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读者》中的一篇文章

大概是2010年上半年的某期里的,讲述一个会计师的。文章名字好象是《人生是场马拉松》

震撼一国的农夫
译/胡 英

  每年,澳大利亚都会举行一场悉尼至墨尔本的耐力长跑,全程875公里,被认为是世界上赛程最长、最严酷的超级马拉松。这项漫长、严酷的赛跑耗时五天,参赛者通常都是受过特殊训练的世界级选手。这些选手大多不到三十岁,有“耐克”等知名运动品牌做后盾,全副武装着最昂贵的赞助训练装备和跑鞋。

  1983年,耐力长跑赛场上,出现了一个名叫克里夫·杨的家伙。起初,谁也没在意他,大家都以为他是去那儿看比赛的。毕竟,克里夫·杨已经61岁了,穿着条工装裤,跑鞋外面套了双橡胶靴。

  当克里夫·杨上前领取他的运动员号码时,人们这才明白原来他是来参赛的。他将跻身150名世界级选手的行列参加赛跑!这些选手压根儿没想到,还有一件令人称奇的事,克里夫惟一的教练竟是他81岁高龄的母亲耐威尔·冉。

  人人都认为克里夫·杨不过是个头脑发热,想在公众面前出彩的家伙。但媒体却颇感好奇,当克里夫拿到他的“64号”号码布,走进那群身着专业、昂贵长跑行头的运动员中时,照相机镜头对准了他,记者们开始发问:

  “你是谁?是做什么的?”

  “我是克里夫·杨。来自一个很大的农场,在墨尔本郊外放羊。”

  他们又问:“你真的要参赛吗?”

  “是的,”克里夫点点头。

  “有人赞助你吗?”

  “没有。”

  “那你不能参赛。”

  “不,我可以,”克里夫·杨说,“你知道吗,我出生在一个农场,家里买不起马匹和四轮车。每次暴风雨快来的时候,我都得跑出去聚拢羊群。我们有 2000头羊,2000英亩地。有时候我得追着羊群跑两三天。虽然费功夫,但我总能追上它们。我相信我能跑这场比赛,不过五天时间,也就多出两

  天而已。我追着羊群跑过三天。”

  马拉松开始了,穿着套鞋的克里夫·杨被专业选手们甩在了后面。观众席上发出阵阵笑声,因为他甚至不懂得正确的跑姿。他好像不是在赛跑,而是优哉游哉,像个业余选手那样拖着碎步小跑。

  现在,这位来自碧奇榉林、以种马铃薯为生的没牙农夫开始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赛跑中跟世界顶尖选手展开较量。全澳大利亚通过电视直播收看比赛的人们都在心中不住祈祷,赶紧有人把这个疯老头儿从场上劝下来,因为人人都相信:不等跨越半个悉尼,他就会累得气绝身亡。

  所有专业选手都很清楚,为了拼完这场耗时5天的比赛,你得跑18小时,休息6小时。可现在,老头儿克里夫·杨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清晨,当有关赛况的新闻播报出来时,又着实让人们吃了一惊。克里夫·杨仍在比赛,迈着碎步跑了一整夜,来到了一座名为米塔岗的城市。

  显然,克里夫·杨从比赛第一天起就没有停过脚步。尽管还被远远甩在世界级选手后面,但他还是不停地跑着。他甚至还有功夫跟公路两旁观看比赛的观众挥手致意。

  当他到达一个名为奥尔伯里的小镇时,有人问他剩余的比赛有什么策略。他回答要坚持跑完比赛,他做到了。

  他不停地跑着。每天晚上,他只能与领先的第一团队拉近一丁点距离。到最后一晚,他超过了所有顶尖选手。到最后一天,他已经跑在了最前面。他以61岁的高龄跑完了悉尼至墨尔本的整个赛程,不仅没有一命呜呼,还捧走了冠军奖杯,以提前9小时的成绩打破了记录,成了国家英雄!举国上下的人们立刻爱上了这个种植马铃薯的61岁农夫,因为他以5天15时4分的成绩跑完了这场长达875公里的比赛,成功地击败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长跑运动员。而他并不知道比赛当中允许睡觉。他说,自始至终想像自己是在追逐羊群,与一场即将来袭的暴风雨争抢时间。

  1997年,76岁的克里夫·杨再露头角,力图成为年龄最大的环澳长跑选手,为无家可归的儿童募集资金。整个赛程16000公里,他跑完了6520公里,后来因母亲生病而被迫退出了比赛。

  他对长跑的热爱从未消减,2000年,他在一项1600公里比赛中跑完了921公里,一星期后在他盖里布兰德的家中病倒,从此再也没有力气跑了。轻度中风结束了他英雄般的长跑生涯。

  2003年11月2日,久病之后的克里夫·杨这位长跑运动史上的传奇人物与世长辞。享年81岁。

  “杨氏碎步”因被认为更符合空气动力学、更省力而被超级马拉松选手纷纷效法。据悉,悉尼-墨尔本长跑优胜者中至少有3名是凭“杨氏碎步”取胜的。

  如今,悉尼-墨尔本马拉松赛中几乎没有人睡觉了。要赢得这场比赛,你必须像克里夫·杨那样,日夜不停地奔跑。或许要跑赢人生的马拉松赛,也正需要克里夫·杨的精神———打破常规、拼搏不息。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3期P54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6
ghghgh

《读者》中的经典文章有哪些?
《读者》2014年第13期(七月上)总第570期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一个人活得是否洒脱,就在这说与不说上。人间多少事,都是管不住嘴惹的。你在背后说人是非,自有人在背后说你是非。读《小窗幽记》,说有个叫湄公的隐士,居于山中,有客问他,山中何景最奇,曰:“雨后露前,花...

寻《读者》中一篇文章
成功没有偶然 读中专的时候,我有一个同桌,人老实巴交的,他上课时不太听讲,而是一天到晚捧着一本小说看啊看。晚上熄灯了,他仍然趴在床上写啊写。毕业后,他分配到了一家百货商店当会计,后来又到柜台当营业员。我与他通过几次电话,他说现在除了写小说,又多了一个爱好,那就是摄影。前段时...

《读者》中有一篇描写仓央嘉措思念一位女子的文章,很生动!有哪位仁兄帮...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月,我轻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那一年,我...

求一篇《读者》的文章一个外国小女孩的故事
一个小女孩的心事 [西班牙] 克里斯蒂娜·佩里罗茜 丁文林 译 一 我第一次向我母亲表白心迹时还是个三岁的小女孩。当时的想法非常郑重:我打算和她结婚。我父亲当时很少在家(随意地出现和消失也是一种权利),一旦在家,他们便争吵,互相指责对方,气氛阴森可怕,就像暴风雨前夕的黑云压城。相反,我母亲...

寻找读者杂志一篇老文章
以前在读者杂志看了一篇文章,非常感动,至今依然经常想起,最近心血来潮突然想再重温一下,却怎么也找不到原文了,只找到网络上很多人引用了其中的一段文字,请大家帮忙找找吧,谢谢。如下:个年轻的女钢琴家重病垂危,绚丽的生命就要结束。某日,一个小偷敲开了她的房门,这小偷手里捧着一束鲜艳的...

读者中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男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谁能把内 ...
《往事》中的散文多为回忆性作品。《寄小读者》用书信体形式向少年读者报道自己身处国外的生活和心态。这两部集子的共同之处是,大多通过对过去和当前的景物描写,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思,表达对自然、母爱的赞美,所以这些作品实为抒情散文,笔调轻盈、文字隽丽、感情细腻,既发挥了白话文流畅的特点,又...

《读者》里倪匡写的一篇关于朋友的文章
倪匡曾在《读者》杂志中写道,朋友并非是用来要求主持公道的对象。他曾在多年前,一位挚友在深夜打来电话,请求他主持公道,针对某些事情为该友辩护。倪匡听后,感到非常愤怒。他愤怒的不是因为朋友遭受攻击,而是朋友竟然期望他来主持公道,这在他看来,是对朋友关系的误解。倪匡认为,主持公道的人有很多...

《读者》里有什么好文章,拿一篇给我看看
《读者》上的文章,题目是《当青春苏醒时》当青春苏醒时(肖复兴)当意识到异性美的时候,孩子便得到了新生。这是青春苏醒的标志。像雪花落地一样无可逆转;像春草萌绿一样自然天然。要让孩子懂得,有这种蒙眬、似是而非的感情,并不是错误,不是不正常的。相反,要是没有这种感情,倒是不正常的了。...

寻找一篇《读者》上看过的文章。求原文。
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一对年轻的夫妇谈笑风生,抱着满怀的圣诞礼物,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位老妇人。一 位母亲领着两个孩子,在前往孩子祖母家的路上匆匆走过,他们也没注意到老妇人。一位 牧师右手拿着《圣经》神气十足地走过去,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基督战士。然而,他的...

《读者》杂志中写梅兰芳的文章
摘自:《读者》 孟小冬与 梅兰芳 的合影 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第一人” 1930年2月,36岁的梅兰芳正当年,坐在美国纽约百老汇第四十九街大戏院的后台休息室,他静静地等待着演出的开始。虽然之前为这次赴美演出做了长达六、七年的精心准备,可他的心里依然忐忑不安: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么大,见过大世面的纽约市民能看懂中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