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的小战役

局部的

第1个回答  2008-11-10
  穿鼻海战
  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之间在虎门南面穿鼻洋海面上的战斗。
  清道光十九年五月林维喜事件发生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既抗拒交出林案正凶,又阻止英船自愿具结。清钦差大臣林则徐于九月十七日下令,严索林案正凶,限令英国商船3日内,或具结入口,或开回本国,不得滞泊伶仃洋面。此前九月初九英国商船“担麻士葛”号,不听义律乱令,前来具结,保证“永不夹带鸦片”,随即被引入黄埔,进口贸易。林则徐本着“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保护其安全,并传见船主弯喇,面加奖励。这为正当贸易的英国商人开一先例。九月二十八日,又一英国商船“撒克逊”号(船主当啷)也遵令前来具结。义律恼羞成怒,即派“士密”号(又称“窝拉疑”号)和“华伦”号两兵船于中午赶至穿鼻洋,阻止正报关入口的“撒克逊”号。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正欲向前查究,“士密”号竟先开炮,前来攻击,衅端遂开。关天培遂令本船兵弁开炮还击,并挥令后船协力进攻。英国侵略者挑起的穿鼻洋海战爆发。关天培亲自挺立水师船桅杆前,拔腰刀督战,厉声喝称:“敢后退者斩。”适有英船炮弹飞过桅边,剥落桅木一片,从关天培手面擦过,皮破见红。关天培奋不顾身,仍复持刀屹立,又取银锭先置案上,有击中敌船一炮者,立刻赏银两锭。其本船所载3个铜炮最称得力,关天培督令弁兵对准“士密”号连轰数炮,将其船头(粤人呼为头鼻)打断,船头数十人纷纷滚跌入海。水师提标左营游击麦廷章,督率兵弁,连轰两炮,击破“士密”号后楼,英兵亦随炮落海,左右舱口,间有打穿。“华伦”号畏不向前,未致受伤。激战约一个时辰之久(中午12时至下午2时),“士密”号帆斜旗落,且御且逃,“华伦”号亦随同遁去。清军水师3只兵船受击进水,兵丁死15名,伤数十。这次战争,清军由于遭到突然袭击,英军武器又占优势,所以损失较大。尽管如此,仍奋勇抗击。林则徐在十月十六日向道光帝的奏折中说,关天培奋勇督战,士兵英勇抗击。“收军之后,经附近渔艇捞获夷帽二十一顶,内两顶据通事认系夷官所戴,并获夷履等件,其随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数计。”道光帝阅后朱批:“可嘉之至。”

  沙角、大角之战
  清道光二十年十二月(1841年1月)鸦片战争中,中、英在虎门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的战斗。道光二十年八月下旬,道光帝任命弛禁派、投降派主要成员之一琦善(约1790―1854,博尔济吉特氏,字静庵,满洲正黄旗人)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与英国侵略军继续谈判。九月初八(10月3日)道光帝又革林则徐、邓廷桢职,任琦善署两广总督兼海关监督。十一月初六琦善到达广州,一反林则徐所为,尽撤江防,妥协求和。英国全权代表查理·义律再次提出割让香港、赔款等各项要求,并利用琦善“一意求和”而自毁长城的弱点和做法,于十二月十五日(1月7日)上午8时突然袭击虎门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以迫使琦善接受其所提条件。英军派出水陆兵1461人,大小战船20余艘,由陆军少校伯拉特任总指挥。海面战船分左右两支队,右支队任主攻,攻打沙角炮台,左支队攻打大角炮台。同时,英军向沙角、大角两岸阵地发起进攻,以大兵船向岸上炮台作正面进攻为掩护;另以舢板小船和轮船运载登陆部队绕至后山强行登陆。进攻沙角的英军和收买的汉奸从穿鼻登陆,以汉奸夹在其中引路,用竹梯爬上后山,向驻沙角清军阵地进攻;并焚毁山下三江口守军和水师船10余艘。驻守沙角炮台的清军共600人,由陆军三江口协副将陈连升指挥。
  陈连升(1775―1841),土家族,湖北鹤峰人,寄居恩施。行伍出身。道光十八年任广东增城营参将;十九年因抗击英舰有功升任此职。此时,他年逾花甲,仍老当益壮,斗志昂扬,亲自坐镇炮台后卫,凭着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使用扛炮及事先埋藏的地雷,炸伤爬山而上的数百英兵;使用掺杂炭屑的劣质炮弹与数倍于己的英兵作殊死战斗;并用弓箭堵击来犯之敌,英军在箭雨下被击退数次。战斗从早晨8时直至下午4时前后,守军一直顽强抵抗,但终因敌众我寡,火药已竭,无力退敌。当时驻守靖远炮台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威远炮台的总兵李廷钰各率兵数百防守,无法前往支援。关天培深感前线兵力单薄,派李廷钰回广州“哭请增兵”,全省文武亦请求派兵往援,琦善却以有碍“抚议”为由,按兵不动,坐视海防被突破。陈连升及其所属兵勇终因兵力单薄,战术呆板,炮台侧后暴露,经不起英军正面炮击和侧后登陆包围而陷入被动。陈连升胸部中弹牺牲。其子武举陈举鹏英勇不屈,见父死,更奋勇力战,誓不投降,被英军戮数刀而死。守备张清龄也英勇奋战,直至身死。
  沙角炮台陷落。英军进攻沙角炮台的同时,从海上炮击大角炮台,摧毁胸墙、炮洞、山后围墙多处,火药局被烧,并延及兵房。同时,英军纠集汉奸多人从大角后山南北两侧登陆包抄炮台。守军被迫将大炮推入海内,突围撤退。大角炮台陷落。沙角、大角炮台虽然失陷,但守军抵抗十分顽强。陈连升父子为保卫祖国而英勇牺牲的事迹为后人所传诵。时人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南山),作《三将军》颂之:“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

  虎门之战
  清道光二十一年二月(1841年2月)鸦片战争中虎门抗英战役。
  是年正月初五(1月27日),清廷接获虎门要塞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被占奏报,道光帝下诏对英宣战,派御前大臣、皇侄奕山(1790―1878)为靖逆将军,赴广东主持战事。英军全权代表查理·义律因琦善未在单方面公布的“穿鼻草约”上签字,又获悉清廷调兵遣将,乃先发制人,乘奕山未抵广州之机,于一月下旬向虎门要塞第二重门户进逼。第二重门户是虎门要塞最险恶的中心门户,由沙角、大角向北航7里,有上横档岛、饭箩排、下横档岛3小岛横挡来路,上横档岛上建有横档炮台、永安炮台。三岛东边为珠江主航道,主航道东侧雄踞南山(亦称武山,俗名亚娘鞋山),建有威远、靖远、镇远炮台。西岸山上建有巩固炮台、蕉门炮台。林则徐督铸、安装了5000至8000斤重的大炮几十门,火力可以严密封锁江面。同时,在南山与上横档岛,南山与上、下横档岛间的饭箩排之间江面最窄、水深流急处,安装了两条拦江木排铁链:第一条长达309丈,安装大木排36个;第二条长372丈,安装大木排44个。拦江铁链可开可合,犹如“南大门”上两把金锁。由上横档岛再北进5里,又对峙着大虎山炮台和小虎山,构成虎门要塞第三重门户。但是,这些号称“金锁铜关”的防御体系尽被新任钦差大臣琦善撤除,造成海防松弛,水勇裁撤,排链冲散,各炮台守军单弱,每台不过数百人。当时负责指挥保卫虎门的是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县(淮安)人。行伍出身。道光十四年任广东水师提督。当英军进逼虎门时,他驻靖远炮台,另以潮州镇总兵李廷钰守威远炮台,马辰、多隆武守镇远炮台。他眼看海防尽撤深感痛心,恨声不已,再次派人赴广州向琦善求援。琦善仅派兵200人进行敷衍。援兵无望,关天培深知身处绝境,决心以死报国,特派家丁将其广东水师提督官印送走,把自己的几件旧衣服和几枚坠齿装入一只木匣,寄回家中以示诀别。然后来到靖远炮台,坐镇指挥。
  正月二十八日,英舰开始向虎门口集结。二月初五前,完成了进攻虎门的准备,计兵船10只、轮船3只和运输船多只。英军发现下横档岛没有设防,遂于初五下午派出炮兵分队由轮船运至该岛登陆,并连夜选择阵地,安设炮位。初六清晨,南风正盛,英军乘上风轰击横档、永安炮台。守台清军奋勇抗击,英军初未得势,到后来涨潮,复蜂拥逼近,围攻一时许,即陷。清军阵亡300人,一部分被俘,少数突围。英军攻占横档、永安炮台后,集中兵力进攻靖远、威远炮台。由于风潮不顺,直至上午11时半,两艘最大的军舰“伯兰汉”号和“麦尔威里”号才乘涨潮冒着炮火驶抵南山一里左右的水域,以右舷炮轰击威远、靖远炮台。关天培决心死守阵地,将自己的财物全部分赠将士,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他亲燃大炮,自上午10时至下午7时,与敌激战近10小时之久。英军自炮台背后进攻,关天培身受数十创,血染衣甲,仍持刀拼杀,终因伤重力竭,弹尽援绝,最后含恨壮烈殉国。游击麦廷章(?―1841)及所部战士数十人亦英勇捐躯。虎门各炮台相继失陷。大虎山、小虎山清军不战而退。
  林则徐对关天培英勇牺牲倍感悲痛,特写挽联悼念:“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指同时战死的麦廷章),闻异类亦饮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定海、镇海之战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鸦片战争中浙江抗英战役。
  广州休战后,清道光帝以为万事大吉,下令沿海各省撤兵。然而英国政府对义律在“穿鼻草约”中所攫取的特权仍感不满足,于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初十(4月30日)任命璞鼎查接替义律为驻华全权公使,扩大侵略战争。六月二十四日,璞鼎查抵香港、澳门,拼凑侵略军。除留军舰6艘、轮船2只以及陆军1300人留守各港外,其余军队倾巢而出。七月初五,他会同海军司令巴加(Sir William Parker,1781―1866)和陆军司令卧乌古,率领军舰10艘、轮船4只、运输船4只,装载陆军2500余人,驶离香港,自广东海面再次北犯。七月初十攻陷厦门,总兵江继芸力战牺牲。八月间,英军再犯定海。定海三面环山,北有晓峰岭,俯瞰县城,崖岭陡绝,临海有间道,由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朋(1786―1841)出守;东为竹山门,滨海,港狭水深,由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1777―1841)守卫;南为道头,空旷无蔽,海陆往来要道,修筑土城一道长1430余丈,由浙江定海镇总兵葛云飞(1789―1841)据守,当敌要冲;西为九安门,山重叠,去海远。八月十一日英舰29艘,结集舟山群岛黄牛礁一带,侦察定海海面。十二日午后开始发炮进攻。岛上守军4000人浴血奋战6昼夜,而军粮匮乏,士兵每人每日只有光饼之类6两(约合今4两),后来每日只得3碗稀粥,日夜枵腹作战,给英军以重大杀伤。十七日,英军利用大雾天气,乘清军饥饿交困,分作三路:一由五奎山迎面攻打,一由东面东港浦,一由西北晓峰岭,向清军发动总攻。英军分番迭进,清军倚崖踞守。官兵日夜苦战,不得安息,食物又供不应时,饥疲交加,且连日下雨,衣甲尽湿,但仍艰苦战斗,往返泥泞,士气高昂,全力反击,实为“年余未有之恶战”。午后2时,英军从晓峰岭登陆,攻入县城,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率军死守,最后壮烈牺牲。定海再陷敌手。在这次保卫战中,清军击焚英军大轮船1只,大兵船3只,舢板船多只,杀伤英军数百人。
  定海陷落后,英军供应困难,急谋进窥镇海、宁波,为其冬季驻军夺取营地。镇海位于甬江入海口西岸,东濒甬江,北临大海。甬江口西岸的招宝山与东岸之金鸡山夹江对峙,形势十分险要。由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驻守。裕谦(1793―1841),原名裕泰,字鲁山、衣谷,博罗忒氏,蒙古镶黄旗(锡林部盟商都镶黄旗)人。他反对妥协,坚持抵抗侵略,对镇海防御十分重视,在招宝山、金鸡山加筑了炮台和工事,增设了炮位,并于甬江口填塞巨石,暗钉木桩。各炮台共安装大小火炮86门,连同定海溃兵,共有防兵5000余人。其部署是:浙江提督余步云率兵1000余防守招宝山及其以西之东岳宫;总兵谢朝恩率兵1500人防守金鸡山;总兵李廷扬率兵数百防守东岳宫以西之拦口埠炮台(该炮台控扼江口,与金鸡、招宝两山的炮台互为犄角);沿江两岸傍泊火攻船只,凡可登陆之处,均挖掘暗沟,密布蒺藜,分驻兵勇。裕谦率兵1000余人坐镇县城指挥。
  八月二十四日,英军在镇海外海黄牛礁集结,二十五日完成临战准备。其进攻计划和部署是:以舰炮摧毁金鸡山、招宝山的炮台和工事,并阻止镇海县城清军增援,掩护陆军登陆攻占上述两山(以金鸡山为主攻方向);后面水陆并进,夺取镇海。登陆部队由陆军、水兵和海员2400余人组成,分为左、中、右三纵队。二十六日晨,左、中纵队在3艘军舰的掩护下开始进攻。中央纵队在金鸡山东北的突出部位登岸,即向金鸡山前进。左纵队乘舢板驶入小浃江登陆,绕攻金鸡山侧后。守军腹背受敌,仍顽强抵抗,多次同进攻之敌展开非常激烈的肉搏战,伤毙英军数百人。终因伤亡甚众,总兵谢朝恩受伤落海阵亡,金鸡山失守。与此同时,英军大型舰4艘,以200余门舰炮,对招宝山猛轰,烟火漫天。余步云贪生怕死,临阵不令士兵开炮还击,甚至单骑上城,谒见裕谦,以“保全数百万生灵”为词,请人向英军求和,以“暂事羁縻”。裕谦指责他:“苟且旦夕,况有伤国体。”后来,余步云又登城哀求裕谦说:“以伊一人身死,分所宜然,但家中妻子儿女三十余口,实属可怜。”裕谦对他说:“儿女情长,英雄不免,但忠义事大,此志不可夺。”余步云不听劝告,眼看英军欲登招宝山,便率先弃台逃跑,裕谦在城上鸣炮制止,余步云仍率部绕山逃往宁波。上午11时许,英军右纵队在招宝山登陆,随即占领,居高临下,俯击县城。守军登城抗击,英军以大炮俯轰,掩护步兵从东门蜂拥缘梯登城。裕谦见金鸡山、招宝山相继失守,镇海城危,大势已去,便怀着失地辱国的义愤,殚竭血诚,投水殉职。守军伤亡惨重,余部弃城逃走,镇海失陷。
  八月二十九日,英军进攻宁波,由镇海逃回宁波的余步云又与宁波知府、鄞县知县逃奔上虞,文武员弁溃散一空,宁波未战失守。九月初三,清廷派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皇侄奕经(1791―1853)为扬威将军,蒙古副都统特依顺(?―1849)、侍郎文蔚(?―1855)为参赞大臣,牛鉴(?―1858)为两江总督。并下令从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四川、山西、甘肃、陕西等省调兵遣将,驰赴浙东。奕经离京后,一路游山玩水,蓄意拖延,直至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才到达嘉兴,与文蔚等筹划反攻事宜。二十二年正月初一(2月10日),奕经等移驻浙江省城杭州。当时,从各省调来援兵1.1万人,召募水勇、乡勇2000余人,云集浙东,人人思奋,敌忾同仇。但奕经却诬蔑浙江人民十之七、八是“汉奸”;且又愚昧怯懦,指挥调度乖方,幻想侥幸取胜。十六日,他与参赞文蔚同时梦见英军弃陆登舟,联帆出海,宁波三城已绝夷迹,以为这是“吉兆”,决定采取“明攻暗袭,同时并举”的方针,兵分三路,全面反攻,一举克服宁波、镇海、定海三城。继而,奕经又往杭州西湖关帝庙占得虎头签,因寅属虎,据以择定“四寅期”为出师“吉日”,于壬寅年(道光二十二年)、壬寅月(正月)、戊寅日(农历二十九日)、甲寅时(四更),贸然分3路反攻宁波、镇海、定海。
  但是,奕经的计划早已为英军探知,并做好了应战准备,乘机进行反扑。在宁波,清军冲入城内,途中突遭英军伏击,伤亡很大,不支后退。在镇海,清军与英军刚一接仗,稍有伤亡,即行败退。至于定海,曾发动一次小规模夜袭,没有成功。奕经的幻想完全破灭。英军乘胜反扑慈溪,负责前路指挥的文蔚首先弃营宵遁,全军遂溃。奕经等仓皇逃回杭州,从此不敢再战。当时浙江传出一副对联:“红鬼、白鬼、黑鬼,俱由内鬼;将军、制军、抚军,总是逃军。”描绘出了这批官僚的丑恶嘴脸。

  吴淞之战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中吴淞抗英战役。
  吴淞口位于江苏宝山县境黄浦江与吴淞江汇入长江的出口处,是保卫上海和长江门户的首要阵地。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由江南提督陈化成(1776―1842,字业章,福建同安人,出生于金门)驻守。他在前任两江总督裕谦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大力加强吴淞阵地防御。从吴淞镇到宝山县城六七里长的江岸上,共筑土塘26座,既可御敌,又能藏身,俨如一道长城,共安炮154门,统称西炮台。由陈化成亲率苏松镇总兵周世荣部1300人防守。在吴淞口的东岸筑有一略成圆形的炮台,安炮27门,称为东炮台。由署理川沙营参将崔吉瑞带兵1000多人防守。在东、西炮台之后,另有徐州镇总兵王志元带兵700人,防守宝山县城西北的沙背,以防英军迂回包抄。两江总督牛鉴带兵2000余人防守宝山县城,以为后援。陈化成亲临校场,指挥士兵操练演习,并经常对士兵进行爱国教育,他说:“人莫不有一死,为国而死,死亦何妨? 我无畏死之心,则贼无不灭矣!”陈化成在吴淞深得将士敬佩拥戴,连侵略者也畏其威名,有所谓:“不怕江南百万兵,只怕江南陈化成。”
  二十二年四月,英国从印度派来的援军大小舰船100余艘,载有陆军万余人,陆续到达中国。三十日(6月8日)英舰27艘,陆续集结在长江口外的鸡骨礁附近,并闯入吴淞口内测量水道。五月初八清晨6时,英舰分批驶入沿江,向吴淞进犯。未等敌舰全部泊定,陈化成亲自指挥西炮台最先开炮击敌,战斗空前激烈,达两个半小时,英军旗舰“皋华丽”号及其他各舰被击中多次,死伤20余人。英军感到:这是“自与中国军队作战以来,中国人的炮火以这次最厉害”。炮战自清晨至中午,陈化成一直出帐挥旗发炮,与敌军对击。但守小沙背的王志元按兵不动。守东炮台的崔吉瑞则作壁上观,不发炮。而牛鉴见炮战初胜,竟大摆仪仗,耀武扬威,前来观战。英军发现后,一阵炮轰,牛鉴十分惊恐,急檄陈化成退兵,陈化成不从,牛鉴溃逃太仓。英舰炮火并力轰击西炮台。周世荣贪生怕死,劝陈化成撤兵,陈化成拔剑怒斥:“向谓尔诚,荐拔若是,今尔负我,以至负国!”周世荣顾自逃命。陈化成带领亲兵数十人坚守孤立无援的西炮台阵地。他操炮发射,连发数十炮。炮震手伤,血流至胫,还坚持指挥抬枪队、鸟枪队,向登岸侵略军射击。登陆英军大队蜂拥而至,他身中7弹不能支,血流如注。最后和所部官兵8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西炮台失守。东炮台守军溃散。宝山未战而失。
  十一日上海县城被占。这次战斗亦给英军以重创,共击毁敌舰多艘,歼敌数百人。陈化成的遗体收殓在嘉定关帝庙,殡葬时,数万人罢市哭奠。时人有诗凭吊陈化成老将云:“报国捐躯日,遥天黯将星,山河留壮气,风雨泣阴灵;泪洒三年血,名流万载馨,茫茫烟水阔,凭吊问沧溟。”

  镇江之战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中镇江抗英战役。
  二十二年五月(6月),吴淞、宝山、上海相继失陷后,英军以攻占镇江、控制南北交通命脉为目的,溯长江西上。由于清廷决计求降,沿江防务瘫痪,英军顺利地于六月十三日(7月20日)全部到达镇江城下。镇江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是运河的咽喉,江宁(南京)的屏障。镇江城雄峙长江南岸,西北有金山,东北有北固山、焦山、象山。战前,由江宁副都统海龄(?―1842,郭洛罗氏,满洲镶白旗人)驻守。他采取闭城固守策略,保卫镇江。二十二年六月十二日,英军集中海陆军L2万余人,其中包括海军陆战队9000人,具有高度的作战效能,而且大部分兵士有毛瑟枪装备,又配备炮队,开始登岸攻城。海龄只有旗兵2400人,其中当地旗兵1200人,青州绿营兵400人,武器仍是古老的刀、矛和抬枪。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但海龄不畏强敌,领导守军英勇抵抗。他亲冒矢石,点兵上城,并令城中居民置水瓮砖石,准备与敌巷战。他指挥守城炮兵勇猛发炮,轰击登岸英军,给予沉重打击。
  当时,城外各地则由参赞大臣齐慎、湖北提督刘元孝带兵驻防。为了扭转围困局面,海龄曾一度派兵出城出击。但在出击失利后,便一味闭门自守,而且对发动组织居民、乡民协守也不得力。闭城后,他做了一定的肃奸工作,但因严厉阻止难民迁徙出城,并持民族偏见,肆意扩大索奸,造成乱捕乱杀,一度引起恐怖混乱。十四日,当齐慎、刘元孝败退后,英军全力攻城。海龄决心死守镇江,与城共存亡。他亲驻北门城楼,相机调度,并令协领武忠阿带领青州兵,驰赴接应。英军重点进攻镇江西门,主要由陆军负责,陆海军协同作战,冒着清军的炮火,蜂拥爬梯登城。海龄亲自带领旗兵堵击,战斗非常激烈。他身受重伤,仍坚持战斗,在危急关头号召官兵:“宁可自杀,决不投降!”守城旗兵誓死抵抗,与敌展开短兵相接的肉搏战,有的用刀矛冲刺来敌;有的徒手将敌人推摔下城墙;有的扭住敌人一起跳下城墙同归于尽;有的杀死自己的妻小,然后与敌拼命搏斗,直至牺牲。
  敌军军官记载说:中国人“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接战而攻陷的”。海龄虽率部与英军殊死血战,坚守两日,打死打伤敌军185(一说168)人,终因力量悬殊,镇江失守,守军全部壮烈牺牲,海龄自焚殉国,妻与孙同时死难。镇江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斗。英军投入兵力比以往历次都多,但所遭损失比以往历次惨重。镇江军民英勇抗英震动了当时的欧洲。恩格斯曾经高度赞扬镇江抗英英雄们的“勇敢和锐气”,歌颂他们“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并且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1-10
中日甲午战争\炮轰大拮口炮台

鸦片战争中的小战役
鸦片战争中吴淞抗英战役。道光二十年,英军进攻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积极备战,加强防御。二十二年四月,英军援军到达,五月八日,英舰分批驶入吴淞,战斗激烈。陈化成亲自指挥炮击,英舰受重创。但牛鉴惊恐逃跑,陈化成孤军奋战,壮烈牺牲。6. 镇江之战 鸦片战争中镇江抗英战役。二十二年五月,英军攻占吴淞...

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哪些战役
广州之战、虎门之战、镇江之战、吴淞之战、浙东之战。1、广州之战 清道光二十年(1840)夏,英国为打开中国贸易大门,借口清朝销毁鸦片,发动侵华战争。英军自广东沿海北犯,攻陷浙江定海后,在天津大沽口与清政府商定于广东举行谈判。十一月,钦差大臣琦善抵达广东,因英国全权代表义律(即C.埃利奥特)所...

鸦片战争中的小战役
清道光二十一年二月(1841年2月)鸦片战争中虎门抗英战役。 是年正月初五(1月27日),清廷接获虎门要塞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被占奏报,道光帝下诏对英宣战,派御前大臣、皇侄奕山(1790―1878)为靖逆将军,赴广东主持战事。英军全权代表查理·义律因琦善未在单方面公布的“穿鼻草约”上签字,又获悉清廷调兵遣将,乃...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有那些抗争
虎门广州之战 虎门广州之战(1840.12~1841.8)1840年12月,琦善与义律在广东开始谈判。由于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签订,使道光帝大为不满,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职,派奕山、隆文和杨芳赴广东指挥作战。1841年1月7日,英军也不满谈判的进展,义律先下手为强,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

鸦片战争中除了虎门销烟还有什么故事,鸦片战争中,除了虎门销烟,还有...
1. 九龙海战 九龙海战是鸦片战争中的第一次武装冲突,发生在1839年9月4日。当时,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与舰长斯密斯率领英舰到九龙附近洋面向中国水师发动袭击。双方交战数小时,各有伤亡。九龙之战以英国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2. 定海攻防战 定海攻防战发生在1841年,是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

求鸦片战争的一些小故事
2. 黄大年的殉国黄大年是清朝两广总督,曾试图镇压鸦片走私贸易。然而,在战争爆发之后,他仍然坚持反抗英军入侵。英军攻占广州城后,黄大年向清康熙皇帝上书,请求批准他以身殉国。清朝后来在广州设立了黄大年祠,以纪念这位勇敢的将领。3. 包拯的抗英贡包拯是北宋名臣,他曾在鸦片战争期间担任广东巡抚...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的抗争有哪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的抗争有:1、 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企图用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改造社会;2、 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采取中体西用模式求强求富;3、 新型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变法维新,企图通过政治改良道路救亡图存。具体表现在:1857年广州城战役和1858年大沽口战役。1、广州城战役(1857...

南昌起义 虎门销烟 渡江战役 台儿庄战役(按顺序排列)怎么排
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 渡江战役:1949年2月11日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此次战争时签订的。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

与鸦片战争有关的故事(除了林则徐虎门销烟)
关天培到任以后,亲自查看海防要塞,决定增修和加强虎门炮台,并加紧操练军队。1839年,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关天培成为林则徐的得力助手。他一面积极协助林则徐收缴外商鸦片,一面认真布置海防,督造排桩,设置铁链,准备抵御侵略。1840年7月,英水手在尖沙嘴一带横行霸道,杀死一无辜村民,林则徐...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抗
1. 广州城战役(1857年12月28日至12月29日,或1858年1月1日),英法联军因南京条约到期而提出修约要求未果,进而以亚罗号事件和西林教案为借口,武力攻占广州。清朝政府未能及时应对,两广总督叶名琛的对战策略不当,导致广州迅速沦陷。2. 大沽口战役(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试图登陆大沽口炮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