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奥斯·科特林
都说走向内心,可我观照我心,发现一片荒芜。
都说享受孤独,可我的孤独陪伴着我的孤独。
都说醒来读书,可我半夜凌晨孤灯。
都说寻一片寂静之地,可我不得不驱车前行。
那么多书,讲的无非就是人类的琐碎思想、生活日常。
当你觉得整个人类的存在都没有什么意义时
你还读什么书?
可你又不会就这么去死。
可你又不知如何去活。
你的人生为何如此矛盾纠结?
哪有什么永恒?春天花开夏天茂盛秋天凋零冬天枯败。
太阳每天都有,就是会被乌云遮住。
风吹过原野,拂动枯草秸秆。
看到满目落叶萧萧,怎能不满心慌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时光逝去中心神不定。
在人生路上徘徊不已。
眼见落叶飘零。
天地悠悠,我独自怆然!
此刻谁在世上某处哭。
此刻谁在世上某处笑。
此刻谁在世上某处走。
此刻谁在世上某处生。
此刻谁在世上某处死。
呵,我爱他们。
这就是宇宙自然的神奇的能量游戏,
又是谁寄寓万物,滋润万物。
万物生长在根,死亡在茎。
谁又新生在干枯的泥土里。
呵,诗人,你到底在呼唤着什么?
奇迹和痛苦来自另一个地方,并非一切都像人们以为的那样:人们没有把自己哭进痛苦中,也没有把自己笑进欢乐中。你所看见和感受到的,你所喜爱和理解的,全是你正穿越的风景。
豹
——在巴黎动物园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作者 / [奥]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 冯至
这首诗出自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之手。诗人在动物园观察铁笼中的豹,将所见的一切化为诗,塑造出一个苦闷、彷徨和落寞的经典形象,既是客观描写,又饱含象征意义,成为一首传世名作。
他一生四海为家,其诗作兼容并蓄了斯拉夫、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和北欧文化。里尔克的诗歌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多为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中期走向后象征派,创作了大量“物诗”,晚期的创作呈现出由抽象向感性的回归。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年12月29日)奥地利诗人。
里尔克1875年12月出生于布拉格这个波希米亚地区大都会,这里当时属于奥地利。
里尔克的童年生活是缺少乐趣和欢笑的
诗人原名是充满法国气息的勒内(René Karl Wilhelm Johann Josef Maria Rilke)。只可惜诗人的名字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运气。
他的父亲约瑟夫·里尔克(1838-1906),是个身体虚弱而脾气暴躁的人,仕途不顺后退伍谋得一份铁路局小吏得工作。工作稳定,收入微薄。恋爱让人幸福,也会让年轻人沉醉其中,只可惜没有面包的爱情自古以来就很难维持。
母亲索菲亚·菲娅·恩特兹(1851-1931)是一个为上流社会生活所着迷的女人,婚前生活在布拉格一个中产的制造业家庭。在她因为婚姻无法满足她过上流的奢华生活而忍无可忍时於1884年与丈夫离婚。而期间的种种不满导致了夫妻关系不合,也对诗人的幼年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诗人母亲索菲亚也是个可怜人,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可爱的女儿,索菲亚想着女儿长大,想象着女儿以后美丽的样子,想象着和女儿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可是这终究只是一个想象。
索菲亚沉浸在这种想象的喜悦中无法自拔,只是好景不长,她的女儿不久便夭折了。内心的悲痛给索菲亚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她无法从是去女儿的痛苦中走出来。于是,她便给第二年出生的儿子里尔克起名René便有“天生”(Re Born)的意思,也是为了纪念早夭的女儿。
里尔克、莎乐美与托尔斯泰的家人
母亲索菲亚与里尔克的关系并不好,一直到6岁菲娅都将里尔克当作女孩来教育,留长卷发、穿女式洋装以及提供布制玩偶作为玩具。这也成为了诗人日后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杜伊诺哀歌》第四首哀歌〈玩偶〉)等作品都有提及。
15岁的时候里尔克被父亲约瑟夫送往圣波尔藤的一家军事学校,而一系列体力化的训练令里尔克不堪重负。终于在6年后因病离开了军事学校,转向一家商校。
1892年至1895年大概是里尔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诗人在准备进入大学所必须的中学毕业考试,并决定了此后从事文学创作的目标。并于1895年首先就读於布拉格大学,而后於1896年转往慕尼黑大学。期间一直主修都是哲学,文学和艺术史。
年轻时的莎勒美
在里尔克离开布拉格之后,遇到了一个重要的女性露·安德烈斯·莎勒美(Lou Andreas-Salomé),她是里尔克一生中重要的朋友。并在1896年他将自己的名字勒内(René)改为莱纳(Rainer)。
莎勒美
1897年里尔克在慕尼黑遇到了那个聪慧异常且对文学有着过人见解的露·安德烈斯·莎勒美后不久便深深的爱上了她。虽然莎勒美是一个已婚的女人,却也爱上了里尔克,于是乎两人就将这样暧昧的关系一直保持了3年。
莎勒美
在两人分开后,莎勒美也被证明是里尔克最为重要的良师益友。在里尔克困惑的时候经常予以帮助和提点。他们这样的关系在1912年至1913年的一次心理学精神分析会上被标上俄狄浦斯情结(因为莎勒美比里尔克年龄大15岁),这样的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
莎乐美与她的丈夫
里尔克与莎勒美在1897年秋天确定了关系,随后两人住在柏林郊区的一栋复式公寓里。第二年两人第一次海外旅行的目的地是意大利,两人共渡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
随后里尔克两次随莎勒美和她的丈夫安德烈斯前往俄国,并于1899年在莫斯科遇到了文学泰斗托尔斯泰。1900年5月8日(距今117年)里尔克又单独同莎勒美游历俄国,这次去到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老年莎勒美
在1900年秋天,莎勒美决定和里尔克分手,于是里尔克来到了不莱梅附近的一个叫做沃尔波斯维德的地方。并结识了画家海因里希·沃格勒,经过沃格勒的引见里尔克认识了奥托·莫德索恩和妻子保拉·莫德索恩-贝克尔以及卡尔·霍普特曼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雕塑家克拉拉·威斯特霍夫。
里尔克与妻子
在1901年4月里尔克与克拉拉结婚并于同年12月诞下一女露丝。1902年夏天里尔克接到一份专题论文的工作而来到巴黎,这部论文的主题是关于大师级雕塑家罗丹,而作品也就是后来的罗丹论。因为克拉拉曾经师从於罗丹的关系,所以里尔克得以顺利与罗丹会面并完成作品。
里尔克与妻子
在这段时间里里尔克在朋友的帮助下对于艺术有了新的见解,而结识文学家托尔斯泰、画家帕斯捷尔纳克(Leonid Pasternak)即《日瓦格医生》作者之父、雕塑家罗丹、特鲁勃茨科依(Paul Trubezkoi)等都对其日后创作帮助良多。尤其以罗丹更为突出,里尔克时常在书信里向人提及罗丹的名言:必须得干活!
里尔克和罗丹
第一次来到巴黎的日子并不顺利,因为这个“奇怪”的大都市对里尔克来说还有许多未知。可这些经历对里尔克后来编写《布拉格手记》(全称《马尔特·劳里兹·布拉格手记》(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时帮助良多。这段时间里尔克与罗丹的密切交往,而后与另一位知名画家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也有着频繁的来往。
罗丹在自己的办公室
巴黎也变成对诗人越来越重要的地方,在1905年到1906年期间里尔克一度担任罗丹的私人秘书。而后因为诗人的父亲在1906年5月去世;罗丹对里尔克越发信任工作量也有所增加,而诗人自己又需要极大的时间、空间去完成自己的创作。因为这样种种理由里尔克与罗丹的雇佣关系就这样解除了。
因为在巴黎的这段时间里而诞生的作品有《新诗集》(Neue Gedichte)(1907年)以及《续新诗》(Der neuen Gedichte anderer Teil》(1908年)、《安魂曲》 (Requiem)(1909年)和在1904年开始攥写的小说《布拉格手记》(1910年)。
里尔克与罗丹
在一个长达十年的岁月里(1912至1922年2月)里尔克的生命就是《杜伊诺哀歌》(Duineser Elegien),而《杜伊诺哀歌》的起因是因为伯爵夫人玛利亚·冯·图勒恩和塔克西(Marie von Thurn und Taxis)这位里尔克忠实的读者盛情邀请诗人前往杜伊诺城堡(Schloss Duineser)作客。而杜伊诺哀歌正是玛利亚为了让里尔克专心写作而让他独自居住在杜伊诺城堡时,灵光闪现的产物。
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因为身在德国的诗人多年来唯一的固定居所在法国,交战关系令里尔克不能回到巴黎。所以在整个一战诗人流离於德国和奥地利。而巴黎的居所也因为无法交纳租金而被政府发付处理,里面连同里尔克大量的资料和文件。
1916年里尔克被迫应征入伍,可幸运的是里尔克在他的贵族朋友帮助并没有被派往前线,而只留在慕尼黑和做文书工作。
1919年6月11日里尔克从慕尼黑来到了瑞士苏黎世。表面上看来是应苏黎士地方邀请前往讲学,实际上则是里尔克想逃脱战后的混乱以及离弃这个耽误他多年写作工作的地方,重新开始《杜伊诺哀歌》的创作。
然而找寻一个合适的住所是困难的,起先里尔克苏黎士附近的伊尔舍勒河畔(Irchel),而后在1921年里尔克发现了一个叫做缪佐特(Muzot)位于瓦莱州(Wallis)谢尔(Sierre)地区的小城堡。随后在1922年5月里尔克的朋友莱茵哈特(Werner Reinhart 1884-1951)将这座城堡为里尔克租下而后买下赠与诗人。
图源百度
1922年二月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里尔克灵感迸发,完成了长达十年的《杜伊诺哀歌》的创作,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尔克还完成了另一部巨著《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Sonette an Orpheus)。这两部作品也是里尔克一生中最重要及富影响力的创作。
因为创作耗费大量的精力、体力,1923年里尔克不得不在疗养院度日。随后的两年时间一直在法国和瑞士逗留,直到1925年8月。这时的里尔克已经虚弱不堪无法摆脱病魔的束缚。终于在1926年里尔克再次身体情况恶化,进入疗养院。
图源百度
终于在1926年12月29日,里尔克与世长辞。医生诊断为肝脏功能衰竭及白血病。1927年1月里尔克被埋葬在瓦莱西边的小镇Visp,在平滑的墓碑上写着里尔克生前为自己所作的墓志铭。
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里尔克
里尔克诗选:
催眠
我愿坐在谁身边,
唱一支歌来催眠。
我愿轻轻哼唱着摇你入睡,
守护你沉入又走出梦寐。
我愿是房屋里唯一的人,
懂得什么叫夜凉如水。
我愿向里里外外四下里倾听,
向你,向世界,向森林——
时钟敲响着召唤每一个人,
人们直看进时间的底蕴。
下边走过一位陌生人,
惊起奇怪的犬吠数声。
随后是一片寂静。
我睁大双眼对你凝睇。
他们轻轻扶着你让你离去,
正当有什么骚动在黑暗里。
1900年11月14日
(陈敬容 译)
孤寂
孤寂好似一场雨。
它迎着黄昏,从海上升起;
它从遥远偏僻的旷野飘来,
飘向它长久栖息的天空,
从天空才降临到城里。
孤寂的雨下个不停;
在深巷里昏暗的黎明,
当一无所获的身躯分离开来,
失望悲哀,各奔东西,
当彼此仇恨的人们
不得不睡在一起:
这时孤寂如同江河,铺盖大地……
1902年9月21日
(杨武能 译)
预感
我犹如一面旗,在长空的包围中
我预感到风来了,我必须承受;
然而低处,万物纹丝不动:
门还轻灵地开合,烟囱还暗然无声,
玻璃窗还没有哆嗦,尘埃也依然凝重。
我知道起了风暴,心已如大海翻涌。
我尽情地舒卷肢体,
然后猛然跃下,孤独地
听凭狂风戏弄。
1902年一1906年
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1902年9月21日
(冯至 译)
里尔克
里尔克语录:
友谊最高的境界是守护彼此的孤独。
——里尔克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里尔克 《秋日》
人若愿意的话,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
——里尔克 《苹果园》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里尔克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间某处笑,无缘无故在夜间笑,在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
——里尔克《沉重的时刻》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里尔克
奇迹和痛苦来自另一个地方,并非一切都像人们以为的那样:人们没有把自己哭进痛苦中,也没有把自己笑进欢乐中。你所看见和感受到的,你所喜爱和理解的,全是你正穿越的风景。
——里尔克
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里尔克
再也找不到你,你不在我心头,不在, 不在别人心头,也不在这岩石里面,我再也找不到你。
——里尔克 《橄榄园》
我可能什么都想要:那每回无限旋落的黑暗以及每一个步伐升盈令人战栗的光辉。
——里尔克
如若尘世将你遗忘,对沉静的大地说:我流动。对迅疾的流水言:我在。
——里尔克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而应该指责你自己。
——里尔克
要容忍心里难解的疑惑,试着去喜爱困扰你的问题。不要寻求答案,你找不到的,因为你还无法与之共存。重要的是,你必须活在每一件事情里。现在你要经历充满难题的生活,也许有一天,不知不觉,你将渐渐活出写满答案的人生。
——里尔克
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有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爱;他们必须学习。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
——里尔克
被爱意味着被消耗,被染成灰烬,爱则意味着永不枯息的明灯放射光芒,被爱转瞬即逝,爱则是永存不灭。
——里尔克 《布里格随笔》
有谁在阴影内也曾奏起琴声,他才能以感应传送无穷的赞美。
——里尔克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要容忍心里难解的疑惑,试着去喜爱困扰你的问题。也许有一天,不知不觉,你将渐渐活出写满答案的人生。
——里克尔 《给一位年青诗人的信》
如果我哭喊,各级天使中有谁能够听得见我? 即使其中的一位突然把我拥向心头,我也会由于他的更强健的存在而丧亡。因为美无非是我们所恰巧能够忍受的恐怖之开端,我们之所以惊羡它,则是因为他宁静得不屑于摧毁我们。 每一个天使都是可怕的。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
在世间万物中我都发现了你,渺小时,你是阳光下一粒种子,伟大时,你隐身在高山海洋里。
——里尔克
万物静默,但即使在蓄意的沉默之中也出现过新的开端,征兆和转折。
——里尔克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里尔克
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作一 名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因为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
——里尔克
真实的命运比起这些短暂的忧郁使人更多地担受痛苦,但也给人以更多的机会走向伟大,更多的勇气向着永恒。
——里尔克
我像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 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受; 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 门轻关,烟囱无声;窗不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独自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里尔克《预感》
且将空虚以手臂间扔向我们所呼吸的空间,也许鸟群会以更诚挚的飞翔感觉到扩展开来的空气。
——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
我问候从怀疑赢得的一切,再度张开的嘴,早已知道,沉默意味着什么。
——里尔克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我们,逝者中的逝者。每个一次,仅仅一次。一次即告终。我们也一次。永不复返。但这一次曾在,哪怕仅仅一次。尘世的曾在,似乎不可褫夺。
——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
被爱者生活艰难,而且危机四伏。啊,她们应该超越自己成为爱人者才对。只有爱人者才能高枕无忧,她们不会被人怀疑,也不会暴露自己。
——里尔克 《布里格随笔》
“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敌意。” 作家天生就应该有三种敌意,对所处的时代、母语和自己。””这是一个作家和世界的基本关系,一个严肃的作家,必须对自己的写作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反省精神。写作,就是一门孤独的手艺。”
——里尔克
给我片刻时光吧!我要比任何人都 爱这些事物 ,直到他们与你相称,并变得广阔。 我只要七天光阴,七天尚未有人记录过的七天,七页孤独。
——里尔克
你要像一个病人似的忍耐,又像一个康复者似的自信。
——里尔克
读里尔克的后感 文\/奥斯·科特林
随后在1922年5月里尔克的朋友莱茵哈特(Werner Reinhart 1884-1951)将这座城堡为里尔克租下而后买下赠与诗人。 图源百度 1922年二月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里尔克灵感迸发,完成了长达十年的《杜伊诺哀歌》的创作,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尔克还完成了另一部巨著《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Sonette an Orpheus)。这两部作品也是里尔...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文\/奥斯·科特林
文\/奥斯·科特林 机遇永远留给那些做好准备的人,每一次小的角色正是为你奠定大角色的基石。做人做事都得有大的格局,有大的胸襟。有宽广的心态和胸怀。做事情都能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磨砺自己的灵魂。要不断反思,反复多问几个为什么。去探求事物的本质,让自己具有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深度思考的...
人与人,人与自然。文\/奥斯·科特林
文\/奥斯·科特林 以前读三字经,读到这样一句话:三才者天地人。当时就被古人的智慧所震惊。“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不乱,昼夜寒暑依序变化。“地”是指万物籍以生长的山川大地以及各种物产资用。“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应天地以化育万物,最终达到“神于天,圣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