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高一,文理分科在即,历史、英语较差,不爱学化学,其余各科较均衡,我不知该怎么选择。很迷茫,...

我现在高一,文理分科在即,历史、英语较差,不爱学化学,其余各科较均衡,我不知该怎么选择。很迷茫,希望大家给点建议...谢谢。

楼主你好,我是学文科的,现在大三了。不管你采纳不采纳,关于文科和理科到底怎么选,我想告诉你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希望你好好考虑。
1.首先,不管你学文科还是理科,考试考的好才是第一重要的。如果没有分数,不管你学什么,应该说都是不能在学习上走的很远的。想要学的好,最重要的不是在于你学文科还是理科,而在于你的数学和英语学得好不好。在这里我想向你传达的是:无论你学什么,首先注意一下你的数学和英语怎么样。请注意:如果你的英语比数学好,可以考虑文科;如果数学更好,考虑一下理科吧。
2.文科生的血和泪:
(1)受到理科生的歧视 我不知道你们那里有没有这种情况,我们这里,一般都认为学文科都是不务正业的,都是不好好学习的。因此,学文科的比较受到理科生甚至是周围家长的歧视。除非,你在文科生中混的很好,混到第一名。
(2)录取比例低 我是安徽省的考生。2010年,安徽省共有大约57万人参加考试;其中,文科生约28万,理科生约29万.。让我们来看一下最后的一本录取率:文科生一本录取7000人,理科生一本录取约36000人,即:文科生一本录取率2.5%,理科生一本录取率约12.5%,比文科生多出大约10个百分点。当时我在全省文科生中的排名1500左右,勉强上了一所录取分数比较高的二类一本,如果这个名次放在理科生中,复旦浙大且不说,全国前十名的高校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我想不仅是在安徽,全国对于文理科生的录取比例应该都是这样很不公平的。希望楼主在选择之前,看一下你们那里的录取比例吧。
(3)专业问题 文科生的专业选择面和理科生的专业选择面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文科生选专业,只有历史、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经济学、中文系、教育学、外语类、法律类等有限的几个专业;反观理科生,除了文科生可以学习的这些专业,他们还可以学化工类、医药类、地质类、计算机电子类、航天工程、等等等等(此处省略一万字)。也就是说文科生能学的理科生都可以学,理科生能学的文科生完全没办法学。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也就是你所说的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一般来说文理科生都是可以去学习的--而计算机等专业就不是文科生能够选择的了。这也是文科生受到歧视的原因之一吧。
(4)成就上: 政界:胡、温 等,商界的马化腾李彦宏等等等等,多少是文科生,多少是理科生。自己去看看吧。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理科生,我想我说的不算夸张吧。
3.文科生的优势:文科生也是有优势的。优势在哪里?答案是三个字:有文化。 我们文科生是有文化的青年。我们会去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去思考周围的一切有历史、有文化的东西。文科生的使命也在于此: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必将也会备受重视起来。我们文科生的使命,就是发展国家的文化,弘扬民族的文化。另外,文科的学习可能比较依赖记忆力。文科生一天到晚就是:背、背、背!这对于不喜欢埋身于题海的同学们,可能也是比较轻松的一件事。
总之,在学习文科一项上,我希望楼主能够慎重考虑。你现在爽了一把,将来也许会有为今天的选择而哭的可能性。但是我要告诉楼主:我选择了文科,我不后悔。如果你够优秀,就来当文科生吧!如果你真的够优秀,你会改变人们对文科生的看法的。

附:高中生如何选择文理科 [仅供同学们参考]
文理分科一直争议不断,但它作为目前的一种客观存在,可以说是高中生面临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学生的发展之路也将自此发生改变。以下是较为合理合理的选文理的方法:
一、杜绝盲目选科
盲目选科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边倒”,根据哪科选的人多就选哪科;
(2)根据传统观念,认为哪科好就选哪科;
(3)学习态度不好,认为哪科好念就选哪科;
(4)过早的为工作寻找门路,认为哪科好赚钱就选哪科;
(5)情感冲动,为了某个好朋友或舍不得原班集体和班主任老师而选科,认为 与某人交好而随之选择(包含早恋因素);
(6)根据家长的要求选择。
二、适合自己,切忌盲从
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倾向,选择文理时一定要从自己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所在,慎重选择。有不少学生在分班时比较盲从,看到自己班内很多同学都报理,自己也跟着报理,形成“随大流”现象,还有的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商量着报同一科,好能继续呆在一个班,这两种现象都比较普遍。
三、选择文理要切合实际
由于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许多家长在指导学生文理分科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社会偏见,他们没有发展的眼光,只是根据目前高校的招生现状和就业形势,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选择理科,他们认为只要选择了理科,孩子前途的保障系数就大大提高了,更有甚者认为只有选择理科,未来才有出路。这些认识显然都是错误的。
有不按自己志愿选科考取大学,孩子将来在自己不喜欢的领域也未必有多少发展潜力。更可悲的是,孩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没有多少人生快乐可言,特别是那些志趣在文而被家长强求学理的孩子,他们今后的工作会由于缺乏兴趣和动力而乏味枯燥。而这些又有几个家长考虑过呢?可以断言,那些不顾实际情况盲目选择的结果,最终只能事与愿违。
四、应注意几个误区
一、重理轻文的误区:
曾几何时,盛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受此影响,在选择文理时,优秀生很少问津文科,只有理科吃不消的人才会进入文科班。政治课、历史课被看作是放松课、休息课,遭受冷遇,其实这种做法是没有道理的。
很多大学生文史常识的匮乏和精神世界的失衡现象已经不容忽视。青年歌手大赛综合素质中反映出某些人文史知识的极度贫乏令人咋舌,围绕娱乐圈和足球界的诸多问题,体现出一代人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持续荒废有目共睹。一个人要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是绝对不行的,扬振宁的成就在于他的文理交融。文科和理科对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贡献具有同样的重要,绝不能有重理轻文的思想。
有家长认为,好苗子就该学理科,学文科那是因为成绩跟不上而不得已;还有人认为,女孩子读文科也就算了,男孩子就应该学理科。其实文科和理科完全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如果说男孩更适宜学理科,女孩更适宜学文科,那是从整个群体的成功率上考虑的结果。而作为家长,你无需理会群体,只需关心你的孩子是适宜读文还是读理。
有的人认为文科知识在社会上应用得不多,所以对文科知识学习很不重视,其实不然。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21世纪初我国将急需以下14类人才:税务会计师(会计类)、电脑系统分析专家(电脑类)、电脑软件工程师(工程类)、环境工程师(环保类)、中医师(健康医疗类)、经纪人(咨询服务类)、索赔估价师(保险类)、律师(法律类)、老人医学专家(医学类)、家庭护理(个人服务类)、专业公关人员(公共关系类)、商业服务业务代表(推销类)、生物化学家(科学研究类)和心理学家(社会工作类)。
粗略统计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上述14类人才中,文科及与文科相关的专业占了一半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科与理科学生的比例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但从国家的其他方面如物理学研究、化学研究、创新科学研究以及生物学研究等都需要理科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文科与理科的比例接近是1比1的,而文理科的发展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故此文理科同样重要,我们决不能社会偏科的不良风气所影响.
其实现在很多学校的很多专业已经文理兼报了,大学都在倡导大类招生,不用界限明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用过于担心。更何况对每一个同学来说,你只能报考一所大学,不论文科还是理科,对于你升学的概率都是100%。
二、文科成绩好就报文科、理科成绩好就报理科。
如果你把高中的学习目标确立为考大学的话,我觉得这种策略有可能未必就是上策,大家都学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若是文科好的都报文科,你文科好的优势不一定就能够显露出来,反而如果你理科好的去读文科,至少在数学上大占便宜,所以这里面充满了不定之数。我总觉得充满人文气息的县中的学生不能功利庸俗地把考大学作为高中学习的惟一目标,我们应该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求学问长知识”上。同学们在选学科时不要被表面的成绩所迷惑。我们应该慎取。
三、成绩不好就去读文科
是一种逃避心理。试想,你现在的学习都成问题,换了学科就一定能学好吗?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如果全力以赴地学习,肯定能学好。之所以成绩不行,一般是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比简单地换个环境重起炉灶要重要。
关于文科的学习 。人们对文科的偏见主要在于把它看成一个死记硬背的东西,但其实,对那些比较好一点的同学来说,他学进去以后,对很多东西的理解会超出常人的那个层次。你要是问胡适、李大钊、蔡元培,文科是不是死背的,他们肯定不这么认为。背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是背完以后,你必须学会融会贯通。史地政这三科本质上是一家,融会贯通后会学得很活,而且会涉及到对当前社会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考、解决,在这当中自己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所以文科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它的智慧更高于理科。
面对眼前,对于理科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宜选文科,因为文科的基础易补回来,如高一的文科放假期间可补回来,甚至政史地科在高三阶段都还可能补起来,而理科的基础要补回来则比较困难。
四、同学间打赌
如果某科考不及格就选读文科或理科。尽管现象较少,但仍需注意。
我校2003级有位谭同学与在城北的初中同学沈某在读高一时,两位成绩相当的好朋友商定如果谁的物理及格谁就读理科,结果谭同学选择了文科,沈同学选择理科,两年后高考,谭同学考上北京大学(2007年顺利毕业进入了中国第一女富翁的公司),沈同学两年后没有考上,2004年到我校补习转入文科学习,并上了本科线,但不甘心,又在我校复读一年,考上了川内的一所二本大学,2009年该就业,却赶上了全球金融危机。五、怎样选择文、理科
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多位老师的采访,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包含老师及高二、高三尖子的意见):
1、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无论选文、选理,兴趣是第一前提。举个例子,2001年高考文科状元郝煜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强项是理科,但我从小钟爱文科,并一直保持到高中,所以我选了文科并取得成功。”因此若你在生活中对某方面感兴趣,很关注或上某科课时比较有精神,就可以考虑选这方面的学科。总之永远把兴趣放在第一位,一定是对的。
2、特长。特长是学习的推进剂。它将使你的学习得心应手,在竞争上胜人一筹,是文理科选择的重要依据。那么怎样发现自己的特长(天赋)呢?如果你对某科感觉特别好,或用相同的时间得到的效果比起其它科更好,或以少量时间获得的效果与其它科学花费多时间获得的效果相当或更好,如果你自身的某些特长与某科的联系很密切,都说明你有学习这一科的特长和能力。你就应该考虑,哪一科能更好地发挥和促进你的特长的发展。
3、成绩。成绩是此次选择的最实际的依据。所以了解自己各科成绩的确切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组周老师说到:同学们非常有必要去查阅自己各科成绩,以及文综、理综成绩的全市排名,并作具体分析比较,看自己哪科更具竞争力,在全市甚至将来全省可能的排位。而且还要特别看准以三科拉分科,了解此三科在文理科选择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作为各科学习的基础,与每科都有密切联系,相比之下,语文与文科的联系更大,所以语文比较好,文科又比理科稍微好的宜选文科。但若理比文好,则选理也具优势,因为大部分理科生语文并不强,所以语文好,可以使自己的竞争力提高一个档次。(来自语文组老师的意见)
数学:文科、理科的主要学科,在促进竞争力上与语文相当,但理科对数学的要求更高。当然数学对文科的某些问题(如地理上的温度、太阳高度等)的解决也有重要作用。(来自数学组老师的意见)
英语:虽然在高中其地位与语、数相当,但到大学是地位最高的,不管学什么,英语是必备、必修的学科,英语成绩好,可以使你对文理科的选择较自由些。
4、理想。每个人都有理想,而且它可能是你的奋斗目标。那么选择与自己的理想接近的学科,将对此学科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比如,你想成为企业家,则文科与这理想更接近,学习起文科来就可能更积极,更主动,学习成绩也就可能更出色。
读文,读理,对于大家今后的志愿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现在尽管有的专业是文理兼收,但是很多还是分开招生的。想象一下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职业。比如喜欢文学,将来想做记者,编辑,或者对政治经济感兴趣,将来想从政或研究经济等等,这样的一般选择文科。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或者对科技感兴趣的,将来想当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等等,一般选择理科。
5、社会。观察、分析社会趋势,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为此次文理科选择不光为了考好高考,从长远上看,还要要为自己的未来作好打算,打好基础。
总之,每一个同学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切不可由于某些不良的客观原因而作出错误的选择,误已一生。这样的例子我们一中举不胜举。
理科:高中学理科的同学,在添志愿时分为两大类:理学,工学。就是大学合称的理工类。 理科是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农林科学、医药科学的统称,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4个学科门。报考理科的考生,可以录取到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门的专业.
文科:经济类的: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金融学
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还有法学,社会学,汉语言,对外汉语,新闻学,广告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30
主要看你的兴趣,你是对背的东西感兴趣,还是动脑子东西有兴趣,如果数学好的话就选文科比较好,因为普遍文科人数学都不好,先不要想太多,确定自己的意向后,在跟父母老师好好讨论。但主要还是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
第2个回答  2013-06-30
化学只是不爱学对吧,那么如果化学还过得去就建议选理科。第一是因为你的历史不好,其次主要的是高考完,理工科的专业选择面很广,但是文科的选择面相对狭小。选文科一般是要走仕途的。。。。但这个在中国吧。。。必须要有关系
对于化学,其实这个学科比高中的数学和物理简单很多,数学和物理你都能学好,化学有什么的呢?好好学,加油
第3个回答  2013-06-30
考虑好啊。很关键。个人建议理科啦。理科专业范围广啊。文科到时后竞争很大,而且能给你的选择很少。除非你喜欢中文类专业啦。至于商学的文理可以报。理工科的文科生不可以报啊。化学不爱可以为了高考努力啊。英语也是。
第4个回答  2013-06-30
呃。。。其实不妨考虑一下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然后咨询一下老师父母,看看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比较合适,然后再判断学文还是学理。我觉得不能单单从兴趣和成绩的角度考虑学文还是学理,毕竟大部分人都不是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