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悲惨世界》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与 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受。

如题所述

初一那年冬天
  看完的悲惨世界
  随后找来能找到的雨果的书来看
  
  但都不如悲惨世界这般动人
  
  压抑在胸口说不出的悲恸
  或许到今天我才能切身体会
  
  可是十几年了
  
  这本书的很多情节和描写我至今念念不忘 且唏嘘不已
  
  
  你还记得马德兰市长在沙威面前钻到车底下企图把车顶起来的情节么
  你还记得马德兰市长服装端正,面色铁青。由于内心的痛苦和焦虑,
  他那斑白的头发仅仅几个小时就整个儿变白了。
  他在法官面前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的情节
  一辈子一辈子都刻在我的心里
  永生永世
    
  这个情节影响了我整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并无好坏 对错 之分
  在我12岁那年
  这个叫做冉阿让的马德兰市长就彻底刻在了我灵魂的标杆上
    
  你还记得他对沙威说
  如果这件事情只要我宽恕你就可以了结的话
      
  我喜欢人甚于原则
  我还喜欢没有原则的人甚于世界上的一切
  王尔德说
  
  
  
  百年来到底是什么永垂不朽
  
  现在浮华的世界多少人丢失了它
  或者用它来换取奢华和享乐
  人早已背离了自然运行的轨迹
  
  始终怀有敬畏之心去对待世间的生命
  对自己的欲望有所克制 对自己的作为有所反省
  懂得敬畏 懂得虔诚和皈依
  人性皆有黑暗之处 但要善于驾驭、克制这种黑暗
  反省自己的脆弱 占有欲 物欲 狂妄 自私
  
  
  中国人千百年来把道德作为攻击别人的武器
  把道德作为枷锁捆绑自己数千年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律 克己
  这又造就了多少伪君子
  表面上儒雅 谦卑 亲切 内在里冷漠 自私
  中国人早已丢掉了自己的清风明月的风骨
  
  魏晋之风再也不会回来
  世上只有一个嵇康
  
  
  易中天有句话还是说的对的 真小人 比伪君子可爱的多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
  西方社会追求的民主、自由、个性是虚伪的
  要看清帝国主义的真面目
  
  
  可是
  是谁在几百年前就说过:
  “当我仰望星空 深邃的蓝 深邃的无限 感觉自己的渺小
  一定有着一种永恒的肃穆 一种黑色而凝重的命运景象
  一股神秘而伟大的授意如光涛般汹涌而来
  世上有两样东西充满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越对它进行思考便越觉得惊奇和敬畏
  ━━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2
嘿嘿
看了N遍,冉阿让一现身
就看不下去了
不好意思了……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主题思想
在书中,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着他人的歧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一点点的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过向善的信心。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我开始深深的感悟到,原来,在当时那个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竟然也有这样的世外圣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宽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让心中那快熄灭的希望之火,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所以说,冉阿让的命运并不是永远都是那么的悲惨,悲惨的是那时候的整个世界观,就是因为有了主教这样的人,整个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个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热之中艰苦摸索前进。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开始变得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这一切得转变使我既倍感欣慰。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
  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低劣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无论如何掩盖不住他丑陋本性的事实。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的人……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另一种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正是那个慈悲为怀的心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人物
冉阿让(Jean Valjean) 因为偷一条面包救济外甥而坐牢十九年的囚犯,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于他并不信任法律,屡屡越狱以致罪刑加重,他倔强不惧强权的个性使探长沙威对他深恶痛绝,他过人的气力也使沙威对他印象深刻,两人遂结下一生相互追逐之缘。假释后他受神父启发向上,改名当上市长,为人慈悲,帮助女工芳汀抚养女儿珂赛特,救了女儿的情人─革命青年马吕斯,在女儿有了好归宿之后,带着赎罪的爱离开了人间。
  芳汀(Fantine) 冉阿让工厂里的一名女工,她有段坎坷的青春,在怀了男友的骨肉之后却被恶意遗弃,为了女儿的生活,只好忍下心把她寄养在蒙佛梅一位酒馆老板的家里,自己来到巴黎谋生并定时寄钱回去,但由于她有私生女的事被同事揭发,被赶出工厂,只好卖了首饰、长发,甚至灵肉,幸好遇见冉阿让,托付了女儿的未来才安心的逝去。
  珂赛特(Cosette) 芳汀可怜的女儿,当初虽然被母亲恳求般的托付给酒馆一家,却没有享受到一天童年的无忧生活,反而被当成女佣一般,成天埋头做杂活,母亲攒下的钱几乎全用来栽培酒馆老板的亲生女儿。不过她苦命的日子比起母亲是少了许多,冉阿让把她视如己出,使她能忘却童年回忆,后来她和青年马利尤斯恋爱,有情人终成眷属。
  沙威(Javert) 正义的坚持者,也是正义的顽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别是像冉阿让这样的人。所以穷其一生誓将他抓回牢狱,却发现冉阿让的本性是多么善良,这对一个抱持人性本恶论的警探而言,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因此他在下水道放走背负马吕斯的冉阿让之后,由于无法再面对自己持守多年的信念,选择跳河一途结束他充满殉道意味的一生。
  德纳第夫妇(Thenardier) 小镇蒙佛梅一家酒馆的老板,典型的中下阶级人物,贪财、自私、卑鄙,个性倒也十分逗趣,夫妇俩可谓天造地设,互相挖苦,对珂赛特一致的欺压,对女儿艾潘妮一致的溺爱,后来德纳第先生沦为丐帮帮主,在义勇军后方搜括死亡者身上的值钱物品,最后两人还在珂赛特的婚礼上着实耍宝了一阵,真是不改其性。
  艾潘妮(Eponine) 汤家的独生女,自小倍受宠爱,是挺瞧不起珂赛特的,但也许是受教育的缘故,她比父母有良知多了,虽然暗恋对象马吕斯并不爱她,她仍然愿意为他打听珂赛特的消息、为他送情书,又为要和他共存亡而跑回战区,中弹在马吕斯怀中断了气,也算得上是为她的父母赎罪吧。
  马吕斯(Marius) 十九世纪标准革命青年,为理想热血奔腾,为珂赛特纯情洋溢,在起事中负伤昏迷,被冉阿让所救,虽说同伴大多牺牲令人无限感伤,但最终如愿娶得珂赛特,也是美事一椿。
  恩佐拉(Enjolras) 革命青年的领袖,风度翩翩,在策动的起事中壮烈身亡。
  加夫罗契(Gavroche) 革命时代下早熟的孩子,聪明有主见,是个包打听。
  主教米里哀(Bishop Myriel) 笛涅地区的主教,是冉阿让出狱后惟一愿意收容他的人,以爱心和宽容转瞬间感动了冉阿让,也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艺术评价
悲悯胸怀的呈现-—悲惨世界 薛介维 只要是法律与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昌盛时期因人为因素使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福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贫困使男人潦倒、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小孩孱弱-这三个问题尚未获得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言之,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与悲惨,那么,像本书这样的作品,也许不会是没有用的吧!——维克多�6�1雨果 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于奥特维别墅
  这是雨果在「悲惨世界」一书中所写的序文。法国大文豪维克多�6�4雨果(Victor Hugo)一八〇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法国的Besancon(但是他认为巴黎是他「灵魂的出生地」),父亲曾经是拿破仑麾下的将军。他从幼年起就在各地旅行,少年时期,他的文学底子就相当厚实,对于各类学问也广泛地吸收,也很早下了决心要当文学家。他二十岁与青梅竹马的女友Ad�e Foucher结婚,同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Odes et po�ies diverses),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一八三一年,二十九岁的雨果发表了「巴黎圣母院(又译:钟楼怪人)」(Nortre Dame de Paris),这部小说生动地描绘了一四八二年法国的社会情形,也对人性的层面提出了严肃且深刻的问题。他接下来一部世界闻名的小说巨著,就是耗费十四年光阴,完成于一八六一年,也就是现在被改编为音乐剧,风靡全球数百万音乐人口的-「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成功的改编 「悲惨世界」是一部大部头的小说,当年出版时厚达一千两百页,而依本地远景出版社钟文的译本,更是厚达五册共2119页,一百二十万字,这样一部时空背景横亘二十年的长篇小说,要将之改成三个多小时就演完的音乐剧,委实不易,但Claude-Michel Schberg与Alain Boublil两人却做到了。这算是两人第二次合作音乐剧,一九七三年他们曾经在巴黎推出「法国大革命」一剧,结果相当成功,一九八〇年两人再度推出「悲惨世界」,造成更大的轰动。伦敦音乐剧制作人Cameron Mackintosh认为这出剧相当有潜力,于是请了Kretzmer、Fenton与两位原作者合作,改编成伦敦与百老汇的英文版。一九八五年十月八日,「悲惨世界」在伦敦的巴比肯中心举行英文版的世界首演,推出之后佳评如潮,获得观众极大的回响,随后更在世界各地上演,至今仍然票房鼎盛。此外,「悲」剧也获得乐评青睐,夺得八项「东尼奖」,真可说是叫座又叫好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