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什么叫做真正的放下

如题所述

勿执着即放下,推荐你看看释万行法师的佛学视频相信会对你有好处。

我们修道,就像达摩祖师说的,要“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方可入道”。外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谓“万缘”,无非是身、心、事,也就是财色名利、功名利禄、面子、我执等等。作为修道人,想入道得道,我们要问问自己:以上这些是否放下了?过去的祖师一再强调所有的身外之物,包括自己的身心都要全部放下,连念头都要放下,达到一念无住,心里一丝牵挂都没有。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公案。

过去有个禅师叫金碧峰,据说是个已经证果,有禅定功夫的禅师,在五台山一带弘化一方,普度众生。当时皇帝对他非常敬重,特别赐他一个玉钵。金碧峰禅师对财色名利、功名利禄等世俗的一切都已经放下了,唯独对这只玉钵情有独钟,爱不释手,时间久了就生起了贪爱之心,放不下了,每次打坐之前,都要仔细地把玉钵收藏好,然后才能安心地进入禅定。

有一天他的阳寿到了,阎王爷派几个无常小鬼去抓他。金碧峰有禅定功夫,能预知时至,知道无常鬼来抓他,想和阎罗王开个玩笑,于是就进入甚深禅定,与虚空同体,心想:看你阎罗王有什么办法!几个无常小鬼来到他的住处,找遍了整座寺院,又找遍了整个三界,都找不着他。他们等了一天又一天,眼看没办法向阎王爷交差,就去请教当地的土地公,请他调查调查,帮忙想个计谋找出金碧峰禅师。

土地公说:“这个金碧峰禅师是个已经明心见性的圣僧,禅定功夫了得,想必现在正入于禅定之中,你们是抓不到他的。”

无常一听,着急地说:“那怎么办呢?阎王爷说生死薄上有他的名字,他的阳寿已尽,死期已到,我们得抓他回去交差啊!”

土地公想了想,说:“要想抓他有个办法,他有个玉钵,是皇帝御赐的,他特别珍爱,唯独这个东西他放不下,如果你们能想办法拿到这个玉钵,让他起心动念,他就会出定。”

无常们一听,就和土地公商量了一个对策,终于找到了玉钵,并将玉钵敲得“乒乒乓乓”地响。金碧峰禅师听到他的玉钵响,心念一动,马上出定,大喝一声:“大胆!谁动了我的玉钵,不要命啦!”话一出口,无常鬼们纷纷抛出夺命链套住他的脖子,拍手笑道:“哈哈,好你个金碧峰,看你还往哪里逃!你的死期到了,竟然还让你拖了这么多天,害得我们没办法回去向阎王爷交差,现在赶快跟我们回去见阎王爷吧!”

金碧峰禅师一听,了知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他的千古慧命,于是向鬼差求情道:“你们也知道我还有些事务没有交代,能不能帮帮忙,通融一下,让我把事情交代完了再跟你们去?”鬼差一合计:反正我们抓你也耽误了好几天,迟一会儿也无妨,我们也是皈依了三宝的。于是就把金碧峰禅师放了,百般交代他不要耍花招。当夺命链从颈上一取下,金碧峰禅师拿起玉钵往地上一摔,马上入定,缓缓升于虚空之中,一瞬间鬼差又找不到他了,气得哇哇叫:“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啊!”
金碧峰禅师就在虚空中做了一首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你们看,一个钵放不下,一辈子的修行差点就泡汤了!再想想我们自己,人家只是一个钵放不下,我们呢?岂止是一钵放不下!修行很简单,没什么可多说的,就是放下。佛陀是这么说的,后人是这么记录的,祖师们翻来覆去说的也是放下。大家既然是来修道,就要万缘放下,老老实实地下功夫,三年五年十年,当世间的一切都牵动不了你的心时,你就入道了!

我们的烦恼从哪里来?都是因为我们对外在的事物还有感觉,功名利禄还放不下,面子虚荣心还放不下,对别人的呵斥、冷眼还放不下,还有一个“我”在。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唯有一个小人,就是“我”。古人一旦说放下就彻底地放下,永远地放下。我们今天说放下,放下了多少?不要说那么远,那么长,就说这个禅七吧,这一个月我们有没有放下?我们的心是否在道上?是否在禅房里?各人有各人的思想,各人有各人修道的理念,真的是各人吃饭各人饱,自己生死自己了。是不是真想了生死,就问问自己吧!

我们心里起个念头,凡夫看不见,如果那个人有相当深的定功,他看得见。
你要是不动心,他看不见;你一起念头,他马上就看见。为什么?起念就有相。

从前禅宗有个公案,金碧峰禅师定功很高,他自己晓得寿命到了,阎罗王派小鬼来抓他,怎么办?入定。因为他入了定,他就不现相了。
小鬼很着急,没办法,抓不到人不能交差!他打听到,金碧峰禅师的钵是宝钵,是他最心爱的。
有人告诉小鬼,你把那个钵一敲,他马上出定了,为什么?他很喜欢那个,怕丢掉了。小鬼就敲那个钵,一敲他就出定了,马上把他抓去了。
这一抓去之后,他才晓得上当了。结果他心里一想,这个钵不能要,东西没有舍得干净,心不清净。好,你抓去不怕,他这个链子刚刚一锁,他又入定了,结果小鬼又抓不到,再敲那个钵,他还是不出定。他不现形,小鬼就抓不到他了。
你心里只要起念头就现相,你现相,鬼神就找到你,有定功的人也能看到你,只有肉眼凡夫不知道。
所以,你不能够欺骗鬼神,不能够欺骗有甚深禅定的人。往往定功深的人,你跟他两个对坐,你心里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他看得清清楚楚;换句话说,你晚上睡觉做梦,他也看得很清楚,为什么?有相!
没有相,他就看不到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3
佛教中的真正的放下要有智慧做前提,第一步是:堪破,第二步是:放下,第三步是:自在。所谓真正的发下,首先你要了解自己,比如有的人说,我不在乎钱,钱够花就行,但是你给他500万你看他要不要,这就不叫放下,这么说简单吧。
第2个回答  2013-07-03
如果有个房子,进去念七天佛你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能毫不犹豫的走进去,你就真正放下了。简单的讲真放下就是心上毫无挂碍。
第3个回答  2013-07-02
不执着即是放下。

金刚经里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不执我相:无我。不执人相:不有关系。无众生相:不有物质。无寿者相:不有时间。 

故无相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乃是落于空;实相佛性是不空的,是实相为体、观照为宗、方便为用;方便者,六根任便用一根也,由观照般若,利用六根打破无明,得见实相般若也。
第4个回答  2013-07-0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说我们看到的,都以为是实在的,而《金刚经》告诉我们:你所看到的都是虚幻的、假有的、它是生灭无常的、刹那变化的!不要把它当做永恒不变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知道一切相的非实,不是真正的相,就知道实相是什么了。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放下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放下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句话表达了放下的终极境界,即心中没有任何执着和牵挂,从而达到真正的自在和解脱。佛教中的“放下”并非简单地指放弃或抛弃,而是指内心的一种解脱和超越。当我们说“放下”...

佛教放下是什么意思
1. 放下意味着不执着。更准确地说,它是基于对真相的深刻理解后的自在与解脱。2. 贪婪通常源于未能放下,但放下不应源于厌恶。贪恋与厌恶都是错误的态度,因为它们都是执着的不同表现。3. 正确的放下是不带贪恋或厌恶的,它是心灵自在的体现。这样的放下既不沉溺于喜悦,也不陷入怨恨。4. 观察...

佛说放下是什么意思?
放下,是一种解脱。佛教认为,所有的痛苦源于欲望。我们总是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精神快乐,却忘记了真正的内在需要。如果放下这些虚无的追求,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心与外界的平衡点。这样,我们就能够获得真正的解脱。

在佛教中什么叫做真正的放下
过去的祖师一再强调所有的身外之物,包括自己的身心都要全部放下,连念头都要放下,达到一念无住,心里一丝牵挂都没有。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公案。过去有个禅师叫金碧峰,据说是个已经证果,有禅定功夫的禅师,在五台山一带弘化一方,普度众生。当时皇帝对他非常敬重,特别赐他一个玉钵。金碧峰禅...

佛教 放下是什么意思
佛说未经有因缘经白话版,你可以看一下。放下,就是放下心中的执著。金刚经中的心无所著,就是指心灵不要被香色味触法所迷着并束缚住,才能达到完全解脱的涅槃境界。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于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

佛教放下是什么意思
放下的意思是不执著,确切地说,是因为看清楚了实相之后的坦然自在。贪恋当然是因为没有放下,但因不执著而放下,并不是厌恶,因为就像贪是不对的,是一种执着,厌恶也一样是不对的,因为厌恶是嗔恨的一种,同样是一种变相的执着,所以不执著而放下,这样的放下是自在坦然的,既不贪恋,也不厌恶...

大乘佛法里面讲的放下有什么标准?
大乘佛法里面讲的放下标准是不看不想也不听,听拉看拉,一切没有起心动念,只有慈悲。

在佛教中 不执著的意思是什么? 放下的意思是什么?
1、不执著和放下是一个意思,正因为执著所以放不下,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也正因为放不下所以很执著,舍不得。2、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什么都放下了,不仅仅是外面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物质上容易,而爱恨情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难以放下,时刻都在里面转悠,所以也就喜怒无常,放...

放下是什么意思啊?
在佛教中的意思。佛教的放下是指放下心中的执著。金刚经中的“心无所著”,就是指心灵不要被香色味触法所迷着并束缚住,才能达到完全解脱的涅槃境界。其实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尤其是小情侣失恋之后,朋友经常劝他们想开一点,把这些都放下。“放下”是什么意思?放下,就是你从一件消极的事件中...

佛教“放下”与“放弃”的真正内涵
佛教说“放下”,而没有说“放弃”。“放弃”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消极态度,而“放下”是一种承担责任而积极的态度。“放弃”是执着外在的困境实有而不能从困境之中解脱,总是抱怨外在环境,而“放下”是透视外在困境幻有而能从困境中解脱,常常能自我反省与检讨。“放弃”的人内心被污染,心灵充满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