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淮海战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美国西点军校曾专门派出团队来到淮海战场的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 不可思议 ”。

淮海战役创下了三大战役中的“四个之最”:我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战役的发生,是根据战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不停修正发展出来的,就好像一锅夹生饭,硬是一口口的吃掉了,

战争的胜负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重要因素,单从一两个方面看,是不确切的,作为一个旁观者,就以事后的回顾来浅析几方面,

一、 后勤保障

用陈毅元帅的那句著名的话就是,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如果说刘陈邓粟谭组成的总前委在战役组织指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担负主要后勤保障工作的华东局、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后勤部在组织后勤工作方面的成绩也不容抹杀。

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

人民负担战争的 人力 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12%, 即八个人中抽一个民工,除去老弱妇孺,几乎是动员了全部的青壮年男性,而 此次动员的民工高达总人口的16%,可以说超出了最高的负担界限。

而永城、夏邑、宿县几乎是全民动员。人民提出的口号是“ 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

相比之下,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被我军合围的杜聿明部,早已是粮弹两缺,虽有空投补给,但远不够用。

面对挨饥受冻的敌人,为了进一步瓦解敌军官兵士气,除了在阵地前广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外,身在前敌的粟裕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

给敌人送吃的,粟裕的这招“雪中送饭”很快就见了奇效,许多敌人士兵因此纷纷投诚,从而大大削弱了敌军的斗志,为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取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后勤的威力可见一斑。

二、 情报、策反

获取和掌握敌方机密而又准确的情报,对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的情报工作与解放军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于国民党特务机构在抗战后期的迅速膨胀,蒋介石对其进行了改编,戴笠的死,又使蒋介石失去了最得力的臂膀。而随着“军统”改组为“保密局”,国民党军队的特务力量相当削弱,其主要职能也局限在对付和防范中共地下组织的防守上,而针对解放军方面的情报搜集工作则无能为力。 徐州“剿总”情报机构派往解放区的秘密电台不是“有去无回”,就是“默默无闻”

淮海战役爆发前的一段时间,张克侠利用担任徐州城防司令可以自由出入徐州“剿总”之便,去“剿总”参谋处翻阅军事情报和军事图表,然后“ 将徐州敌军情况及工事图表通过秘密渠道送到解放军那里”

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槐参与了淮海战役国民党军的决策指挥,在战役期间,他提供了国民党军解围双堆集的计划,1948年11月底的国民党军江防计划,1948年12月初的国民党军京沪地区江防要图等。

淮海战役的第一个大胜仗是张克侠和何基沣起义,而张和何二人都是卧底多年的共产党员,

反观独断专行的蒋介石躲在南京,“凭一次所谓官坻会报来决定指挥部署,或凭他本人的思考而乱下手谕”。因此一切指示到了前方不是过时就是失策。

个人觉得淮海战役中, 差距最大的还真是情报

三、战略行动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黄百韬

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约15万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队与华东野战军共同进行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5日,刘峙见国军各兵团均已报告在正面发现解放军主力有扑向徐州之势,便遵从蒋介石之意,将徐州周边部队向徐州收缩靠拢,然后再图向淮河一线撤退。命令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退回徐州东郊,

黄百韬兵团在向徐州集中过程中,就被华野切断徐州到海州的路线。然后,第7兵团就被华野成功包围。这时候,国军的战略布局被打乱,只好命令部队去解救黄百韬兵团。

邱清泉、李弥兵团,从徐州前往营救。华野派出10余万人的兵力进行阻击,这是典型的围点打援。黄百韬有五个军,所以徐东的那场阻击战,和围歼黄百韬两处战场打的同样惨烈。

邱李兵团攻打到离黄百韬三十公里处后,再也难以前进一步,华野也是下血本来阻援。

要打黄,就要更多的兵力来牵制外围之敌 ,中野便加入了。此时刘伯承提出建议并率领中野攻占了空虚的宿县,于是 切断了徐州守军向蚌埠之退路,大淮海战役形成 ,其实这一点至关重要。

蒋介石下令黄维第12兵团及蚌埠之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向北推进,重占宿县。

徐东战事陷于胶着,国军方面寄希望于黄维的12兵团。刘邓中野在抢占宿县,切断国军路上补给线后,迅速追上黄维兵团,将黄维包围。

这时候,黄百韬兵团终于顶不住了,全军被歼,黄百韬也在乱军之中自杀。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

由于黄伯韬兵团被歼,李延年兵团在蚌埠畏惧不前,而黄维在蒋介石封锁消息并再三催促下,继续冒进。

从敌人方面讲,黄维兵团是蒋介石嫡系精锐部队,共12万人,号称“攻如猛虎,守如泰山,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相比之下,中野兵员不足,装备差,而且弹药不足。刘、陈、邓都意识到,这是一场恶仗、一场硬仗。

邓小平曾说:“这一仗中野拼光了也值得!”

黄维兵团之中又有18军这个五大主力之一坐镇。仅凭中野的确是拿不下的,毕竟在转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重武器丧失殆尽,凭借轻装备想吃掉美式的12兵团谈何容易。于是华野派出部分兵力,与中野合力,把12兵团消灭,活捉了黄维。

淮海战役第三阶段,追歼杜聿明部

在徐州“剿总”从徐州撤退的问题上,杜聿明与蒋介石达成“撤而不打”的协议。

然而,当杜聿明部撤出徐州到达青龙集,瓦子口一带时,华野前指命令淮河一线蚌埠方面的解放军故意向北佯装退却,这时蒋介石以为形势好转,求胜欲陡然上涨,

于是, 蒋介石一改初衷,命令杜聿明“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

并令李延年向北推进,协助杜聿明部共解黄维兵团之围。实际上,蒋介石这个变撤为打的决定,等于是把已脱离虎口, 已经跳出华野包围圈的杜聿明再次送进虎口,把杜聿明部推上了绝路

杜聿明这时的绝望可想而知。

由于杜聿明掉头去援救黄维,所以两天后就被华野主力追上,并包围在陈官庄。杜聿明手中,有孙元良,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三十万人。

所以在黄维被歼灭前,对杜聿明采取围而不攻策略。期间杜聿明也多次试图突围,但都被打回来了。

此时淮海战役总前委决定,为了配合围歼华北傅作义部队,暂时不进进行总攻,只是一点点的缩小包围圈。冬季的国军补给全靠空投,无疑是杯水车薪,士兵大量饿死病死,在我军总攻之前国军实际上已经战斗力萎靡。华北大局已定后,我军大举进攻,一举歼灭杜邱李三个兵团。

1949年1月6日,我军向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10日凌晨,杜聿明在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被俘,这标志着淮海战役以军全胜而结束。

战略行动层面主要包含:指挥决策、部队士气、勇于牺牲、协调一致等等因素。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各方努力的结果,

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是敌人错误判断,认为我们没有力量,不会集中兵力与他决战。

二是在战役战术上分批分割歼敌,主要以近战夜战,发挥我们的长处。三是庞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实际上成为五百万对八十万,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

四是战役过程很艰苦,好比钝刀切脖颈,难以一下把敌人歼灭,是靠战士勇敢、献身精神和天才的创造力来完成战略战役上的正确决策。

五是发挥了政治攻势的作用,在战役中敌军有五个师起义,一个师投诚。在俘虏政策上,实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敌人实行分化。

在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不可思议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爆发前的一段时间,张克侠利用担任徐州城防司令可以自由出入徐州“剿总”之便,去“剿总”参谋处翻阅军事情报和军事图表,然后“ 将徐州敌军情况及工事图表通过秘密渠道送到解放军那里” 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槐参与了淮海战役国民党军的决策指挥,在战役期间,他提供了国民党军解围双堆集的计划,1948年11月底的国民...

...人打败八十多万人被美国军人成为不可思议的战役是?
实际上双方兵力对比并非如此,淮海战役除了有苏辆的装备弹药支持的六十多万解放军,更重要的是有数十万民兵以及强迫数百万民众充当炮灰和运输队

淮海战役:蒋军连续丢下3座城市,粟裕为什么惊觉有诈?
因此,在毛主席看来:“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然而,在获得伟人毛主席高度首肯的背后,却是淮海战役难以想象的艰巨,以至于毛主席夸口称赞道:“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从全局来看,淮海战役敌我双方参战兵力80万对60万,光是战场面积就足足有6万平方公里...

美国人如何评价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军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八十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

淮海战役战役检讨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实力不占优势的背景下,与国民党重兵集团进行的战略决战,最终以解放军的完胜落幕。这场胜利的取得,得益于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明智决策、华野与中野的紧密合作,以及全体指战员的英勇战斗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这一战例在国际上也备受瞩目,美国西点军校曾派出考察团,对这一胜利...

淮海战役发生的始末是怎样的
淮海战役资料简介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而且可以说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而解放军以60万正规军与40万民兵打80万的国民党军,最后以少胜多,因此也被许多人评价为不可思议的奇迹。淮海战役开始于1948年11月6日,由解放军向国军党军发动,主要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方面主要是华东...

淮海战役歼敌多少人
共歼敌55.6万,其中44.3万是粟司令直接指挥我们华野歼灭的。我华东部队总共还不足36万人,正好是东北解放军的一半。 “淮海战役,斯大林说‘奇迹,真是奇迹!’美国人说是‘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淮海战役,至今仍是各国军事研究的课题,称之为‘淮学’。

淮海战役中哪一仗最惨烈
淮海战役中大王庄之战最惨烈。大王庄之战,号称淮海战役中最惨烈一仗。此一役,战火几将黄土烤焦。阵地在三易其手后,大王庄这个只有4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已是瓦砾无存。当年,目睹战斗全过程的小王庄守敌竟被吓破了胆,放弃了抵抗。结果:人民解放军获胜。参战方兵力:人民解放军两个团,国民党33团。...

著名解放军战士粟裕谈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最后中国共产党以60万之众打败了80万国民党军队,被别人称为不可思议的奇迹。其胜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军在战略战术上的失败,而共军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前农民工的照片首先,战略战术胜利。淮海战役的构想是由粟裕首先提出的,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阅后同意,并不断加以完善和...

中国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
他们评价这一结果为“不可思议”。国民党失败的原因:统帅部的决策频繁变动,各兵团之间缺乏配合,国民党政府失去民心是导致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淮海战役的经典之处:这是我军以少打多的经典战役之一,解放军的60万大军对抗国民党军的80万大军,展现了我军出色的战斗能力。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