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19岁,想看看,听听佛经用以静心,请人指教。

没有接触过多少关于佛教的,但从来都有些佛教的信仰。

智慧与福报是我们所有一切众生所希求的!

智慧:通达一切现象的本质。本质是涵盖一切现象的集合体,也即站在全面角度上!

我们凡夫没有智慧,是因为被表面现象迷惑,站到了片面的角度上!

按照片面思想去行事,得到的必定是有局限性的结果。

比如当代科学家开始质疑:当时震惊整个世界的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也即万有引力定律。存在局限性!

局限性,说明在某个范围或某些条件之内可行!

如果超出此范围或有一个条件不具足,则带来巨大的风险!

然而范围与条件没有固定的,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所以我们的人生充满了风险!

于是有人发出了,人生如赌局之感慨!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智慧——得不到全面!

福报:健康长寿,生产生活所需的财产物资充足!

与福报相对的即是恶报!

恶报:疾病、灾难、贫穷、战争等等烦恼!

古人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我们这个世间人,没有人得到圆满的福报,即不夹杂任何恶报的福报!

所得到的都是夹杂着各种恶报!

其根本原因:片面思想!

片面条件具足时享福,片面条件一旦发生变化,立马带来烦恼!

然而条件时刻在变!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不变的!

所以我们在痛苦与幸福之见轮回!

但是幸福往往是很短暂的,也就是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如何能得到智慧与福报!

也就是说如何能站到全面角度上,不被表面现象迷惑,而离开片面角度!

这个世间能做到吗?有这样的人吗?

可以肯定的回答:有!

此人就是佛陀!

佛陀是梵文音译!

意思是:圆满觉悟的人!即通达一切现象的本质!站到全面角度上的人!

而我们凡夫正好相反:是完全迷惑的人!即不能通达一切现象的本质!停留在表面上!站在片面角度上!

下面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的须菩提尊者,代我们广大片面众生,恭敬的向佛请教的问题!

此问题便是:如何能站到全面角度上,而不被片面迷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解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浅解】如同佛说的一样,我听到的。我是阿难尊者的自称。阿难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过目不忘,记忆力超群。佛陀圆寂后,为了让佛陀讲述的经典能利益后人。于是集结经典。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智慧之经——佛经!

一时,为什么不把时间具体化?原因是本经是佛陀说的一切现象的本质!本质是永恒不变,不随时间变化的!是全面涵盖一切现象的整体!所以用一时!如果不是本质,而是站在片面的角度上说的!那片面会有局限性,有时效性!必须标注时间!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陀49年间的教化工作,大部分在舍卫国完成。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王也是佛陀的弟子。该国有位乐善好施的长者,经常接济鳏寡孤独,因此人称“给孤独长者”。他对佛陀有着虔诚的信仰,为请求佛陀来波斯匿城讲法,打算盖一个讲堂。城中最好的地皮,是祗陀太子的。太子不想出售,却又不愿撕破面子,于是婉言说“如果你能将用黄金打成的叶子,铺满八十顷的地,我便卖给你。”于是给孤独长者倾家荡产换来金叶子,一片片铺地。铺到还剩一小块地方时,金尽财竭。当太子得知长者此举乃是为了供养佛陀时,深受感动,于是对长者说:“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人共同建造吧。”因此,这个讲堂叫“祗树给孤独园”。这个园林是佛的大本营之一,佛陀经常在此说法。

与大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聚在一起!

这时,到了世尊吃饭的时候!世尊:佛的别称!十方三世中最值得尊敬的人,因为此人通达一切现象的本质!听此人的教导,将消除心中所有的迷惑!立马得到真实的受用!

世尊穿上袈裟,托着饭钵,去舍卫大城化缘。到达城中,不分贫富,不论任何条件一律平等的挨家挨户去化。化完以后,回到出发地。吃完饭,收起袈裟与饭钵。洗洗脚,开始静坐!

佛是站在全面的角度上的人,所以佛的言语行持都是智慧。我们凡夫看不出来!

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这就有了以下的发问?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浅解】这时,长老须菩提尊者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而向佛直白:“难得!世尊!如来,如同圆满智慧应化的来者。善于巧妙的保护诸菩萨的心。菩萨,即将达到全面的人。善于巧妙的嘱咐提示菩萨。

世尊!无私行善的男人或女人,要站在全面角度上!即用全心,用真心!应如何站,如何离开片面的现象,不被迷惑?”

【经文】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浅解】佛说:“很好,很好!须菩提!如同你所说:如来善于巧妙的保护诸菩萨的心,善于巧妙的嘱咐提示诸菩萨。你当下认真听。为你解说:无私奉献的男人或女人。要站在全面的角度上,应如同佛一样站,如同佛一样离开片面的现象,不被迷惑!”
  

【经文】「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浅解】“明白了,世尊!与会的大众中还有愿意听的,欢喜听的,欲望要听的,已经得到全面,想得佛印证的。请共同开示吧!”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浅解】佛告诉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同佛离开片面的现象,不被迷惑!

所有一切现象之类:

1.卵生的:鸡、鸭、鱼、青蛙、乌龟、蝴蝶等等。

2.胎生的:蝙蝠、海豹、海狗、海豚、狒狒、穿山甲、狐獴、食蚁兽、海獭、人等等。

3.湿生的:陆生的真涡虫、蚯蚓、陆生医蛭类、蜗牛、蛞蝓、团子虫、鼠妇和两栖类等。呼吸空气的动物,生活在陆上高度潮湿的环境里,皮肤湿润,保护结构不完善,体内水分易于蒸发。白天生活在洞穴中、木石下、堆积的落叶中,只在夜间湿度较高和下雨时外出活动。但也有皮肤能分泌粘液,和以壳覆被软体的,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4.化生的:没有经过死亡,直接变成另一个形态的!比如化蝶,蛆变成苍蝇,等等!

5.有色的:有形体的!

6.没有形体的:空气、电磁波、思想、味道等等。

7.有想的:能思考的,比如人,动物。

8.无想的:植物、矿物等等。

9.非有想,非无想:境界很高的人。

以上所有都是六根所现的相!

即看到的色相,听到的声相,闻到的气味相,尝到的味道相,摸到的触相,想到的相!

六根就是心!

也就是心中所现的一切相!

我全部把他们集中起来,这个不漏掉任何一个现象的集合体,就是全部的心了,就是全面角度了!就是佛说的无余涅槃!

用这颗心,即站在全面角度上,就不会被片面现象迷惑了!

如此方法来消除片面现象的迷惑!但需要集中的现象,太多了,无量无边!

实际上根本无法集中!

为什么?

因为所有这些现象,都是这个集合体里面的!也就是所有现象都是心中相!

如果不离开心中!是不会看到全面的!

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全面真面目,只缘身在全面中!

不识真心真面目,只缘迷在真心中!

不识真心真面目,只缘身在真心中!

不识真心真面目,只缘心在真心中!

所以, 然而我们怎么见真心?怎样站在全面角度上?
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离开真心中的身或心!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四相中,我相是根本!即以我为中心!自私!

所以学佛,首先要无私!否则不得受用!因为山中见山!心中见心!见到的只能是片面的!

在真心【中】见,即站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上见,是见不到的!
只有离开真心【中】,就是真心了!
即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真心了!就成佛了!

就两种:【圆满的真心】与【真心中,即片面】

也就是说,不是在心中就是在心上!

不是在心上,就是在心中!

不是在全面,就是在片面!

不是在片面,就是在全面!

不是凡夫,就是佛!

不是佛,就是凡夫!

心中即是心上!

片面即是全面中!

凡夫即是佛!
其实本来就在圆满的真心中!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然而我们迷惑于心中相,而生活在了心【中】!不能得到圆满的真心!即成了凡夫!
所以佛与凡夫就在一念之间!
一念取心中相,心中念,心中想,心中猜,心中认为,心中推测,喜怒哀乐,贪嗔痴,五蕴等等即是凡夫!
一念离一切相,即是佛!
如何一念离一切相?
最简单的方法:一念阿弥陀佛,即是佛了!
如果一念不是阿弥陀佛,则是自私!是凡夫!
念佛,念佛,念念佛!
每个心念都是佛!
一句佛号,行住坐卧,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不令间断!
阿弥陀佛

【经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浅解】综上所述,须菩提!菩萨站在全面角度上,即用真心!

应该离开全面内,即集合体内,即真心中,所有的现象!而行于利益全局!

所谓离开色相,离开声相,气味相,味道相,感觉相,想到的相。即六根能现的所有相!

也就是心中所有相!

去利益全局!利益整个心!利益真正的自己!由此可知:真心中的那个身相不是真正的自己!

须菩提!菩萨应如此利益全面,离开现象!

为什么?

如果菩萨离开现象,而利益全面!

其福报不可想象与计量!

为什么不可想象与计量!

因为想象到的,还是心中相!

可计量的,还是心中相!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浅解】“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东方虚空可想象与计量吗?”

【经文】「不也,世尊!」

【浅解】“不能,世尊!”

  

【经文】「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浅解】“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想象与计量吗?”
  

【经文】「不也,世尊!」

【浅解】“不能,世尊!”

  

【经文】「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浅解】“须菩提!菩萨离开现象,而利益全面。所得福报也和虚空一样不可想象与计量。须菩提!菩萨只能按此教站。”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浅解】“须菩提!你以为如何?能以身相见如来吗?”

【经文】「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浅解】“不能,世尊!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为什么?如来所说的身相,即离开我人众生寿者相后,所说的身相。即站在全面角度上,所说的身相!”

比如我们开车行驶在马路上,马路上无任何行人与车辆!

我们开车时,看到的路况!与车载导航看到的路况!有什么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见片面,旁观者见全面!

【经文】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浅解】佛告诉须菩提:“凡是相中看相,都是片面的,局限性的。如果见诸相,是离开我人众生寿者相后,则见真如本来!即离相看相,离开庐山,看庐山!”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浅解】佛告诉须菩提:“世尊!能有众生,听到如同全面角度,而说出的章句,让人生真实的信心吗?”

此段经文,说明了佛大慈大悲!告诉我们,虽然智慧虽好!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说!不是能说的人,我们就应该相信!应该相信哪种人呢?继续看!
  

【经文】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浅解】佛告诉须菩提:“不当作全面说,如来圆寂后,后五百年。有保持离开我人众生寿者,而利益全面的人。说这些章句中能让人生信心。以此为真实的全面。应当知道此人不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处打下的圆满善根基。已经在无量千万佛处打下的圆满善根基。听此章句。乃至一念生纯信的。须菩提!如来的智慧加持下,使得这些众生得如同全面的无量福报。为什么?是这些众生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变化相。”
  

【经文】「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浅解】“没有全面的相,也没有:离开相后看到的全面相。即离开庐山,看到的真面目!为什么?是这些众生如果心求相,必定是站在了我人众生寿者的片面角度上了。”

【经文】「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浅解】“如果求全面相,必定是全面中求全面,心中求心,山中看山!为什么?如果【求】离开相后看到的全面相,也站在我人众生寿者的角度上了。根本原因故:

不应该求全面相!这是我们学佛人常范的错误:相上求见性!说白了是心中求心,山中求山,全面中求全面罢了!

不应该【求】离开片面相后,看到的全面相!

其实我们本来就在全面角度上,就在集合体上,就在真心上!我们凡夫为什么得不到全面角度,得不到真心!

只不过是迷惑在了,全面之中的片面!集合体中的现象!真心中的相!

而失去了全面角度,失去了真心!

这就是佛在大乘经上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所以离开片面,就是全面了!不用再求一个全面!

那是心外求心!心外无心!

以全面义理的缘故,以真心的缘故!

如来常说:

你们这些修行者,知道我说的全面,就好比度你们离开片面的迷岸,到达全面的悟岸的竹筏!

竹筏是虚构!即所有一切现象的集合体!即涅槃!是用来帮助你们离开迷惑的!

也就是说竹筏比喻全面!

说白了,如来所说的全面也是比喻全面!

实际上全面是说不出来的,因为一旦说出来,必定是全面中!即心中!即集合体中!则必定是片面,是现象,是相!

所以只要离开了迷惑,就开悟了!

只要离开了片面,就是全面角度了!

不需要另外再求一个全面相!

所以竹筏都应该舍弃,更何况离开迷惑后,看到的全面相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浅解】“须菩提!你以为如何?如来得到全面了吗?如来说站到全面角度上了吗?”

【经文】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浅解】须菩提说:“按我解佛所说义理:无法确定而确定的全面叫全面角度!无法确定而确定的全面,如来可说。为什么?如来所说全面,全不可求,不可说,离相,离离相。所以者何?一切贤者与圣者的,皆以:无,为全面。才有了差别!

贤者为了全面而无所住!即离开全面中!

圣者以无所住,即离开全面中,作为全面!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拿念佛做比喻:

全心于一念!

一念阿弥陀佛,即是离一切相!即是离开片面,离开心中!

一念不是阿弥陀佛,即是我,自私自利!

念念佛,即成佛!

贤者为了念念佛,而无杂念!

圣者以无杂念,作为念念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1
才19岁,很难得的善根呐。
年纪不大,很多佛经都很深奥,怕你会觉得看不懂,不妨听听佛经、听听一些佛经佛咒语编成的音乐,这些网上都有很多,自己去找找对自己胃口的,不过我个人很喜欢马常胜,你也可以听听看。

再或者方便的话,抄经也可以。下面就说说我师父和我提到的抄经大概要注意的事项

1.为表恭敬,不可在浴室,卫生间等不洁之地抄写,不要趴在床上写
2.抄写时,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专注于经文,不要东想西想,如果刚开始做不到,没有关系,慢慢来,尽量让自己认真的写好每一个字
3.最好用一个本子来写,写完的经文不要随便处理,最好是交给师父帮忙,或者拿到庙里烧香的那个炉子里烧掉
4.抄经最好要坚持,可以给自己做个计划,每天写一遍,或者一周抄完一遍,这样坚持。
(不过你年纪小仅仅为了静心,第四点可以放宽,可以不用做计划)
第2个回答  2013-06-27
可以看看《心经》。请到佛经之前请看恭敬经典:
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经是法宝,我们众生离苦得乐的法船,所以我们学佛修行的人,对于如何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有所认识,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及成就圣人所著法著等,我们都应该看待比何任珍贵宝物都重要,比自己生命更重要。所以恭敬态度奉持经书,恭诵经书,乃至助印佛书,都能增长自己福报、启发智慧,反之,则也可使自己了福及堕落,万万不可大意。
如何安放经书,简述如下:
一、 经书既是法宝,自应尊敬,若有破损,应即修补,不可任意烧毁或丢弃,因经典所在之处,亦有龙天护法护佑,应妥为保管。
二、经典应放在其他书籍的上面,经律论有他的层次,由上而下依次,应为原文经典、经典注释、一般佛佛学名相常识、课诵等佛学书籍、圣者言论集、教育性书籍、一般书籍。
三、经书上决不可涂写,不得在经典上书写世俗闲语。
四、经书应放置在清静及高于其他物品之上,不可放置在床上、椅子上…等不净之处。
五、经书请勿夹于腋下或放置脚边,若一箱佛书则以他物先垫于下方为宜。
六、恭阅经典时要服装整齐,不宜著睡衣,不可边吃食物边看书,不可躺著看经书,他物不可置经书之上。
七、如经书上有灰尘,不可用口吹灰尘,应以净布擦拭。
八、经典所在之处不可有不礼貌、不洁净之行为,若您书房与睡房同一间(限单身),睡觉时应用干净的布巾将经典盖上,放置书桌上。
九、看经书时不可以折书本,也不可以折页,应专心阅读,如有杂思妄念,应先合上经书,待心静后再阅读。
十、若自己有数本相同的经书,可以广为流传,功德无量!
第3个回答  2013-06-27
阿弥陀佛!师兄,佛法如同一个繁茂的大树,千枝万叶,难以胜数。但不论多少枝叶,多少法,多少法门,皆依一根。若明根,则一切枝条井井有序。若不明根,枝枝叶叶,处处皆是迷雾,不明方向,不辨就里。师兄,明心即是识根。若明心,一切万法井然有序,如同识根,不于枝叶间团团转。修行,就在根上下功夫!

若识得此心,一切法门,任师兄行,若明得此理,师兄本有的妙有真智自然开启。智慧光显,痴冥不现!愿师兄早日开启智慧眼,明心识根,则修行一日千里。

欢迎师兄加入佛光普照五群,每晚七点至九点与大家共学佛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师兄会慢慢明了此心为何物,此根在何方!1179.24574

另外,师兄,学习佛法,首先要知道佛所讲的基本和核心是什么。不论修行任何法门,这些都是基础!其中包括: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是非常实用的修行方法,果能依次第如理观照,深悟其理,则看破一切虚妄颠倒,必定解脱六道!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是佛留与我们末世众生验证佛法与否的标准和依据。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是佛为我们总结的修行顺序和次第。此八正道依次生起。我们要学习佛法,必须先有正见,有了正见,才可能有正的思维。有了正的思维才能产生正语、正业及正命。有了正命才是真正的正精进,否则,没有正的方向,就算是再精进,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必不能导至正念,不能得以正定!

四依止:依智不依识,识义不依言,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此四依止,如果我们能深刻体悟,如实依止,能保证我们不入邪途,不堕险坑!

师兄对佛法的基本理念有一些初步了解之后,就建议师兄看看《大乘金刚经论》,我空间日志当中就有524.949245,这是文殊菩萨代末法众生问佛的好多关于修行的问题,特别针对我们的因缘。初入佛门,先看看,以明辨方向。

《六祖坛经》也非常值得师兄读诵学习!
另外,我空间第三页中有一个电子版的大藏经。我推荐师兄打开其中的经集部,里面有许多关于佛法的小故事,特别有趣味性,相信师兄肯定喜欢读,而且能通过它了解许多佛法的因果因缘规律。比如:
《佛说越南经》:讲述盲目乞儿的因果事由,悭贪的果报。
《卢至长者因缘经》:非常有趣的一个故事,进述卢至长者的悭贪之性,以及他转变的过程,非常生动有趣,至人忍俊不禁!
《佛说奈女只域因缘经》:讲述神医只域(耆婆)因果因缘故事,说明因果不虚的道理!
《五母子经》:一人作五子,各与母死别,五母哀伤,情执若此,苦不堪言,轮转五道无有休息。

初入佛法,可以百度视频搜索:普愿讲堂,上面有几个视频推荐师兄看看:《佛弟子的正知正见》、《如何逐渐步入佛法解脱》、《佛陀三法印》,相信会对师兄有所帮助!
第4个回答  2015-11-06
推荐楼主多听听大悲咒,不是网上流行的那个十一面观音咒。
推荐理由:1、我听该咒时,心里很清凉,如果静下心来听的话,会有烦恼不在,身心融合,不在此娑婆世界的感觉。2、而且,听此咒还可以消掉很多业障烦恼。3、我是找了下该咒的中文解释看了后再听的,如果经常听当你能够渐渐的了解到大悲咒中哪些跳出三界,智慧,慈悲,大义,清净自在的人的快乐时,你也可以在听咒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佛菩萨那清净自在,快乐无比,妙不可言的涅槃境界。

我今年19岁,想看看,听听佛经用以静心,请人指教。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浅解】佛告诉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同佛离开片面的现...

想看看佛经 让自己心静下来 但不了解 我该看哪种佛经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

什么佛经可以静心,清心
阿弥陀佛!若欲持诵,令得静心,可以多多诵持《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六祖法宝坛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佛说阿弥陀佛经》、《地藏经》等等都是非常适合的选择。若欲明了佛理,以放下世间无谓的执着,远离烦恼痛苦,师兄也可以看看有关...

让人静心的佛经
佛经不是用来静心的,是用来净心的。净出众生的贪嗔痴妄想心,消除了贪嗔痴,就不会再造杀盗淫等诸恶业,也就不会再起烦恼痛苦,这心就清净自在了。

佛经,让人静心的。
静心经 莫叹天之晴好,不畏日之灼滔。 步轻轻欲何往,踏人间之正道。 炎光无遮,片云飘飘。 将休将休,前林茂茂。 休矣休矣,阴阴翳道。 解衣而松怀,迎风之西东。 有清风以盈袖,落星花于怀中。 愿坐休于树下,瞰天鹤之飞冲。 饮叶下之凝露,啖青果之甜津。 心静心静,凉风轻轻。 闭...

有那些佛经能让人静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作为《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因其深入人心的观音信仰,成为独立的读诵本,强调一心向佛,净念相继的修行方法。最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出自《楞严经》,净土宗中的重要经典,大势至菩萨以念佛为修学核心,主张通过都摄六根,保持持续的净念,以求禅定和开悟。这些佛经各有...

佛经经典静心名句, 心烦心累时看看!
1.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2.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3.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

求能让人清心寡欲的佛经 最好短点的
是常诵佛经之一。【佛说八大人觉经】后汉沙门安世高 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音sǒu,人或物聚集的地方),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

佛经真的能让人心静下来么
短时间不能达到效果,佛经内容比较深沉富有哲理,需要长时间的揣摩引导才能达到修身养性效果。单纯从静心方面来看个人意见是:听听轻音乐,回忆些美好的事情和画面。就能起到效果。再有就是转移注意力,关注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青年人看佛经会否影响在社会中的思想情绪?与社会脱离?
佛经可以让人静心、脱俗。所谓静心,也就是以冷静的心态面对世间的一切。所谓脱俗,不是教人与世隔绝,而是要求别人想不到的,你要能想到。别人做不到的,你要能做到。别人纷争时,你要把纷争变为和睦。因此,佛经对于净化人的心灵还是有好处的,不会与社会脱离。但是我认为,青年人需要朝气蓬勃,如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