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同在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20秒,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他如果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多少秒才能追上快艇?(从先行20米改为先行了20秒)
变式2:我们学校有一块300米的跑道在比赛跑步时经常会涉及到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现有甲、乙两人比赛跑步,甲的速度是10米/秒,乙的速度是8米/秒,他们两人同地出发
(1)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几秒两人相遇。
(2)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经过几秒两第一次相遇。
(3)乙先出发5秒,然后甲开始出发,问甲经过几秒两人第一次相遇。
这题该为平时学生熟悉的操场环形跑道,这里三题也是一组变式题,(1)、(2)是同时同地出发的相遇和追及问题,(3)是不同时出发相遇和追及问题,这题还蕴涵着分类讨论的思想。
变式3:一膄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同在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10秒,教练要求他用45秒追上快艇,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他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划了5秒后他发现用这样的速度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追上,请问他的想法用45秒不能追上快艇对不对?如果他要追上请你算一算孟关良后来要用多少速度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追上快艇?
这样的变式覆盖了同时出发相遇问题、不同时出发相遇问题、同时出发和不同时出发的追及问题等行程问题的基本类型。这样通过一个题的练习既解决了一类问题,又归纳出各量之间最本质的东西,今后碰到类似问题学生思维指向必定准确,很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也不必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
(三)一题多问,通过变式引申发展,扩充、发展原有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概括能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中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因此,可以通过例题所提供的结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数学的思想方法都隐藏在课本例题或习题中,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对这类习题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加强变式训练,对巩固基础、培养思维、提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变式训练能培养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联想,敢于怀疑的品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当然,课堂教学中的变式题最好以教材为源,以学生为本,体现出“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并能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也学会“变题”,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析、综合,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30
  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但同时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对象的表达方式,如题设与结论的互换,图形的位置、形状、大小等的变化,规律及语言符号的互译,最终使学生掌握哪些在变化过程中始终不变的因素,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就是人们常讲的“万变不离其宗”。另外,由于巧妙设计变式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到课堂的丰富多彩,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一、形成和明确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利用变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概括,培养正确概括的思维能力 ;
  在概念思维中,人们形成一个概念就要在思维过程中对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进行概括。这种概括是否明确,影响它所形成的概念是否真实、正确。可见 ,能否对事物属性进行正确概括是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和明确概念的全过程,从中训练正确概括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变式训练能发挥积极作用。
  例一: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概念变形训练
  教材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节的教学,可以如下进行: 上一节所学的“对顶角、邻补角”是两线(两根小棒)相交构成四个角的情形令可在添上一线(一根小棒)构成图1所示的“三线八角”。
  首先认清三线关系——哪两条线被另一条直线所截,进一步再从角于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入手,引导分析、概括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
  同位角:注意 两个“同位”是指既要在前两条直线的同一位置,又都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位置。图中的∠1、∠5均在前两条直线a、b的上方,又都在第三条直线c的左边,因此∠1于∠5就是同位角。
  内错角与同旁内角:首先抓“内”字——在前两条直线之间即“内部”去找,发现有∠2、∠3、∠5、∠8,排除上节所学的邻补角∠2与∠3,∠5与∠8后,发现:∠2与∠8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即位置交错 ,这就是内错角;∠2与∠5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旁,这就是同旁内角。
  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图1中各种类型的角,并带领学生描绘出三类角的基本模型(图 2、图3、图4)。最后,在学生明确概念,把握模型的基础上作如
  下变式图形以强化对概念的认识。
 二、在理解定理和公式的过程中,利用变式使学生深刻认知定理和公式中概念间的多种联系,从而培养多向变通的思维能力。

怎么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变式训练
一、在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利用变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正确概括的思维能力。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来看,形成数学概念,提示其内涵与外延,比数学概念的定义本身更重要。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概念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通过多样化的变式提高...

什么是变式训练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数学的思想方法都隐藏在课本例题或习题中,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对这类习题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如,八年级第二学期练习册中有这样一个习题:如图(一)...

初中数学计算题100道 初中数学例题变式教学的探究
在方法应用的环节中,教师的活动表现在:⑴设计方法训练变式题组或引导学生通过对范例的变式而得到方法训练题组。⑵引导学生运用解决范例的方法解答变式训练题组,并对学生给予引导和点拨。学生的活动表现在:自主解答变式训练题目,使方法得以迁移,形成技能技巧。 4. 题目变式 通过师生对范例的共同探索(包括条件变化、结...

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经验分享
学生在进行尝试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并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中、低层次学生的辅导,对较高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高层次的初中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平时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高层次的学生辅导低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五、改进评价方...

浅谈如何在中学数学培养学生的三大基本能力
例题课要解(证)题思路发现程作重要教环节仅要知道该做要让知道要做促使做想;数练习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解题起关键作用隐含条件要挖掘能力运用综合析并解(证)题程尽量要用数语言、数符号进行表达外应加强析、综合、类比等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应用公式逆向思考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通解题错...

初中数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学习,撑握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快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而做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因此,如何以课堂教学为...

数学课有哪些学法指导
加强“双基”、学法指导与能力培养成为数学课的主旋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怎样进行能力培养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谈点体会如下:一、 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文科学科需阅读,数学同样需要加强阅读。只有循序渐进,深刻阅读才能掌握其数学中的微妙关系、才能养成读书能力,进而形成自学...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求异思维
1、关系扩散:让孩子说出他在各种人和场合中的“角色”,我是爸妈的孩子,是爷奶的孙子,是外公的外孙,是老师的学生,是运动会上的运动员……说得越多越好。2、词的扩散:“什么东西是红色”要求孩子以红色为中心,尽量想多些与红色有关的物体。3、拼图扩散:要求孩子用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

论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1)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即不以单纯的感知为出发点,更不以直接告诉现成知识结论为出发点,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在讲授的同时,辅之以指导学生探究、发现、模仿、应用,在活动中学习;3)组织分水平的变式训练,防止机械...

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个主要方面
二是变题。要善于将教材中的试题、中考试题进行变式,最好在一堂课中从简单到综合进行变式教学,给课堂注入新意,让学生感到数学复习内容“旧貌变新颜”。三是变评价。在总复习中要将过去只从分数上评价学生的能力,变为从情感、态度、行为等多角度评价学生的进步与否。评价还包含对学生复习过程中,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