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写论文)

如题所述

二、私人区

建立在私人经历基础上,公开一些记者自己的私生活细节的“自我剖析”式采访,往往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告知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被访者的窥视欲,但是也可能使记者卷入程度更深。比如:
记者:……您知道吗,在我生活中曾经有这样的经历——有个女人爱上了我。在这之前,她倒不是恨我,只是对我没有好感而已。之所以发生这种事,是因为人们通常所说的“从爱到恨,只有一步之遥吧”……您是怎么看的?……
被访者:坦率地说,我还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或许是这样。
记者:对于我来说,反正后来也没有什么结果。大概是因为,她想为自己的“软弱”而报复。
被访者:也许是吧……对,还有屈辱,好像她失去了自尊。
记者:大概是这样。因为高傲曾是她的一种“首要的”个性特征。
被访者:没错儿,你不得不与她的这种高傲发生冲突。
记者:你们这种情况已经有很久了么?
……
这种自我剖析,是用记者自己内心的生活经历来激活被访者的认知结构,从而具有现实意义。但此法不可常用,它是以消耗记者的心理能量为代价。久之,记者就会成为“透明人”而失去对被访者的吸引力。
被访者的“私人区”是记者采访的重点。被访者自我表露的深度、广度,关键看记者的引导。要让被访者自觉的、自愿的、真实的表露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记者要有构筑和谐的心理场景,鼓励被访者大胆表达的能力。勒温认为,“B=f(P.E)”,其中“B”(Behaviour)为行为,“f”是函数,“P”(Person)为个人,“E”(Environment)为环境,即人的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的函数。“P”“E”共同构成“生活空间”,即心理场景。多种原因才能构筑一个和谐的心理场景,但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被访者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要求,记者在了解被访者的基础上,把被访者擅长的地方发掘出来;刺激被访者表达的兴奋点,让其于不知不觉中表达出记者所要知道的内容。
(2)对基础手法的运用。
基础手法在这里仅指以往已有论证的方法,诸如寻找与被访者的接近性,了解被访者的职业特征、个性心理,抓与被访者的共同点……这里举出一例:
1937年4月某天,韦尔斯(斯诺的妻子)深夜跳窗逃离西安,到延安采访毛主席。见面后,她掏出一张照片对毛主席说:“我早就从照片上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我从西安逃出来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样是你的照片,一样是一盒口红。您知道,一盒口红对美国年轻妇女来说多么重要!”诙谐的语言引来了一阵笑声,毛主席看着自己那张红军装束的照片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的照片会这么好看。”于是宾主如遇故知,谈话气氛相当融洽。
“口红”改善了记者与被访者的心理环境,而“斯诺”则拉近了与被访者之间的距离。此外,知识分子、官员、农民、商业人士等不同职业的人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3)对被访者认知结构的激活。认知结构是指个人在感知和理解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因而,认知结构由一个人的过去的经验、知识所组成。这些过去的知识经验储存在大脑中,被大脑分割成一个个基本的“块”,这些块称作“基模”,它是一类相关知识经验的集中。在采访中,记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激起这些组成认知结构的“基模”,把储存在被访者头脑中的有关某一方面的知识,某一事件的内容,某一事件的看法都“调”出来,成为新闻的素材。
一是事件基模。事件基模是一类相关事件知识经验的集中。它要求记者在采访时,多运用叙述的形式,激发被访者关于某一事件的记忆,把被访者所掌握的关于这一事件发生的过程、结构再现出来。
二是场景基模。场景基模是一类相关场景知识经验的集中。它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多运用描述的语言、直观的形式,激活被访者关于某一场景的记忆。比如,再现现场的图片、描述已知的现场情景等,来唤起被访者关于某一场景的记忆。
三是观点基模。观点基模是一类相关观点知识经验的集中。它要求被访者能了解并引导出被访者已有的态度,特别是具体到某一事件的态度上。
三、“无知的自我”和“盲目的自我”
记者在了解被访者的同时,也把自己完全暴露在被访者面前,任被访者去观察、去认识、去总结。人是复杂的动物,本我、自我、超我代表着不同情境下的个人表现,而这些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自己并不能完全理解,相反,身边的人却一清二楚。这也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记者对被访者的认识,主要诉之于新闻作品。在新闻写作中,记者要力避刻板印象,实事求是地分析被访者,用事实说话,把对被访者的认识隐藏在新闻作品的叙述中。
“盲区”是记者与被访者均不知道的区域,它是记者与被访者未来的发展、走向、前途。记者于被访者,大部分是不可预知的。但记者却应该具备通过细心观察,综合分析,做一些预测的能力。1985年去世的新华社英国专家露丝·史密斯女士有着丰富的采访经验,当她在英国《工人日报》(现《晨星报》)任记者时,常做间接采访,翻看各种报纸,从中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有一次,她发现了一条消息:钢铁股票和羊毛股票上涨了。她从这条平平常常的新闻背后发掘出更为重大的新闻——马上要打仗了。为什么呢?她分析:因为造武器要用钢铁,做军服要用羊毛,如果不是要打仗,就不需要多生产武器,也不需要多生产军服。从而她进行采访,从被访者身上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新闻。对于被访者,记者也可以进行这种有根据的预测,当然这种预测要记者进行学习积累,并在实践中大量锻炼才能做到的。
人际交往中信息的表征分为四个区域,即公开区、私人区、无知区和盲目区。新闻采访中记者主要的任务是收集信息,采访前对公开区信息的收集、采访中对私人区信息的挖掘、写作时对无知区及盲目区信息的总结抽象,构成了整个采访的过程。而这些信息收集的多寡,放到人际关系中,也就成了记者人际交往能力的体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1
传播与沟通---约哈里之窗对我理解新闻采访的启示

新闻采访是一项跟人打交道的艺术,新闻采访的成败归根结底决定于记者交往艺术的高低。记者与被访者的交往属于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如果用人际交往模式“约哈里之窗”来对照新闻采访过程,我们会发现“约哈里之窗”正好契合了这一过程。
那么,人际交往模式“约哈里之窗”对我们理解新闻采访有哪些启示呢?
一、公众的“我”
记者暴露于被访者面前的公开自由区域,首先是“过去形象”。“过去形象”是指被访者对记者过去经历所呈现的整体认知。除整体职业形象外,记者的威望、业务能力、个性特征、道德特征等均公布于被访者面前。因此,记者应时刻重视自己的言谈举止、职业道德、个人修养。
另一种暴露于被访者面前的是“即时形象”。记者的“即时形象”是被访者与记者在“接触”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它对记者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记者注重恰如其分的穿着举止等非言语因素;二是要求是记者符合环境、双方角色、即时情景等言语因素。处理好这两种因素并把两者有机的协调起来,是记者能否把握人际交往艺术,成功进行采访的重要条件。放下记者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去和被访者打交道,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有一种记者,在任何场合都喜欢暴露自己的身份……与老百姓一见面就亮出记者证,拿出笔记本,效果往往不好……你就朝街头场边一坐,与人闲聊,从眼前身边的事聊起,像拉家常一样,就能了解不少情况”对于记者而言,树立“即时形象”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做有知者。记者知识素养在言谈举止中会不停向被访者传递信息。这要求记者平时要多积累,特别在知识的广度方面要多下功夫。在交往过程中,记者的言谈与被访者认知结构的近似度方面,记者应认真准备,力争做到表达流畅,而又契合被访者的理解水平。但是,如果记者侃侃而谈,也可能阻断被访者的思维,使被访者表达信心受挫。(2)做倾听者。认真听取被访者的话语,不仅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对被访者劳动过程的肯定与尊敬。谈话时,记者应紧盯被访者的双眼,肯定被访者所谈话题的价值;用鼓励的神情,刺激被访者的自我表达。(3)做信任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是产生“自己人效应”的前提。记者暴露给被访者的信息应是,你说得对,我在倾听……鼓励被访者大胆表达。“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事后的多方求证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约哈里之窗”是一个整体不变、内部可变的活动窗口。如果“开诚布公的公共区”扩大,相应地,“封闭的私人区”就会缩小。这提示记者尽可能地了解被访者的表露于人前的信息、缩小被访者的隐蔽区,最大化地了解被访者。
记者充当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对于被访者而言,记者可能完全是个“无知者”。对于被访者的“开诚布公的公共区”,记者要通过他的同事、同学、邻居、亲戚、朋友等予以了解,这些也就是被访者的“过去形象”。“即时形象”则是被访者被访现场表露的信息特征。这对于记者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要“采”,还要“察”。
(1)注意观察被访者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是否一致。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要记,还应时时观察。被访者的面部表情与其表达的内容是否一致?被访者的穿着打扮与所述内容和谐与否?
(2)注意了解被访者个性特征。有人活泼,有人拘谨,有人沉默,有人羞怯。活泼者可能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狷介者可能自认高大,把偏差事实误认真理;沉默者可能肚中有话,记者要善加引导;羞赧者紧张恐慌,则须一个轻松的心理环境。
(3)明确被访者的动机。拒绝采访,可能是怕媒介报道对自己不利;愿意接受采访,也拥有不同的动机;借助新闻媒体宣传个人,宣传单位,提高知名度,也是经常有的事。记者要根据被访者的动机,来判断事实的可信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写论文)
一是事件基模。事件基模是一类相关事件知识经验的集中。它要求记者在采访时,多运用叙述的形式,激发被访者关于某一事件的记忆,把被访者所掌握的关于这一事件发生的过程、结构再现出来。二是场景基模。场景基模是一类相关场景知识经验的集中。它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多运用描述的语言、直观的形式,激活被访者关...

传播与沟通论文的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摘应该怎么写 ?
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摘要:在学习传播与沟通的过程中,谈谈自己对沟通过程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同时将沟通对人际关系的所带来的影响作重点阐述。关键词:传播 沟通 人际关系1 传播与沟通的定义 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者与受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

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论文提纲
人际关系论文 沟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现代企业管理就是沟通,人际沟通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技巧。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包括了语言沟通技巧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它们的分类以及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采取何种沟通技巧,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具体阐述人际沟通技巧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的应用。

论文传播与沟通
它是人们借以传递信息的载体和交流思想感情的手段。人类创造符号,使用符号来表达意愿,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无论是言语符号,还是非言语符号,都与某一含义相联系。因此,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符号与含义的关系,对于我们实现积极传播与沟通,提高传播沟通效果,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在大学里如何利用公共关系学理论处理好人际关系(一篇论文)
沟通对于任何群体或组织的工作效果都十分重要,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也有赖于信息的沟通。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人们采用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不仅有语言、文字、符号,也包括姿态和行为。沟通最基本的要素是:信息发出者、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是信息沟通的源头,是有目的的信息传播...

传播和沟通的主要任务体现在哪些方面
情感交流是传播和沟通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情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有效的情感交流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紧密的人际关系。例如,在家庭中,成员之间需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想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在社交场合,人们也需要通过情感交流来建立和维护友谊。情感交流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

论沟通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协调操作的动态过程。在双方都创造意义时,人际互动才可能实现。单方面传递信息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传播或信息传递。有效沟通需要沟通双方的合作互动,一般要经过几个环节:信息发出者编码,通过一定途径发出信息;接收者进行解码,获得信息;...

【浅谈人际交往中的非语言沟通】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
人际交往中的非语言沟通 1.目光 目光接触,是人际间最能传神的非言语交往。“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等成语形象说明了目光在人们情感的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在销售活动中,听者应看着对方,表示关注;而讲话者不宜再迎视对方的目光,除非两人关系已密切到了可直接“以目传情”。讲话者说完最后一句话时,才将目光移...

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人际沟通的保密性好,它是在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具有公开性。而相反地,大众传播的接受者是异质的大众,它的传播方式是公开的,在同一时间内传给很多人。我们正常的交流中,交流的内容是别人不可知的,因此它具有不公开性。而大众传播是要把信息传播给大多数人,同过媒介公开发言,把信息传给接受者...

辩论赛 网络不利于人际交往(反方) 观点 与 例子【十万火急】_百度知...
和多个女性聊得火热 甚至包括夜里 妻子孩子逐渐发现 就经常吵闹 差一点离婚 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 当迷恋网络交友的人从网络回到现实中后更容易感到寂寞 而且网络人际建立要比现实容易得多 时间久了 会使人只想建立网络关系 而不再为现实人际关系努力 至于沉迷于网游不能自拔的例子就到处都是 找到的一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