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备伐吴不是因为关羽,是因为私心吗?

如题所述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重塑格局的一战,此战之后蜀汉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实力,只能在舔伤当中维持艰难的北伐,刘备也是在这次战役中,被后世认为是为自己鲁莽愚蠢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首先要说的是,刘备可不是庸才, 刘备一介草根、流窜大江南北、次次绝路逢生、肯定武力、军事水平不是一般强、而是相当强、兵微将寡时能够生存就是能力、有人谈刘备军事水平差、我却不这么认为、夷陵之败虽惨、英雄也有落幕之时呀,陆逊曾评价刘备,”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这确实是事实,刘备征战一生,连陆逊都小心翼翼,当时除了曹操本人以外,比刘备厉害的还真没有几个。


刘备伐吴虽说名义上是为了关羽,但是实际上却绝非那么简单,只能说关羽之死给了刘备一个天大的借口,《三国志.先主传》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刘备建立政权的口号和宗旨是什么?“光复汉室”“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而刘备伐吴真的是所谓的“报仇”吗?我不这么看,如果是为了报仇,孙权都求和了,刘备完全可以通过和谈来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包括荆州。我认为他只是想吞并或重创东吴,占据长江天险,谋求与曹魏划江对峙的资本,并非为关羽报仇,可以说多少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刘备伐吴时已六十有余,在那时代已是高寿,时不我待,备只想有生之年完成一生的志向而已。想有生之年完成一统,但北边曹魏太强,只有先出击弱小一方,所以才确定伐吴的。曹丕最后一次伐吴也是同理,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多说一句,夷陵之战前,魏国朝堂之上曾有过一场争论,当时朝中分三派观点:一派以司空王朗为首主张坐山观虎斗,一派以侍中刘晔为首主张联蜀攻吴,一派以曹丕为首,主张联吴攻蜀。后来曹丕的态度改变,因为不赞同刘晔,曹丕选择了坐山观虎斗,原因很多,曹丕不是曹操,能力也不如曹操,虽说曹魏本身的国力就超过了另外两国的总和,巴不得吴蜀两两败俱伤,但是这也是结束三国局面最好的一个时机,只要一国被灭,那就再也没有三国制衡的态势了。


话说回来,刘备的志向是统一天下,而关羽事件给了刘备一个出兵的借口,这是他唯一一次也最有可能进军中原的机会,即使风险很大他也执意伐吴,目的就是想吞并东吴隔长江对抗曹魏,这也看得出来刘备为什么举全国之精兵,虽说大概只有5万,还包括蛮兵,但是在诸葛亮提起法正的时候痛哭流涕,如果孝直在,一定可以劝阻主公不出兵伐吴,即便是不能劝阻有孝直在也不至于败的这么惨啊,刘备伐吴损失的人马是他多年积攒下来的精锐部队,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的里一句话说,此悉数面纠和四方之精锐,非一州所能得也。


蜀军在夷陵之战前几已经面对进退两难的境地,至于连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战术上还是有一些错误,《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刘备舍弃了水陆并进的战术是有问题的,这给了陆逊反击的机会,在陆战上,连营虽然没有八百里,但是可以看出战线过长,士兵分散,所以说东吴出兵五万,刘备失败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占地理优势,部队都在山区,战线过长,兵力分散,陆逊集中优势兵力就可以轻松击破,这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可见刘备此战带兵打仗还是有些偏执的,本来黄权提出过,吴人狡猾,黄权愿意为先头部队探吴人虚实,刘备带领大军紧随其后,但是刘备根本不听。夷陵之战把最后的蜀国家底全部扔进去了,损失的除了士兵,土地,更重要的是蜀国的将领基本损失殆尽,诸葛亮一直用了五年时间平定蜀国内乱。


这里有网友会有些纳闷,就是当时刘备身边怎么没人劝谏,避免兵败呢?只能说能说服刘备的人,庞统和法正在刘备伐吴前就死了,三国演义中那个马良则是没有机会劝谏刘备,马良本身就不是谋士型人才,擅长的还是内政和外交,蜀汉擅长军事的谋士是庞统和法正,从结果看,刘备也是个饱读兵书之人,但他把营寨扎在茂密的丛林之中,严重犯了兵家大忌,只能说多少也是为情势所迫,马良估计也说不动刘备,最终他也死在了乱军之中,会先主败绩於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可以说夷陵之战是刘备孤注一掷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赌上蜀国的未来,结果败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1
是因为自己的私心,表面上是为了关羽讨回公道,实际上是他自己本身就想灭了吴国,所以关羽的死亡可以作为他名正言顺的借口。
第2个回答  2020-10-11
是的,刘备伐吴虽说名义上是为了关羽,但是实际上却绝非那么简单,只能说关羽之死给了刘备一个天大的借口, 还是为了私心。
第3个回答  2020-10-11
是的,刘备的出身虽然不好,但他也有很大的野心,想称霸天下,有自己的私心。
第4个回答  2020-10-11
并不是,其实刘备很早就有吞并孙吴的想法,打了一仗之后又担心曹操会渔翁得利,放下了这个念头。

历史上,刘备伐吴不是因为关羽,是因为私心吗?
我认为他只是想吞并或重创东吴,占据长江天险,谋求与曹魏划江对峙的资本,并非为关羽报仇,可以说多少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刘备伐吴时已六十有余,在那时代已是高寿,时不我待,备只想有生之年完成一生的志向而已。想有生之年完成一统,但北边曹魏太强,只有先出击弱小一方,所以才确定伐吴的。曹丕最后...

刘备伐吴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吗?
刘备伐吴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给关张报仇和为了自己的尊严。作为刘备这样有长远目光的领导是不会因为一己私仇去毁掉整个国家的前途的。我们要知道的是在三国伊始,刘备就是一个人明君形象,关羽虽然刘备和关于感情很深,但刘备不可能为了自己的一个小小私欲而去大加派兵攻打东吴的,因此刘备之所以要去打东吴,...

刘备不顾群臣反对,为何坚持伐吴?真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吗?
虽说刘备是一位君王,政治集团的决策无法被个人感情所影响,但上文提到过为关羽复仇也不仅仅是为了能自私心,也是符合蜀汉集团的利益,所以为了复仇,伐吴对决务必打。刘备集团一直走着《隆中对》的指导方针,而荆州也是关键的一环,因此要实现《隆中对》,伐吴对决务必打。荆州遗失,造成荆州集团人心不稳,...

为关羽报仇,真的是刘备举国伐吴的真正原因吗?
由此可见,在刘备心里,他不是不明白国家比私仇相比孰轻孰重,可是他还是选择为关羽报仇,两年养精蓄锐,不是权衡利弊,而是为了给这次伐吴多做准备,他永远不会忘记,当年的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给他的忠诚与仁义,这一次,

刘备伐吴的历史原因分析
刘备伐吴 刘备伐吴,历来被认为是替关羽复仇、将兄弟情义置于国家大事之上的轻率行为。其实刘备此举,既非激于义愤,也非一意孤行,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从当时形势来看,更可说是必然之事。 一 刘备正式起兵东征,是在他正式即皇帝位的章武元年(221)七月,而关羽失荆州是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为东吴所害...

刘备打东吴的目的,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吗?
刘备坚持攻打东吴,并非要为关羽报仇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和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刘备倾蜀汉全国之力攻打东吴,是为了给死于东吴之手的义弟关羽报仇。我却认为,刘备之所以出兵攻吴,并不单纯是为了给云长报仇,他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为什么说刘备伐吴不是为关羽报仇呢?首先,我们看,关羽败走麦城,被...

刘备为什么会伐吴?只是为给兄弟报仇吗?
“时间对不上”关羽失荆州后,刘备虽然很悲痛,但是也没趁机直接伐吴,照理说如果真是爱兄弟不爱江山,此时正是上下群情激愤的时候,此时应该立刻发兵!必然军队士气大胜,但是,后面慢慢悠悠刘备办完登基大典,做了皇帝,离关羽被杀已经一年多了,才开始准备伐吴,说要报仇。你想,人都挂了1年多了,...

关羽死了之后,刘备举兵攻吴真的是为了给他报仇吗?
如果说刘备伐吴的原因和关羽一点关系都没有,估计刘备自己都不干。至于其他原因,至少有两点考虑,一是北伐打不过曹魏,二是想通过伐吴立威于天下。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第一将军,五虎上将之首。因关羽一生重情重义,又本领高强,被后世尊称为武圣关二爷。正史中刘备与关羽虽为君臣,但私交非常好...

刘备为何发动对吴战争,仅是因为关羽被杀吗
于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这就是说,大伙都认为,蜀之名将,惟关羽一人而已。尽管大伙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对的,“名将唯羽”,说的也许有些夸张,但关羽对于刘备的重要性确实是大伙公认的。刘晔的话也是对刘备伐吴心态的准确描述,刘晔能够判断正确,是基于对刘备与关羽关系的准确把握。

刘皇叔,举倾国之兵,兴兵伐吴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报仇么,还是有私心...
最后,关羽北伐的失败,使得刘备的内应完全丧失,所以,刘备打曹丕,更是个困难的事情。且魏国刚刚建立,你说它政权不稳也可以。但是新政权往往有一定的生命力,所以刘备不打曹丕,和当年曹操不打蜀汉一样,有其有道理的一面。但是,即使刘备平定了荆州,甚至拿下吴国的扬州和交州,也未必能打得过曹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