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弃刘备而降曹操?
《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张鲁弃刘备降曹操
刘备、曹操同时向张鲁伸出了橄榄枝,张鲁为什么选择投降曹操而拒绝刘备呢?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曹操代表汉献帝,张鲁早有归顺国家之心
张鲁割据汉中,根子是在刘焉身上。益州牧刘焉想割据,让张鲁、张修袭击汉中苏固,打下汉中后,张鲁使手段杀了张修,自己占了汉中。
刘焉死后,刘璋继任益州牧,张鲁因为不听刘璋招呼,刘璋一生气杀了张鲁母亲一家,张鲁死心塌地割据汉中,在汉中实施政教合一的统治。
曹操征伐汉中张鲁的时间是建安二十年,那个时候东汉朝廷名义上还在,汉献帝还在许都做皇帝,曹操是大汉丞相,称魏公。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利用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平定天下的战争。韩遂、马超在关中反曹时,张鲁其实是支持马超的,还派兵协助马超。张鲁的目的是希望马超、韩遂占据关中,帮他抵御曹操。
韩遂、马超兵败后,张鲁虽然接待了马超,但是并不信任马超,反而有了归顺朝廷之心。加上刘璋请刘备入川来打张鲁,虽然刘备和张鲁并未开战,但是张鲁也是高度戒备,这导致张鲁归顺朝廷的心情更加迫切。
建安20年,曹操征汉中,兵到阳平关下,张鲁本来准备举汉中投降曹操,但是弟弟张卫不肯,觉得阳平关易守难攻,张鲁尊重兄弟意见,就让张卫守阳平关,结果被曹操用计攻下。张鲁再次要投降,功曹阎圃说,现在投降是因为形势所迫,投降后曹操不会看重他,不如到巴中去,联合杜濩、朴胡相拒曹操,通过谈判并委派人质讲和,功劳才大,曹操才会看重。
阎圃还是有一定政治见地的
张鲁采纳阎圃意见,遁入巴中。汉中的府库都封好,没烧也没运走,任曹操接受。曹操果然对张鲁有好感,与张鲁讲和。这期间,刘备派黄权迎张鲁入蜀,张鲁拒绝了刘备,投降了曹操,受到曹操优待。
所以,张鲁投降曹操是早就蓄谋好的,无非就是时机与条件的问题。
二、曹操的实力强于刘备,张鲁不想二次受辱
建安20年时,天下形势已经明朗,三分天下格局已经形成。汉末天下13州,曹操独占九州,孙权占有扬州、交州,刘备独占益州,荆州是三家共有。曹操不仅地盘上一家独大,综合实力也是最强。
而刘备刚得到益州,虽然易守难攻,但是想打出来难度也比较大,光后勤就会要命。张鲁长期与刘璋对峙,对蜀中的地理形势了如指掌。加上刘备新得益州,人心还未完全归附,能不能长久不好说,张鲁是不看好刘备的
张鲁降曹避免二次受辱
如果张鲁投降刘备,以后曹操再打下益州,那时张鲁就面临着二次投降问题,与其二次受辱,不如直接投降拉倒。
这和后来邓艾兵临城下,谯周的观点一样。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后,刘禅面临着两个选择: 一是投降孙权,在吴国建立流亡政府,继续抵抗魏国。二是直接投降邓艾。当时大多数人建议降吴,谯周认为,降吴不如降魏,因为吴国将来也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与其二次受辱,不如直接降魏。
张鲁在刘备、曹操之间做选择,道理和刘禅选择一样的。
三、刘璋对张鲁有杀母之仇,张鲁对姓刘的恨屋及乌
张鲁的祖父张陵创立了道教,因为入教之人要收五斗米,因此又叫“五斗米教”,张陵又叫张道陵,道教第一代张天师。张陵飞升后,儿子张衡继任第二代张天师。张鲁是第三代张天师。
张鲁和母亲本来都是传教的,五斗米教其实和张角的太平清领道教差不多,但是五斗米教并没有像张角那样起事,反而通过符水救人,积攒了不少功德。
刘焉想利用五斗米教这股宗教势力,加上张鲁的母亲很有姿色,常去刘焉府上,刘焉就让张鲁从政,让张鲁当督义司马,住在汉中, 与张修进攻汉中太守苏固,并且经常杀害汉朝派往汉中的使节,相当于割据反叛。
刘焉为了控制张鲁,就把张鲁的母亲扣留在成都,相当于人质,因为母亲在刘焉手里,张鲁对刘焉也不得不服从,面子上双方还过得去。
刘璋杀了张鲁母亲,波及刘备
刘焉死后,刘璋继位,张鲁对刘璋态度比较傲慢,不太服从刘璋管,刘璋一怒之下,杀了张鲁的母亲,自此,张鲁与刘璋就有了不共戴天之仇。
张鲁恨刘璋,对姓刘的难免恨屋及乌,何况刘备与刘璋还是所谓的宗室兄弟,更何况刘璋还请刘备去打张鲁,虽然双方没交上手,但是关系是敌对的。
所以,因为母亲被刘璋所杀的缘故,加上刘备曾经准备打张鲁,张鲁对刘备心有芥蒂,因此不愿意投降刘备。
四、张鲁和成都的好多人掐过架,投降刘备后不好相处
张鲁和刘璋反目后,刘璋先后派了许多人去打张鲁:
《三国志.刘二牧传》:璋累遣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
庞羲与张鲁死掐,当然也不会就庞羲一个人,蜀中的其它一些将领肯定也会参与,多多少少有一些交手记录。
因此,如果张鲁投降刘备,那么蜀中的那些和张鲁交过手的旧将和张鲁就不好相处,与其见面难堪,不如不见面,因此,张鲁宁愿降曹也不降刘备。
张鲁降曹后,后代一直做张天师
综上,张鲁“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背后,其实是张鲁自己权衡各方利益而做出的利益最大化选择的结果,这个选择既有张鲁的长远眼光,也有曹操、刘备的个人魅力,甚至还包括人才政策。总之,张鲁投降曹操后,自己和后代都被封侯。更重要的是,他的道教在曹魏政权的庇佑下得以正常开展和延续,道教“天师”之位一直在张鲁的后代中传承,一直到现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刘备和曹操都向张鲁伸出橄榄枝 张鲁为什么会选择曹操
《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张鲁弃刘备降曹操 刘备、曹操同时...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那么嫌弃刘备呢?
在刘备入主西川后,张鲁深知汉中地小势弱,难与之抗衡,且刘备有夺取汉中之心,因此一直对降曹或降刘犹豫不决。曹操亲统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退避巴中时,刘备欲遣黄权往迎之。张鲁心腹阎圃劝他北降曹操:"要想成大事,应该附讬曹操;如果不这样做,就西结刘备来归附。"张鲁愤怒的说道:"我宁愿为...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如此嫌弃刘备?
原因无非有这几点:首先刘备和曹操对张鲁信奉的五斗米教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其次曹操当时军事力量胜过刘备。张鲁也是见风使舵之人,他在曹操和刘备之间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把赌注押在曹操一边。张鲁在汉中据守多年,一直信奉五斗米教,在汉中乃至巴蜀一带教徒众多。而诸葛亮信奉法家,刘备与诸葛亮对五斗米教...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是谁说的?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是投降魏国的张鲁说的,他之所以认为更适宜投降魏国,是因为他信奉五斗米道,刘备曾镇压曾经反叛汉室的黄巾军,让张鲁忌惮;并且刘备在攻城略地过程中,并非都是义举,有的是鸠占鹊巢,比如当年接纳吕布,夺取刘璋益州,这给张鲁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东汉末年,汉王...
张鲁的轶事典故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在逃亡巴中时。刘备接受黄权的意见,以黄权为护军率部准备迎接,而阎圃劝张鲁北降曹操:“协助以成大事,应该附讬曹操;如果不这样,就西结刘备来归附。”张鲁愤怒的说道:“我宁愿为曹公的附属,也不为刘备的座上客!”于是投降曹操。 张鲁与《老子想尔注》《老子想尔...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那么嫌弃刘备呢?
张鲁,曾是占据汉中的一带军阀,手下有不少的能人志士,他曾说过:“宁为曹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他最后虽然投降于曹操,但从后来的结果来看,他的选择还是正确的,曾经张鲁的将士曾说为了保卫汉中,不取曹操性命绝对不会回来,但是最后张鲁却投降了曹操,不知他心里是否有些许愧疚呢?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为什么张鲁如此排斥刘备?
因为在当时刘备也试图招揽过张鲁,刘备建立的蜀汉是一个外来政权,并没有得到巴蜀地区地方权贵的支持。其领导主体是以荆襄人士为主,加上一部分刘备河北老家的人。刘备对巴蜀地区的地方人士采取了打压和不信任态度,但是以张鲁的眼光看来要他归顺自然也要找一个靠谱点的,而且之后他拿准了自己宗教领袖的...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如此厌恶刘备呢?
张鲁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人,他早就看出了曹操乱世之枭雄,真小人,投降于曹操,曹操尚可给予他厚待。反而刘备是个伪君子,地盘小,又紧挨汉中,是万万不能容下他的,结局必然悲惨。因此,张鲁才说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当然,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也有谄媚曹操之...
“宁为曹公做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如此厌恶刘备?
直接向曹操投了降。曹操甚是高兴,直接便封了张鲁为大将军,赏赐了他诸多金银,而后还让张鲁之女嫁与自己儿子为妻,两人至此结为了亲家,双方算是其乐融融。而后有心人想唆使张鲁投于刘备军下,张鲁听闻后大怒,便说出了这句历史名言:“宁肯给曹操手下做奴隶,也不愿去刘备那当上宾”!
张鲁为什么会选择北降曹操,而不是西结刘备?
第三点,张鲁的旧将马超投到刘备的麾下,这是张鲁极为不接受的事情!这也才有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轶事典故。而张鲁的善始善终也证明了他选择投诚曹操是明智之举,公元245年,张鲁去世,葬于邺城东,相较于同时期的袁绍,袁术等汉末割据军阀势力,张鲁可谓是得了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