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伟人都是怎么评价《资治通鉴》这本著作的?

如题所述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司马光说:“《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之一读,其他人读不尽一纸,皆昏昏欲睡尔”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1]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著书之难》中高度评价《资治通鉴》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赞这两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王鸣盛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通鉴》亦有高度文学价值,曾国藩撰成《经史百家杂钞》一书,其中选录《资治通鉴》11篇。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2]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8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著书之难》中高度评价《资治通鉴》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赞这两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王鸣盛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通鉴》亦有高度文学价值,曾国藩撰成《经史百家杂钞》一书,其中选录《资治通鉴》11篇。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第2个回答  2018-04-09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在近段时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要开办一个班,名称是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导师是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司马光说:“《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之一读,其他人读不尽一纸,皆昏昏欲睡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在近段时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要开办一个班,名称是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导师是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历史上的伟人都是怎么评价《资治通鉴》这本著作的?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

宋元清代学者是怎么评价《资治通鉴》的?
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历史上如何评价《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历史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权谋”书,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兵法”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心理学”书。《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

梁启超是怎么评价《资治通鉴》的?
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近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一个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就是讲解和剖析《资治通鉴》的 。

学术评价对《资治通鉴》有什么看法?
《资治通鉴》成书900余年来,始终为世人赞扬推崇,与司马迁的《史记》并为华夏文化遗产之双璧,海内外蜚声扬名。该书共刊刻70余版,实为我国历代各类史书刊刻出版之罕见,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为研究这部体大精深的著作,自宋神宗以来,历代出现不少专著,形成专门的通鉴学。我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评论道:...

《资治通鉴》的影响和评价
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

为什么普通人不要读资治通鉴
毛泽东资治通鉴读了17遍 读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们每走一步都留下来一些历史的印记,这就构成了一个棋谱的残局。我们熟读这种残局,我们就能下棋了;我们熟读历史,我们对人间的这些不同的挑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中,《资治通鉴》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资治通鉴》是一...

资治通鉴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资治通鉴》几乎相伴一代伟人 *** 一生,他非常喜爱这部史学名著,前后共读了17遍,直至某些章节的书页变得残破不堪,仍爱不释手。而且经常告诉周围的人,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屡次向别人推荐这部史学名著。我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评论道:“内容思想之博大精深,录事之求实考信,通古今之变,兼收并...

《资治通鉴》为何无可替代呢,《资治通鉴》为何无可替代的原因?
但是,从政治家到学者,乃至文化名人,都认为有必要读《资治通鉴》这样的好书。优秀的历史学著作,既要提供历史记载,既要有历史价值,也要有历史价值,更要启发历史智慧。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初版自序云:“夫家吾国的旧史多属政治史之类,但《资治通鉴》这本书,尤其是空前的杰作。“梁启超甚至说《新史学》中,...

《资治通鉴》里面蕴藏了多少智慧?能让一个人读十七遍
我一定会告诉他学历史必看的一本书-《资治通鉴》。要知道前段时间人民网、光明网大力推荐这本书,这本书不仅是公认的帝王之书,更是伟人最喜欢的一本书。历史上的人物对这本书评价十分高,更是有人读了十七遍资治通鉴,并且每读一遍就会在书上做好批注。 开个小玩笑,如果你读《史记》和《战国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