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那)字文化怎么解释?又为什么有那字文化呢?

如题所述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原因,壮族与东南亚各民族有着很深的渊源。专家认为,壮族与东南亚各民族是习俗相近、语言相通、生活模式相似,同属于“那文化”即“稻作文化”。这种因缘关系,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利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互相了解与认同。 “那文化”与东盟各民族文化的渊源 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覃乃昌说:壮族是现今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境内。壮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民就在华南珠江流域生息繁衍,壮族就是生活在珠江流域的土著人。 壮族地处中原与东南亚、华南与西南各省文化交流的交汇处,其文化具有相对开放和融合的特征。壮族先民适应江南主要是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是我国最早创造的稻作文化之一,所以壮族是稻作民族,他们称水田为“那”,所以称之为“那文化”。 覃乃昌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了“那”文化和“那”文化圈的概念,在珠江水系流域地带,都分布着冠“那”的地名,其中又以广西的左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最为密集。在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帮等东南亚地区,也广泛分布着冠“那”的地名。“那”地名分布的地理范围,东至我国广东省中部,西至缅甸和印度中部,北至云南中部、贵州南部,南至泰国南部、越南中部和我国海南省,从而形成了一个“那”文化圈,“那”文化即稻作文化,“那”文化圈即稻作文化圈,“那”文化圈是稻作起源地之一。 创造“那”文化的是最早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侗台语族群,包括我国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和仡佬族,越南的岱族、依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和印度的阿萨姆帮的阿合人等,这些族群具有语言同源,以“那”(稻作)为本的传统生活方式,壮族与这些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源异流的关系,珠江流域是他们主要的发源地。 对于“那”文化的发展,覃乃昌说,地处“那”文化圈东部的壮、布依、侗、水、仫佬、毛南、黎等民族,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以及地理的不同,朝一个方向发展;而地处“那”文化圈西部的邻国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老挝的老族等,由于受到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壮族文化研究热潮 壮族文化与东南亚各国的相关民族文化有着渊源关系,是属同根生民族,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研究对象。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其旭认为,应将壮学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即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特质为对象,从各个领域进行历史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探讨其发展过程和规律。 由于母语因缘,“我在泰国大学讲学时,有时用壮语讲一些日常用语,学生们都听得懂;在街上买东西,我们用壮语对话,双方也能听懂。在泰国讲学和考察期间,由于语言相同,就好像在广西家乡一样,这是因为大家都是用同一族源的共同母语,因此为壮族地区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达到共识的亲情感。”潘其旭说。 潘其旭指出,从民族语言比较研究表明,壮族与泰族、老族、掸族的语言具有大的、共同语言的要素和特色,就是说,他们出于共同的母语,而追根溯源,他们的母语就是古越语。 如何加强壮学研究和交流,潘其旭认为:由于壮族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原因,与中南半岛的东南亚各国的越南岱族和依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等,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早就成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历史文化现象,并已成为现今国际上的壮学研究涉及东南亚国家有关民族的热门话题之一。因此,先后有美国、英国、泰国、新西兰、日本、越南和老挝等专家学者到广西进行访问和民族考察,而且近10多年来更加频繁,壮学研究越来越多地为国外学者所关注,壮学研究已走向世界。 广西民族研究所长覃乃昌认为,壮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与东南亚各民族有渊源关系,这是南宁乃至广西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一个资源优势。 南宁城建缺乏民族特色? 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当然具有明显的重要性。虽然南宁被评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具有亚热带风光的现代园林城市的格局已形成,但另一方面,南宁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首府城市相比,尚未反映出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城市应有的特色,令人感到遗憾。 广西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民族建筑专家覃彩銮指出:目前的南宁既缺乏具有显著地方民族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也缺乏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浓厚文化氛围的民族商业街、民族公园和雕塑作品,整个城市形成不了浓重的人文氛围,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对外地人或外国人缺乏吸引力,影响到旅游业发展,更影响到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对接。 对此,覃彩銮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南宁城市建设的民族特色的意义和表现形式的认识比较肤浅和模糊,特别是对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民族——壮族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丰富文化还缺乏了解和认识,因而在城市的建筑设计和旧城改造中,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颖与洋气、规模的恢宏与高大、装饰的豪华与富丽,而忽略了南宁特定的气候条件和地方民族特色及其历史基础,未能重视和合理吸收壮族和其他少数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因素。相反的是要规划建什么香港街、澳门街、广东街。 覃彩銮说,南宁城市建设的定位应该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光的现代园林城市”,这是国务院关于“南宁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了的,也是当今和今后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现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都在南宁举办,城市建设的民族特色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应成为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仡佬等世居民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在城市建设中应充分吸收壮族和侗、瑶、苗、毛南等世居民族中建筑文化中独特合理的成分,展示构造形式及其文化内涵,特色鲜明的建筑文化风采,树立首府乃至广西新形象,显示其独特的韵味和永恒的魅力。 覃彩銮指出,南宁已成为每年一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与东南亚及世界各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南宁向世界展示的不应是高档大厦,而应该是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这才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广西的(那)字文化怎么解释?又为什么有那字文化呢?
专家认为,壮族与东南亚各民族是习俗相近、语言相通、生活模式相似,同属于“那文化”即“稻作文化”。这种因缘关系,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利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互相了解与认同。 “那文化”与东盟各民族文化的渊源 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覃乃昌说:壮族是现今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南宁为什么有那么多带那字的地名
在壮语中,“那”字代表“田”或“峒”,指向土地或田野。这一词汇与壮族人深厚的农耕文化紧密相连。而“那”字地名的出现,与壮族人水稻种植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广西是中国最早进行水稻种植的地区之一,距今约6500年前,隆安县就出现了大规模有组织的水稻种植活动。水稻种植不仅促进了壮族社会的发展,也...

广西隆安县的"那文化"是什么意思呀
隆安那里的水稻出名,水稻用壮话音译是“那”,所以,,,成了现在“那文化”

此“那”非彼“那”
广西的地域文化中,有一抹独特的印记,那就是源于壮语的“那”(na),它并非汉语中的那个“那”(nà)。在壮语中,“那”是与农业和土地息息相关的词汇,是一种原始的注音符号。当壮语无文字时,人们便以汉字注音,如“那坡”和“那楼”,这些地名体现了壮族文化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与壮语的“那”...

广西又称为那文化之乡请问那指的是什么
那指的是“壮族”。广西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因为壮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广西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和传承,所以广西也被称为“那文化之乡”。“那”在壮语中有“田”和“峒”的意思,也泛指“田地”或“故乡”。在壮族文化中,“那”是一个非常重要...

广西隆安县的"那文化"是什么意思
那就是稻田的意思,那文化就是稻作文化

广西又称为那文化之乡请问那指的是什么
1. 广西是中国南部的一个自治区,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 由于壮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广西得到良好保护和传承,该地区被誉为“那文化之乡”。3. 在壮语中,“那”意味着“田地”或“故乡”,象征着壮族人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4. 壮族民歌中常见的“那山那水那故乡”歌词,体现了对“那”的...

走进广西壮族,了解“那”文化
在壮乡广西,类似以“那”冠名的乡镇村落比比皆是。“那”是壮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壮语意为“田”和“峒”,最初指水稻田,后来泛指田地或土地。作为传统稻作民族,千百年来,壮民族据“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为本,由此形成以稻作文明为内核的“那”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可以...

...汉,维吾尔、 蒙古、 壮、 藏)为什么壮文是拉丁字母的?
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揪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

稻作文化起源地在哪里?
稻作文化起源于广西隆安。该地区地势平坦,位于右江下游,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野生稻生长繁茂,这些优越条件使其成为水稻种植的核心区域。学者在《从“那”字地名和稻作习俗看壮族和泰族的历史文化关系》一文中指出,隆安县大龙潭附近,左江、右江与邕江交汇处,出土了大量距今约4000年的石铲,这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