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前四句是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次序组成的歌诀,全称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是整个节气歌的主体,后四句是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规律。即上半年的节气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扩展资料: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19、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的意思如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分别指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秋处露秋寒霜降:分别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分别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湿润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表现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在此诞生了农耕文明,二十四节气也是起源于该地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二十四节气歌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太阳到了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回归线)。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太阳到了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回归线)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扩展资料:
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经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北斗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平气法”用立杆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
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农事历法,节气指的是时节和气候,为便于记忆,人们将二十四节气编成了二十四节气歌。歌词意思如下:
立春:春季的开始。
雨水: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量渐增。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
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
清明:气温升高,生气始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
谷雨:雨量充足而及时,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立夏:夏季的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小满: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
立秋:秋季来临。
处暑: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自此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二十四节气歌古诗词解释
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新华字典第11版附录:二十四节气歌)二、二十四节气歌古诗词解释: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意思如下:1、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第一个春指的是立春,第二个春指的是春分。2、夏满芒夏暑相连:意思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种节气的名称概括。3、秋处露秋寒霜降:分别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秋季到来。处暑:处暑是...
谁有二十四节气歌,并能给我解释一下每个节气代表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各节气代表意思如下:春即立春:万物开始复苏的时候。雨即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开始增多。惊即惊蛰:就是打雷的意思,惊醒沉睡的小动物。春及春分...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意思是:(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描写的是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节气。(2)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描写的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3)每月两节不变更,...
二十四节气歌翻译成白话文
立夏耕田 ,小满灌水 ,芒种看果, 夏至看禾, 小暑谷熟, 大暑忙收。立秋之前 ,种完[番豆] ,处暑[莳田], 白露[耘田], 秋分看禾, 寒露前结。霜降一冷 ,立冬[打禾] ,小大雪闲 ,等过冬年 ,小寒一年 ,大寒团圆。二十四节气歌原文: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
“24节气歌”的意思
(一)“24节气歌”的意思: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一年中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上半年每个月的节气一般都是在6号和21号,下半年每个月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是一首记述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歌曲。它以歌颂和描述每个节气的特点和意义为主题。该歌曲的意思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守岁:这首歌是在人们守岁、迎接新年的时候唱的,意味着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2. 描述节气的特点:歌曲通过描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天象、农事、风俗等,表达了...
二十四节气歌的歌词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的歌词的意思: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分别是指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时为...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的具体含义:立春:春季开始的意思。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冬眠中的动物, 各种小动物们开始活动了。春分:表示白天和夜间的时间一样长,昼夜平分的意思。清明:草木繁茂,天气晴朗明净。谷雨:雨量充沛而及时,各种谷物茁壮成长。立夏:夏天开始了。小满:麦...
24节气农谚歌的意思
译文:春:立春,每年的2月4日,是春天的开始;雨:雨水每年的2月8日,降雨开始,雨量增加;惊:惊蛰每年的3月5日左右,春雷乍动,蛰伏在土中冬眠的生物被惊醒。;春:春分每年的3月21日,这一天昼夜等长,从这天以后昼变长夜变短;清:清明,每年的四月五日,气温开始回升;谷:谷雨,每年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