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是元末杰出的枭雄。陈友谅、张士诚相比朱元璋,都有着明显的缺点。这些缺点是由他们的性格所导致,很难更改。在关键决策中这些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在和朱元璋的竞争中最终落败。
首先说张士诚:他是贩卖私盐出身,性格里充满了小商贩的色彩,和气生财、小富即安是他的处世哲学。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没下定决心与朱元璋决战,而此时的朱元璋背腹受敌,形势并不好。和朱元璋几次交锋受挫之后他选择了求和。在朱元璋和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时,他选择坐山观虎斗。只有被逼到绝境时才会爆发出野兽般的斗志。但绝境爆发出的战斗力是基本不能改变局势的。在高邮被百万元军围困时是元朝内乱退兵,张幸运逃过一劫。在苏州被朱元璋大军围困时张士诚就再没有什么机会了。
再说说陈友谅:陈是最底层渔民出身,据说地位低下到连岸也不能随便上。于是陈友谅发奋读书,跳槽到政府部门里混饭吃,可还一样被人鄙视,直到开始闹革命才正真扬眉吐气。所以陈友谅内心深处是很自卑的,性格通常会表现的较为偏激。在乱世中这种性格优点是狠毒果断。但缺点也很明显:少谋而偏激,不知进退取舍。最为明显的弱点是不善打逆风战。一旦处于弱势便迅速崩溃,毫无韧性可言。和朱元璋大战一开始发动突袭,在取得优势下冒险突进,被处于劣势的朱打了个漂亮伏击瓦解攻势。在朱元璋冒险出兵救小明王内部空虚时,虽然及时发动进攻,但南昌久攻不下时没有采取围而不攻,改道直捣朱老巢的正确策略。硬是被死拖三个月直到朱大军回来救援。在战局不利时没有利用自己地广粮多的优势将战争拖入持久战。在决战前夕杀降泄愤自毁长城都充分暴露了性格缺陷。
这三人中只有朱元璋在起义前经历过彻底一无所有的绝望。他只想好好地放牛,但饥荒却让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兄弟离他而去。他还是想活下去,哪怕去做和尚讨饭,哪怕讨饭时被其他乞丐排挤到最慌乱的安徽也无所谓。他顽强的活下来还结交了批好兄弟,但有人告他与匪徒勾结造反。既然讨饭也活不下去那只有去造反了。最痛苦的折磨都无法阻止他活下去,那朱元璋注定脱胎换骨,如同野兽般本能的知道如何进攻防守,牢牢的抓住每一次属于他的机会。
因为他们的性格上都存在致命的缺点,不是霸主本色,不能在争霸天下的道路上,笑到最后。
陈友谅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当初在徐寿辉手下,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和战略眼光。并且很快得到了天完政权中很多人的信任。其中就包括天完政权的名将,丁普郎和赵普胜。但是陈友谅也是一个真小人,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在窃夺了天完政权之后,他杀死了之前的皇帝徐寿辉,金瓜击顶。这也在他手下人的心目中埋下了一个种子,就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首领是可以出卖的,领导是可以杀掉的。这也为他之后兵败鄱阳湖,惨死在自己人的手下埋下了伏笔。
而张士诚的弱点就更加明显了,如果说陈友谅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敌人的话,那么张士诚甚至都不能算是朱元璋的劲敌。在朱元璋和陈友谅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如果张士诚能够趁两雄相争,出兵袭取朱元璋之后的话,那么朱元璋将面临两面作战的危险,甚至可能全军覆没。但是张士诚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的志向并不是推倒元朝,统一全国,而仅仅是割据一方就满足了,这样没有大志的人,是不能在乱世中生存到最后的。
因此,这两个人的性格缺点导致了他们在这场淘汰赛中出局,付出的赌注就是天下和自己的生命。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朱元璋在跟部下商议先打陈友谅还是先打张士诚的时候认为“陈友谅志骄,张士诚器小”,太祖从一介布衣成长为纵横天下的君主,识人眼光何等毒辣。而身为同一层次的人,朱元璋对这两个人的评价应该是最中肯正确的了。先说张士诚,器小就是没志向,不想干大事。本来张士诚成为一方诸侯也是因为卖盐发了大财而偶然发生的,更不要说张士诚身为元末最富有的诸侯毫无扩张之意,只想守住地盘偏安一隅。这类人放在现代和平年代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好人形象,但是在战争年代他无论如何也是取得不了天下的,毫无争议。
再说陈友谅,志骄,性子傲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与此同时为了达到自己无所不能的程度他也无所不用其极,什么事情都敢做。必须承认陈友谅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大人物,在抗击元朝时也出了力的,但是他为人狠毒不讲原则,甚至杀了自己的伯乐徐寿辉自己当上了老大。但是人贱自有天收,陈友谅为人实在太垃圾,手下受不了纷纷反水投降了朱元璋,光杆司令的陈友谅再有本事也翻不起浪花来了。
为什么朱元璋成功,陈友谅、张士诚不行?
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是元末杰出的枭雄。陈友谅、张士诚相比朱元璋,都有着明显的缺点。这些缺点是由他们的性格所导致,很难更改。在关键决策中这些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在和朱元璋的竞争中最终落败。首先说张士诚:他是贩卖私盐出身,性格里充满了小商贩的色彩,和气生财、小富即安是他的处...
元朝末年,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为什么不能三足鼎立?
三个人能力相当的时候才能够形成鼎力局面,只要有一个比较差的,就不行。事实上陈友凉和张士诚都比朱元璋差太远。陈友凉,太过不择手段,太不要脸。顶多相当于袁术的水平。张士诚,守户之犬尔,相当于刘表。而朱元璋属于比曹操、刘备、孙权都更强一级的人物。孙刘曹三人属于同一档次,因此才能鼎力。
张士诚和陈友谅哪里不如朱元璋,为什么得天下的不是他们?
朱元璋最后能够胜出是因为他身上的缺点最少,最不明显。陈友谅最大的缺点就是志得意满,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张士诚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懦弱,占据了有力条件也不开疆拓土,生活的过于安逸,朱元璋和他们比较起来算是很优秀了。三个人中陈友谅的实力最强,朱元璋都不是他的对手。陈友谅也是三个人中最有...
张士诚、陈友谅都是比朱元璋厉害,为何朱元璋做了君王?
最后一个原因,朱元璋的运气比较好。有句话叫人算不如天算,当时有好几次张士诚跟陈友谅都把朱元璋逼到了绝路,但没想到总是出现意外让朱元璋得以逃脱。运气也是成功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几条原因,所以朱元璋才能打败陈友谅跟张士诚。
朱元璋与张士诚 张士诚为什么失败
这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张士诚跟朱元璋相持有近十年,双方打来打去,谁也不能打败谁。直到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一举消灭了陈友谅,同时又击溃了张士诚的军队,最终朱元璋举得了胜利。优柔寡断、斤斤计较的性格是张士诚为什么失败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为什么先攻强大的陈友谅而不攻弱小的张士诚?
原因如下:陈友谅永远高傲,而张士诚身材矮小。相比另外两个,“骄傲会惹来麻烦,渺小会走投无路,不如先攻击你的朋友。”朱元璋迈出这一步,得益于军事家、政治家刘伯温的劝说。刘伯温详细分析了当时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情况。我认为刘士诚是个没有野心的人,如果他先攻击陈友谅和张士诚,他也不会插手。...
历史上南朝北伐为何只有朱元璋成功了, 别人都不行?
而朱元璋打下张士诚和陈友谅占据江南半壁江山之后,物力从数量上已经大过了北方,因为当时蒙元最发达的地区就是江南。这是朱元璋取胜的充分条件。第二,武力南不如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是马上打天下,勇武彪悍,军队素质普遍高于南方民族。而且自古南人乘船北人骑马,如果南朝想要北伐就得有精锐的骑兵部队...
张士诚自立为王,拥有苏、吴的富庶之地,为何失败?
他的这种政治理念,让他赢得了属下的好口碑,但是也带来了政治上最大的隐患。第二性格因素。当时朱元璋的主要对手除了张士诚,还有陈友谅,陈友谅是一个心狠手辣,能力很强,很有野心的人。如果当时朱元璋攻打张士诚,陈友谅肯定会从中插一脚,所以,朱元璋选择攻打陈友谅,而张士诚不会这样,他选择观望,...
最得民心的张士诚,为什么没能得天下,反倒最后输给了无赖朱元璋?
第一个就是胸无大志。张士诚爱民如子不假,对待士兵跟自己的兄弟一样,也是真的,士兵和老百姓都是愿意跟着他干的,但是,当时的朱元璋和陈友谅对战,都拉拢他,他不为所动,就是中立,守着我的一亩三分地生活就挺好,结果,朱元璋干掉了陈友谅之后,将几十万大军对准了张士诚,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无力...
张士诚一直受人好评,他为何会如陈友谅输给朱元璋?
第一、小成就便不图进取 张士诚本来是私盐贩子出身,后来能建立一方政权,跟着自己的一帮弟兄们都过上了好日子,此时他就失去了进取之心,贪图享乐,不再想着如何去争地盘夺天下,而是安安心心的过舒爽日子,最终消磨了意志。第二、为人太过于正人君子 当时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时,双方都想拉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