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之典故
明武宗正德浏览江南,沿途搜掳民间美女和各种珍宝,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怨声载道,恨之入骨。那时候,兰溪两岸的兰荫山上出产名贵兰花。正德皇帝慕名来到兰溪,心想选几株绝品,带回皇宫里去。正德皇帝要上兰荫山选兰花的消息,被兰荫寺里的主持知道了。他心中很着急。为啥呢?只因兰荫山上有一株罕见的梅兰。花如腊梅,异香四溢。这株梅兰,很可能被皇帝选走。真是急中生智,兰荫寺的主持老和尚很快地想出一个好主意。他将那株梅兰从土中挖出,把它移栽在一只小香炉里,又用一条很长的绳子缚住那只小香炉,然后端到山上一口很深的古井旁,手提绳子,缓缓地将小香炉垂放到井底。主持和尚刚刚将梅兰隐藏好,正德皇帝已经在一班侍臣的前呼后拥之下进了山门。他们在兰荫寺里歇了一会儿之后,正德皇帝便命众侍臣上山去选兰花。可是,山上的兰花繁多,幽香扑鼻,弄得那些选花的侍臣眼忙手乱,谁都辨不清那一株是好是次。他们挑来选去,不得不单凭各人的眼光选定几株,以便回兰荫寺去向皇上交差。正德皇帝把众侍臣选来的各种兰花一一过目,都觉不太中意。正在这时,突然有一股浓郁的香味从山上飘进兰荫寺来。正德皇帝翘起鼻子深深地吸了吸香气,立即令众侍臣快快跟随这股香味,去把兰花寻来。于是众侍臣又离开兰荫寺,赶紧去追香寻花。那么,这股奇异的花香究竟是何处传来的呢?原来,隐藏在井底的那株梅兰,异香喷薄,溢出井口,向四面飘散。那班侍臣便顺着这股异香,一个个伸颈吸鼻,如同猫儿寻腥一般,一齐走向古井。有个侍臣往井里一看,见井中有截绳子露在外面,便毛手毛脚地将它往上一拽。只听井中“哗啦”一声,紧接着,一只缚在绳端的小香炉,被拽出井口,里面连泥巴也没有,似乎香气都是从小香炉发出来似的。于是他们带着那只小香炉,一齐回到兰荫寺,把一切经过向皇上奏明。皇上端起那只小香炉,翻过来,覆过去,细细地端详了一番,也没发现什么奇特之处。他想了一想,便宣召主持老和尚,盘问这只小香炉的底细。主持灵机一动,答道:“用这小香炉取井中泉水一喝,便可使人的双目明亮。”正德皇帝信以为真,立即命内侍去那井中提回一香炉的井水,他自己先喝,再叫从侍臣轮流喝。由于泉水格外清凉,初喝一口,果然使人有明目的感觉。众人喝完泉水,叫好不绝。但是,正德皇帝对于兰荫山上那口古井能喷溢异香,心中大为惊疑,便命内侍取来文房四宝,准备题写“兰荫深处有奇香”七字。谁知当他写下“兰荫深处”四个字时,突然感到头昏目眩,腹中疼痛。你道为何?原来刚才喝了井水,冷热相冲,感染风寒。众侍臣也一个个捧腹弯腰,叫苦不迭。正德见此情景,心中大为不悦。一气之下,将手中那支毛笔一甩,只写了半句就不再往下写了,草草落了款。故而兰荫山石壁上刻有:“御题,兰荫深处,正德十四年五月十六日”。这题字至今一直还留存着。正德皇帝十分扫兴,闷闷不乐地带领众侍臣走了。这里兰荫寺的主持满笑容,念起了“阿弥陀佛”。他庆幸那株珍贵的梅兰未被皇帝搜去。于是,他召集兰荫寺所有的大`小和尚,共同商议打捞梅兰之事。可是,事与愿违。他们也不知花了几天几夜的工夫,把一切打捞的办法都用尽了,那株珍贵的梅兰却不见了踪影。
据光绪十三年修的《兰溪县志》上记载:“兰荫山多兰蕙。今兰荫山不见兰蕙,而春时登蹑,往往有香气惹人,咸以为异。”这大概就是指失传的“梅兰”了。
荷花之典故
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更使玉姬流连往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把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
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菊花之典故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民间故事:菊花仙子
2007-07-24 22:12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 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 了。
阿牛长到13岁,他对母亲说:“妈妈,你眼睛不 好,今后不要再日夜纺纱织布,我已经长大,我能养活 你!”于是他就去张财主家做小长工,母子俩苦度光阴。 两年后,母亲的眼病越来越严重,不久竟双目失明了。 阿牛想,母亲的眼睛是为我而盲,无论如何也要医 好她的眼睛。 他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也不知吃了多少 药, 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漂亮的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 九月初九 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白菊花能治眼病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村上人纷纷前来观看这株不寻常的野菊花。这一消息也传到了张财主那里。张财主将阿牛叫去,命他立即将那株白菊移栽到张家花园里。阿牛当然不肯。张财主便派了几个手下人赶到阿牛家强抢那株白菊花,因双方争夺,结果菊花被折断,他们才扬长而去。阿牛见这株为母亲治好眼疾的白菊横遭[强抢],十分伤心,坐在被折断的白菊旁哭到天黑,直至深夜仍不肯离开。半夜之后,他朦胧的泪眼前猛然一亮,上次梦见的那位漂亮姑娘突然来到他的身边。姑娘劝他说:“阿牛,你的孝心已经有了好报,不要伤心,回去睡吧!”阿牛说:“这株菊花救过我的亲人,它被折死,叫我怎么活?”姑娘说:“这菊花梗子虽然断了,但根还在,她没有死,你只要将根挖出来,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就会长出白菊花。”阿牛问道:“姑娘,你是何人,请告知,我要好好谢你。”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无需报答,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 九月初九 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梅花之典故
梅花妆:《金陵志》记载:“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可说是用梅花图案美容的开端,而寿阳公主正是主掌梅花的花神。
梅花三弄:《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二十三》均有记载:王徽之(王羲之之子)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今南京),所乘之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而“三弄”指的是乐曲主题在不同的段落重复三次出现。正因为两位名人在南京的不期而遇,才诞生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据说,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秦淮河的桨声灯影里传来阵阵笛声,为当时一佳景,于是诞生了“停艇听笛”、“邀笛步”等景观。
青梅竹马: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此长干里即在南京秦淮河附近。
故事传说
相传隋代赵师雄游浮罗山时,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欢歌笑舞。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却发现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翠鸟在欢唱。运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独自一人惆怅不已,后用为梅花的典故。
《梅谱》说,绍兴,吴兴一带有一种梅,名苔梅:“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丝飘飘可玩。”
《武林旧事》载,苔梅有两种:一种苔藓特厚,花特别多;一种苔如细丝,长尺余。
古人喜爱梅花, 盛赞梅花。感情与花魂凝诚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典故,为千古传诵。
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的画檐之下,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春风吹拂,梅花飘落在她的额上,与粉黛混杂成五彩之花,拂之不去。皇后见之,甚为喜爱,要女儿索性将梅花 留在额上。此后,妇人化妆,额上就有了人见人爱的“梅花妆”。
福建莆田出过一位美女,名叫江采萍。唐朝开元初年,选入后宫侍候玄宗,很受宠爱。她特别喜爱梅花,居所周围全都种上梅花。玄宗干脆赐她姓梅,戏称梅妃。后来杨贵妃入侍,梅妃失宠,被逼迁居上阳宫,写下“信飘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 的怨叹之句。
隋朝初年,有位才子名叫赵师雄,因厌恶黑暗世道,隐居于广东罗浮山。一日黄昏,才子信步行至松林酒肆饮酒,见一淡妆素服的美女笑脸相迎。交谈间,只觉芳香袭人。于是取酒共饮,才子醉寝。醒来时知道是睡在一棵大梅树下面。树上有绿色羽毛的小鸟啁啾着顾视着自己。星横月落的夜色令才子思绪怅然,只觉得满树含情的梅花如同那位美女一样漂亮楚人。
参考资料:参考网站很多,不一一列举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