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寓言”:与譬喻论证,其特征是“藉外论之”。“藉外论之”是指“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按照人之常情,某人被别人称赞比被其父称赞更易令人信服,因为父亲称赞儿子容易致人生疑。
其特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主张。就其规则而言,即是“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在使用寓言时,当然是赞同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反对和否定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其是非必须由自己来主张和评定。
2.“重言”:与引用论证,其特征是“借有见解、有才德之长者或先人的言论来论说”。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就其规则而言,即便年长却无才、无德、无做人之道者,其言论亦不能作为论说之论据。
其作用而言,即如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的《天下》篇所言“以重言为真”。
白话译文:此名人名言的论证形式与印度逻辑的“声量”、“圣言量”相似;但在形式逻辑里,则犯了“以人为据”或“诉诸权威”的错误,因而此“真”不是形式逻辑之“真”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庄子》里的“重言”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虚构一个人的言语作为论证之理由;
(2)用真人虚构一个事件为论证之理由;
(3)用真人真事为论证之理由;等等。由此可见,它与先秦诸子的引用论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3.“卮言”:与事实论证,其特征是“事实陈述”。万物有其固有的本性和作用,“卮言”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即为未经刻意思考,从而不带任何成见之言,即无心之言。
其规则是:在论证说理中,必须真实地描述事物,所言必须与物之本性相一致。也就是说,“卮言”不能是主观言论,不能有价值判断,只要是合于事物本身即可。
由此看来,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的“卮言”论式要求不带有价值偏好等个人成见,是一种事实陈述。
在庄子看来,自然规律不需要言说;如果真要言说,也只能合于自然的规律,即这种言说只是描述自然规律。就其作用而言,即要强调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的论证作用。
扩展资料:
一个语篇的主要论说方式有三种,三者所占比例为:整个语篇都是“卮言”;语篇的十分之九为“寓言”;语篇的十分之七为“重言”。
用逻辑学类与类的关系看,在一个语篇里,“卮言”、“寓言”、“重言”三者的外延关系为:如果“寓言”真包含于“卮言”,“重言”真包含于“卮言”,“寓言”与“重言”为交叉关系。
那么,一个语篇的论说方式必为“卮言”,“寓言”、“重言”外延之和必小于一个语篇的论说方式。
从中我们可以推导出:所有论说方式必为“卮言”,其中在“卮言”论式里,所包含的“寓言”、“重言”是主要论式,另外还应有其他论式。
“寓言”与譬喻论证。其特征是“藉外论之”。
“重言”与引用论证。其特征是“借有见解、有才德之长者或先人的言论来论说”。
“卮言”与事实论证。其特征是“事实陈述”。
庄子关于“寓言、重言、卮言”概念的提出,是在《庄子》杂篇《寓言》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符合自然变化无常的规律)。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是指:一篇文章十分之九用寓言文体,寓言中有重言,占十分之七。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是指:“卮言”即为未经刻意思考,从而不带任何成见之言,即无心之言。其规则是:在论证说理中,必须真实地描述事物,所言必须与物之本性相一致。也就是说,“卮言”不能是主观言论,不能有价值判断,只要是合于事物本身即可。
《庄子》的“卮言”论式要求不带有价值偏好等个人成见,是一种事实陈述。在庄子看来,自然规律不需要言说;如果真要言说,也只能合于自然的规律,即这种言说只是描述自然规律。
《庄子》的“寓言、重言、卮言”三种论式理论,在《庄子》诸篇中可以得到证明。如《逍遥游》篇的“寓言”与“重言”以及“卮言”论式。此篇描述了北冥之鱼、蝉、斑鸠、汤与棘对话、一官、宋荣子、列子、“尧让天下于许由”、“肩吾问于连叔”、惠施与庄子对话等。在庄子看来,这些均为合于自然规律的言说,依此言说来论证“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当然,还应当看到,庄子的“卮言”论式是置于其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之中的。
在《人间世》篇中“寓言”、“重言”、“卮言”论式的应用也得到了证实。
总之,“卮言”论式是一种叙述的方法,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最基本的论说方式,儒家、墨家莫不如此。例如,《论语·先进》中记载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论证了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墨子·非命上》)就是:立言的宗旨和价值归宿,应该是看所立之言是否有利于“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百姓人民之利”。
由此即可看出中国传统思想论证的特征:中国传统思想的论证是描述性的(与西方思想的分析性论证不同),离不开具体内容的论证(不是抽象的形式论证),离不开不同学派主张的论证(不是零主体的论证)。
参考资料
郭庆藩.《庄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庄子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别是什么意思?
庄子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别含义如下:寓言 庄子所使用的寓言,是通过讲述动物、神话或虚构的故事,来隐喻或象征某种哲理或社会现象。这些故事通常具有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旨在通过生动的事例来说明深邃的哲理。庄子的寓言多以汪洋恣肆的笔触,展现出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奇幻场景,以此表达他对自然、社会...
庄子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别是什么意思?
1.“寓言”:与譬喻论证,其特征是“藉外论之”。“藉外论之”是指“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白话译文:按照人之常情,某人被别人称赞比被其父称赞更易令人信服,因为父亲称赞儿子容易致人生疑。其特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主张。
什么是“寓言”、“重言”、“卮言”?
一、庄子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别是:“寓言”与譬喻论证。其特征是“藉外论之”。“重言”与引用论证。其特征是“借有见解、有才德之长者或先人的言论来论说”。“卮言”与事实论证。其特征是“事实陈述”。二、“寓言”、“重言”、“卮言”论式庄子关于“寓言、重言、卮言”概念的提出,...
庄子的三言
“寓言”“重言”是叙述描写,“卮言”是议论。1、寓言 为大众所熟知的寓言有两大要素:“一是故事性,二是寄托性。”寓言本身并非通过逻辑思维方式来判断推理,而是通过诉诸形象、故事来阐明释义道理。寓言是“三言”中所占比例最大、庄子用力最勤、取得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言”。2、 重...
庄子为文善用三言为
庄子为文善用 三言 ,即 寓言、重言、卮言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这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
庄子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别是什么意思
1、卮言 漏斗这种器物,虚空无底,多少水注进去都会漏下来。庄子用漏斗来比喻,意思是说的每一句话都无成见,就好像从一只漏斗里漏下的水一样。只是替大自然宣泄声音,只是把大自然想要表述的东西通过他这只“漏斗”给漏下去。2、重言 “重言”的关键是这个“重”字,这个字有两重意思,一是重量级的...
庄子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别是什么意思?
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三种独特的论证方式:寓言、重言和卮言。首先,"寓言"是一种通过比喻和日常事例来阐述观点的论证方法,如“亲父不为其子媒”例子,说明人们更倾向于相信第三方的赞誉而非亲人的肯定。寓言的规则是赞同与己同的观点,排斥异见,强调自我判断的重要性。接着是"重言",它依赖于引用...
对话先秦哲学 庄子的三言指的是什么
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庄子•寓言》)。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重言...
《庄子》里运用卮言、重言、寓言等手法,这三种手法各指什么意思?
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庄子•寓言》)。何为“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
荒唐言属于庄子的三言吗
庄子的三言是指寓言、重言、卮言。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