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迁的故事是怎么讲的?

如题所述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

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8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第2个回答  2013-08-18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0�0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1-22

孟母三迁:成就儒家“亚圣”孟子,一起听听他的故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1、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如下: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家住坟地附近,由于孟子的模仿力较强,经常到坟墓旁学祭拜礼仪,认为这种环境不好,于是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买卖以及屠杀游戏,最后搬到学堂附近,孟子开始学习礼仪与知识,便再也不搬家了。2、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学识渊博,在...

孟子三迁的故事是怎么讲的?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

孟母三迁的详细故事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

孟母三迁的意思和故事
二、典故 1、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依靠纺织麻布来维持艰难的生活。孟子非常聪明,看见什么就学什么,而且模仿本领特别强。起初孟子家在墓地附近,每隔几天,就会有送葬的队伍吹着喇叭经过他家门口。2、好奇的孟子就跟着送葬的队伍学着吹喇叭,引得一群孩子跟在他后面跑着玩儿,大家一起玩...

孟子的故事中,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迁,不是一个定量词,而是指多次。孟子小时候丧父,母亲为了守节 ,就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孟子就学人家丧葬的礼仪样子,模仿人家痛苦顿足,他的母亲认为对孟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讲的是一开始孟子与母亲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便学了一些祭拜之事。孟母觉得这里不适合孩子居住,便带着孟子搬家到了一处集市旁,但孟子又学着人家吆喝和做买卖。于是孟母又搬家到了一处学堂旁,最后定居下来,孟子便学着先生读书。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的故事。孟母三迁的...

成语孟母三迁的故事内容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成语】: 孟母三迁 【拼音】: mèng mǔ sān qiān 【解释】: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三字经》当中是如何描述的?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故事讲的就是孟母为了使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孟子不努力学习,孟母气愤地割断正在织布的纱线,以此教育孟子坚持不懈地学习的事。2、 [译文]: 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儿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选择邻居而搬家。一次,儿子逃学回来...

孟母三迁的故事概括是什么?
2、基本释义:(1)注音:mèng mǔ sān qiān (2)解释: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3)英文解释:mencius' mother moves her home three times to better her son's education (4)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5)性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