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筷子 启示

有一双筷子的启示吗?
作文!急用!!!!!!!!!!!!!!!

第1个回答  2008-11-09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为什么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个丑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过想要一个新木盆。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愿望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仍旧只有一只旧木盆。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里所说的商鉴,究竟要我们鉴什么?

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双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坝一旦决了口,洪水便会一泻而下。 看一看那些贪官,只要收了第一笔贿金,以后的事便不由他了。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么薄弱。一旦坐上权力的交椅,有几个人能拒绝这第一次?

其二,整个过程是“进行性”的。

“进行性”就是不断地发展,不会中止,也不会逆转,一直进行下去的意思。殷纣王身边,虽有比干和萁子这样的贤臣,却无法劝阻他。依靠臣下的劝阻来制约至高的皇权,其有效性显然不足。所以,事态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其三,“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李自成打进北京,一生事业达到巅峰。由巅峰而至于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转瞬之间。殷纣王之后,两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陈胜、王莽、陈后主、隋炀帝、黄巢、朱温、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蒋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两个字,“殷鉴”

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一双筷子的启示

右安门一小 井会新

“叮呤呤”上课了,这是今天上午最后一节课,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这是一节口语交际课,话题是校园环境的保护。看孩子们个个胸有成竹的样子,显然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们有的向家长请教,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有的还查阅了不少书报资料。当我问到:“怎样做才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树木”时,孩子们争相恐后的发言,有的说使用再生纸,有的说一张纸正反两面都用才能扔掉,有的说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还有的说积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同学们都十分赞同,表示今后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铃声再次响起,下课了。这节课上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发言有水平,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非常满意。

中午,不少孩子在学校吃午饭,他们领来自己的营养餐,迫不及待地打开饭盒,熟练地撕开一次性筷子的塑料袋,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完后把用过的筷子和剩饭一起倒掉。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若无其事的样子,我感到吃惊。就在几分钟前,所有的同学都表示今后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可短短几分钟后,他们就把自己的话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不禁找来几个同学询问:“你们刚才不是说过无论在哪吃饭都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吗?怎么中午又用了,难道忘了吗?”一个同不在乎地答道:“老师,上课我们肯定那么说。”另一个同学抢着说:“刚才那不是上课么。”我说:“咱们在实际生活中到底该怎么做呢,难道是说一套做一套。”同学们听了都哑口无言了。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这么小的年纪就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这种陋习究竟是从哪学来的。思想品德课上,孩子们都说自己要孝敬父母,可能准确说出父母生日的却寥寥无几;学习《山沟的孩子》些小练笔都说要学习山沟里的孩子刻苦学习的精神,可写起作业丢三落四、马马虎虎者比比皆是。有的同学在学校表现很好,可在家里居然对家长发号施令,甚至顶撞家长。作文中捡钱包、给老人让座、给同学讲题 ,好人好事多得数不胜数,可一问作者本人,却说作文是假的自己编的 ,杜撰的。

孩子们说大话,说假话不知脸红,反而理直气壮、泰然处之。难道我们的教育只能让同学们再课堂上说空话,在作文上说大话,变成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这样的后果太可怕了。

教育要想取得实效 ,必须让孩子们知行统一。也只有知行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想到这儿,我利用下午的班会时间在全班展开一个大讨论:是口头上和笔头上的侃侃而谈,还是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成为一个美德的实践者,行动者?

孩子们都表示:要以实际行动爱护校园,保护周围的环境,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 做起。从今天起,我们全班同学都对一次性筷子说“不”,每天中午在学校吃饭的同学都自带筷子。不但我们自己不用,我们还要动员自己的父母、亲人不用,我们还要倡议全年级、全学校的同学都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这样节省下来的木材数量就相当可观了。我听了高兴地点点头。

老师是小学生心中的偶像,我也不忘自己率先垂范。地上有纸了,我主动俯下身,带头捡起来,孩子们也跟着学。渐渐地,教室里地面上再也没有一张张废纸了。黑板脏了有人擦,小树倒了有人扶。爱护校园环境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变成了孩子门的实际行动。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五一”长假回来,房雪容的家长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在外出旅游之前,她总要带一个塑料带,把景区地上的废纸、空瓶捡起来扔到垃圾筒里。在湖上划船的时候,湖面上漂浮的废弃物,她总是主动地捞起来,上岸后再统一扔掉。不少同学都养成了自觉回收废纸的好习惯。有时家长把烟头扔到地上,孩子们也能主动提醒家长不乱扔东西。

你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们会说:我们不光要会讲道理,还要会做。

是啊,孩子们多么可爱啊!大道理谁不能说上几句,可是能化为实际行动的却少而又少。

古人说:言必信,行必果。我们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更应该知行统一,成为行动上的巨人。
第2个回答  2008-11-09
从网上找的:

妈妈问我:“你要跟着爸爸还是跟着妈妈?”

我回答:“我跟爸爸妈妈。”

妈妈又问:“要你选一个,你到底选哪一个?”

“我选爸爸妈妈。”我说,“爸爸妈妈就是一双大筷子,少一只都不行。”

算不上作文,只是个小短文,希望对你有启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11-09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靠的
第4个回答  2008-11-09
团结
第5个回答  2008-11-09
一双筷子的启示2008年08月14日 星期四 03:50 P.M.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为什么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个丑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过想要一个新木盆。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愿望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仍旧只有一只旧木盆。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里所说的商鉴,究竟要我们鉴什么?

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双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坝一旦决了口,洪水便会一泻而下。 看一看那些贪官,只要收了第一笔贿金,以后的事便不由他了。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么薄弱。一旦坐上权力的交椅,有几个人能拒绝这第一次?

其二,整个过程是“进行性”的。

“进行性”就是不断地发展,不会中止,也不会逆转,一直进行下去的意思。殷纣王身边,虽有比干和萁子这样的贤臣,却无法劝阻他。依靠臣下的劝阻来制约至高的皇权,其有效性显然不足。所以,事态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其三,“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李自成打进北京,一生事业达到巅峰。由巅峰而至于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转瞬之间。殷纣王之后,两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陈胜、王莽、陈后主、隋炀帝、黄巢、朱温、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蒋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两个字,“殷鉴”

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启示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思想、生活作风建设,做到慎始、慎微、慎好、慎权,构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长城。一定要高度警觉,稳得住心神,挡得住诱惑,辨得清是非,防止在不知不觉中误人岐途。一定要重视小事、留心小处,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定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与人品官德修养联系起来,增强自身免疫力。一定要正确看待权力,谨慎使用权力,自觉接受监督,防止权力私有化、商品化、庸俗化,不断提高慎权防腐、慎权防变的能力。

一双筷子 启示
当我问到:“怎样做才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树木”时,孩子们争相恐后的发言,有的说使用再生纸,有的说一张纸正反两面都用才能扔掉,有的说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还有的说积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同学们都十分赞同,表示今后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铃声再次响起,下课了。这节课上同学们...

红楼梦中的筷子,能领略到人生的哪些意义?
乌木三镶银的筷子,就是指的是筷子的两端和中间镶银,这筷子是用乌木做的,乌木不只名贵还有辟邪的作用。刘姥姥不知道为什么筷子上还要镶嵌银,王熙凤告诉她银可以试毒,如果菜里有毒用这个银筷子一试就知道了。 其实通过刘姥姥使用筷子这个小章节,能够看出来的是,贾府和平常人家不同的生活态度。贾府讲究的是富贵和排场...

一双筷子的启示
        这位不使用筷子的同学接下来会走向哪里呢?如果调整了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好的使用筷子;如果不调整,那现在是一只手捏着菜吃,那接下来会不会变成抓着饭吃,最后会不会彻底放下筷子,两只手一起抓着饭吃呢?当然我们希望的是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可以越来越好。 ...

筷子蕴含的哲理
至于筷子起源有三个说法,一个是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做筷子;一个是妲己为讨纣王欢心用玉簪做筷子;一个是大禹治水为节约时间用树枝做筷子夹热食。这些传说已经不可考证了,古人赋予筷子有着很深的隐喻,比如筷子的标准尺寸是七寸六分,用以代表七情六欲,因此吃饭时要懂得节约粮食。筷子一头圆一头方,代表...

中式筷子的含义
筷子与阴阳变易 一双筷子有两根,使用筷子时,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主动的筷子主动,代表阳,从动的筷子主静,代表阴,在上的筷子为阳,在下的筷子为阴。两根筷子阴阳皆备,代表一个太极。 只有两根筷子同时使用时,才能够夹起菜肴,两根筷子分开,便无法正常使用,意即只有阴阳和谐时才能够成就事业,阴...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1、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方的在上,圆的在下,直接接触食物,代表“民以食为天”。 2、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3、一双筷子分为两根,代表中国人遵守...

关于筷子的传统文化
筷子象征着阴阳和谐,两根筷子相互配合,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体现了阴阳互补、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筷子的形状一头圆一头方,也被赋予了天圆地方、天地人三才和谐共生的寓意。筷子的人生启示 筷子教给我们互助协作的重要性,正如单根筷子难以使用,团结合作才能成就大事。同时,筷子也提醒我们要处理好方与圆的...

从筷子里能看出什么哲学?
日本:筷子头是尖的,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称沿用中国古语“箸”。 朝鲜半岛:因为战乱关系,为使筷子更耐用,他们的筷子都是扁平的两片金属做成的。 筷子与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异 暗藏科学原理 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每天吃饭的家伙什,一双在手方便实用,除了汤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

筷子给我们的启示录
我说我已经一个人很长时间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在路上,然后他突然说,怪不得,你用筷子都是一根的,我晕,我用一根筷子是觉得,流食粥是可以用一根筷子搅拌凉快,直接就嘴喝就成的,没有必要用两根,另外可以给服务生们减少工作量。他有话说,古人为什么做饭的时候用一根筷子,而不用一双么...

怎么才能让两根筷子成为一个圆?
回答:据说,一个外国人在欢迎他的宴会上笨拙地拿着筷子向陪吃的中国人提了个“轻松”的问题: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都说用筷子吃饭的人都很聪明;那么,谁能说得清楚,为什么筷子的形状是上方下圆呢? 这一看似“轻松”的问题,却使当时在座的能够熟练使用筷子的聪明的人们顿时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于是人们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