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将与大将的区别

如题所述

上将相当于将军,大将相当于元帅。

上将一般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不同朝代、国家其具体指代不同:中国古代常作为高级武官、军政官员的职位甚至是爵号。
  大将,这个地位显赫的头衔,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大将一词源自上古德意志文“马”和“仆人”,在最早的时候,大将是宫廷里管理国王马窖的官。从中世纪开始,法国军队开始用元帅这个称呼,不过那时候等级不高,是军队中的一般官职,他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工作。到了16世纪,法国开始用元帅代表最高军衔,从那以后,德国,奥地利,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也相继设立这个军衔。

【古代武将官职】
宋的官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混乱、最让人难以琢磨的一套官制系统,难住了多少票英雄汉已不计其数。其军官名目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北宋开国,鉴于五代战乱相寻、武将夺权、藩镇割据蔚然成风。那时侯,节度使就是半个皇帝,弄好了称帝,弄不好也能称王,实在弄得太糟了被人兼并了那是你没能耐。

宋朝开国后,决策层就致力于结束这种混乱局面。于是,先通过一系列手段将节度使的权力化为乌有,再将禁军里有威望的大将派到地方当节度使。将地方精锐收归中央,建立起一支强大精锐的禁军,直接由皇帝统辖。地方只有老弱残兵供官府差使,称为厢军。

这么一来,节度使成了空壳子,厢军都是老弱病残,地方上闹不起来了。禁军归皇帝统辖,轮流驻防京师,将领也要轮换,“山转水也转”,京城也闹不起来了。

这些其实大家都知道,我还是说正题吧-----北宋军官。

由于复杂到了一定程度了,我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说,只好随意说,说到哪算哪。

★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

这些从前的封疆大吏级的人物如今全是闲散人等,如果他没有其他官衔职务的话,那他就是不干事光拿钱的主了。而且很多都是遥领,即不到所在的地方赴任。

如宋初崔彦进开始是果州团练使,果州在四川,而四川当时还不是宋朝的领土,因为他在禁军中有职务,所以就在禁军中工作。后来崔彦进官做大了,宋辽满城之战得胜后,他因功升任河阳三称节度使,这个藩镇在孟州。可他还有个实际职务“关南都部署”,任职地在河北高阳一带,所以他实际是在那里任职。

刺史本来是一州之长官,但到了宋朝,知州才是真正的州行政长官,刺史也只是个标示资望军功的虚衔。

后来,节度使也不仅限于武官。宰相罢免之后一般给个节度使,如赵普两次被罢免后的都被授以节度使。枢密使罢免后有时也给节度使,如吴廷祚罢枢密使,授雄武军节度使。

将宋朝藩镇军号大致列一下:

镇州成德军、潞州昭义军、云州大同军、晋州建雄军、沧州横海军、定州义武军、朔州振武军、大名府天雄军、滑州义成军、郓州天平军、兖州泰宁军、徐州武宁军、曹州彰信军、寿州忠正军、庐州保信军、陈州镇安军、杭州宁海军、夏州定难军、延州彰武军、秦州雄武军、邠州静难军、泾州彰化军、华州镇国军、同州定国军、河中府护国军、陕州保义军、邓州武胜军、许州忠武军、夔州宁江军、朗州武平军、福州威武军、桂州静江军、洪州镇南军、潭州武安军、京兆府永兴军、青州镇海军、相州彰德军、鄜州保大军、耀州感德军、凤翔府凤翔军、府州永安军、随州崇信军、金州昭化军、应天府归德军、遂州武信军、广州清海军、邕州建武军、邢州安国军、齐州兴德军、丰州天德军、新州威塞军、灵州朔方军、江陵府荆南(无军号)、襄州山南东道(同前)、兴元府山南西道(同前)、孟州河阳三城(同前)、成都府剑南西川(同前)、太原府河东(同前)、扬州淮南(同前)

★环卫官左右卫、骁卫、武卫、威卫、领军卫、金吾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 唐朝的十六卫,到了宋朝也成了虚衔。

一般被授以环卫官的有这么几种人:

1、从藩镇退下来的节度使,一般授以环卫大将军、或上将军。如武行德、杨廷璋等。

2、被贬的将官。如曹彬,歧沟关败后就去天平节度使衔,绶环卫官。

3、统一战争俘虏来的小国国君。如湖南周保权,入宋后封为右千牛卫大将军。

4、驸马、国舅一类的人。如王承衍,王审琦的长子,封左卫大将军,又将公主下嫁与他,这也是杯酒释兵权时承诺的婚约。

★禁军三衙禁军为北宋时期的正规军队,包括皇帝亲兵。集中于京师,有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号。也曾屯驻,驻泊、就粮于各地,是人数最多、素质最好、武备精良的军种。分别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步军司三衙统属。捧日等军又以兵力情况分为厢、军、指挥、都四级编制。后又特立粮禁兵,常戍地方。

殿前、侍卫亲军马军、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各营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指挥使、副指挥使。

殿前、侍卫步军、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是禁军大将,品级从二品,俗称分别为“殿帅”、“步帅”、“马帅”。大家应该都知道高俅吧?他就是“检校太尉兼殿前都指挥使”,被称为“高太尉”或“高殿帅”。

三衙武帅在平时分掌禁军,但无权调遣。枢密院和三衙分掌“发兵之权”和“握兵之权”,互相牵制。

宋初杯酒释兵权就是针对这些禁军高官而来,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不但是禁军大将、大藩节度、翊戴功臣,而且在禁军中威望极高,这自然是一大隐患。

三衙的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一个是从四品,一个是正五品,为三衙长官的辅助。

另外还有分支编制序列:

各厢、各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各指挥的指挥使、副指挥使

各都的都校

★横班

皇城、客省、引进、四方馆,东西上阁门使(从五)、副使(正六)、宣赞舍人、祉侯。皇城以下诸司使 皇城

、洛苑、右骐骥、尚食、左骐骥、御厨、内藏库军器、左藏、仪鸾、南作坊、弓箭库、北作坊、衣库、庄宅、六宅、文思、东作坊、内苑、牛羊、如京、东绫锦香药、崇仪、榷易、西京左、右藏、毡毯

这类武官名目最滥,好象什么东西加个“使”字就是官。什么六宅使、尚食使……

不过宋朝有很多大将甚至名将就是作这类官时扬名立万的。如六宅使李继隆,满城一战成名。崇仪使尹继伦,徐河之战杀败了不可战胜的耶律休哥,还给他手臂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从而赢得“黑面大王”这一绰号,辽兵闻之丧胆。

★武散官

骠骑大将军(从一品)、辅国大将军(正二)、镇军大将军(从二)、冠军大将军(正三)、云麾将军(从三)、忠武将军(正四品上阶)、壮武将军(正四下)、宣威将军(从四上)、明威将军(从四下)、定远将军(正五上)、宁远将军(正五下)、游骑将军(从五上)、游击将军(从五下)、是昭武校尉(正六上)、昭武副尉(正六下)、振威校尉(从六上)、振武副尉(从六下)、致果校尉(正七上)、致果副尉(正七下)、翊麾校尉(从七上)、翊麾副尉(从七下)、宣节校尉(正八上)、宣节副尉(正八下)、御侮校尉(从八上)、御侮副尉(从八下)、仁勇校尉(正九上)、仁勇副尉(正九下)、陪戎校尉(从九上)、陪戎副尉(从九下)

这些是标示品级的阶官,无实际职掌。

★驻防禁军统帅

巡检、都部署(都总管)、部署、钤辖、经略安抚使。

宋初,有“巡检”之名,是边防军统帅。如郭进以名州防御使(虚)充西山巡检(实),牵制北汉势力。不过这个“巡检”,顾名思义,也并不是全权统帅,而只是掌握巡查边防之责。

后来,北方的辽兵成了重大隐患。宋朝在河北、山西(当时称河东)的驻扎的禁军激增,但是经常因为没有统一的指挥而屡屡打败仗。后来,宋太宗在河北、山西建立“行营”,置行营都部署统辖一个地域的驻军,又以部署、兵马钤辖为分权达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如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遥领)任三交驻泊都部署,杨业以代州刺史任三交驻泊部署。一个总权,一个分权。三交行营在太原之北,是整个河东地区军队的总司令部。都部署相当于军区司令,部署相当于军分区司令。

又如傅潜任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个军区的总司令!),张昭允任都钤辖,有点军区参谋长一类的性质。

都部署在宋英宗即位后改为都总管,因为英宗讳“赵曙”,与部署的“署”同音,要避讳。

仁宗时,西夏李元昊(赵元昊)搅得宋朝西北鸡犬不宁。于是宋廷将陕西路(“路”是宋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省)分成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后增熙河、兰会两路),各设经略安抚司,分别置于延州、庆州、泾州、秦州,并以当地知州兼任经略安抚使。经略安抚司下面也有行营,设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都部署、副都部署,受经略安抚使节制。不过,经略安抚使权力很大,自然不能让武将来做,所以,四路经略全部是文臣,如范仲淹、韩琦、庞籍等。武将一般都做行营正副职,如葛怀敏为泾原副都部署。宋朝的地方大帅,全部用文臣来担任,用武将为其副。

★王安石改革军制,地方用置将法。废除更戍法,使禁兵不再轮调,而于诸路设军区之固定编制,配以将领统领之。全国总计九十二将,外加配属于京师附近的其馀独立的马步军指挥所,共有一百一十七个基本战术单位。

而在配置军区的同时,作战组织与部队建制随之进行调整,由上至下为军、将、部、队四级。前述之将即属于于其中第二级,其指挥称将,地位相当于旧制的都监,所辖兵力在后方如东南地区约为三千人左右,一些重点或前线边境地区如宋夏、宋辽边境等地则可达六七千乃至万馀人之间,相当于二十世纪的旅级乃至于师级单位。凡诸路将各置副一人,东南兵三千人以下唯置单将。将副都佩有调兵的虎符。另外,将以上等级指挥官有权举护明习兵法的人(即使是布衣)充任本部参谋。

在将之下,又置有部与队两级。部者,营也,每部编制视兵种不同,约在三至五百人之间。一般马军一营三百、步军一营四至五百,其指挥为部将。

部之下则为队,辖五十人,指挥为队将,队以下每十人为一火,指挥为押队使臣,但一般以队为最基本的战斗编制。

将以上的级别便称为军,长官为统制,所辖将领数随地区不等。譬如全国九十二将中,泾原路有十一将,延路九将,环庆路八将,秦凤路五将,熙河路九将,以上五路便有四十二将,总计三十馀万人部属于西北宋夏边境军区,为对西夏战役的主力。

严格说来,统制亦非正式官名,此职于旧制中称都钤辖,为路级常设统兵机构,一般而言,每路设一钤辖司,长官为都钤辖。于军区内实施职能时即称都钤辖,于领兵出战时则称为统制。

★枢密

这是宋朝最高的军事机构。枢密使(或知枢密院)、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签署(书)枢密院事、枢密都承旨。这些都是文职。

枢密院总掌全国军务。枢密使,从一品,是执政官,地位仅次于宰相。宰相与枢密使分掌文武二柄,权位极重。

枢密使、枢密副使这样的高官一般来说是由文官来担任的,不过也有武将。比较著名的有曹彬、王德用、狄青。

另外展昭的官职是开封的捕快,后来是御前四品带刀护卫。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9
大将军等级高于上将军,汉代的大将军就是最高军事统帅
第2个回答  2013-07-09
将军是有级别的:最大的是大将军,下来是上将军和骠骑将军,再下来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第3个回答  2013-07-09
将军跟副将吧

大将和上将有什么区别
一、指代不同 1、大将:某些国家的军衔,将官的一级,高于上将。2、上将:军衔,将官的一级,高于中将。二、出处不同 1、大将:鲁迅《华盖集续编·不是信》:“我的文字中……述听来的类似‘流言’的用‘听说’,和《晨报》大将文例不相同。”2、上将:《三国演义》第十二回:“为汝这孺子,...

古代上将与大将的区别
在古代,上将和大将的级别和含义都有所不同。上将通常被看作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具体所指可能因朝代、国家而异。在中国古代,上将往往是指高级武官、军政官员的职位,甚至有时还会被赋予爵号。而大将这一头衔在历史上则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最初并非军事领域的职位,而是源自上古时期的德意志文“马”和...

大将和上将有什么区别
1. 指代不同:- 大将:在某些国家,是大将这一军衔的称呼,它是高于上将的一种军衔等级。- 上将:上将同样是一种军衔,位于中将之上,是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2. 出处不同:- 大将:例如,在鲁迅的《华盖集续编·不是信》中提到:“我的文字中……述听来的类似‘流言’的用‘听说’,和《晨报》...

大将和上将有什么区别
首先,它们的指代对象不同。大将通常是指在某些国家中的军衔,是高于上将的一级将官。而上将则是军衔之一,位于中将之上。其次,它们的出处有所区别。大将这一词汇在鲁迅的《华盖集续编·不是信》中曾被提及,用以指代听来的类似“流言”的信息,与《晨报》中的用词习惯不同。而上将则在《三国演义》...

古代上将与大将的区别
上将相当于将军,大将相当于元帅。 上将一般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不同朝代、国家其具体指代不同:中国古代常作为高级武官、军政官员的职位甚至是爵号。 大将,这个地位显赫的头衔,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大将一词源自上古德意志文“马”和“仆人”,在最早的时候,大将是宫廷里管理国王马...

上将和大将谁大
相比之下,大将的地位更为显赫,被视为将官序列中的顶端。大将的产生,往往基于对国家及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在军事斗争中的非凡表现。大将不仅是军事实力的象征,更是国家荣誉与尊严的代表。虽然上将与大将均代表了将官序列中的最高层级,但其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及象征价值有所不同。上将强调的是军事...

上将大,还是大将大?
将官共分为四等,即少将、中将、上将和大将。另外在大将之上,还设立有元帅军衔。大将和上将的区别:指代不同 1、大将:某些国家的军衔,将官的一级,高于上将。2、上将:军衔,将官的一级,高于中将。性质不同 1、大将:泛指高级将领,比喻得力的部属或集体中的重要人物。2、上将:主将,统帅。

上将和大将哪个大?
其实大将和上将都是将军军衔,但是大将比上将高一阶,这是毋庸置疑的。军衔产生于15~16世纪的欧洲国家,当时用缀在肩章或领章等处的等级符号,标明军人社会地位和军事级别的称号。按照当时欧洲一些法律规定,军衔是军人的终身荣誉,还军衔非经法律判决不得剥夺,不犯错误不得降低,具有一定条件的军人退役后...

大将和上将
文章探讨了大将和上将这两个军事术语的不同之处。首先,从军衔等级上看,大将通常被视为将官中的一级,高于上将,反映出其在军衔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某些国家,大将被视为高级将领,象征着一个团队或组织中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影响力和作用不可忽视。其次,这两个术语的出处也有所区别。例如,在鲁迅...

请问上将,大将,猛将,骁将各自的意义
上将主要是指官位上的,还有就是深受统治者重用的,比如五虎上将 大将比上将略低一档,而且也可能不受重用 骁将是别人形容赞誉的,说这个人很骁勇善战 猛将是指此人勇猛,但是智谋欠缺,只是将才而不是帅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