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何为侠士精神?侠士群体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士阶层下沉成为骨干
现当代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用其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叙述以及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豪气干云、义薄云天的武侠世界;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人物大多被置于宋、明等封建王朝的背景下。寻求历史典籍,我们可以知道: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有侠士这一群体的存在,而结合春秋之际的时代背景,侠士群体之所以产生便也具有了其合理性。
春秋,四月丙子,吴国。平静的朝堂之上,前任国君之子公子光正宴请吴王僚,王僚的诸多臣属皆跪坐于两旁;酒酣之际,一个庖厨装扮的人端着一盘烤制鱼肉进入;此时的吴王僚正享受着杯中醇酿,和臣下笑语连连;倏尔寒光一闪,鱼腹中亮出一把匕首,“庖厨者”——专诸手起刀落;太史公司马迁在叙写这段历史时,写道:“王僚立死。”专诸也被诛于吴王左右。公子光带上埋伏着的甲士一拥而入,尽数诛杀在场的王僚旧臣。其后,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
专诸虽然在刺杀吴王的过程中死去,然而其作为一个独立侠士的形象却已然流传开来,一个不落窠臼,不同凡俗的群体——“侠士”,也就宣告诞生。专诸之死乃是一种必然,然而由此衍生出的不畏死亡、重信重义的侠士精神则得以传承。其后,要离、豫让、聂政乃至荆轲者相继走上历史舞台,并且成为为侠士精神注入了更深刻的内涵。
何为侠士?
侠士首先是从属于“士”的一种人群,儒生便是士中的一种。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之书《五蠹》中曾将儒生和侠士并列而谈,并且声称这两者是危害最甚的蠹虫。“蠹”乃是蛀虫之意,韩非子此言儒生和侠士称作为害国家的蛀虫,“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诚然,韩非子这般言论是以法家基本诉求为立足点,于是极力贬斥儒生和侠士。
然而韩非子的言论却深刻指出了儒生与侠士的异同和内在联系。
首先,儒生为了实现个人理想不断著书立论,辗转诸国以期实现政治抱负,教化生民。而侠士则是以一把利刃直指社会的无道与纷争,持武力以平世间。两者都有独特的社会诉求,也都有各自的原则和道义。可以说,儒生以“文”为武器,侠士则以“武”为武器。两者都希望以自我的思维理论平息世间离乱。
其次,单纯从侠士的角度,快意恩仇、豪气任侠的行为在他们自己眼中并非韩非所谓“以武犯禁”,而是以刀兵之利寻求大义;侠士也是积极的入世者,他们究其一生守护的,亦是侠士的正义和侠士精神,是一套独立的思维方式。
何谓侠士精神?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游侠列传》中有如下话语:“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成。”这构成了侠士信条中最重要的个体品德:重信守诺。据《史记》记载,韩国人聂政隐居市井之中侍奉其母,韩大夫严仲子不远千里寻到其住处,希望聂政能为其效力。聂政自知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料,于是婉拒严仲子。聂政之母死后,聂政思及严仲子的知遇之恩和自己的承诺,于是重出江湖,独自一人仗剑入韩国朝堂。于是,白虹贯日,聂政为严仲子刺杀韩国国相侠累于阶梯之上,聂政亦自杀以绝后患。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士阶层下行而成为侠士群体的骨干
上文提到,“侠士”乃是“士”这一阶层的重要分支。所谓“士”,乃是周朝宗法制等级秩序的最末一环,周朝依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将宗族子弟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层次结构。
大宗小宗之间等级森严,结构井然,从而构成了周朝有序的统治结构。而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威严不再,诸侯各自为政,天下大乱,战争频发。作为宗法结构的最小宗的“士”,难以通过传统正当的结构实现政治夙愿,遂向下索求,并入百姓之流,然而其具有的知识、武力等优势又使其区别于农民、手工业者。
于是,“士”便成为了社会中流动性最大的组织群体,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不断奔走,秉持内心的道德法度以直面社会的无道不公。那些仗剑天涯、看淡生死、豪情万丈者便成为了那个风起云涌时代中的侠士,笑看时代风云,兀自逍遥世间。
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为侠士精神注入内核
尚贤的统治阶层对侠士的认同和义助为侠士提供了物质保证和精神方向
追问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侠士的侠义之举都离不开一个知遇之人。如专诸之于公子光, 聂政之于严仲子,豫让之于智伯以及荆轲之于燕太子丹。每一个侠客,尽管追求个人的极端自由,却也通过依从上流卿大夫以求得供养和精神共鸣。作为战国四公子的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光、春申君黄歇,皆是礼贤下士、崇尚人才的统治阶层,他们依靠“养士”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实现自己和“士”的双赢局面,乃至成为一时风尚。
养士成为社会风尚后,大量的侠士得到了进身的机会,并且效忠与赏识自己的人,也为侠士的精神诉求构建了通道,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重信守诺的侠士成为了大量贵族的武力倚仗和隐藏实力,例如侯赢之于信陵君,助其窃符救赵便是典例。
可见,侠士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人可为,其背后必有长期坚定的支持和高度实质的认同。如此,才构成了完整的侠士群体。
综上所述
随着时代的变化,侠士作为“群体”虽已消逝,但其“精神”和“情怀”却成为了中国人骨血中桃花源般的存在,这也正是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前辈将侠士形象注入文学并进而取得空前反响的重要原因。
古时候出现的侠士群体,是在哪种背景下出现的?
寻求历史典籍,我们可以知道: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有侠士这一群体的存在,而结合春秋之际的时代背景,侠士群体之所以产生便也具有了其合理性。春秋,四月丙子,吴国。平静的朝堂之上,前任国君之子公子光正宴请吴王僚,王僚的诸多臣属皆跪坐于两旁;酒酣之际,一个庖厨装扮的人端着一盘...
想听听大家对”侠“的理解,
历史中侠这一群体的存在,其重要的背景就是社会的失序,国家的动乱。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他们作为实存或者精神存在的群体,又因为不同的历史背景而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第一种侠形态:战国之侠最早的侠出现在东周末年。春秋战国时代,是典型的国家社会秩序土崩瓦解的时代,这一时期,孕育了中国最早的侠群体及侠精神。诸...
关于魏晋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
我国古代社会中的游侠,与小说、电视中所呈现的有何不同?
在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背景孕育出了不少轰轰烈烈的"大V"侠,比如豫让、专诸、荆轲、秦舞阳等,他们"义"字当先,追求公平和正义,与墨家思想有着明显的联系,因此"侠"也常被称作"墨侠"。这些急公义、轻私利的游侠,在社会上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可以说集中代表了我国"侠"传统的原始精神风貌。
古代的江湖武林应该是个什么样的?
就是士农工商之外的行业,都可以算作江湖。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王将军之武库,那是世家,天下门派,却是出家。江湖自由各一片天,皇帝管不着,朝庭约束却是权高威重。国家呗,庙堂主持,江湖呗,潮流随时势,武林却是出家与俗家的。真实的情况是,历朝历代的武林高手跟朝廷都是有...
中国武侠小说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何由玄幻逐渐转向写实?
但他们又不愿铤而走险地反抗压迫者,这种时候民众在心灵深处便渴望豪客侠士出现帮助他们解除苦难。可以说侠客是深处黑暗与痛苦的社会弱势群体在心灵土壤中培植出的人间正义力量的化身。侠客往往也是文人墨士情感和理想的一种寄托,他们借助于侠客形象身上的异能来倾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没办法实现的愿景。2、...
古代人不用上班,钱从哪里来?
古代人不用上班还有钱用,基本存在于三个群体,一是行走江湖的侠客,似乎从不缺金银;二是学子,如:在青楼“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杜牧和周游天下的李白,他们似乎也不缺钱;三是隐士,如:鬼谷子,一辈子只出过一次山,应该也不缺钱。除开这三类人群,就算皇帝也要“上班”,更何况其他人,又怎么能不...
谁知道有关嵇康,广陵散以及那个时代的背景?急需!
在这种分合交替的背景下.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始终困扰着文人士大夫阶层。这七人就出世与入世之间一也存在着较大的思想分歧.实质上就是对司马政权是否妥协的态度所产生的分歧。这种分歧导致七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嵇康至死不改其志.牺牲了年仅40岁的生命以捍卫人性的自由和独立;阮籍...
在古代,士是一个怎样的阶层?有什么权力&职能?
大约在西周时期,才出现了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士,士阶层应是周代宗法制度的产物。现代历史学家一致认为(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周代每世卿大夫以嫡长子继承父位仍为卿大夫,其诸弟为士;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诸子为庶人。至此士成为一个群体名词,有着鲜明的阶层特点,但基本上这只是一种血缘上的划分。
...如古代,至少古代如果能练出一身功夫,可以做一个斩奸除恶的侠士...
以此致富。现代人很难相信,古代被称为“侠”的人,只是一些喜好飞鹰走狗的恶少年,一些手头阔绰、排场惊人的土豪恶霸,一些剽劫杀掠的盗匪,一些欺凌善良百姓的市井无赖。因为我们有某种渴望,所以根据自己存在的感受和道德期盼“发现”或“发明”了侠,不是因为有侠,才激起了我们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