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窦娥的三桩誓愿

一百字以内

典故是“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飞霜六月;东海孝妇”,对应的三桩誓愿分别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典故反映的也都是“冤和怨”。从“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一句看,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揭示了全剧的主题——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本质。这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也是剧本的点睛之笔。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24
窦娥是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的著名悲剧《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主人公。其父窦天章要进京赶考,因欠蔡婆的高利贷,被迫将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家做童养媳。窦娥十七岁成婚,不到两年就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蔡婆出城索债,债户赛卢医为了赖债要害死她,被流氓张驴儿父子解救。张驴儿借机赖在蔡家,逼迫蔡家婆媳俩嫁给他们父子,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以胁迫窦娥就范。不料反把自己的父亲毒死,于是嫁祸于窦娥,告到官府。贪官桃杌将窦娥屈打成招,问成死罪。窦娥无处伸冤,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第一愿是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都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第二誓愿是六月飞雪,以“免着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誓愿是要楚州大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的反抗意识和复仇意志。这三桩誓愿及其一一应验,构成全剧的高潮,使主题逐步深化。成为我国古典悲剧的绝笔之作。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成为中国文坛上经久不衰的话题。下面我从美学特点和创作手法两方面探讨其艺术魅力。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三桩誓愿有一种净化人们思想,震撼人们灵魂的巨大艺术魅力,它冲击着观众的思想感情,使之为悲剧主人公的命运悲时同悲,欢时同欢。具有强烈的悲壮美。窦娥是一个普通的善良妇女,是元代黑暗统治逼她走上了反抗道路。她刚直、善良。官吏对她严刑逼供,打得她死去活来,但她宁死不屈,决不是用暴力可以压服的当官吏们软硬兼施要拷打蔡婆时,窦娥怕六旬蔡婆惨死在刑杖之下,才说:“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她宁肯自己承担罪名,不愿连累婆婆,表现了她心地的善良。在决定窦娥命运的关键时刻,她把生留给别人,自己却选择了死亡的道路。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可歌可泣的崇高精神和悲壮气氛。当窦娥被押赴刑场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怕婆婆看到自己披枷戴锁赴刑场而伤心,表现了她关心别人的处境而不考虑自己安危的善良品质。这样一个善良无辜的人被杀害,使人们清楚看到美和善是如何被毁灭。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激起了对毁灭美善者的憎恨。而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使美与善的被毁灭时,表现出来的不是恐惧,而是更具感染力的悲壮美。窦娥虽然被杀了,但并不象西方某些悲剧那样产生一种恐惧感,使人颤栗。而是一种昂扬的、积极的,充满自信的基调。把观众带入神奇的幻想境界,表现出一种悲剧的壮烈美。
例:(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监斩官惊云);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刽子云)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庄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
窦娥的身躯虽然倒下了,窦娥的誓愿却实现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了,进入了美的境界。窦娥的反抗精神胜利了。“不是我窦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这是弱小者的抗争。这舞台效果与剧情的紧密配合,使悲剧的气氛不是悲,而是悲壮美。
《窦娥冤》不以窦娥的死为最后结局,而以三桩誓愿一一应验,来表现窦娥的冤屈之深和反抗之烈,由此埋下伏笔,引起悬念,最后以冤屈得到平反昭雪,恶人受到惩罚,给整个故事带来了神幻的色彩,同时冲淡了悲剧悲的气氛。使观众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先悲后喜的“大团圆”收尾中得到审美情趣的满足,表现出“中和之美”的倾向。所谓“中和之美”是指写悲剧不必一悲到底,使观众感到心情压抑。它是以悲为主调,悲与喜的中和。“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写喜剧不要高兴得太过份,写非剧不要使感情太悲伤。用喜剧性的东西对悲剧加以调和节制。在悲剧中插入一些喜剧的成分,不是冲淡削弱了悲剧,而是加倍增强了悲剧效果。许多悲剧都是以矛盾得到圆满解决为结局。哪怕是悲剧主人公最后被毁灭了,也要用象征物来寄托他们的美好理想和愿望。如《娇红记》的悲剧主人公娇娘和申纯,在爱情理想落空,双双殉情以后,化作一对鸳鸯,上下飞翔,相依为伴,象征着他们生前不能成夫妻,死后也要永做夫妻的美好愿望。《祝英台》中的悲剧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化做一对彩蝶,在花间飞舞,表现了人民一种美好的愿望。《孟姜女》中的孟姜女,万里寻夫,最后哭倒长城,发现丈夫的遗骨。其精诚可以感天动地,这些美丽的象征物,都来自民间,来自人民的创造,是他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它以一种永远长在而不朽的象征物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给人们精神上一种巨大的鼓舞和安慰,使人化悲痛为力量,去战胜邪恶势力。窦娥的三桩誓愿是使人们由痛感转化为快感。给人们带来了激励和希望,使我们对窦娥的反抗,平冤充满了信心,为她的最后胜利感到由衷的高兴。虽然是一种含泪的微笑,但却有它的积极意义。使人们从悲剧的痛感中,压抑中解放出来,精神振奋,产生愉快。
窦娥的三桩誓愿,所体现的中和之美,先悲后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庸,和谐按照中国传统审美标准,审美趣味来衡量,是符合中国人民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的解决方式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戏曲又一美学特点。从创作手法看,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这三桩誓愿可以看作是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的复仇平冤方式。她孤苦伶仃,无权无势,置于生活的底层,死后没有人会为她伸冤,所以作者通过大胆想象和夸张,把窦娥复仇,平冤的的希望寄托于苍天;“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上,都飞在白练上。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中国的传统思维方法是把“天”从自然中抽出来,赋予它以仁慈、公道、正义,无偏无私。明察秋毫的品格,从而使之升华为至高无上的世界的主宰。人的行为的善恶,皇天都是有感应的。到头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这样,窦娥的三桩誓愿及其应验便构成了一个人间无情,上苍有情的理想境界。此外,它融进了东海孝妇周青的传说,邹衍下狱六月飞雪的传说和长弘化碧,杜宇魂化杜鹃的传说,与元代冤狱重重的黑暗现实结合在一起,使作者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思接千载,神游八极。这是该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此外,窦娥的三桩誓愿及其应验,又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浪漫主文创作的又一体现。《窦娥冤》在创作方法上“始正而末奇”。所谓始正,即它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如作品中如实地写出了元代社会的混乱和黑暗,不但写出了流氓恶棍横行,官吏贪赃枉法,创造冤狱的典型环境,塑造出窦娥既善良又敢于反抗的典型性格,这些体现在作品前半部。所谓末奇,在作品后半部分。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将戏剧推向高潮。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在戏曲中奇迹般地实现,就是奇,使剧情变幻奇突,生机泼泼。三桩誓愿得以实现的核心是天从人愿,天人合一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实现,已显示出天从人愿的灵威感应:“你道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考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已法,使百姓有口难合”,这表现了元代统治已经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这里,作者用理想主义方式去鞭挞现实,解决矛盾冲突。《窦娥冤》里三桩誓愿的实现,正是反映了中国古老文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思想产生于先秦以前,是古代人民一种神秘的浪漫主义幻想。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上,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解释,于是先验地认为有一种神的力量的支配着世界,认为人与神是相通的,这种城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天道观逐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一个核心部分。子思在《中庸》里说过:倘若人们达到了“至诚”的境界,就“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这里是“至诚”通天,“诚”与“天”合而为一。孟子也说:“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尽心》),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由此可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关汉卿在《窦娥冤》中正是对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改造。在他笔下,窦娥的冤情可以感天地泣鬼神,三桩誓愿全部应验,正是天从人愿的结果。这里的天与人都已不是单纯的天与人,所谓的“天”既是自然的“天”,又是被创造的“天”,这里所谓的“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被创造的人。“天”带有人的色彩,“人”带着自然的色彩。这里人改造了自然,自然与人的感情,愿望息息相通。这是最大的想象,美和善被毁灭时,撞击而发出的思想火花。是艺术的升华。这是自然的人化。这里,悲剧美与自然的人化不可分离。这就是窦娥三桩誓愿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些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作品里发生了,并且显得那样地合情合理,一点也看不出有牵强的痕迹。另外,虽然作者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观感情态度,不是现实的关系,它依靠的是主观感情的统一性,而不是依赖于客观逻辑的法则。但因它符合人民的心愿,人民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不如此不足以体现人民的感情和愿望,不如此不足以平民愤,服民心。以致我们读了之后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这就是作者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也正是这些浪漫主义的描写,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使主题逐步地深化,构成全剧的高潮,充满了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以上是从美学特点和创作方法两方面探讨我国古典悲剧《窦娥冤》中“三桩誓愿”的艺术魅力。三桩誓愿的实现在正义力量与邪恶势力的较量中给我们展现出一种可歌可泛的悲壮美,中和之美的审美特点。并借助于想象,夸张、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终于以正义战胜邪恶为结束。实现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通过对其艺术价值的浅析,使我们认识到三桩誓愿这一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在中国文坛上所起到了绝笔之作的功效,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luckynasha/blog/item/aa856a4a7f14bf2008f7ef38.html

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分别是什么?
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分别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三桩誓愿是作者成功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体现,表现了窦娥不屈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作品的精华和高潮部分。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

<窦娥冤>的三庄誓愿是什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谢谢采纳

《窦娥冤》的三桩誓愿是什么?
《窦娥冤》的三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窦娥在行刑之前,满腔冤屈无处可诉,她不想就这么白白死去,于是含着热泪向苍天起誓:“我窦娥真的是被冤枉的,我的冤屈只有老天爷知道。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死后,一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我的尸体...

《窦娥冤》第三折中,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是什么?这些誓愿实现,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三桩誓愿分别是: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三伏天,天降三尺瑞雪,遮掩窦娥尸首;楚州亢旱三年。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撼人心魄,使得刑场笼罩在“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的阴惨气氛之中。后来又一一得到实现,从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了...

窦娥冤的三桩誓愿是什么?
窦娥冤的三桩誓愿是: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在其代表作《窦娥冤》中设计的情节,女主人公窦娥在含冤临刑前发出了三桩誓愿。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

窦娥冤的三桩誓愿是什么
窦娥冤的三桩誓愿分别是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在其代表作《窦娥冤》中设计的情节,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

窦娥临邢前发下的三桩誓愿目的各是什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性格:不屈服的性格 要让人们立即知道自己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性格: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性格:勇于...

窦娥冤的三桩誓愿
窦娥冤的三桩誓愿分别是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在其代表作《窦娥冤》中设计的情节,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

《窦娥冤》中窦娥死之前立的三个誓言是什么
《窦娥冤》中窦娥死之前立的三个誓言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窦娥一生的遭遇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共同的不幸,尤其是妇女的不幸。窦娥在短短的一生中,遭到失母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

如何理解窦娥冤的“三桩誓愿”
窦娥冤的“三桩誓愿”的理解:一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我的尸体,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