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的事迹?

如题所述

林海音的事迹:

林海音1918年在日本大阪出生,原名叫做林含英,在1921年的时候林海音跟随着自己的父母回到了台湾,两年以后又跟随父母迁到北京,并且在北京的城南定居。

1948年的时候,林海音回到了台湾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她先后担任过《世界日报》的记者和主编,并且主持了十年的《联合报》。

她的一生当中创作出了很多的长短篇小说,并且在1994年获得了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和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联合授予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的奖项,1998年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在她的作品当中,一篇长篇小说《城南旧事》先后获得了文学贡献奖和蓝眼镜蛇奖,并且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

也是中国全国第一个专业的文学出版社,在2001年的12月1日,林海音因为生病在台北市的振兴医院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扩展资料:

林海音的父母都是台湾人,出生于日本大阪,因父母不愿被日本统治,五岁时迁居北京,到她出嫁,年轻的岁月都在北京度过。

创作力强、个性活泼的她,十九岁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成为当时北平第一位女记者,并结识报社编辑夏承楹,也就是她后来的丈夫,笔名何凡的作家。

而嫁入夏家四十多口的大家庭,对旧社会女性的长期观察,也成为她笔下的特色之一,1948年,她与丈夫、母亲等一家人,一起返回台湾。

来年找到在国语日报担任周末版编辑的工作,开启她专职写作的生涯,她大量投稿,并结识许多渡海来台的大陆女作家,琦君、刘枋、王琰如及刘咸思等。

这群女作家经历了战争,笔下写的不再是闺怨,引进一九一九年中国五四运动以来,先进的女性思想,与现今提倡的女性主义不同,而是一种温柔、渐进式的女性革命。

林海音在联合报担任副刊主编的十年间,是台湾文坛一段重要的历程,她在三十五岁那年,获聘为联合报副刊主编,十年当中对台湾文坛有极深远的影响。

台文馆强调,当时正处于戒严时期,一股紧张闭锁的政治氛围笼罩文坛,而掌握报章杂志媒体者,拥有发表园地,在文坛中具有引导的地位。

林海音的生长背景跨越两岸,加上热情的性格,及坚持纯文学、不涉政治的理念,不分省籍地培植许多优秀作家,给予丰厚的稿费,像是她与钟理和的关系,在其过世后,继续照顾其下一代,都为当时文坛所敬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海音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5

林海音的事迹:

林海音,1918年3月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1921年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又随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其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对其童年往事的回忆 。

1935年在北平担任世界日报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 。

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担任主编一职。在此期间,林海音自己也出版了其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树》、第一部长篇小说《晓云》、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等作品。

1964年,林海音受聘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第一任文学编辑,从此把笔头拓展至儿童文学。同年其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英文版出版。

1965年,林海音其第一本儿童读物《金桥》出版  。

1967年1月,林海音与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1967-1972),担任发行人及主编。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书信,向编报期间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引来了很多投稿者与订阅人,杂志也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

1968年,林海音创立了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1990年,她担任了《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扩展资料: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 。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林海音于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于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

其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于1999年获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德文版获瑞士颁赠“蓝眼镜蛇奖”。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海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30
林海音的事迹:
林海音,1918年3月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1921年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又随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其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对其童年往事的回忆 。
1935年在北平担任世界日报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 。
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担任主编一职。在此期间,林海音自己也出版了其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树》、第一部长篇小说《晓云》、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等作品。
1964年,林海音受聘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第一任文学编辑,从此把笔头拓展至儿童文学。同年其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英文版出版。
1965年,林海音其第一本儿童读物《金桥》出版 。林海音的事迹:
林海音1918年在日本大阪出生,原名叫做林含英,在1921年的时候林海音跟随着自己的父母回到了台湾,两年以后又跟随父母迁到北京,并且在北京的城南定居。
1948年的时候,林海音回到了台湾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她先后担任过《世界日报》的记者和主编,并且主持了十年的《联合报》。
她的一生当中创作出了很多的长短篇小说,并且在1994年获得了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和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联合授予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的奖项,1998年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在她的作品当中,一篇长篇小说《城南旧事》先后获得了文学贡献奖和蓝眼镜蛇奖,并且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
也是中国全国第一个专业的文学出版社,在2001年的12月1日,林海音因为生病在台北市的振兴医院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扩展资料:
林海音的父母都是台湾人,出生于日本大阪,因父母不愿被日本统治,五岁时迁居北京,到她出嫁,年轻的岁月都在北京度过。
创作力强、个性活泼的她,十九岁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成为当时北平第一位女记者,并结识报社编辑夏承楹,也就是她后来的丈夫,笔名何凡的作家。
而嫁入夏家四十多口的大家庭,对旧社会女性的长期观察,也成为她笔下的特色之一,1948年,她与丈夫、母亲等一家人,一起返回台湾。
来年找到在国语日报担任周末版编辑的工作,开启她专职写作的生涯,她大量投稿,并结识许多渡海来台的大陆女作家,琦君、刘枋、王琰如及刘咸思等。
这群女作家经历了战争,笔下写的不再是闺怨,引进一九一九年中国五四运动以来,先进的女性思想,与现今提倡的女性主义不同,而是一种温柔、渐进式的女性革命。
林海音在联合报担任副刊主编的十年间,是台湾文坛一段重要的历程,她在三十五岁那年,获聘为联合报副刊主编,十年当中对台湾文坛有极深远的影响。
台文馆强调,当时正处于戒严时期,一股紧张闭锁的政治氛围笼罩文坛,而掌握报章杂志媒体者,拥有发表园地,在文坛中具有引导的地位。
林海音的生长背景跨越两岸,加上热情的性格,及坚持纯文学、不涉政治的理念,不分省籍地培植许多优秀作家,给予丰厚的稿费,像是她与钟理和的关系,在其过世后,继续照顾其下一代,都为当时文坛所敬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海音
查看全部3个回答
眼部整形手术多少钱?2019眼部整形...

+眼部整形手术多少钱 ,韩美整形双眼...
免费咨询:整形得花多少钱
安徽韩美整形外科医院广告 
甜点学习 「安徽」甜点培训学校...

甜点学习 「安徽」甜点名校,真口味...
免费咨询:更多详情
合肥明策餐饮广告 
相关问题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   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   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185浏览7893 2018-04-02
林海音的小故事
爸爸的花落了--林海音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衣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   “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我告诉爸,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我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我问爸,能不能起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六年前他参加了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   “我怎么能够去?”   但是我说:   “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台底下,我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   爸爸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那么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 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我知道,爸爸。”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是。”我虽然这么答应了,但是觉得爸爸讲的话很使我不舒服,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了不得。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和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哀求说:   “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意,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   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车去上学。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答答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最怕被同学耻笑。   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老师教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我听到这儿,鼻子抽答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正在静默的当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势告诉我,教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看,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234浏览3498 2016-12-01
关于林海音的故事三个
你去看城南旧事
2浏览162 2017-02-06
林海音的小故事
前几天做节目用到了《城南旧事》,稍微关注了一下林海音,下面不是黏贴的,是打出来的,楼主看看吧 林海音,台湾著名作家,出生在日本大阪,原籍是台湾苗栗县。以《城南旧事》等作品享誉文坛,小名英子。父亲是客家人,母亲是台北县的闽南人。母亲婚后怀着她到日本去,就是在日本的回生病院(我没有打错)生下了她。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有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林海音是个“比被评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她在北平度过了25年的时光,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影像都给了她创作的灵感。
90浏览51
林海音 婚姻的故事 故事梗概
第3个回答  2013-09-04
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总之,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相关作品介绍  林海音(1918--2001)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浓浓的诗意。

林海音的事迹?
林海音的事迹:林海音1918年在日本大阪出生,原名叫做林含英,在1921年的时候林海音跟随着自己的父母回到了台湾,两年以后又跟随父母迁到北京,并且在北京的城南定居。1948年的时候,林海音回到了台湾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她先后担任过《世界日报》的记者和主编,并且主持了十年的《联合报》。她的一生当中创...

林海音的事迹?
林海音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和翻译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卓越的翻译才华著称于世。林海音出生于1900年,她的一生充满了文学的追求和贡献。她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文学的影响,回国后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她的作品多以女性题材为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困...

林海音是谁,有哪些事迹?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

林海音的事迹
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林海音·城南旧事》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不久,林海音随父母从日本回到祖国,定居北京。他们先后住过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等地。林海音毕业于当时北京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并曾在《世界日报》做过记者。1948年,她偕同丈夫何凡 (夏承楹)回到她从未去过的故乡——台湾。同年10月25日《国语日报》创刊,她被聘为编辑。1951年9月16日《联合报》...

林海音简介
那是 1963 年 震惊台湾文坛的“船长事迹” 。是年 4 月 23 日,林海音在“联副”版上发了一首 名叫《故事》的小诗。叙述了一位船长漂流到一座小岛,被岛上的美女吸引,而 流连忘返。当局见之,龙颜大怒,认为这是“影射总统愚昧无知” 。 面对汹汹来 势,林海音怕牵累报社及他人,面对来者,她立即表示引咎辞职...

关于林海音的简介 某些事迹
林海音,女,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 小名英子.她的原籍是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因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所以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

城南旧事故事创编
林海音女士 林海音,原籍台湾苗栗,1918年生于日本,旋随双亲居停北京。在原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曾任《世界日报》社记者。学名本作“含英”,大概是为了她钟爱孩提时代国文课本上那篇《我们看海去》的课文的缘故,特意把笔名署为“海音”。1948年回归台湾定居,仍从事编辑、教学和创作活动。60...

林海音 一生成就 及作品事迹
文学家 作者 世界日报实习记者 主持联合报副刊十年

林海音算是民国时期作家吗?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