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格局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互相对立,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对中国的禁运案,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实行禁运和封锁。
新中国只能选择争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既然接受苏方援助,势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共产党对形势的判断。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对待唯一的外援来源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苏联盟友,不可能过分强调独立自主,必须在多方面尊重苏方意见。如新中国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同苏联方面反复磋商。1952年8月17日至9月22日,周恩来带着一五计划草案访苏并征求其对中国建设事业的意见。
其间,周恩来“感觉”到苏方似乎有愿意援助社会主义的中国、不愿更多援助“非社会主义”中国的倾向,归国后向毛泽东汇报了这种“感觉”。9月24日,毛泽东就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到:“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10月2日,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访苏,参加苏共十九大。受毛泽东委托,刘少奇访苏期间致函斯大林,说明中共关于中国从现在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构想,主要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10年到15年内,国营经济的比重大大增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大大缩小。
同时,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集体农场,实现农业经济集体化。斯大林看了信后,接见了中共代表团,对中共从现在起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表示赞同。
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处于世界形成两大阵营、进入冷战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但中国宣布暂时还“不搞社会主义”,仍然实行新民主主义政策。世界两大阵营的划分和冷战态势,势必影响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机的新的判断和选择。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受苏俄革命成功实践的时代感应,中国共产党开始追求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共领导人决定,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冷战背景下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中共领导人又决定国家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1956年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共领导人以苏为鉴,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几经曲折,中苏交恶后引发警觉,中共领导人对国内主要矛盾判断失误,促使这个探索开始滑轨,最后出现“文化大革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近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共领导人毅然选择改革开放新路,由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事业。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每一次抉择、转折,都受时代条件的深刻影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从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到付诸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创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回顾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发展,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追求及其实践的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观的发展或飞跃紧密相连。
而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以及社会主义实践的变化与发展,既受时代发展主题的影响,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各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应该放弃争夺世界霸权,相互携手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各国应该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将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建设,提高以经济和教育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
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
冷战从二战结束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为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西方世界对冷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在二战结束后10多年的时间内,很少有学者会挑战美国官方对冷战起因的看法:即双方关系的破裂是由于斯大林违反了雅尔塔共识、苏联企图主宰东欧,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
但是之后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才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与苏联的作为同等重要的导致冷战爆发的原因。
简单而言,史学家对谁应该为二战期间结盟的美苏关系的破裂以及冷战是否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后一种观点(即美国应该负责)在越南战争中达到顶峰,很多人开始认为,美国在道德层面上并不比苏联高多少。
在冷战后期,历史学家们开始寻求一种后修正主义的解答。到冷战结束后,这一派观点已经占了上风。这派历史学家并不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应该为冷战负全责,而是归咎于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
后修正主义学者追随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看法,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如1947年对希腊的援助和马歇尔计划是必要的。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
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二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地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
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反共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
1947年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冷战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遏制、破坏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
随后,美军把“冷战”作为一种战争类型列入野战条令。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战”、“有限战争”、“全面战争”。给“冷战”所定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
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
“冷战和有限战争之间的界限既不是明确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规军队来进行实际上是战斗行动的冷战活动”。1968年版美军《统帅纲要》又补充规定,“稳定局势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中”。 这里说的“稳定局势作战”,就是在世界各地进行的镇压、扑灭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作战。
在世界上,哪里有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他们的军队就派往哪里进行镇压,或是提供军援和作战支援,甚至进行核讹诈、核恫吓,大耍“世界宪兵”的把戏。尽管如此,并没有阻止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和大洋洲只有38个独立国家,已发展到140多个独立国家。
各国的军队很少卷入到冷战之中。这场战争主要是诸如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处、西德情报局、东德国家安全部和苏联的克格勃等情报机构之间展开的。主要强国从来不会直接卷入一场针对对方的军事冲突。
冷战中大部分的伤亡可能是由情报机构所采取的针对平民或军事目标的袭击造成的。间谍被派往东西两方阵营,或者在当地召募情报人员,甚至强迫加入。当间谍被发现时,他们不是被立即杀害,就是与对方所抓获的人质交换。间谍飞机和其他从事查勘任务的飞机一旦发现会被立即击落。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于1949年4月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5月14日成立。
从此以后,“北约”集团15个国家的军队近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8个国家的军队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
只是双方都害怕毁灭于世界上已掘有的130亿至160亿吨当量的核武器中,谁也未敢启动“核按钮”,发动核大战。苏联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
今天很多的观察家认为,美国在冷战中的许多作为是违反其宪法以及国家理想的(例如未经国会授权而发动一场未经宣告的战争)。美国的政治或军事领导人则经常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由来开脱此类行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们认为,他们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凌辱。
扩展资料
1947年的冷战的形成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条件和原因:美苏实力的抗衡: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和苏联则迅速崛起。
美国:经济上,二战以前,美国已经是世界是上第一经济强国,战争期间经济实力急剧膨胀。军事力量在世界是绝对优势地位,军队人数多,装备先进,有核武器,在世界许多地区有驻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做后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战后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国际政治有巨大影响。
苏联:战后苏联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尽管苏联在战争中遭受损失,但其为反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国际声望提高。
经济上:战争结束后,苏联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工作重心由战争转变为和平建设,国民经济迅速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
军事上:从二战后期开始,苏联一直保持军事力量,战后,苏联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影响举足轻重,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影响和支持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美国战略对立;二战结束,他们失去合作基础,意识形态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它们的关系。
形成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停止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世界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开始。
接着美国经济上推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针锋相对,政治上成立九国共产党和中央情报局,经济上组织经互会,军事上成立华约。苏联和美国冷战全面展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阐明冷战格局对于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
在冷战格局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互相对立,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对中国的禁运案,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实行禁运和封锁。新中国只能选择争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既然接受苏方援助,势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共产党对形势的判断。新生的...
试述抗日战争后的国际格局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强国,削弱了英法两个大国,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不复存在,形成了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新格局。2. 美国在战后确立了世界政治经济霸权地位,操纵联合国,控制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3. 战后的苏联成为唯一能够...
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斗争形式对当今有何启示
1、经济实力决定一切。谁的经济实力强大,谁就在争霸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我们应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永立于世界不败之地。2、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要反对霸权主义,倡导世界和平。3、美苏争霸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抗,所以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对话,用和平的方式...
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影响 1、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2、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的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如何理解全球化浪潮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 美苏两极雅尔塔体制解体后,世界加快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在国际和平主潮中,中国可望继续保持国际和平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在这个世界和平大潮中,尽管局部战争增多,新的世界大战的现实可能性相对缩小。中国有可能赢得更长的世界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大业。在新的格局形成中,一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
两次世界大战对社会主义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战争的结果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作战的主要方式,同时,战略轰炸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背景意义
一、国际背景: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战争与革命是全球的主要议题。冷战格局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同时,二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兴起了新的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开始瓦解。二、国内背景: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和独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1. ...
为什么说冷战后世界的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部分地区仍然被属战争的阴影所笼罩,处在不稳定之中。与此同时,恐怖主义和邪教主义愈演愈烈,对人类产生了重大危害。并且人类社会还面临艾滋病等疾病的挑战。在国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仍然存在,造成对落后国家的不公平待遇,所以说冷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急用)
一、世界政治局势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并开始分化,形成约半个世纪的“冷战”国际关系 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国内学术界关于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有哪些观点
1、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使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破坏,也使世界文明遭到空前浩劫。而冷战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阻碍了各国的发展。因此,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厌恶战争。2、促进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