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标准答案:
以下信息请楼主参考
现代相机中的测光系统已经十分发达,为什么许多摄影家还要使用手持的、离开相机而独立的测光表呢?因为⑴中片幅以上的相机很少有性能完善的测光系统,较大片幅的相机大都没有测光系统。⑵比起相机内测光系统来,手持测光表可以有更灵敏、更精确的测光性能,例如可以测量到一档光圈的1/10,对于弱光更加灵敏。测量角度也可以达到很小,例如1度,这也是目前常见的具有“点测光功能”的相机达不到的。⑶在有些场合,如风光、静物、产品、模特摄影中,移动相机去测光很不方便,而把相机留在三脚架上,手持测光表去测量、思考、判断要从容得多。⑷相机内测光系统只能测量反射光,而手持测光表还可以具有测量入射光和闪光的功能。
反射光测光表
测光表根据所测光线的不同可分两类,即反射光测光表(reflected light meter)和入射光测光表(incident light meter)。反射光测光表是用来测量景物反射出来的光线的,测量的是亮度。相机内置测光表都属这一类。有些手持测光表只能测量反射光,但现在大部分手持测光表能够分别测量反射光和入射光。
使用测光表的人必须记住它的一个基本原理:测光表测量的结果是在最终的胶片或照片上产生中灰影调!测光表的职能是:不管景物是明是暗,根据它的指示曝光,它都能保证摄影者得到一个是等明暗度的影像。
这个结果就是反光率为18%的灰色,或者叫中灰。设计者考虑到世界上物体的色调大部分属于中等的亮度,以此作为标准才能适应大多数场合。只有这样设计,才能保证在大多数情况下得到一个可视的影像。因此,在少数场合下,当被摄体是纯黑或纯白色时,它就不能适应,无力还原了,这时就得由摄影者作出调整加以补偿。例如,拍摄大片白雪,就得增加1-2档曝光,否则照片上得到的将是灰色的雪。又如,拍摄一台黑色的照相机,就得减少1-2档曝光量,否则照片上得到的将是一台灰色的照相机。不理解这个原理,不知道测光表的局限,遇到特殊场合就会误事,在使用彩色反转片时,这一点尤为重要。不过彩色反转片的曝光调整范围比负片要小一些。
使用手持测光表时必须注意它的受光角度,不同测光表的受角是不同的。通常测光表的受角和标准镜头的视角相仿,约在30度至50度之间。有些反射光测光表还有个有效测一距离问题。有的可以抵近被摄体测光,有的则限定在若干厘米之外才有效。
在测量远处景物时,如果考虑到它的受角过大,无法取得读数,这时可以用测量亮度相仿的替代物的办法。也可以用入射光测光表取得一个读数,再加上经验的判断,便可实现正确曝光。当然,最方便的还是用点测光表。
点测光表
点测光表(spot meter)也是一种反射光测光表。一般说点测光表是指测量角度为1度至3度的测光表。点测光表一般功能比较单一,不具备测量入射光的设施。但有些入射光测光表加上附件以后,也可以大大缩小受角,例如,能作5度角的测量。
点测光表的长处是能够测量很小物体上的亮度。风光摄影中可以用它测量镇定处某个景物的亮度。1度角的点测光表能够测量中天的月亮。产品摄影中可以用它测量细小局部的亮度。如果广告、产品摄影中用光导纤维或微型灯具布光的话,就只能用点测光表测光了。所以它是曝光要求严格的摄影者和拍彩色反转片的摄影者的常用工具。
按理论说,用点测光表判断曝光时应当求取亮度的平均值。例如,从主要亮部测得的读数为1/125秒,F16,主要暗部为1/125秒,F4,这时按F8曝光就是适当的。甚至可以多测几个点,把所得数值加以平均。用这个办法,在使用黑白负片(适应的亮度差不超过档)和彩色负片(适应的亮度差不超过5档)时,大致都可以保住细部层次。如果光线情况复杂,曝光要求严格或使用彩色反转片时,这个方法就不够精确了,那就得采取一种更直接的方法,首先找出最重要的必须保证再现的部位,首先考虑按照这个部位的亮度曝光,然后考虑次要部位的照顾问题。
如果摄影者了解安塞尔·亚当斯提倡 的“分区法”(Zone system)的话,便可以更有效、更准确地使用点测光表了。“分区法”是把景物亮度、胶片和相纸的宽容度综合考虑的一种获取优质影像的方法。亚当斯把黑白摄影中景物亮度分为11区,用罗马数字表示。O区是最暗的,X区相当于纸基部分,是最亮的。V区是中灰调区,另外两个关键的区是阴影部分能表现细部的Ⅲ区和明亮部分能表现细部的Ⅶ区。从Ⅱ区到Ⅷ区是能记录细部的相当于7档光圈的灰色级谱。邻区之间相差一档曝光量。面对景物确定曝光时,摄影者可以先认定一个区,准备保证再现它的影纹层次,然后再考虑感光材料的宽容度,推算它能兼顾到其它哪些区。例如,一个阴影部分是最重要的,那就在测得它的读数以后,减少两档曝光,把它处理在Ⅲ区。然后再测量需要保持细部的明亮部分,如果读数高于前述阴影部分5档的话,那么就正好是Ⅷ区,在最终照片上它将较亮但仍有细部。如果这个结果是所预想的那就这样曝光。这时,要想在亮部得到更多更好的影纹,就得减少显影时间以降低反差,把Ⅷ区的亮度降到Ⅶ区。反之,如果主要明亮部分的读数比主要阴影部分(Ⅲ区)只高3档,就得增强显影,提高反差。这样的推导方法对训练眼力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在实际拍摄中,使用点测光表求平均值的办地往往并不能保证北朝鲜最主要的部位真实地再现,特别是在用彩色反转片拍摄时,有些有经验 的摄影者认为,用彩色负片拍照时可以选择一个较暗的部位作为测光依据,用彩色反转片时可以选择一个较亮的部位作为测光依据。因为彩色反转片的曝光宽容度有限,曝光过度就北朝鲜失去影纹和色彩,所以首先考虑保证较亮部位的再现是明智的,这样拍出来的结果色彩饱和而凝重,在强光幻灯机上放映易受欢迎。对印刷版来说,染料密度偏大还有可能补救,但对供出售的商业片业说,最好是密度适中、色彩明快者为好。从另外一方面看,中国的摄影者似乎喜欢色彩凝重的幻灯片,因而多倾向于根据较亮部曝光。而欧美摄影者则遵循标准的、适中的密度原则,看重忠实再现的科技价值,因而对光线均匀的景物常采取平均测光的方法。不论沿着哪一种思路考虑,用彩色反转片拍照时,把重要部位的曝光范围控制在1.5档之内,细部影纹是可以再现的。
有些人在用彩色反转片拍照时,主张先把胶片感光度调高(比如调高1/3档),然后再考虑测光曝光问题。这和根据较明亮的部位曝光道理有相同之处,但普遍这样处理未必妥当。因为有些彩色反转片,如富士维尔维亚等,实际感光度比标定的低,调高使用必然导致曝光更加不足,结果影像发闷,这些胶片其所以标高感光度,从好的方面说,可能是已经考虑到了调整量的问题,让使用者通过相机的自动曝光就能得到饱和的色彩。所以将近期富士彩色反转片和柯达彩色反转片混用时,要注意可能存在的感光度方面的问题。
究竟怎样使用点测光表呢?还得通过实践,在熟悉测光表的性能也熟悉不同胶片的特性的基础上才能得心应手。最后还有一招,就是包围式的多级曝光,根据测得的读数拍一张,提高半档拍一张,减低半档拍一张……这是有经验的专业摄影家也不愿意放弃使用的办法,况且不同密度的片子有时候还有不同的效果和用场。
入射光测光表
入射光测光表测量的不同被摄体反射出来的光线,而是光源投向被摄体的光线。这种测量照度的方法,好处是不受被摄体异常的明暗变化的影响,只要将测光表放在被摄体的位置上,将半透明的球状受光器朝向相机镜头,测得读数,一般就可以得到正确的曝光,在紧急情况下,根据入射光读数曝光,不用多加思索,结果总是八九不离十。在拍摄彩色反转片时,入射光测光表是很适用的,测量照度和测量被摄体强光部位的亮度结果总是很相近的,所以拍彩色反转片的人,在用反射光测光表测光以后,有时还喜欢用入射光测光表校对一下。
入射光测光表也有局限,摄影者不可能每次都走近被摄体去更准确地测量投射在它上面的光线。有时候摄影家要面对几个主要的被摄体,比如,有的在阳光下,有的在阴影处,也无法一一分别处理。所以也需要根据经验作出最后判断。
灰板的用处
当光线太暗用反射光测光表无法测取被摄体的读数时,可以用灰板来代替;当被摄体有明有暗,反光率平均值相当于中灰时这个办法最为有效。摄影器材商店出售的灰板是中灰色调的反光率为18%的纸质反光板。它的背面为白色,反光率为90%。
在光线很暗的情况下,从灰板的灰面已经测不出读数时,可以测量白色的一面。测得读数后增加2.5档曝光时即可。因为灰板的灰面和白面反光数值之差为2.5档。
有些专业摄影家总是喜欢带上一块灰板,当对测光发一疑惑时,用它作为基准加以校验,便可心中有数。
自从30年代测光表发明以来,光敏材料已经换了几代,灵敏度和讨厌的“记忆”干扰等问题都已解决。但它离不开电池。使用优质电池,携带备用电池是很必要的,如果电池突然耗尽无法测光时,可以援用“F16不定期律”救急。把相机光圈定在F16,快门时间用胶片感光度的倒数,(胶片是ISO 125时,快门时间用1/125秒),就大致可以应付了。
参考资料:http://home.chyangwa.com/friends/sy916/view.asp?recno=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