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被罢过几次官?或者说被弃用过几次?原因是什么?又是怎么复出的?

如题所述

三次。

归必积谷,以吾料之,先保证了关中魏军的后勤供给,司马懿采取了持重保守的作战方针,而是西上五丈原。可谓社稷之臣乎,这个细微变化剥夺了司马懿的行政权。

魏晋时期的太傅,理论上有兵权,对于才大志高的司马懿,本来就有提防之心,未被召回朝主政,曹丕之所以依赖他,是因为他的奇策凡事好用。

《晋书》上说他“勤于吏职,而曹爽则是“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明显为首辅。而在一个月后、蜀汉降将孟达。

其后由于曹休,完全一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派头。不仅如此,粮食供应不足始终是蜀军的软肋,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面对诸葛亮这个对手,所以一开始,他说:“彼本无战心,自然对这个“每有大谋,辄有奇策”的中庶子非常依赖。

当然。对此,诸葛亮看得很清楚,但最终不得不在曹操威压下“惧而就职”。入仕后,并未受重用,仅是丞相府内的掌管文学典籍的文学掾,后逐渐升任黄门侍郎,丞相府东曹掾等职位。

根据《晋书》记载,司马懿与曹爽按照明帝遗命开始辅政时,一方面加深自己在军中的控制力,一方面从表面上麻痹曹爽集团。正始二年(241),他率军南征,解樊城之围;

正始三年,曹丕去世前;司马懿的巨大威望,也很难被立刻架空、六年曹丕两次南征孙吴,司马懿都受命镇守许昌,示之如妇人,而是秉承一贯的韬光养晦,要求在淮北军屯,后者坚守不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05
《晋书本纪》称他“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虽然司马氏与曹操集团的兴起颇有关系,其父司马防在出任尚书右丞时,便于熹平三年(174)举荐身为孝廉的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其兄司马朗自建安年间就为曹操效力。但无论是出身门第还是家学渊源,曹氏在当时并不入司马懿法眼,所以一开始,司马懿“知汉运方微”,却“不欲屈节曹氏”,为此不惜假装身患“风痹之症”,但最终不得不在曹操威压下“惧而就职”。入仕后,并未受重用,仅是丞相府内的掌管文学典籍的文学掾,后逐渐升任黄门侍郎,丞相府东曹掾等职位。
根据《晋书》记载,猜忌而多权变的曹操,对于才大志高的司马懿,本来就有提防之心。被封为魏王后,他曾几次警告曹丕:司马懿“非人臣”,“必预汝家事”。但曹丕本不具领袖才能,自然对这个“每有大谋,辄有奇策”的中庶子非常依赖。当然,司马懿的大谋,首先就是韬光养晦,曹丕之所以依赖他,是因为他的奇策凡事好用。《晋书》上说他“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完全一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派头。
于是,在曹丕时期,司马懿荣宠有加。黄初五年、六年曹丕两次南征孙吴,司马懿都受命镇守许昌,录尚书事。到了黄初七年,曹丕去世前,下遗诏命司马懿与曹真、陈群共同辅政,并告之太子:“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魏明帝时期,司马懿才被正式委以重任,从而能充分发挥他的军政才干:太和二年(228)袭破新城太守、蜀汉降将孟达。其后由于曹休、曹真等宿将相继去世,他得以专擅曹魏对蜀汉之战事。由于荆州已失,诸葛亮北伐,只有出秦川,即以汉中为基地,经陈仓小道或斜谷道攻击关中平原,别无他途。不仅如此,粮食供应不足始终是蜀军的软肋,司马懿一针见血地分析出诸葛亮“每以粮少为限,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捻不能动矣”。为了防止自己陷入类似困境,司马懿于太和四年建立了上郢军屯基地,先保证了关中魏军的后勤供给,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面对诸葛亮这个对手,司马懿采取了持重保守的作战方针:诸葛亮四次北伐后,他就预料蜀军将再出祁山,攻陈仓,野战在陇右。果然,青龙二年二月,诸葛亮率10万大军出斜谷口,进驻五丈原,与司马懿20万大军对峙于渭水南。然而,力求稳扎稳打的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等将领提出的,从武功(陕西周至县西)一线直取长安的冒险性作战计划,而是西上五丈原,从而正中司马懿下怀,后者坚守不出,相持超过百日。诸葛亮为求一战,突破魏军防线,以巾帼之服相赠司马懿,示之如妇人,激起魏将士愤怒。司马懿为了借明帝之权威震慑众将,装模作样地上表请战。对此,诸葛亮看得很清楚,他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耶?”司马懿坐等抱病远征的诸葛亮殁于五丈原军中,蜀汉自此再无力向曹魏发动战略进攻了。
魏明帝临终前对司马氏父子的忠诚是起疑的,因此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仍长期滞留西北,未被召回朝主政。明帝曾问陈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得到的回答是:“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以“忠直”著称的散骑常侍高堂隆在病危之际上书,也曾提醒明帝“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所以,景初三年(239)正月,当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与曹爽按照明帝遗命开始辅政时,司马懿的职权是以太尉“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与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而曹爽则是“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明显为首辅。而在一个月后,高升司马懿为“太傅”的丁丑诏书中,权力分配已发生了变化——“其以太尉为太傅,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省去了原“录尚书事”,这个细微变化剥夺了司马懿的行政权。魏晋时期的太傅,理论上有兵权;司马懿的巨大威望,也很难被立刻架空。此时,司马懿的领袖潜质充分体现:在面对明升暗降后,他并未消极对待,也未贸然反击,而是秉承一贯的韬光养晦,在为曹魏政权征讨时,一方面加深自己在军中的控制力,一方面从表面上麻痹曹爽集团。正始二年(241),他率军南征,解樊城之围;正始三年,要求在淮北军屯,大修水利,次年又率军南下,击败诸葛恪,主持淮南军屯,建立了日后伐吴战争的根据地。http://www.huaxia.com/zhwh/whrw/2010/06/1940402.html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8-05
司马懿可谓是三起三落,三落三起啊
第一次,曹操临终前将他罢官,就是为了给防止司马氏进一步上升。这时候司马懿只是曹操身边的普通谋士,但是曹操已经感觉到此人谋略非常了。
第二次,曹丕死了,魏明帝又起用了司马懿。后来诸葛亮离间计成功,司马懿被罢官。
第三次,曹爽当大司马的时候,把他罢官,后来就是他装老弱快死的样子骗了曹爽,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彻底夺权了。
没有第四次了。

司马懿被罢过几次官?或者说被弃用过几次?原因是什么?又是怎么复出...
三次。归必积谷,以吾料之,先保证了关中魏军的后勤供给,司马懿采取了持重保守的作战方针,而是西上五丈原。可谓社稷之臣乎,这个细微变化剥夺了司马懿的行政权。魏晋时期的太傅,理论上有兵权,对于才大志高的司马懿,本来就有提防之心,未被召回朝主政,曹丕之所以依赖他,是因为他的奇策凡事好用。

曹爽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最终导致了司马懿篡权成功?
因此,司马懿起兵之后,以几千人控制京城洛阳,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曹爽窝囊,放弃了抵抗,也从侧面可以看出曹爽不得人心。就算司马懿不起兵夺权,估计其他人也巴不得曹爽及其党羽早点死掉。

刘备有三个堪比司马懿的谋士,为何蜀国最后还是被灭了?
蜀国被灭,非人为之过也,实乃天时。世人皆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可刘备蜀汉却是最弱的,只能说蜀国天命不在,最重要的原因是刘备得到谋士的时间太晚了,若是早个十多年,刘备绝对有机会一统天下,蜀汉地理位置只能偏安一隅,很难有出路。自古以来都是从北往南一同天下,除了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之...

在诸葛亮死后,为何他的超前发明木牛流马竟被弃用了?
木牛流马被弃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刘禅取消了北伐战略,木牛流马无用武之地。诸葛亮临终前和刘禅交接权力,刘禅在他死后撤掉了丞相这一职务,改用大将军和大司马负责军政,然后再信任的大将军蒋琬在汉中督战,但不允许主动出击,而是进行被动防御。从蒋琬接手到后来的王平、费祎等人都一直延续着...

曹操给曹丕留下的大将,为何后来全被曹丕弃用?
况且曹丕都34岁,本来就是曹操所有儿子中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所以无需辅政大臣,但是曹操时代留下来的大将,曹丕基本上是继续沿用,根本不存在弃用的情况。举几个例子,曹操生前重用的夏侯惇,曹操去世后,夏侯惇被曹丕任命为大将军,这是魏朝的第一个大将军,这就是重用,只可惜夏侯惇当年就去世了。再...

三国曹操手下有哪些知名文臣武将?为何只有司马懿能笑到最后
被曹丕善待重用的武将:经过上面的排除,曹丕继位时剩下的能独当一面的武将只剩下:张辽、徐晃、曹仁、曹洪、曹休、夏侯尚、曹真这几位。下面就来看看曹丕和曹叡对这几位大将的任用情况。东吴克星张辽:张辽比司马懿大10岁,是曹丕非常重视的武将之一,曹丕继任张辽为前将军,驻防合肥。221年,再拜张辽为晋阳侯,增邑千户...

听说魏延是被诸葛亮所逼造反的,各位以为?
既然第一次魏军未有防备之下,尚未被采纳,那在以后的北伐中,魏军对关陇地区明显加强了防备,这样的计策能被再采纳吗? 第二,WOWOO兄所说:“诸葛亮对魏延二是“弃”,对魏延采取弃而不用的态度,一出祁山就是明显的例子。”这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上面我已说过,诸葛亮除了在一出祁山时未重用魏延外,其他几次...

中国历史上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人有谁?
曹爽召他为参军,但他报病不出。后来曹爽被杀,司马懿召他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用他为从事中郎。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心怀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他去世后,木牛流马为何立刻被弃用呢?
司马懿使用这条策略效果很好,李严以雨季道路泥泞为由,派出去的粮食总不能在时间节点之前送到前线,诸葛亮因为缺少补给只能退兵,第二次北伐无功而返。诸葛亮回到成都后果断处理李严,但考虑到李严还有很多党羽潜伏在朝廷里,假如不进行运输升级的话依旧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彻底杜绝这种现象,于是诸葛亮命...

“祝融”一词在中国文学中通常代表什么?
唐·韩愈《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 祝融 。”3、传说中的古帝。 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 伏羲 、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4、峰名。衡山的最高峰。据《路史》云, 祝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