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提供有关诸子百家的论文

急用阿
请快些回复
谢谢

伟大的先哲——孔子

内容摘要: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影响甚大。
关 键 字: 孔子 儒家 克已内省 改过迁善 身体力行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着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他有一些很经典的儒家观点至今对人们的言行产生深刻的影响。
1.克已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道使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德",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孔子在处理客观的"道"与主观的"德"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不能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论行为符合客观的"道";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对自身厚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对别人薄责,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且会缓和和消除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包括同情之心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要痛苦和麻烦,也不要把这种痛苦和麻烦加到别人身上。"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要勇于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能自我批评,承担责任,与别人的关系也就容易相处。
孔子主张把克己、求诸已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不怨恨天,也不责备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么?"不思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患人之已知,患其不能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没有才能,"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不愁没有职位,愁没有能够站稳脚跟的本领;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值得别人知道的事情。所有这些,都着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当自己没有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时,要多检查自己的道德精神和学问水平,而不要责怪别人;如果自己的道德精神、学问能力的条件不够,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创造必须的条件,进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俱"?自己的行为都合乎道德规范,自我反省,问心无愧,那就会心安理得,还会有什么忧俱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虚心学习,向他看齐;见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则学,不善则改。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在学生中间积极提倡,他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认真复习吗?学生以社会规范为准,对行为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避免继续在行为方面犯错误,这样就经常起一种监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纯用感情来支配行为,这种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2、改过迁善
孔子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有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所了解,是自己的有幸。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认为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和月蚀;他有过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孔子提出"过则勿惮改"的要求,还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孔子提出:"既往不咎",己经过去的事不要责备了,着重看现在的表现。
孔子要人知过、改过的思想,涉及人犯错误的必然性以及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问题,还涉及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错误的问题,这些思想与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3、身体力行
道德教育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这也就是道德的认识与道德的践履问题,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道德的践履,他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
孔子认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对一般人来说,应当是"言必言,行必果"。有人说得多做得少,"言过其行",孔子说应引以为耻。为了防止言行脱节,孔子主张"慎言"。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仁者,其言也",意思说,说话谨慎,怕说了之后做不到。为了防止说空话、说大话,可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妨先脚踏实地去做,做了以后再讲也不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迟钝一点不要紧,而行动必须敏捷。
孔子是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身体力行的要求的,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起初,他过分相信学生表态性的话,以为学生说的话都会实际去做的,发现学生言行脱节以后,才对学生提出了言行一致的要求。他还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意思是: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果有所赞美,那也是经过了实际考验的。这就是说,他对学生的表扬,不是凭印象听言论而想当然,是以实际行动的考察为依据的。总之,孔子要求言行一致而着重于行的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孔子既重视立志,又强调持之以恒,既提倡克己内省,又主张迁善改过、身体力行。这些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含有某些合理性,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不能因为它是封建道德教育和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而加以全盘否定和抛弃。我们要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批判地继承这些古代遗产、古为今用。
4、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日,"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朱熹的注释很有道理,包括这样的意思:"故"是 "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司"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间的联系性,并含有转化的意思。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自已知探未知。
5、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还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答:“我怎敢同颜目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而我听到一个道理仅只能推知两个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孔子还能从学生的才能专长上分析,指出有的学生德行突出,有的学生长于辞令,有的学生擅长政事,有的学生熟悉古代文献。宋德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针对这说。
由于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一样的问题,而孔子回答却不一样。如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去实行呢?”冉求也问同一问题,孔子却说:“对,马上去实行。”别的学生不理解孔子对同一问题而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冉求一向行动迟缓,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干;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
同样问孝,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如盂懿问孔子:“怎么才算孝?”孔子答:“无违。”意思是说,无论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这才算是孝。盂武伯问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况,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说的。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所以说:“大马皆能有养,有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曰:“色难”。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
同样问仁,孔子也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如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方也訒”。因为司马牛“多言而躁”,所以孔子告诉他,做一个仁人,说话要谨慎,不要轻易发言表态。孔子就是这样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善于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往往针对学生的个别实际情况说的,针对性是很强的。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还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孔子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年少的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色上;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老年时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人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

参考文献:《论语》 《郭店楚简与儒家经籍》 《孔子研究》 《论语结集脞说》 《战国竹简露真容》《〈儒家者言〉略说》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关于诸子百家的论文
所以“有”给人以便利,而“无”却为“有”提供作用。这就是老子的有无观。老子的有无观反映在管理思想上有以下几层意义:一是管理者看问题应该全面,不仅要看到车辐、车毂,还要看到间于车辐、车毂的空隙部分,要重视“有”,还要重视“无”,重视一时尚不见之于现实的东西;二是管理者做工作办事情,要善于把自己...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论文1800字
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的书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的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我最讨厌的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

求一篇关于先秦诸子的论文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在政治上要求不分贵贱地任用贤能;在教育内容上,墨子突破了儒家的六艺教育范畴,表现出非凡的创造性;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力行,独树一帜地提出“强说人”、“不叩亦鸣”的教师主动精神。与同时期的诸子百家相比,墨家学派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其范围涉及生产知识、科学技术、...

谁可以提供有关诸子百家的论文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着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他有一些很经典的儒家观点至今对人们的言行产生深刻的影响。1.克已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的六百字作文六百字!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是什么意思?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的意思——(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作品出处】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出自《过秦论》上篇。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关于先秦诸子的议论文?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子路出言不逊质疑老师求官心切吃相不雅。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

诸子百家的时期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633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374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诸子百家 zhū zǐ bǎi jiā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解释】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

诸子百家论文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

百家争鸣150字小论文
百家争鸣简介: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