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04
《我的空中楼阁》“比喻”修辞手法赏析(推荐)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 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 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 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之 喻,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 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由之 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 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 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 坡。 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 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 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 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 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 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 美的景色。

《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各有什么...
《我的空中楼阁》“比喻”修辞手法赏析(推荐)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 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 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 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

几种特殊的比喻形式
桂阳三中李佑明一是“子母喻”这种比喻的特点是本体与喻体都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一组有着明显种属关系的事物。如:1.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史铁生《我与地坛》)2.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

《荷塘月色》的体材、感情基调、主旨、写作特点是什麽?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怎么写阅读鉴赏?
一、扫描——感知形象 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一般是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指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如《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门—漫步小径—荷塘月色—忆采莲—回家”的顺序来写,核心...

求两篇名家写景散文1000字以上最好有赏析辣~感激不尽!!(没有1000字以 ...
五、艺术手法 《荷塘月色》成功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有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有鲜明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有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

分别说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的特征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

荷塘月色的赏析
分别是这三句的理解,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层层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只要这些,别的不要,急救啊,大家帮忙 展开  我来答 4...

比喻与通感有什么区别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暗喻,画与自然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从上述实例可看出:比喻的特点主要在于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其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而通感主要是在感觉器官的转移上,凭借已有的审美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地将接纳感官错综地挪移...

比喻多的文章
朱自清的散文《春》《荷塘月色》《绿》;冰心的《生命》;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毕淑敏《提醒幸福》;郑振铎《燕子》;钱钟书是比喻的大家,他的小说《围城》是比喻的经典之作,不知道是否对你有用,呵呵

荷塘月色
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又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