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隋、唐四个朝代国号的由来?

如题所述

一、夏
  
  《史记 夏本纪》载,“禹。。。。。。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后”字在古文中从女,作“尊母”解。是原始社会从女性氏族过渡到男性氏族主导的一种历史遗存。换做现代汉语其实就是“王”的意思。例如,大禹的名字由来,就是象征其母所属,以蛇(龙)为图腾的氏族徽号。
  
  夏朝在事实上为大禹之子--启,所开创。“夏”字在甲骨文中为蝉形,由此可推出,“蝉”当是夏启之母所属部落之图腾。《史记 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当时涂山氏族部落所居之地----涂禹山,即在今天的四川汶川。该氏族以蟾蜍为部落图腾。
  
  古文中“蜍”通“蝉”,李白《古朗月行》中有“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之句。因此可见,夏由蝉来,蝉由蜍生,汶川即是祖庭,蟾蜍乃是神兽,意义甚明。至于其余的各种美好的引申意义,小熊就不废话了。
  
  二、商
  
  《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即燕子,商以玄鸟(由燕子神化凤凰)为图腾崇拜,由图腾崇拜进而族名,由族名进而国号。
  
   商为本号,殷为别号。商殷是周人及后世对商的称呼,“殷”通“夷”,作持弓之民解。周人在西,商人在东,呼商人为殷人,类似于旧时上海人称呼外地人为阿乡是同样的道理。
  
  三、周
  
  甲骨文“周”字写法为“田”形,周人重农,则表示田畴、种植的周遂成为族名,进而由族名上升为国名。周的始祖稷为农神,稷(谷子)便成为周人的图腾。
  
  顺便说说今人的误解,近代学者多用西方语音学来训诂古文,恰如用刀叉来吃米饭一样,错漏百出。例如,用音律训诂,周居然会变成氐羌之种。东方象形文字训诂,自然要从字形,字义入手,才是正途。
  
  还有一种错谬,就是出口转内销,用西文汉译来诠释经典,感觉上就像是用筷子来插牛排一般,古怪奇幻。例如著名的笑话,“中国”一词来自英文瓷器(China),事实上,在甲骨文中,“中”作旌旗解,“国”作一人持干戈以卫社稷解。合在一处,即是诸侯聚集于周天子旌旗之下,尊王攘夷之象征。而英文中的“China”一词词根,来自于梵文中的“Cina”。
  四、秦
  甲骨文中“秦”字写法为“禾”形,禾,一种密植丛生的谷物,民间叫草谷,用作牲畜饲料。秦人祖先非子为周朝养马,借助于禾这种大量种植的草谷,养马业取得成功,得以立国,为标志立国之根本,秦遂成为国号。
  秦始皇南巡,为厌东南王气,改金陵为秣陵。秣即是一种养马的草料。继续往下推的话,《推背图》云,“称王只合在秦州”,当年太祖西狩,秦本为禾,草谷亦称毛谷,有猫儿尾之别号。而某公号介石,恰好定都于秣陵,如此巧合,焉能不败?
  五,汉
  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于汉中,汉中本为双语词。“汉”为汉水,“中”为当地巴人泛语,例如巴人口中所称的阆中,黔中各处。汉中原意,不是指汉水中游,而是泛指汉水流经的地域。
  “汉”在甲骨文中作水旁立一持干戈之人,形如“漍”字,到了秦小篆里才做“汉”,水旁从堇,堇本意是黄色的黏土。大体而言,无论是持戈以厌水,还是水来土挡,都是体现诸夏先民对于洪水来袭的恐惧。
  引申下去,就是对外来入侵,尚水德的胡族的抵触,例如满清,从失去汉土的洪门开始,一直到兴起于武汉黎元洪,无一例外都对这个水德异常的避讳。直到最后袁世凯,慰廷,容庵,项城,从姓名,字号,到郡望,全都应土德,真正做到了以土厌水,堪称最完美的收官之作了,可惜最后棋差一招,称帝的时候,没有应准本命星,偏偏要去尊火德,改元洪宪,莫名其妙的把自己的土德给放弃了,自毁前程,可惜。
  六、新
  王莽,“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且王莽曾受封新都侯。新都(河南新野东南),两大因素,催生了新朝。
  七、三国。
  1,魏,表面意义,曹操曾受封于邺城,为战国魏国故地。暗里则是为了应谶“代汉者当涂高”。古代天子、诸侯宫门上巍然高出的楼观称阙或观,因其巍然而高也称魏阙。当涂高者,涂意指路,高指高大,意思便是当着大道的高大建筑物,魏阙便是如此。
  2,吴:孙权所据江东之地,在秦汉时习称吴地,而吴地一称可溯源至先秦吴国,由是曹丕封孙权为吴王,进而成为孙权建国之国号。《吴越春秋》载,周王姬昌的两个哥哥,不知是主动让位,还是被逼逃走,最后在东南建立国。一个叫泰伯、一个叫仲雍,其中仲雍又名虞仲,“虞”通“吴”。因此就有了后来的吴国。
  3,汉,也可以称为季汉,相对于刘邦的(前)汉 ,刘秀的(后)汉,大概可算第三帝国了,算是NB了,可惜爷两的名字不好,一个备,一个禅,合在一起,不吉利到了顶点。
  八、晋
  表面意思,司马氏的封域“皆晋之故壤”,暗里,司马昭又始封高都公,“高都”应谶语“代汉者当涂高”,并且司马昭由高都公进封晋王,《说文解字》释:“晋,进也”,显示由“高都”进到“更高(晋)”的层层推演关系。
  当时三分天下,号晋,又有三分归于一统的寓意。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此刻司马氏希望受魏禅,承汉统,比肩周晋,摆明了是要树三面大旗的。
  
  九、南朝。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大都是胡人外国政权,没资格让小熊为他们费神。其中只有凉(前)张寔,凉(西)李暠,以所居之地为前代中原王朝政区名称“凉州”,故取凉为国号。还有就是魏(冉闵),算是可以。
  1,宋,建国者刘裕祖籍彭城,乃春秋时宋国故地,故受晋封爵宋王并最终受晋禅位,取宋为国号。不过刘裕自称汉王室楚王后裔,为什么他不干脆用汉为国号,这其中牵涉到的还是“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快五百年了,刘家人实在吃不消了,何况当时恰好是北魏与他对峙,又是魏阙,这还有完没完啊?所以最后还是取宋为国号。
  2,建国者萧道成封爵齐王,乃以齐为代宋之号,又是为了应谶“金刀利刃齐刈之”。“金刀利刃”指宋国姓“刘”,繁体为“刘”,“刈”是剪除,意指剪除“刘”者为“齐”。而且还有第二手准备,萧道成的老根据地就在姑孰,他也可以算是应“代汉者当涂高”,实在是天意灭刘,好像无论那个时代,人人都可以当涂高。
  3,建国者萧衍为萧道成之族侄,后控制朝政,进爵梁王,禅齐建国。也是为了应谶,刚开始是为了“以水刃木”灭了东昏侯的萧字。后来发现不对,自己也姓萧,于是变成“以木跨水”作桥梁解。算是改号不改宗,双赢了。
  4,陈,建国者陈霸先,祖籍地颍川(河南禹州)为先秦周初舜帝之后胡公满的封国陈国,陈国被楚灭后,子孙以国名为氏,胡公满遂成为陈霸先追尊的始祖,且受梁朝策封陈王,故代梁称帝后以陈为国号。
  
  十、隋
  杨坚父杨忠封爵随国公,杨坚袭封,随后进爵为随王,按当时禅让的习惯,国号沿用前朝爵号为国号,杨坚遂启用“随”为国号。但为避“随”之恶意,繁体为“随”,杨坚去不详之“走”旁,古文中做乍行乍走解,得隋。
  但据后人考证,隋又作裂肉解,即祭祀后残余的肉,更加的不吉利,于是隋朝国祚更短。
  
  十一、
  1,唐
  李渊祖父李虎,先祖因家世居住之地为传说中的陶唐氏帝尧始封唐国,而被北周追封为唐国公。有关陶唐氏帝尧的遗迹,涉及地域广泛,有今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至于北周追封李虎为唐国公,则源自河北的遗迹。
  2、周
  武曌的父母均出自三代之周的国姓姬,且其父武士彟封爵周国公,因而武氏本人有着极浓厚的崇周情结,及至位高权重,革唐为周,以承姬周之天统。
  十二,二代九国,
  梁,建国者朱温祖籍砀山(安徽砀山),战国时属梁国,唐朝任其为宣武节度使,治汴州(河南开封),也为古大梁之地,后进封梁王,废唐建国时遂以梁为国号。
  周,郭威本后汉部将,后汉朝廷内讧,郭威入汴杀汉帝刘承祐,代汉称帝,并以周虢叔之后自居,虢、郭同音,言郭姓得自于周,故建国号为周。但还有一种说法,父卒,母改嫁郭氏,遂冒姓郭,如果是真的,那常威连祖宗都搞错了,实在是离谱得很。
  吴,杨行密任唐淮节度使,据淮南、江东传统吴地,因之唐册封其为吴王,称帝后即以吴为国号。
  唐,徐知诰本姓李,承吴国丞相徐温养子身份进封齐王,后接受吴帝禅位,建国齐,再伪造谱系,冒李唐后裔,复姓李,以延唐脉,故改国号为唐。
  越,钱镠,唐末因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升任节度使之职,进而受封越王,再而吴王,又因所据之地自古吴越合称,进之吴越王,遂以吴越为国号。
楚,马殷,先受唐节度使之职,后朱温篡唐建梁,因其所据之地为先秦时楚国境域封其为楚王,及至独立建国,遂以楚为国号。
  闽,王审知,先受唐威武军节度使之职,后受后梁封为闽王,因闽为古王国,及至独立建国,遂以闽为国号。
  蜀,史称前蜀。王建,先受唐剑南节度使之职,后因其所据之地进封蜀王,及至后梁代唐,王建遂自立,以蜀为国号。
  蜀,史称后蜀。后唐灭前蜀,孟知祥充任剑南节度使,封蜀王,后继皇帝位于成都,国号仍为蜀。
  南平(荆南),高季兴受后梁荆南节度使,受后唐封为南平王。高季兴未称帝立号,但后人习惯上将其列为“十国”之一。
  汉,彭城人刘隐受后梁进封南海王,刘隐死后,其弟刘龑(龑,刘龑为自己名字造的字,意为“飞龙在天”)继位,以所据之地岭南古号称百越之地,建国号越,后改国号汉,又是一个彭城刘,改国号意在承汉统,因为当时的岭南,自唐后为中原贬臣后代旅居聚集之地,俨然就是小中华了,后来又经过宋明孤臣逸士不断强化这一特质,一直到孙中山,每有奸党当朝,或是胡马窥江,岭南都是国脉正统所维系之处。就如同当代的秦城,开封,甘肃,青海,以至于港台美加,才是民族脊梁的汇聚所在。继续说刘龑,还是残疾人之友,最欣赏小熊这样身残志坚的人士,在南汉考公务员都是以小熊为样板的,熊心甚慰!
  
  十三、宋
  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后,封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及至陈桥兵变,禅周建国,遂以宋为国号。追根朔源,。“宋”,又源自于微子启以商嗣的身份受周分封为宋公,建都商丘,是为宋国。更巧的是,赵匡胤的老豆,名字里就有个“殷”字。宋又秉火德,称炎宋,是从更NB的大火星座的源头论起的。因此日后金亡时的红袄军,元亡时的红巾军,都是奉宋年号的。
  十四,明
  元末明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发动红巾起义,倡言: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后,韩山童子韩林儿称帝建国宋,号“小明王”。朱元璋始随郭子兴,及郭病亡悉有所部并奉韩宋政权为正朔,朱元璋早年亦加入明教,深受教义影响,及至称帝,遂建国号大明。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徐寿辉的政权也称宋,只不过后来明朝建立,为了维护正统地位,把徐宋删出正史,编了一个低劣的“天完”政权,恶搞了他一把,顺便又踩了继承徐宋的陈友谅的汉政权一脚。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3
唐之后有一段史称“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当时统治中原地区的是梁、唐、晋、汉、周五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中国南方和山西地区,先后出现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即南平)、北汉等国。称为十国。

我国主要朝代名称的由来?
秦:周孝王赐非子“嬴”姓,并封“秦”(甘肃天水)地,以后立国就以“秦”为国号。汉:刘邦原被项羽封为汉王,后国号称“汉”。三国:魏,曹操在汉献帝时封爵为魏王,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以“魏”为国号。蜀汉,刘备在成都称帝时,国号“汉”,因都城在蜀,故称蜀汉。吴,孙权建都建业(今南京...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名字的由来急用
1. 秦:源自一个古部落,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被赐姓“嬴”,后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国。2. 汉:刘邦被封为汉王,后来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汉”。汉朝有“西汉”和“东汉”之分,都城有长安和洛阳之别。3. 晋:司马昭被封为晋公,后其子司马炎称帝,国号“晋”。4. 隋:隋文...

秦、汉、隋、唐四个朝代国号的由来?
由是曹丕封孙权为吴王,进而成为孙权建国之国号。《吴越春秋》载,周王姬昌的两个哥哥,不知是主动让位,还是被逼逃走,最后在东南建立国。一个叫泰伯、一个叫仲雍,其中仲雍又名虞仲,“虞”通“吴”。因此就有了后来的吴国。

我国历史上十二个主要朝代的国号是怎么来的呢?
“隋”国号的由来,源于隋文帝杨坚的“随王”。为何国号不是“随”字?原来杨坚忌讳“随”字中间那条“腿”,即“辶”。他认为“辶”不吉利,国运会“随之而走”,于是将“随”字的“腿”砍掉,成了“隋”。杨坚去“辶”取“隋”,初衷是想借“隋”字给新朝带来好运,延长国运。但很快有人发...

周秦汉唐,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朝代都是怎么来的呢?
隋朝国号来源于杨坚家族传承自北周的随国公;唐朝国号同样来源于李渊家族最初被封为唐国公。宋代,因赵匡胤发迹于商丘,属于春秋时宋地;上位皇帝之前兼任归德军节度使,归德旧称宋州,因此赵匡胤就把国号定为宋。二、国号继承 这种形式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血缘上的继承。东汉刘秀出自舂陵侯刘买,是汉景帝...

为什么秦朝不叫嬴朝 汉朝不叫刘朝 唐朝不叫李朝
如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他在平定天下以后,便以“汉”为国号。三国时魏国的实际创建者曹操曾受封为魏王,其子曹丕先袭魏王爵位后建国,仍以魏为国号。历史上类似的朝代最多,如晋、刘宋、梁、高齐、北周、隋、唐及后梁等国。除汉高祖刘邦外,上述朝代的建立者大都是以迫使前代...

请问,中国古代的朝代名称是如何确立的。
朝代是指在我国的领土上(领土范围略有不同)由一个新的统治者建立的新的王朝,每个朝代名称由来都有所不同:秦朝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前是秦国的国君;汉代是因为高祖刘邦在称帝前是被分封到汉中的汉王;唐朝则是因为唐高宗李渊在隋朝的爵位是唐国公;宋朝的由来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为归德节度使,归...

国号的由来
秦的祖先为嬴姓,因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遂以秦为国号;后升为诸侯,仍以秦为国号;秦王嬴政灭六国称始皇帝,继续沿用秦为国号。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前曾为后周归德军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因该地原属古宋国,便以宋为国号。2.源于封爵名 这种国号直接来自创建者爵名,历史上类似朝代最多。如...

古代王朝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第一,发家的地名!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这个国号,是由诸侯国秦国演变而来,而秦国的起源则是秦的祖先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然后便有了秦国!除了秦国外,发家于周的周朝,于夏的夏朝,以及曾在宋州当过节度使的北宋皇帝赵匡胤,其国号来源都可以归于这一类型!第二,爵位封号 这...

中国古代各朝代国号的由来?比如说,唐来自于李世民的唐国公?
13.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14.西夏: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15.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