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属豫州雒西地。西周属周南地,为召伯听讼之所。春秋归晋,亦曾为毛国地。战国为韩宜阳邑。韩景侯由宜阳迁都阳翟之后,在宜阳建县。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灭东周(今巩县孝义镇西)设三川郡,其辖境大致为灵宝以东,中牟以西,黄河以南及北汝河上游地区,宜阳属之。
西汉承秦制仍设郡、县两级。汉王二年(前205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隶属不变。汉武帝为加强对郡国的控制,分全国为13州,其中京师地方称司隶校尉州,宜阳属之。元鼎四年(前113年),割河南、南阳二郡西境,置弘农郡,郡治灵宝,辖11个县,宜阳属之。
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宜阳属司隶校尉州弘农郡。
三国时,宜阳在魏国境,仍属弘农郡。
东晋十六国时,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宜阳历属汉,前赵、后赵及后秦等。
南北朝仍以州、郡、县相称,南朝宋,宜阳仍属弘农郡。北朝魏,宜阳属河南郡(齐、梁、陈时期,宜阳属北朝)。北魏孝昌初(525年),置宜阳郡,辖宜阳、新安(今渑池境)、东亭(今嵩县境)三县。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魏分东、西,宜阳县归属无常。东魏,置金门郡,兼置阳州。天平四年(537年),废金门郡,置宜阳郡,辖宜阳、南渑池、金门三县。另设甘棠县,属新安郡。西魏文帝时(535年~551年),阳州下辖宜阳郡,郡治洛宁,又于今洛宁境分置北宜阳县,治黄卢城,属宜阳郡。废帝二年(553年),改北宜阳县为熊耳县,隋义宁二年(618年)改为永宁县。北周明帝(559年~560年)曾于一合坞置宜阳县。旋废,置熊州,属宜阳郡,继又更熊州为昌洛县。
隋代开皇初,废宜阳郡为县,归属河南郡。开皇十八年(598年),将宜阳县改为洛水县,仁寿四年(604年),改甘棠为寿安(今河下一带),并于大业元年(605年)初,废洛水、熊州入宜阳县。又于大业四年(608年)增设兴泰县(今赵保,隋末废)。义宁元年(617年),移寿安于九曲。宜阳、寿安、兴泰三县(均为宜阳境)同属河南郡(兴泰曾一度属襄城郡)。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宜阳郡,领宜阳、渑池、永宁三县,并改宜阳郡为熊州。
元代福昌、寿安合并,再称宜阳县。
明、清、中华民国沿袭元制。
1947年以洛河为界分宜南、宜北两县。
1949年合并为宜阳县,隶属洛阳专员公署,
1986年4月归属洛阳市。
宜阳县历史沿革
宜阳县历史悠久,其地域在夏商时期属于豫州雒西地,西周时归属周南,召伯曾在此地听讼。春秋时期,宜阳归晋并曾为毛国领地。战国时,成为韩国宜阳邑,韩景侯迁都阳翟后在此建县。秦庄襄王元年(前249),设立三川郡,宜阳位于其辖境之内。西汉时期,沿袭秦制,宜阳属于河南郡。汉武帝时期,全国分为13...
宜阳县的历史沿革
西周属周南地,为召伯听讼之所。春秋归晋,亦曾为毛国地。战国为韩宜阳邑。韩景侯由宜阳迁都阳翟之后,在宜阳建县。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灭东周(今巩县孝义镇西)设三川郡,其辖境大致为灵宝以东,中牟以西,黄河以南及北汝河上游地区,宜阳属之。西汉承秦制仍设郡、县两级。汉王二年(前20...
宜阳县邮政编码
历史沿革: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宜阳县解放,为适应当时形势需要,设宜南、宜北两县,宜南县政府设在南留后迁到白杨,属豫陕鄂第三专区(后改为豫西三专区)。宜北县政府先后在韩城、柳泉,属太岳第五专区(后改为豫西一专区)。1949年2月,宜南、宜北两县合并,仍称宜阳县,归属洛阳专区。
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的历史沿革
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始建于1934年,是一所师范性高中。其前身为“县立师范”,1937年,附设初中部;1946年,中学教育初具规模,遂更名为“宜阳县初级中学”。 早期,面对内忧外患、战火频仍的混乱时局,宜阳这片热土因她而未曾斯文扫地。广大师生在漫漫而修远的教育征途上,上下求索,苦苦寻觅着民族救亡和...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人口多吗
历史沿革秦置宜阳县,以宜阳山为名。北魏,因县在洛水北称阳市,东魏置阳州。1949年复置宜阳县。?年,宜阳县辖3个镇、16个乡:城关镇、丰李镇、柳泉镇、城关乡、寻村乡、石陵乡、盐镇乡、韩城乡、高村乡、西石村乡、三乡乡、张坞乡、穆册乡、上观乡、莲庄乡、赵堡乡、董王庄乡、白杨乡、樊村乡。2000...
宜阳韩都故城遗址地址在哪里?
宜阳韩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东关村、城角村一带。这个遗址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早期都城,是当时韩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该遗址规模巨大,布局完整,结构严谨,保存完好,出土文物丰富,是东周时期韩国历史沿革的客观见证。它北依秦岭,南当熊耳,西望崤山,东近洛阳,...
韩城镇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伯,建立三个封建政权,从此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之后三家纷纷把都城迁往中原,向中原扩张势力。韩国由山西平阳南下中原,迁都今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所在地,后又徙都阳翟、新郑。宜阳、阳翟和新郑是韩国在“三家分晋”后建立实际的国家政权的情况下,在中原地区...
教育行政的历史沿革
两县政府均设战教科。1949年2月,宜南、宜北两县合并恢复宜阳县,改战教科为教育科。1950年,教育科改为文教科,编制4人,兼管文化,归属县委宣传部领导。1955年,文教科分为文化科、教育科。1956年,教育科设教研室,教师进修校部、扫盲办公室。1958年,撤销教育科成立教育局。1961年,...
高村乡建制沿革
高村管理区包含19个行政村,如高村、周峪等,位于宜阳县西北部,与渑池县、洛宁县接壤,总面积5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63.4公顷。乡政府设在高村,距县城39公里,海拔460米。该地区历史沿革丰富,明清时期属于纸坊保,建国前为福昌乡,解放初期属于宜北县第二区,后归属第四区,1958年成为韩城人民公社...
渑池的由来
置恒农郡,辖崤县,领有今县西部一部分。后置宜阳郡,以西新安县归属之,也领有今县东部。东魏置金门郡,辖南渑池县,领有今县南一部分。西魏恒农郡下,复置渑池县。北周时,渑池县先后属同轨郡、河南郡,改南渑池县为昌洛县,沿革为今宜阳县。隋初渑池县属熊州,大业二年改属河南郡。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