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竹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古代竹简也是可以用现代工艺来进行体现的。

竹简产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 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的制作过程

现代: 裁、煮、烘,切竹,刮青、书写、钻孔、编。

古代:裁、切、烘(杀青)、书写、钻孔、编。

竹简的涵义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行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恒玄下令,简牍制度方告结束。

竹简的影响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影响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

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书法价值

竹简是研究战国楚文字和西汉初年书法的重要资料。先秦时代,文字从应

用性走向艺术性。这时的书法与文字的 变革紧密联系着,它从稚拙阶段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显的隶意。竹简的字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常见于楚国简帛,字形结构是楚国文字的本色,书法体势则带有“蝌蚪文”的特征,可以说是楚国简帛的标准字体;第二类出自齐、鲁儒家经典抄本,但已经被楚国所“驯化”,带有“鸟虫书”笔势所形成的“丰中首尾锐”的特征,为两汉以下《魏三体石经》、《汉简》、 《古文四声韵》所载“古文”之所本;第三类用笔类似小篆,与“古文篆书

”比较接近,应当就是战国时代齐、鲁儒家经典文字的原始面貌;第四类与齐国文字的特征最为吻合,保留较多齐国文字的形体结构与书法风格。竹法俊朗,疏密得宜,对研究中国书法史有很重要价值。

简册,“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有竹木简上记事的方式,战国时期的竹简发现很多。战国中晚期的竹简,内容为遣册、古书和卜筮记录。秦木牍和秦简上的隶书字形正方、长方、扁方不拘,笔画肥、瘦、刚、柔,极尽变化。点面有明显的起伏和波势,用笔有轻、重、疾、徐的区别,是考证隶书发展 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战国的竹简是手写。这些字的笔画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或偏前的

部分略粗,充分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色。这与金文随形轻重和因接搭凝结的笔画形态不同,已由迟重变为流美,笔画和体式也较篆文更为简略。可见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是近年在中国书法界兴起了一支流派(又称“竹法”)。这是一种仿效秦汉竹简和帛书的“古隶”体式,即效仿先秦、两汉时代在竹片、木片和丝织物上的古文字的书法,即以独特的国画颜料配制古朴赭黄色,以板刷在生宣纸上刷出类似竹竖条,字体就写在这赭色“竹简”条上,别有一番古雅特色,适应了现代审美装饰情趣。 对色彩变化瞬息之间的精确把握,使书法获得了“随类赋彩”之妙。这种书法呈现出活泼,具有生机的形象。“”这一书法艺术于图与文的抽象共性中彼此和谐。使我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驰骋在色彩和图案带给我们无限想像的空间里。

1. 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

1.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为战国之物。

2.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约五千枚。

3.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竹简不仅在古代文化史、书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印刷术也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简牍的形式,即为卷轴

装的前身,为早期的雕版印刷所广泛使用。现代竹简更多的是收藏和家居

4.2001年 湖北楚天绿采用激光雕刻在优质楠竹材料上雕刻,字体隽永清晰,笔峰刚劲而富神韵 其竹简笔筒,竹简名片座更是将竹简工艺向家居装饰做得很好。

5.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

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象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竹简渊源: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拓展生活,共享闲适与激越!

介绍

当人类社会出现文字的同时,书籍也就出现了。当时的书籍形式和现代的书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这样定义书籍的概念,即将人们的经验和事件用文字和图象的形式记载于一定的物体上,以便于保存、传播,那么,商代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书籍了。另外,在树叶和树皮上也可以刻写文字。 《旧唐书》上就记载:"天竺国书于贝多树叶以记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贝叶经。另外,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可以称为一种早期的书籍。 除了甲骨、青铜器、石刻外,在古代用作记载文字的材料还很多,如陶器、砖瓦、兽皮等,它们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放射过灿烂的光辉。然而,更接近于今天书籍形式的,是从竹简开始继而出现了书写于织物上的缣帛。



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竹简和木牍开始的。竹简和木牍所开创的书籍形式和制度,对后来的书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册"、"卷"、"编"等书籍的单位、术语,一直延用至今。 竹简和木牍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书写文字。也有先写字,然后再按顺序编联成册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着墨,为了书写方便,须将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内里面书写。把竹子烘干这个工序称为"杀青"。

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几上。说明简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其战国以前的简续实物,今天还未有发现,在周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用简读传递命令及公文的记载。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竹简成为各家着书立说的主要形式。这时关于使用竹简的记载就更多了。例如,孔子晚年读"易",致使"韦编三绝",说明由于反复的阅读,致使编系竹简的绳子断了三次。

竹木简

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竹木简是古代用竹简和木简写成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竹子和木头都是常见而易得的东西,古代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在上面写字着书。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每根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多少不一,最多的有40多字,最少的只有一二字,一般写20多字。

现在的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竹木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3尺,最短的只有5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书了。编连竹木简多用麻绳,也有的用丝绳(称“丝编”)或皮绳(称“韦编”)。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现在的“册”字,就是一个象形字,很像一根根简用绳子编连起来的样子。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典”指的就是用竹木简做成的书。商代的甲骨文中,

也有这样形状的字“〓”,即“册”字。可见,竹木籍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了。约春秋、战国之际,还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所以帛书不及竹木普遍。东汉时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籍,纸既轻便又易于书写,价格也比较便宜,于是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代,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和帛书。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汉简,系汉代木简和竹简的总称。 汉代的简牍分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平时用于书写记录的竹简。除了平时所说所见的抄录文献的之外还有一种简牍的数量也极多,就是遣策。遣策野叫告地书,都是在墓葬中的,也就是古人死后到阴间的“介绍信”,一般记载了墓主的生卒年月、生前的官职爵位,墓中的随葬品数量、种类、馈赠之人,还有寄托了死者家属的愿望,即希望阴间的管理者能给他一个相当于他在世时的官爵的工作。

汉朝用的是竹简还是纸?
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东汉的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此后,东汉才逐渐开始大规模用纸,慢慢废弃了竹简。也就是说,在公元105年之前,汉朝主要是用竹简的。而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东汉公元25-220年共历经405年,...

考古队在汉墓发现一堆竹简,翻译成书后,为何西方学者直言这不可能呢...
不过竹简上面清楚地记载着治疗方法,西方学者这种自欺欺人式的否认对我国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二年律令》中含有包括亡律、告律、复律、田律等二十七种律令。在未发现张家山汉墓之前,我国考古专家并未发现如此多的汉代律令。这次出土的这些律令为我国汉代历史补上了之前的缺口,对于我国...

张家山汉墓竹简内容简介
从残存的竹编可知,竹简原于竹笥中。由于受到淤泥及其他文物的挤压,简竹已有损坏,卷束已散开,并有不同程度的移动。从竹简的堆积状况可以判断,各种书籍是各自成卷,然后堆放在一起的。本书收录湖北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所有竹简,分图版、释文和注释两部分。竹简内容为汉代典籍,包括《历谱》、...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汉竹书概览
关于这些竹简的来源,与清华大学藏楚竹书一样,来源于捐赠。具体来源及流失过程不明,捐赠人为一位清华大学校友。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接收这批竹简时,出于捐赠方的要求,未透露详细信息。整理工作负责人朱凤瀚推测,竹简可能来自南方汉代墓葬,反映了近年来简牍发现、流失和回流的普遍模式。

银雀山汉墓竹简的汉简详述
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银雀山竹简的长度有3种:1、长69厘米,约合汉尺三尺,经缀联共32简。2、长27.6厘米,约合汉尺一尺二寸,约5000简。3、复原长度为18厘米,约合汉尺八寸,此类简仅10简。汉简的不同长度,反映了汉代礼制。编联竹简的丝绳早已朽断...

汉代竹简
汉简,系汉代木简和竹简的总称。 汉代的简牍分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平时用于书写记录的竹简。除了平时所说所见的抄录文献的之外还有一种简牍的数量也极多,就是遣策。遣策野叫告地书,都是在墓葬中的,也就是古人死后到阴间的“介绍信”,一般记载了墓主的生卒年月、生前的官职爵位,墓中的随葬品数量、种类、馈赠之人...

汉朝竹简的介绍与用途
汉简,系汉代木简和竹简的总称。 汉代的简牍分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平时用于书写记录的竹简。除了平时所说所见的抄录文献的之外还有一种简牍的数量也极多,就是遣策。遣策野叫告地书,都是在墓葬中的,也就是古人死后到阴间的“介绍信”,一般记载了墓主的生卒年月、生前的官职爵位,墓中的随葬品数量...

湖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竹简揭露了秦国怎样的秘密?
上世纪80年代,湖北出土竹简,专家说它是秦国称霸天下的秘诀 1983年12月,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三座汉墓。这些坟墓内并没有尸体骸骨,有的只是一些汉代竹简。然而这些竹简其意义价值非凡,专家经过为期三年考证认为:这些汉代竹简记载的是一本我国失传已久的奇书,这本奇书也是秦国能统一天下的秘诀,这究竟是...

海昏侯墓竹简为什么不公开
海昏侯墓竹简不公开是因为海昏侯墓竹简还在进行加固,没有进入到释读阶段。这批来自2000多年前的竹简是我国汉代考古极其重要的大发现,解读竹简文字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也有助于我们研究两千多年前的文化。海昏侯墓竹竹简还在进行加固,没有进入到释读阶段,所以没有对其进行公开。2015年5月,海昏侯墓竹简...

敦煌和张家山出土的汉代竹简对历史考古有什么意义?
二、汉代竹简可以作证:金是金,钱是钱 汉朝不缺黄金,我们从敦煌和赵家山出土这两堆竹简中就能看得出来,那上面明明写着罚金是罚金,罚钱是罚钱。首先咱们来看看令专家发笑的两组竹简(韦编已绝,职能论组)。第一组来自张家山汉简,因为都是繁体字生僻字,打不出来,打出来读者诸君还得仔细辨读...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