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死的真实原因

诸葛亮和关羽不和

关羽长久以来,对关羽之死的原因,人们议论纷纷,众说不一。究其观点主要有三类:
一是关羽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
二是关羽死于诸葛亮的过失;
三是关羽死于性格“刚而自矜”(陈寿语)及被捧杀,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关羽是否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我们知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自小结契”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关羽是否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我们知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自小结契”,感情也好,仁义也罢,都不允许刘备在襄樊战役“疏慢”到只作壁上观,何况三国战乱时期正是用人之时,关羽之死对刘备来说,显然弊多利少,得不偿失;更不要说关羽败走麦城后,同时伴随着损将失地的巨大风险。这与《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形象相差甚远,很是南辕北辙。即便是与相关史料的记载,也颇有些不符。
其次,看看对关羽是否死于诸葛亮之过的分析。无论在《三国演义》描绘中,还是在《三国志》记载里,诸葛亮无疑都是一位智者智慧的化身,虽然其一生唯谨慎,却也作出了许多轰轰烈烈而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丰功伟绩。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在《史学集刊》上曾撰文指出,关羽之败,败在吴魏联盟绞杀,但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却可能是自家人诸葛亮。刘备、关羽“自小结契”,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而当时诸葛亮虽不能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三国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故得出结论,诸葛亮对关羽之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以为这种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具体理由下文会详述。
再次,说关羽之死是他自身性格和所处环境造成的,虽有道理也不尽然。关羽作为镇守荆州的最高领导者,他的所作所为关系到整个战役的胜败与得失。若以魏、蜀、吴三分鼎立的地理配置图来看,荆州正好位于三国的中央交界地带,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说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是兵家必争之地。按诸葛亮交付荆州军团的战略命令:“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天下不变,我亦不动,天下一变,我随机而动,这是刘集团在荆州最好的方式。然关羽却有些轻视军事统帅诸葛亮的规划。故《三国志》作者陈寿把其失败原因归之于关羽“刚而自矜”,从此定下了评论关羽的基调,后世论者多从这一角度出发,几乎成了千人一口。
其实“刚而自矜”只是关羽个人的缺点,但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究于关羽的个人缺点上,有些不够合理也不尽科学。必竟战役的胜利与失败,这不是关羽一个人在游戏,而是整个集团的角力,是整体素质、综合国力的较量,作为战时行为,不仅关乎指挥者的水平能力,也受着种种规定条令、组织纪律、系统管理等等要素的制约,不可能随随便便让某个人任意妄为、主观乱行。
因此,笔者在鉴于上述基本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看法是:关羽之死,不是单个原因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局,是当时严峻形势的必然。主要理由有:
其一,关羽之死是战争形势发展的结果使然。
据资料记载,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7月开始,至12月结束,初期关羽连连告捷,打了许多胜仗,不仅水淹于禁七军,甚至打得曹操都想要迁都;最终是因为曹操看到刘备坐大,孙权必不愿,决定联合孙权共同抗羽,才扭转的局面;加上当时关羽下属的糜芳和傅士仁投靠孙权,令得关羽腹背受敌,最后导致了关羽不得不败走麦城,同年12月被俘,1月被杀。若要说是刘备或诸葛亮想借刀杀人,显然有些牵强。试想,当时关羽打了许多胜仗,威震华夏,传入蜀中的全是关羽胜利消息,到关羽败走麦城至被俘杀只有短短不足一月时间,即使发觉关羽之师存在败象,再想要发兵救援时间上很难保障(唐代诗人李白曾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蜀中交通极为不便,一直到民国初才稍有改善),何况刘备也不会允许此时此刻有人做壁上观。
故笔者私以为,有后人指责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有点过,至多算是见死不救。从战争形势突变看,确实诸葛亮发兵增援荆州似乎有些来不及;但若换个角度看,诸葛亮一生为谨慎,常常运筹帷幄的他,不可能对当时的战役发展没有多种谋略谋划,应当有保全保障性的各类应变措施。假如说诸葛亮能提前安排得力助手帮助关羽,很可能局势就完全不同了。当然,还需要考虑到,诸葛亮毕竟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一手去操纵整个战役的演变过程。诸葛亮也未必能“预测”到关羽开始会打得这么漂亮,更不会“推算”出吕蒙会偷袭荆州,使关羽会输得这么惨。关羽走麦城,肯定不是诸葛亮策划的,只不过到了最后关头,荆州已经丢了,败局已经定了,再也无法挽回了,那就只能对不起关羽了(黑锅就你一个人背吧)。
其二,关羽之死是刘备集团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
虽然我们说关羽之死主要是源于战争形势的影响,但并不否认刘备集团内部存在着权力与利益的激烈斗争。
第一,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并非真正亲密无间。《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在听说关羽战死的消息后,“大叫一声,昏厥于地”,那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史料中,并没有关羽死后,刘备哭关羽的记载。相反,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法正死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居然痛哭了好几天。而结拜兄弟关羽死后,居然未见刘备痛哭。看来,刘备与关羽生死之交的关系虽然从来没有人去怀疑,但那只是文学作品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事实并非如此。另外,关羽死后,照理说他是为国捐躯英勇牺牲的,刘备应该对他追封,赐给谥号,但是史料找不出刘备对关羽追封的记载,关羽的谥号壮缪侯,还是当年后主刘禅追封的。相反,法正死后,刘备就立即追封他为翼侯。若按《三国志》中说,刘备同关羽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为何关羽死后,他所享受的待遇还不如法正,这的确是一件让人颇为费解、难以置信的事情。
第二,诸葛亮和关羽政见不和是不争的事实。
诸葛亮同关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是联吴抗曹,联吴抗曹的政策是诸葛亮亲自制定的,这是诸葛亮的总战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尽管这是诸葛亮的大方针政策,但关羽好像不太赞成孙刘联盟。《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说孙权曾经派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到关羽那里,向关羽提亲,说孙权有一个儿子,关羽有一个女儿,孙权想要同关将军结成儿女亲家,两家联姻以后,可以共同对付曹操。没有想到,诸葛瑾的提亲碰了一鼻头的灰,关羽大发脾气,指着诸葛瑾说:“吾虎女岂肯嫁犬子?”
诸葛亮同关羽个人之间也有矛盾。这在《三国演义》中看不出来,在《三国志》中有少量记载。譬如诸葛亮刚刚走出隆中,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好,关羽和张飞很不高兴,刘备说:“孤之有孔明,好比鱼之有水。”关羽和张飞这才不吭声了,不吭声并不等于矛盾消除了,只不过是碍于刘备的面子,暂时将怨气压下去罢了。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与关羽面和心不合。自古荆襄地处咽喉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作为智者军师,不可能不清楚这点,为何独派关羽一师镇守,而不多派些大员辅助,是疏忽大意还是另有图谋?这个问题曾引发后人诸多讨论。笔者认为,尽管不能说肯定就是权力与利益的争斗的结果,但绝对无法否认其中具有诸如此类的联系。
鲁迅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我很赞同。诸葛亮在刚出山之际,地位不仅明显低于关羽张飞之列,甚至还低于其他许多大臣。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不可能不想方设法跻身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故借机打击、贬低或纵容关羽的做法,他是有所为的。
对关羽败走麦城一事,诸葛亮说这是关羽咎由自取,自己没有丝毫责任。笔者不这么认为,我们不妨在战术战略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从战术角度看,关羽之败,起因在于他执行了诸葛亮攻打樊城的错误命令。由于盲目攻打樊城,且没有其他主力部队的配合,造成了关羽孤军对抗曹孙联军,最终导致关羽的全军覆没。从战略角度看,关羽出兵攻打襄樊,无论在时机、条件等各方面,都违反了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对》战略构想。诸葛亮何以会以智者的身份,去做不是聪明人的决定,个中的原因很值得研究和反思。
其三,关羽之死是性格特点导致悲剧一生的主观内因。
关羽性格不好、有些嚣张是人所共知的事。他和刘备的关系都没有搞好,刘备对他很不放心(刘备派糜芳和他镇守荆州,有种说法就是为了监视关羽),更别说与其他人的关系了,这无疑是他惨死下场最主要的内在因素。
关羽的人际关系差,还表现在他同许多人关系都搞得极紧张。黄忠在定军山一仗中,刀劈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封黄忠为后将军,两人平起平坐。当刘备派人册封关羽官职时,关羽破口大骂,大丈夫怎么能同黄忠这个老兵为伍?最后还是使者说了一大通好话,关羽才勉强地接受了刘备的册封。
  关羽同刘封也闹过矛盾。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和关羽有叔侄关系,但他们的叔侄关系却很不好。关羽同部下将领上庸太守孟达的关系也很紧张。他几乎把刘备身边的所有人都得罪了,所以到了危难时机,才会没有人肯救他。
  《三国志》有段话:“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说的是,张飞很敬重士大夫,但是不知道爱护士兵;关羽正好相反,他对待士兵很好,但是和士大夫的关系很紧张。士大夫都是文武官吏,都是将相之才,彼此关系闹僵了,焉能有好果子吃?
其四,关羽之死是他骄傲自满而被捧杀的杯具结局。
  纵观以往的历朝历代,许多中国人爱造神,关羽就是造神运动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例子。全盛时期,为关羽修的关帝庙,究竟有多少,恐怕无人得知。其实,关羽这个人,其优点和缺点,其长处和短处,其成就和不足,其光荣和败绩,其为人敬重之处和被人疵议之处,其为蜀国打江山的贡献和给蜀国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等等,很值得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可以当作一面镜子,为我们引以为鉴。
  仅在三国时期,关羽的吹捧队伍里,第一名大捧家是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弄得他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对于自己的估计,渐渐失去一份实事求是,忘了自己曾经是一名马弓手,而真成了汉寿亭侯了;第二名大捧家是诸葛亮,连他在华容道放走束手待擒的曹操,也成了正确的错误,不予追究,这能不使他更加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第三名大捧家是孙权,非请人到荆州说媒,要把关云长的女儿娶过来作儿媳妇,结果关老爷还不赏脸,吼了一声:“虎女安配犬子”,把媒人赶走了,孙权吃了闭门羹,碰了一鼻子灰。这一来,关云长愈发趾高气扬,哪把东吴看在眼里。
明眼人都很清楚,曹操捧关羽,是做样子给大家看,看丞相是多么礼贤下士、襟怀宽阔、求才若渴、热忱感人。说穿了,不过是在招揽人心,扩大影响,其真意仅仅是通过作秀宣传自己而已。诸葛亮捧关羽,是求一个内部安定团结的局面,在他实施政策过程中,不至于被这个自视甚高的刘玄德的把兄弟干扰捣乱罢了,还是为自己方便。孙权捧关羽,那目的更简单,只是想麻痹对手,把荆州夺回来。因此,天底下的捧角者,无不有自己私底下不可告人的意图。这世界上,不但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找不到一个纯粹为艺术而艺术那样为吹捧而吹捧、无欲无念在那儿拍他人马屁的捧场者。
  千里单骑,过关斩将,是关云长一生的最得意之笔。与此同时,他的自负与骄傲,也播下了日后败走麦城、杀身成仁的种子。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他“刚而自矜”,这是对他的性格的准确评价。刚正、刚直、刚强、刚勇,无疑是好的品质,但若不能刚柔相济,加之自矜,就要不得了。
  实事求是地说,骄傲自大这种毛病,不论是伟人,还是草根,几乎无一能幸免,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福者祸之先,利者害之始”,好事能变为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两者存在着辩证的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毛泽东主席一再告诫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事实上,我们从关羽之死一事,能够看出,骄傲岂止是使人落后,连命都可能被骄傲掉,这显然是一个最好的警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21
一、根据西晋陈寿所编《三国志》,南朝宋的范晔等人编的《后汉书》史实核实关羽之死:

关羽于建安24年、公元219年率兵北伐襄阳,是年秋天以水攻大败曹军,后遭遇徐晃阻击、孙吴偷袭荆州,于败退途中遭擒杀,享年不详。

二、下面为《三国志》的关于关羽的一部分,“[]”内为裴松注。可以对照阅读。(裴松之注是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对《三国志》进行的大规模批注,其中引用了大量相关书籍。)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典略曰: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鲗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臣松之以为荆、吴虽外睦,而内相猜防,故权之袭羽,潜师密发。按吕蒙传云:“伏精兵於冓鹿之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以此言之,羽不求助於权,权必不语羽当往也。若许相援助,何故匿其形迹乎?]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
  [蜀记曰: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蜀记曰: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吴历曰:权送羽首於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

三、正统的关羽之死的白话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曹操以为汉献帝在许,与关羽军相近,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得志,可以用答应将江南封给孙权为条件让他从背后出兵攻击关羽。同时曹操动员徐晃、张辽等将,及衮州刺史裴潜、豫州刺史吕贡等率军救援樊城,更准备亲自征讨关羽。而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并亲自率军为后援。荆州重镇江陵守将麋芳(刘备小舅子)、公安守将士仁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吕蒙不费吹灰之力就遂次第攻陷荆州各郡。

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认为很难与关羽抗衡,不过之后曹操先后派遣徐商、吕建等将领以及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马增援徐晃,最终徐晃出战击败了围困樊城的关羽军队。此时关羽知悉后方生变,乃南撤,但水军仍然控制汉水。关羽军队的家属多在江陵(南郡治所),得知江陵失陷于孙权,士卒渐渐溃散,退至麦城。十二月,关羽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义子关平于临沮被害,此时是公元220年初。

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通常认为即关林,不过现代有观点认为关庄村关羽墓才是埋葬关羽头颅之处,关林只是万历年间建的祀祠场所。[4]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蜀汉政权则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关羽墓,以招魂祭祀。而关羽故乡山西运城解州后来则建立了关帝庙,是为解州关帝庙,被认为是关羽魂魄归返之处。因此民间也称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或称‘魂归山西’)”。

下面我们想问几个问题,可能是历史的真相,是历史的世态人情,而不是神话或者演义。

四、关羽为什么要出征北伐?

  是的,关羽为什么要出征北伐?
  这才是本文要真正讨论的核心问题。因为如果关羽不北上,他就不会因为与曹魏的二虎相斗而遭孙吴偷袭,自然也不会因此死在逃亡的路上。但问题是,他不但干了,而且干的很利索,干的很漂亮,也很悲剧:先是“威震华夏”,然后死于非命。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关羽对曹魏采取了这一行动?
  普遍观点认为是关羽为了贯彻实施诸葛亮对刘备的制定的两路出击夹攻两都(长安、洛阳)的计划,但这里就有个疑问了:其一,刘备只是在当年进攻了汉中,并没有、也不可能有能力对长安发动袭击;其二,按诸葛亮的计划,蜀汉方面必须两路夹击才能完成最后大业,而关羽的进军却是明显的单独行为,实在称不上与刘备“遥相呼应”。
  在推翻想要推翻的东西前必须充分考虑要推翻的事情的合理性,即便最后结果是把自己推翻了也值得。对于上面提出的两点疑问,我作为我自己的反对者可以这么来反驳:
  刘备怎么行动的无所谓,因为关羽知道了刘备拿下了汉中——这点毋庸置疑,因为刘备是在称汉中王之后才册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的。所以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关羽本人可能并不知道刘备不准备进攻长安,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然而,仔细推敲过后却发现此事是几乎不可能的,理由如下:
  1、刘备册封关羽前将军的时候肯定是派了大量人马过来的,所以至少也应该与这个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哥们通一下气,自己究竟打不打长安,要不要关羽出兵呼应等,所以我们的问题转化为了刘备在拿下汉中后究竟准备怎么采取下一步行动。
  2、那么刘备准备打长安吗?显然不准备,至少暂时不会准备,理由或证据有三:其一刘备军刚拿下汉中,士卒疲惫,不存在进一步北上的能力;其二刘备在汉中之战后便亲自返回了成都,留魏延镇守此地,所以至少没有立刻北上的意向;最后当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之时刘备的答复是“等我拿下凉州了再说”(见先主传、吴主传),由此可见刘备至少对外宣称是要先拿长安西面的凉州,然后再取长安——事实上后来诸葛亮北伐也是采取的这一战略,夺长安侧翼以为前线,再缓图东进以并关中。根据《武帝纪》记载,曹军于建安二十四年兵败汉中,在夏五月“还长安”,由此可见长安此时是有重兵把守的。而关中地区不比汉中,平原广布,正适合曹魏骑兵行动,所以此时的刘备是不会选择继续北伐的。关羽等人都是久经沙场几十年的老将,不会这点道理都不懂,所以刘备不会打长安,诸葛亮明白、孙权明白、曹操明白,关羽也不会不明白。
  3、既然刘备不准备打长安,那么关羽方面的时间安排会和刘备起冲突吗?《诸夏侯曹传》中说夏侯渊、张颌等人是在一月与刘备交手,然后夏侯渊战死,《武帝纪》上说曹军在夏五月撤军,至于刘备称王的具体时间,《先主传》中说是“秋”,即关羽北伐的同一季节。也就是说,刘备、关羽两位好兄弟在当年的正确的时间顺序就是这样的:建安二十四年秋,刘备称王,然后册封关羽,然后关羽北伐。
  这里我们又不得不考察另一个问题,即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需要时间准备的,那么现在唯一挡在我们面前的可以值得商榷的问题就是:关羽准备北伐是在刘备夺取荆州之前,所以他的日程安排没有计划得与刘备一致。
  那么关羽是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呢?很遗憾,我没有找到多少蛛丝马迹,大概是当年跟关羽镇守江陵的人都非死即逃,所以没有留下多少证据。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刘备进军汉中的时候肯定不是关羽开始做北伐准备的日子。
  为什么?
  因为时间拉得太长了。
  刘备北伐的日期是很清晰的:建安二十三年底。其部队与夏侯渊交手在二十四年1月,大概没多久便斩了他,然后曹操大军开进,最后在5月撤还长安。关羽不可能在二十三年便开始准备北伐,因为他所在的荆州已经多年无战乱,所以要准备战争是很容易的事情。刘备也不可能在汉中没拿下的情况下计划来一次东西大革命,两路并进,否则自己本来就没把握赢夏侯渊,再让本集团两大州中的另一州也这么没把握地进攻是绝对不合理的。所以你说关公时刻做好了革命准备我信,但要说是早就准备好了进攻襄阳却是经不起推敲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关羽的行动明显是随着当时曹刘孙三方的行动而制定的。二十四年七月的时候孙权出兵向淮南,紧接着关羽便出兵襄阳,这两方倒是名副其实的“近相呼应”,尔后吕蒙为了欺骗关羽,于是“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周瑜鲁肃吕蒙传》),由此可见关羽的行动是一面防着孙吴一面进军的,这点吕蒙是很清楚,所以才以“装病”为由而欺瞒关羽。另外,《周瑜鲁肃吕蒙传》中还记载了一件小事,说关羽由于擒获了于禁部队,结果导致粮草不足,于是擅自挪用了湘关的稻米——这个湘关具体指哪我没来得及考证,但肯定不是关羽的地盘,大概是孙吴方面的一个粮食站(不然关羽不会跑那去),结果此事使得孙权吕蒙下定了决心而出兵荆州,最后擒杀了关羽。
  也就是说,关羽是一边防着孙吴一边进军北伐的,只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关羽没想到自己能水淹七军、没想到孙权会偷袭自己,结果导致了他的败亡。
  那么,此案可以了结了吗?
  还是不能!为什么?因为至今没有人能解释关羽为什么会、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出兵北伐。
  这个问题难道不很容易解释吗?关羽镇守荆州,然后老大刘备夺取了汉中,然后盟友孙权又在淮南起事,于是他自己也接着跟进,只是没料到后面……然后,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合情合理,完美。
但是,大家真的没有注意到那个关键的问题吗——

五、谁给关羽下达的进军令?

  是的,这个问题,难道大家都忽略了吗?
  关羽是刘备方面镇守荆州的地方大员,北伐这样一次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岂能是随随便便寥寥草草就能进行的吗?那么问题就来了:是谁,给关羽下达了进军北伐的命令?
  近些年来莫名其妙的历史学脑残层出不穷,其中之一部分便提出了雷死人不偿命的“诸葛亮杀害关羽”观点,说关羽之死是诸葛亮为了扫清自己通往蜀汉政权巅峰而采取的措施,刻意让关羽北伐,然后让他死在外面。我不知道这群人的脑袋是怎么使的,你如果说你只看过一点点历史书然后说这些我可以理解为胸中无墨地大胆猜测,这是我们都有过的,而且是值得鼓励的一种精神。但是这群人中的一部分不但不了解自己水平,还自以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我真对他们刮目相看了。读过正史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前的职务大概就是一个首长秘书,在军队中也没有什么实力,官衔上也比关羽差了十万八千里。就职务而言,关羽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仅次于老大,爵位也是汉朝正式册封的汉寿亭侯(曹操给的)。当时刘备集团在汉朝机构中公干过的最高级别的人就是刘备和马超,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即位汉中王时属下所写“劝进表”第一人是马超的原因。
  至于诸葛亮,他在蜀汉政权中的职务很多,也很大,但几乎都是蜀汉建立后给的,在此之前他在干嘛呢?首先赤壁之战的时候他代表刘备集团去孙权方面签约,然后刘备西进巴蜀去拜会刘璋时他是关羽的下属,官衔是军师中郎将,再后来刘备刘璋反目,他与张飞、赵云等人一起入川,常年镇守成都安排后勤工作。至于正式官职,《三国志》里没有提,估计还是军师中郎将。所以说,诸葛亮受刘备器重是一码事,其地位则是另一码事。于是所谓的诸葛亮搞死关羽的说法实在滑稽,就算关羽死了,挡在他前面的人海了去了,跟他“夺走资派的权”还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Ps:我至今严重怀疑“三顾茅庐”的真相,这点我想以后有机会再叙述。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点铁的事实:除了刘备,没有人能给关羽下达指令;因为在刘备集团,关羽一直是名副其实的二把手,他北伐的时候是,他北伐前跟刘备闯天下的时候是,他死的时候更是。
  读刘备集团发展史我们便可以看到,刘备不分兵则以,一分兵则必然是自己一路,关羽一路,而且经常是两人带着差不多数量的兵。至于效果嘛……一般般。效果怎样我们不去探究,因为刘备集团本来就没什么人才,单挑的话张飞等还是不错的,独当一面的统帅,估计就只有那么几个人了。也无怪乎刘备拿下汉中后不让张飞当太守,对于自己这个贤弟的统帅能力,刘备还是很了解的。张飞和关羽绝对是刘备最亲的大臣,但比于二哥,张飞最大的战绩就是和魏国名将张颌打了一场类似群架的遭遇战,完全无法与常年领兵在外的关羽相比,这也无怪乎一个中级军官魏延都能瞬间进入刘备视线而一步步提拔为了汉中太守(当时张飞都自以为大哥会让自己镇守汉中,和二哥关羽一样,事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所以说,关羽此时只有刘备一个上级,甚至连同级都没有。
  但问题是,关羽北伐是刘备下达的指令吗?
  前面我们也已分析,以当时的形势,刘备不大可能下达这样一个冒进的指令,因为他本来就只有两个州的地盘,益州出去打汉中还靠谱点,江陵上去北伐就有点爆冷了——曹魏的政治中心虽然在河北邺城,但南方的许昌和洛阳都是其重要位置,所以在于禁军队被消灭前关羽是不可能吓得曹操讨论迁都的。而我们都知道,关羽是不大可能料到自己后面能水淹七军,刘备更不可能。当时有一定见识的人也只会预料襄樊被围,但不是于禁被歼,比如魏国著名地方行政官温恢就在孙权进攻淮南时指出“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接着便“於是有樊城之事”(《刘司马梁张温贾传》)。所以说,关羽的威震华夏是众人意料之外的事情,自然也不是刘备所能想象到的。那么刘备既然没有预见到,难道就没有给关羽下达指令?
  那也不合理。没有刘备认可,关羽是没有资格发动一场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的。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刘备下达了指令,只是这条指令后来出问题了。
  事实可能是这样的:刘备出兵汉中的同时或者之后捎了口信给关羽,说大哥我就要出兵了,你也别闲着,在荆州吓唬一下曹操,意思意思一下。至于这个意思是什么概念,要什么程度,我想曹操的行动告诉了我们。
  当刘备大举出兵汉中时,曹操居然没有在第一时间赶来与之对抗,为什么?
  忙着处理自己在朝廷的政治斗争肯定是一方面的(曹操这几年很忙),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关羽,离曹操是很近的。
  所以说,为了防止关羽背后搞小动作,曹操是必须做好周全准备才能向西方进发的。
  也就是说,关羽在建安二十三年末和二十四年初的任务就是牵制曹魏,为刘备在汉中的行动获得战机。从结果上看他确实做到了,刘备也成功夺取了汉中,但接下来他的行动却又令人匪夷所思了:西边已经消停,关羽为何还要出兵北伐?
  可能是为了策应盟友孙权的行动,再加上突然涨大水,所以关羽看准了战机而挺进襄樊,接着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但是,关羽在水淹七军后的行动显然不是刘备遥控的了——刘备也不可能遥控得到。也就是说,在降于禁、斩庞德后,关羽所走的路,是他自己选择的。
  那么,此时关羽会想些什么呢?
  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的,因为估计他自己也是没打算拿下襄樊城的——即使拿到了,他也守不住。但这时,他打败了一支由曹操爱将于禁率领的大部队,整个中原地区都震动了。但是,这却并不能解决自己的劣势地位,因为一个于禁倒下了,曹魏方面还有好几个备用于禁,比如后来出场打垮了他的庞德。
  关羽绝不是傻子,绝不会不知道自己的处境。纵观其一生战绩,虽然打得好的没多少,跟着刘备或者自己单独当俘虏的情况也有的是,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史书记载中得出一个结论:关羽此人,绝不是个冒进的人,至少在军事上不是。
  不管是守徐州,还是守荆州,不管是战北方,还是斗南方,关羽同志的军事思想始终是以稳重为主的。所以关公虽然战术上很藐视对手,但战略上却是一个偏保守派,或者至少不是激进派。刘备让他守下邳,他守到刘备跑了都没有动;赤壁之战,关羽带着水军打了场酱油,不知道干了什么;守荆州,与鲁肃发生冲突,倒是鲁肃一儒将邀请他这个杀人逃犯单刀赴会,而刘备不回荆州,关羽也不与孙吴动武。所以综合来看,关羽打仗是很谨慎的,可能也是由于这一点,刘备才器重他,吕蒙才畏惧他。要知道,有时候不敢做什么或许比敢做什么要更难得可贵;伏击战是最基本的战术常识,但偏偏有那么多名将都倒在了这一低级战术之下,原因就在于他们太敢做什么了。关羽打仗几乎没什么亮点,但没亮点就是他最大的亮点。陈寿说关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可见其亲民思想是很浓重的,这样的将领虽然做不了李广,当个程不识却是绰绰有余了。
  但这次关羽却打的很猛,猛得举国震惊,猛得他一下子便从没亮点成了有亮点,还是超级有亮点。但是关羽却放松了一切警惕,一心要成就一番事业,这不禁让我们疑惑了:一个一生谨慎的大将,为何在年老该保守时却如此激动呢?

六、大胆揣测真相:关羽的内心抉择——时代的抉择

  关羽究竟在想什么?难道真的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吗?
  我知道大家想我说不是,但是,事实却就是是;但是,不全是,有些东西,比声望更现实。
  那便是利益。
  我一向认为,政治家考虑事情是最为理性的,而在刘备入川镇守荆州后,关羽已经成功地从一名武将蜕变为了一名军事政治家,此时的他要考虑的再也不只是带兵打仗的事,还有作为一名地方长官进而处理刘备集团老大本营日常事务和与盟友孙权、敌人曹操之间的外交关系。显然,关羽的角色转变得很快。他不但成功保住了荆州,而且还让此地数年不受干扰,并让曹操和孙权两方都感受到了刘备集团的尊严所在,所有这些,都是关羽及其幕僚的功劳。
  当刘备册封关羽为集团老二的时候,关羽会怎么想呢?
  自己已经位极人臣了,而且老了,还能追求些什么呢?
  显然,对政治家而言,不是名,而必须是利。
  关羽是自大的,但他自大的背后绝不是刻意追求出的名气,而是靠着自己万人中独取颜良的骁勇和千里走单骑的义气(千里倒未必,走单骑也不一定,但为了义气而去寻找刘备倒是真的)所获得的;论打仗,他真不怎么样,也没有人夸过他的军事才能。所以说,关羽并不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名声而接着围攻的襄阳,而是为了利。
  那么,这个利是什么呢?
  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把关羽这个特定人物给去掉,然后以一个抽象的代号来命名他。那么,我给出的代号就是:三国时期刘备军阀集团中的一个分军阀。
  这是一个能揭示所有谜题的代号。
  因为关羽,只是所有封建时代希望成为一个大地主的人中的一人,所以他的抉择和那个时代所有带着这种愿望的人所做的也是一样。
  什么是地主?有地才是主。显然,关羽不但有地,而且有一大块地,但是地主一词还要带上另一个条件才能继续下去,那就是世袭。没有世袭,地主生前拥有再多的利益都是白摊,没意义。虽然无法确定关羽的年纪,但他在五十五岁以上的猜测是大家都比较认可的。对于一个处在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这生恐怕已经不长了,那生前就得为自己的孩子考虑考虑了。在三国时期,父兵子带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每个武将的部队都是自己拉出来的,像魏延这种中农水平的人都能“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可见这类情况是不现实的。关羽,作为一个在荆州镇守多年、连诸葛亮都曾是自己下属的武将,难道不会考虑自己死后儿子和部下的去留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不留给自己儿子,那也不会留给党和人民,这支军队迟早也是另一个军阀的。那么与其这样,不如……
  显然这个“不如”的后面不是造反,因为刘关的关系是很好的,至少现在没有闹僵,大哥还是大哥,关羽也犯不着造反,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的原因。众人看了都说是关羽不通人情,但试想一下,关羽难道白痴,不知道孙权是什么角色?就算不答应,也不至于“辱骂其使”吧?
  我只能说,关羽就是要骂,因为他知道,在自己骂人的同时,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在注视着自己,那个人就是刘备。
  孙权想拉拢关羽,绝不是什么为了同盟,这点几乎不用质疑,不然你直接把妹妹送还刘备不方便得多。他的目的很简单:挖墙脚。就算挖不成,也要让刘备关羽二人产生隔阂。
  关羽的这次表现很令刘备满意,于是直接导致了另一件事情,那便是关羽之子关平留在了荆州与父亲一同执事。
  这或许就是一种交易,关羽以自己的忠心换得了刘备的信任,并作出了在关羽百年后由其子接替其位的承诺。
  但关羽明白,在讲究实力的政治面前,这种承诺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需要为自己、自己的儿子以及自己的部曲赢得更多的战功,以获得自己身后更多的政治筹码。
  他几乎成功了;却最终失败了。
  而这项交易,也随着刘备集团关羽荆州分集团的全军覆没而彻底终止。
  《三国演义》很牛叉地写到刘备拿出卖关羽的小舅子糜芳祭奠了自己二弟,事实则是“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许糜孙简伊秦传》),没一点事。所以《演义》终究是小说,历史则是残酷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东西:
  希望大家研析上面文字所得出的结论,因为那些都是分析推理罢了;真正的历史事实我们已经完全无法知晓了,所以所有现在我们看到的历史都只是猜测史而已。犹记初读吕思勉先生文稿时对其“想象力”之惊叹,但不久后我便发现,只要自己认真、严谨、理性地读史,一切对历史的质疑与猜测就都不是“想象”而是考据了。显而易见毋庸置疑毫无疑问不可否认,帝资修垄断史书编纂、篡改史书文字的时代已经过去,国人有权利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来重读所有的历史,得出自己的结论,既不强加给别人,也不被别人灌输洗脑;既不做翻案一族,也不做好好先生。其实是非对错都是不言而喻的,大家都清楚,只是有时会因为一些别的原因而被迫或主动的选择些什么:做自己的选择,选择科学理性的东西就是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2个回答  2015-09-21
关羽之死,不是单个原因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局,是当时严峻形势的必然。主要理由有:

其一,关羽之死是战争形势发展的结果使然。
据资料记载,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7月开始,至12月结束,初期关羽连连告捷,打了许多胜仗,不仅水淹于禁七军,甚至打得曹操都想要迁都;最终是因为曹操看到刘备坐大,孙权必不愿,决定联合孙权共同抗羽,才扭转的局面;加上当时关羽下属的糜芳和傅士仁投靠孙权,令得关羽腹背受敌,最后导致了关羽不得不败走麦城,同年12月被俘,1月被杀。若要说是刘备或诸葛亮想借刀杀人,显然有些牵强。试想,当时关羽打了许多胜仗,威震华夏,传入蜀中的全是关羽胜利消息,到关羽败走麦城至被俘杀只有短短不足一月时间,即使发觉关羽之师存在败象,再想要发兵救援时间上很难保障(唐代诗人李白曾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蜀中交通极为不便,一直到民国初才稍有改善),何况刘备也不会允许此时此刻有人做壁上观。

其二,关羽之死是刘备集团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
虽然我们说关羽之死主要是源于战争形势的影响,但并不否认刘备集团内部存在着权力与利益的激烈斗争。
第一,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并非真正亲密无间。
第二,诸葛亮和关羽政见不和是不争的事实。

其三,关羽之死是性格特点导致悲剧一生的主观内因。
关羽性格不好、有些嚣张是人所共知的事。他和刘备的关系都没有搞好,刘备对他很不放心(刘备派糜芳和他镇守荆州,有种说法就是为了监视关羽),更别说与其他人的关系了,这无疑是他惨死下场最主要的内在因素。
关羽的人际关系差,还表现在他同许多人关系都搞得极紧张。黄忠在定军山一仗中,刀劈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封黄忠为后将军,两人平起平坐。当刘备派人册封关羽官职时,关羽破口大骂,大丈夫怎么能同黄忠这个老兵为伍?最后还是使者说了一大通好话,关羽才勉强地接受了刘备的册封。
  关羽同刘封也闹过矛盾。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和关羽有叔侄关系,但他们的叔侄关系却很不好。关羽同部下将领上庸太守孟达的关系也很紧张。他几乎把刘备身边的所有人都得罪了,所以到了危难时机,才会没有人肯救他。

其四,关羽之死是他骄傲自满而被捧杀的杯具结局。
纵观以往的历朝历代,许多中国人爱造神,关羽就是造神运动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例子。全盛时期,为关羽修的关帝庙,究竟有多少,恐怕无人得知。其实,关羽这个人,其优点和缺点,其长处和短处,其成就和不足,其光荣和败绩,其为人敬重之处和被人疵议之处,其为蜀国打江山的贡献和给蜀国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等等,很值得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可以当作一面镜子,为我们引以为鉴。

关羽之死原因虽然很多、很杂,但通过综合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它是内外因同时作用的必然,非某一方面的因素导致,更非某一人的人力所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0-11
这是资料: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浔阳(今江西九江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伏。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长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被缚见孙权,孙权招降关羽,关羽宁死不屈,与其子关平在临沮一起为潘璋所杀,死时年五十八岁,其次子关兴嗣“汉寿亭侯”之位。蜀汉怀帝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天,关羽率兵攻打樊城和襄阳,命令南郡太守麋芳镇守江陵,将军傅士仁镇守公安,同时负责后勤供给。当时前方打得很激烈,关羽节节胜利,但军粮物资往往供应不上,关羽认为麋傅二人严重失职,扬言:“还,当治之!”麋芳和傅士仁平时对关羽轻视自己已心中不满,又听说关羽还军后要治他们的罪,自然十分害怕。所以当吕蒙派虞翻前来劝降时,毫不犹疑就把江陵和公安拱手送给虞翻,令关羽进退失据,兵败身亡。我认为,不可能,刘备集团一般没有这种情况。以诸葛亮为人不会以私废公的。
第4个回答  2013-10-11
可能是诸葛亮或刘备故意要害死他.因为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可偏偏派他去镇守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荆州,而且兵力还不足.事发后也没派兵去救.诸葛亮刘备都算英明,怎么会犯这样的错?所以在我看来关羽只是刘备攻打东吴的一个棋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关羽的死因
3.结果:孙权见关羽关平不肯投降,就将二人杀死了,关羽时年58岁。后来孙权害怕刘备怪罪,就和大臣商议,把将关羽尸首送到了曹操那里。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

关羽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关羽的成就包括什么
关羽之死的真正原因 1、关羽之死的真正原因是关羽刚而自矜,关羽为人刚、骄傲自大、嚣张、狂妄,性格不好。2、关羽之死的原因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羽的性格特点是其惨死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3、关羽之死是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是战争形势发展结果驱使的,关羽是在麦城之战中被孙权下令杀死的。4...

关羽的死亡原因?
孙权曾派人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辱骂来使,拒绝结亲,孙权十分恼恨。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并亲自率军为后援。荆州重镇江陵守将麋芳(刘备小舅子)、公安守将士仁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当关羽领兵出征时,由糜芳、士仁两处负责供应粮草军需,两人不愿全力救援关羽。关羽放出话说:...

关羽之死的原因分析
2、决策问题 (1)轻信吕蒙和陆逊的计策,调走了荆州的兵力,最后被吕白衣渡江瞬间断了后路 (2)当初孙权曾有意与关于结过亲家,但是关羽当时以极不礼貌的方式回绝了,虽然不是根本原因,但至少有刺激作用 (3)进攻樊城其战略意义在于牵制曹之兵力,使之不能从长安一线进攻益州,水淹七军后战略目的...

关羽为什么死
关羽的死因分析如下:一、直接原因是被东吴将领潘璋和马忠俘杀。关羽在败走麦城的过程中,被东吴军队四面围困,最后陷入了绝境。潘璋和马忠趁机俘虏了关羽及其儿子关平,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死亡。这一事件标志着关羽军事生涯的终结。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关羽的性格有关。关羽性格骄傲自负,这在一定程度上...

历史上的三国名将关羽,究竟是怎么死的?
根据晋代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三国志》的记述,导致关羽死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曹魏政权的阴谋。建安24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刘备成为汉中王。刘备授予关羽前将军的官职和作为加重权力标志的符节、斧钺。这一年,关羽在樊城(今属湖北省襄阳市)率领将士进攻曹操的堂弟曹仁。曹操派遣名将于禁...

关羽的死因
长久以来,对关羽之死的原因,究其观点主要有三类,一是关羽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二是关羽死于诸葛亮的过失,三是关羽死于性格刚而自矜及被捧杀,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关羽去世后...

关羽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1、关羽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其一,关羽之死是战争形势发展的结果使然。据资料记载,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7月开始,至12月结束,初期关羽连连告捷,打了许多胜仗,不仅水淹于禁七军,甚至打得曹操都想要迁都;最终是因为曹操看到刘备坐大,孙权必不愿,决定联合孙权共同抗羽,才扭转的局面;加上当时...

关羽是怎么死的?
1、关羽败走麦城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2、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败走麦城,廖化去上庸求援,刘封,孟达二人不同意,后城内粮草不济,关羽只好冒险突围,留下王甫、周仓两人守城。结果路上中伏,关羽被潘璋部奖马忠所勤,关平前去相救,也被捉住了。孙权见二人不肯投降,就将二人杀死,关羽死时58...

三国演义中关羽为什么最后会死得那么惨?
关羽死得这么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关羽自身的性格原因。关羽性格傲慢,只服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所以,他对自己的下属和其他人都是看不起的,也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因为他的性格原因,让他非常容易得罪人。关羽这个人只服英雄,谁比他能打,谁比他更讲义气,他才佩服。正是因为他这种性格,除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