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诸侯争霸,战争四起,纵观整个战国时代,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无论从规模上,时间上,还是烈度上,都算是规模比较宏大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于整个战国时代和中原格局来讲是影响深远的。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中后期的强强对话,西方霸主秦国对战军事强国赵国,这也是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终极对决,很多人将长平之战,看成是秦国提前的灭国之战,在这场战争之后,赵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彻底失去争霸资格,秦国在军事上再无对手,从此开启统一战争之路。
事实上,长平之战并不是单纯的一场战争,它的延伸性是非常广的,在真正的战场较量发生之前,两个国家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对峙,在长平之战爆发后,不仅爆发了白起长平杀降事件,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举世皆惊,而且还因为长平之战而后续,延伸了邯郸之战,可以说,这场战争的战线拉得非常长。
同时,它延续的时间也非常之久,在整个战国时代都是难寻其二的,在这场战争之中,秦国和赵国的国家消耗也都非常的巨大,可以说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两个国家也是同时跌入了低谷。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损失如此之大,影响如此深远那么这场战争中,秦赵两国为何都损失如此之大呢?为什么就连战胜方都难以获得太多的实际利益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长平之战的前因后果?并且来分析一下,战后两个国家的生存环境出现了哪些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长平之战的起因,如果单纯分析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是比较具有偶然性的,毕竟在战国中后期,赵国是山东六国之中军事实力最为鼎盛的国家,进行了胡服骑射变法之后,其能够在战场上与秦国进行较量,同时赵国的人口数量与占地面积与秦国不相上下,因此,秦国并没有将赵国当成是首要攻击的目标,也并没有想过与赵国进行一场旷世持久的战争。
但天不遂人愿,赵国却以局外人的身份横插进了秦国与韩国之间的争斗,私自接受了秦国的战利品,这让秦昭襄王勃然大怒,毕竟秦军以鲜血和生命才赢得的胜利和领土,就被赵国不费一兵一卒抢走了,放在哪个君主身上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才有了长平之战的爆发。
我们单从长平之战的后勤方面看,赵国在这场战争当中是处在不利地位的,它其实是被动接受战争的,因此应对起来就会有些棘手,因为它并没有为这场战争而准备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再加上赵国因为崇尚武力,国内本身的基础经济发展就比较薄弱,一旦战争爆发,它所能支援前线的物资能够支撑的时间很短,廉颇又采取固城不出的方式,这让赵国内部的消耗陡然加剧,为它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其次,我们再来看长平之战对于两个国家资源的消耗;我们上面说到过,长平之战真正的对决到来之前,两个国家是进行了三年的对峙的,在这三年之中,两个国家都需要征收大量的士兵支援前线,而军队一旦形成对峙,大量人员就无法再参与国内的生产和发展,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部分的财力物力,这就导致两个国家都是入不敷出的,对于发展底蕴和积累的财富资源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赵国虽然进行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但这场变法是一个单纯的军事方面的变法,变法本身作用于军队,并且因为变法加剧了军队内部的资源消耗,毕竟军队作战能力的提升与军事上面的支出也是成正比的。
在变法之后,赵国国内整体的财政收入,又要分出大部分用于军事实力的提升上,赵国可支配的其它资源变得越来越少;而赵国地处西北部,所占土地不是特别的肥沃,自然条件不是特别的优越,而且还要受到匈奴人的骚扰。
因此,赵国在长期的对峙当中越来越力不从心,国家深深地陷入了一种得不偿失的环境当中,对于胜利的渴求越来越大,急于结束这场战争以稳定国内的正常发展,所以,为赵国统治者听信秦国的流言而更换将领埋下了祸根。而秦国的处境也不比赵国好多少,它之所以能够接二连三的发动战争,是因为商鞅变法为秦国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和资源,可是在经常性爆发战争的情况之下,国内的资源也是消耗的越来越紧张。
而且在长平之战爆发之前,秦国的主要作战目标是在韩国身上,本身就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资源消耗,又陡然将作战目标转移到了实力更加强盛的赵国身上,更是加剧了国内财力物力的损失,对于战争的支撑也变得越来越薄弱。
但与赵国不同的是,秦国本身拥有着八百里秦川,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上比赵国要雄厚很多,同时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就已经占领了巴蜀地区,等同于拥有了一个天然的粮仓,所以秦国能走的后路是很多的,其有很多方法能与军队后援保障,所以秦国的相对消耗是比较少的。
哪怕如此,长达三年的作战还是让秦国国内的各项发展都受到了阻碍,战争结束后白起就曾经说过,秦国国内不仅是资源消耗过半,就连军队人数也是伤亡了大部分。所以说这场战争对于两个国家内部资源的消耗都是非常巨大的,也都同样的延缓了它们的发展。
长平之战后又爆发邯郸之战,使秦赵两国雪上加霜再者,长平之战之后还后续爆发了邯郸之战,对于两个发展已经受阻的国家来讲,更是雪上加霜;邯郸之战是秦国乘胜追击的一场战争,因为在长平之战中,武安君白起为了保证秦国的地位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让赵国引以为豪的军事实力。受到了极大程度的打击。
秦昭襄王想要趁着长平之战的优势一鼓作气消灭赵国,却不料秦君的后援力量已经得不到支持,赵国又受到了其它国家的支援,所以,秦军在邯郸之战当中承受了巨大的失败。因此,在两场战争基本结束之后,两个国家承受的损失是差不多的,无论是军事方面还是资源的损耗上都非常的巨大,前代的变法成果也基本损失殆尽,所以两个国家基本上都进入了发展的低谷,只有马上着手对国内的生产进行了再发展。
无论是长平之战也好,还是邯郸之战也好,这两场战争都是两个国家综合实力上的一个比拼,后来人将战争失败的原因基本归结在,赵括身上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当时的赵王之所以同意更换赵括为将,并不单纯的是听信了秦军散布的谣言,更重要的是廉颇采取的是一种防御政策,让赵国的军队固城不出,企图拖垮秦国内部的发展,以此来换取秦军的退兵或者赵国的胜利。
可是,廉颇这种做法却是需要强大的内部发展来进行支持的,赵王非常清楚赵国的内部发展与秦国的差距,如果一直任由廉颇采取这种政策的话,那么最先拖垮的很有可能是赵国,毕竟秦国经历了几代人的发展,不仅是国家的战时生产能力非常之强,同时,国家也积累了很多的历史资源可供支配,但是赵国没有。
赵国所实施的变法,只是在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上,本身国内拥有的资源太少,而这部分资源又不能完全的投入战场上,其必须留一部分作为国家发展的保障,作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后续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准备,因此在那场战争当中,赵国是耗不起的,他必须更换一个将领来寻找短期内的胜利,甚至做最坏的打算。
对于赵国来讲,哪怕是蒙受战争的失败都比在战争当中损耗太多的国家实力要划算,只不过赵王没想到的是,白起能够在战胜之后坑杀赵国的降卒,这其实是战场的一个偶然因素。所以,将长平杀降事件,归结在赵括身上是完全不正确的,与其说是赵括打不过白起,不如说是在综合实力的较量上,赵国敌不过秦国。
长平、邯郸之战,秦赵两国都损失多名武将另外,在那两场战争当中,不仅是赵国损失了很多的名将,秦国也同样蒙受了人才的损失,白起就是因为长平之战功高震主,在拒绝邯郸之战后身首异处的;当时秦昭襄王身边的红人有两个,一个就是能征善战的白起,另一个则是提出了远交近攻的范雎。
但是范雎这个人心思比较狭隘,他担心白起继续发展下去会影响他的地位,毕竟长平之战的胜利已经为白起积累了足够多的威望,因此,为了保证自己的前途和在秦昭襄王身边的地位,范雎便向秦昭襄王进言由白起继续带领邯郸之战。
但在白起看来,长平之战已经损耗了太多的国家实力,而在此时,再进行一场大战是完全没有胜算率的;而且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如果都城破灭将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灭亡,如果一个大型诸侯国被消灭的话,必定会导致战国时代格局的变化,到那个时候,其他的各大诸侯国就不可能再袖手旁观了。
而赵国还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是山东六国抵抗秦国的一道屏障,他们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能够为他们阻挡进攻的赵国就这样轰然倒塌,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所以白起拒绝领兵作战。
这样的做法正中范雎的下怀,在范雎的引导之下,秦昭襄王认为白起有不轨之心,同时,为了证明自身决策的正确,不顾一切地发动了邯郸之战,却不料邯郸之战的时候秦国占据劣势,赵国又得到了韩国和魏国的帮助,眼看秦军就要战败,昭襄王大怒,勒令白起必须赶往前线领兵。
但白起已经知道这场战争无力回天,于是便拖延了行程,这一拖延就等来了秦昭襄王将其赐死的诏令,一代将星就此陨落,白起的死亡是秦国的一个巨大的损失,在后来秦王嬴政发动灭国之战的时候就说到,如果不是先祖决策错误的话,那么秦国可能早就已经消灭了赵国,秦国的统一也会提前很多。
由此可以看到,秦国不仅是有着硬性的损失,在各方面的实力发展都受到了阻碍,它的软实力也被削弱了很多;因如果真的深入的分析和对比的话,秦国与赵国在战争中的实际损失是差不多的,所以才说两个国家同样进入了发展的低谷。
我们在已有资源的损失上,可以看到秦国、赵国两个国家的消耗基本等同,可是赵国在生产能力上却远远比不上秦国,秦国在失败之后可以组织,国内的臣民迅速的投入到生产运作当中,将损失的财力物力用最短的时间弥补回来。
且秦昭襄王后期的失误,也在吕不韦的政策当中得到了挽回,在这种情况影响下,秦国虽然经历了失败,但是却并没有伤到国内的根基,只不过已有的物资受到了损失而已,根本的生产线和生产能力却还完好无损。
可是赵国却完全不同,赵国没有秦国那么强大的生产能力,也没有秦国完善的行政发展制度,对于整个赵国来讲,长平之战和后续的邯郸之战已经伤到了它发展的根基,让它没有办法进行再生产。
所以两场战争结束之后的赵国实力已经跌入了低谷,再加上燕国在其背后的骚扰更让赵国苦不堪言,所以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赵国已经没有多余的军事实力来抵御秦国的进攻了,其实也正因如此,嬴政时期发动的消灭赵国的战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因此可以说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虽然没给秦国带去巨大的利益,甚至让秦国蒙受了部分损失,但却为后来的灭国之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秦国在统一的战争当中能够分出更多的国家精力对抗其他的国家,并且越挫越勇,加快了灭国之战的胜利,也加快了统一的脚步。
小结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之战当中,秦国和赵国在已有资源上,实际损失程度是对等的,但在国家的根本生产力方面,却又是完全不同等级的损害,这也就导致了赵国惨胜却伤到了根基,秦国惨败却未伤根本。
战国时期,两国交兵拼的是综合国力,比拼的不仅是已有资源的储备,更是资源背后的生产力强弱,只有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拥有强大的生产力水平,才能够在战争之后迅速地恢复国家的发展动力,才能够保证国家的发展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才能够保证国家能够长久稳定的进行发展和实力提升。
就如同赵国一样,如果它能够像秦国那样拥有强大的后援生产力,那么相信两场战争结束后,赵国的发展一定比秦国更加强盛,但可惜的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是一个不完善的改革,只是侧重于军事方面的改革,在经济发展方面却远落后于秦国,这也是赵国一败涂地的原因。
在战国时代,秦国为何能越挫越勇,而秦赵却是两败俱伤?
首先我们来看长平之战的起因,如果单纯分析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是比较具有偶然性的,毕竟在战国中后期,赵国是山东六国之中军事实力最为鼎盛的国家,进行了胡服骑射变法之后,其能够在战场上与秦国进行较量,同时赵国的人口数量与占地面积与秦国不相上下,因此,秦国并没有将赵国当成是首要攻击的目标,也并没有想过与赵国进行...
秦赵邯郸之战,强大的秦国为何惨遭失败?
第一:秦国长平之战后,最有能力的统率白起拒绝领兵,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在长平之战中虽然秦国最后取得胜利,将赵国的精锐士兵斩杀殆尽,但秦国自身也是损失惨重。当时因为赵括担任统率,相比实战经验丰富的白起将军来说,赵括太好对付了,于是白起设圈套将赵括包围,后来赵国很快发兵救援赵括。可这一战...
秦赵是死敌,赵国北击匈奴,为什么秦国主动出兵相助?
通过这一段,我们可以发现,赵国就处在秦国和诸胡之间,诸胡之间就包括匈奴,如果秦国坐视赵国被匈奴灭掉,那么匈奴下一个要进攻的就是秦国了。秦国和赵国本来就是中原的双雄,一旦这两个国家都被匈奴打残了,那么,代表游牧文明的匈奴一定会大肆破坏中原的农耕文明,这对于以耕地为主的中原百姓,就是一...
秦国为何能由弱变强统一华夏?
战国末期,秦国已经表现出了统一华夏的野心,但是这时候的六国已经没有丝毫底气来抗衡秦国了,如果说有,那么非赵国莫属,秦赵的长平之战可谓是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的战争,双方投入兵力达到百万,就这么一场战争,又被秦国用离间计取胜了。秦国先是散布廉颇老将想要谋反的假消息,然后在散布出秦国只怕赵括的...
秦国为何难灭赵国
两厢比较,从战争实践角度看,赵国的战力,并不弱于秦国。在防御作战方面,赵国甚至强于秦国和其他所有诸侯国,在战国时代,长期占据老大位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秦国决意吞灭赵国后,采取全面攻势的战争,屡屡遭挫,数度兵临邯郸城下而竟不能破而成功。 综合来看,国家综合实力远不如秦国的赵国,在战争能力上,甚至还胜过秦...
秦王都不怕,又怎么会怕廉将军!不过是因为他和廉颇都是赵国的栋梁。如果...
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问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
秦国为何能完成统一中国的使命?最大限度地用人谋顺应了天时
当东方各国都在积极变法图强的时候,秦国的改革却显得缓慢。但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形势随即发生转变。商鞅变法是战国中期的一场改革,此时各国的改革都纷纷落幕。因此,商鞅变法有极大的后发优势,他继承了各国变法的优点,摒弃了其中的一些缺陷。最重要的是,各国变法都是昙花一现,只经历了一代或是两代君王,之后便“...
战国七雄到底孰强孰弱?几近灭国的秦国如何能一统天下?
战国末期,秦赵争雄。战国末期,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就是秦国和赵国了,战国四大名将,两个诸侯国一国两个可谓极为公平,那么秦国和赵国强大的原因确实不尽相同的。秦国的强大得益于一直沿用商鞅的变法,世世代代修订,改变直至成为西部霸主,而赵国的强大得益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长期对匈奴的作战,也让...
赵国怎么被消灭的
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病饿羸,再无战力,全体投降了秦军。秦军清点俘虏人数,竟有近40万人。是役秦军也伤亡过半,对人数众多的俘虏心有馀悸。白起于是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留下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结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失败
廉颇的策略虽然使秦军的进攻势头受到很大的遏抑,造成两军对峙于长平三年的僵局。但此却给国力相对较弱的赵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赵国此时国力消耗殆尽,双方为打破僵局,互相对对方用计。秦范雎游说各国,诈称秦赵联盟将攻击诸国,各国因为以前赵国外交摇摆不定,以及看到秦赵谈判,误判相信秦赵将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