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需要这篇文详解,谢谢

1.课文解读。(1)作者简介。见课本。(2)基本解读。本文描述了沈从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他在张姓表哥的带领下,“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城外山上去玩,到各种野孩子堆里去玩,到水边去玩。” “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他上学的路上会经过针铺、伞铺、剃头铺、染坊、豆粉作坊,还常常在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门前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敷粉,涂色,一站许久。”“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他睁大好奇的双眼,敞开充满童真的心,尽情地阅读一本大书——多彩的人间生活。当然,他在读生活这本大书的同时,也并未放弃对书本知识的追求。他说,“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二十年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的习惯”。这部分主要是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生活。第二部分,从“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到“为什么小银匠会在一块铜板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这部分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学以后的读书、逃学生活。第三部分是最后两个自然段,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获及影响进行总结。本文的长处之一是,细节描写真实生动。本文写逃学过程的所为、所见、所感细致入微。说谎、游水、看街景、捉蟋蟀、斗蟋蟀、偷东西等等,都洋溢着感人的童趣。中间夹杂着读书时用功的枯燥,相当逼真地刻画了孩童世界的现实。本文的长处之二是,情感抒发真诚感人。沈从文并没有将自己写成品学兼优、勤奋用功的乖学生,而是如实地将自己的野性展示出来。通过对逃学的经历的描述,抒写了自己在读小书同时阅读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的生命体验。2.习题解说。(1)第一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命题意图:考查学生体验、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和水平。参考答案:“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2)第二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欣赏细节,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参考答案: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和逃学相关的细节描写主要有——①“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地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端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地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②“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地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于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③落过大雨以后的水中玩耍(见课文第23页)。④落过小雨以后的捉蟋蟀、斗蟋蟀(见课文第23页至24页)。⑤偷李子枇杷(见课文第25页)。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3)第三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探究深度问题的能力,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参考答案:声音: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割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刺的微声……气味: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淋以后放出的气味……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得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活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对高中生的学习与生活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沈从文的逃学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沈从文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4)第四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命题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同类问题。参考答案:湘西时期的生活为沈从文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在《从文自传》中几乎都一一有明确的交代。从《自传》写他在地方旧军队中结识的训练教官、爱吃炖狗肉的文武幕僚,还有使他初识《辞源》的文秘书、白脸长身的湘西妹子、敢做敢当的山大王等一系列人物素描中,不难辨识他在《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辰河小船上的水手》、《虎雏》、《龙朱》、《萧萧》等散文和小说中描写的人物音容与山川景象。这些人生故事的主要特点,是它们并不符合启蒙时代所加给现代人判断是非的一些道德标准,比如进步和革命就是对,落伍和保守即是错,等等。作家同情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些跟不上社会潮流、显得不识时务的人物身上,他感叹他们的忠勇,痛惜他们的才华,悲愤世道不公,没给那些闪耀着强烈人性之光,所谓“有真性情”的人以生活应有的回报。《从文自传》中的湘西为成就这位未来的文学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从小逃学,少年嗜赌,十几岁当兵,待稍微懂事面临的问题始终是如何找一份差事活下去。他对各种事物好奇,主要是为了见多识广,寻找到一条更好的生路。他是地道的性情中人,故而才能有当时一般文人笔下所没有的丰富的人生体验。上述答案,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思考的线索。学生也可以探讨某一部作品与其生活经历的关系,如果这种探讨很具体、很合乎实际,也是很有意义的。3.相关资料。(1)沈从文谈自己的写作。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沈从文 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的种种印象。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这是一句真话。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年纪六岁七岁时节,私塾在我看来实在是个最无意思的地方。我不能忍受那个逼窄的天地,无论如何总得想出方法到学校以外的日光下去生活。大六月里与一些同街比邻的坏小子,把书篮用草标各做下了一个记号,搁在本街土地堂的木偶身背后,就洒着手与他们到城外去,钻入高可及身的禾林里,捕捉禾穗上的蚱蜢,虽肩背为烈日所烤炙,也毫不在意。耳朵中只听到各处蚱蜢振翅的声舌,全个心思只顾去追逐那种绿色黄色跳跃伶便的小生物。到后看看所得来的东西已尽够一顿午餐了,方到河滩边去洗濯,拾些干草枯枝,用野火来烧烤蚱蜢,把这些东西当饭吃。直到这些小生物完全吃尽后,大家于是脱光了身子,用大石压着衣裤,各自从悬崖高处向河水中跃去。就这样泡在河水里,一直到晚方回家去,挨一顿不可避免的痛打。有时正在绿油油禾田中活动,有时正泡在水里,六月里照例的行雨来了,大的雨点夹着吓人的霹雳同时来到,各人匆匆忙忙逃到路坎旁废碾坊下或大树下去躲避。雨落得久一点,一时不能停止,我必一面望着河面的水泡,或树枝上反光的叶片,想起许多事情。所捉的鱼逃了,所有的衣湿了,河面溜走的水蛇,叮固在大腿上的蚂蝗,碾坊里的母黄狗,挂在转动不已大水车上的起花人肠子……因为雨,制止了我身体的活动,心中便把一切看见的经过的皆记忆温习起来了。 、也是同样的逃学,有时阴雨天气,不能向河边走去,我便上山或到庙里去,在庙前庙后树林或竹林里,爬上了这一株,到上面玩玩后,又溜下来爬另外一株,若所爬的是竹子,必在上面摇荡一会;爬的是树木,便看看上面有无鸟巢或啄木鸟孵卵的孔穴。雨落大了,再不能做这种游戏时,就坐在楠木树下或庙门前石阶上看雨。既还不是回家的时候,一面看雨一面自然就需要温习那些过去的经验,这个日子方能发遣开去。雨落得越长,人也就越寂寞。在这时节想到一切好处也必想到一切坏处。那么大的雨,回家去说不定还得全身弄湿,不由得有点害怕起来,不敢再想了。我于是走到庙廊下去为做丝线的人牵丝,为制棕绳的人摇绳车。这些地方每天照例有这种工人做工,而且这种工人照例又还是我很熟悉的人。也就因为这种雨,无从掩饰我的劣行,回到家中时,我便更容易被罚跪在仓屋中。在那间空洞寂寞的仓屋里,听着外面檐溜滴沥声,我的想像力却更有了一种很好训练的机会。我得用回想与幻想补充我所缺少的饮食,安慰我所得到的痛苦。我因恐怖得去想一些不使我再恐怖的生活,我因孤寂又得去想一些热闹事情方不至于过分孤寂。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离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河水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像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或对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这条河水有多少次差一点儿把我攫去,又幸亏它的流动,帮助我做着那种横海扬帆的远梦,方使我能够依然好好地在人世中过着日子!再过五年,我手中的一支笔,居然已能够尽我自由运用了。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是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庆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再过五年后,我的住处已由干燥的北京移到一个明朗华剩的海边。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海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选自《从文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5
难道是在看着课本翻字典。

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题目中“一本大书”指的是什么...
1.题目中“一本大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称其为“大书”?2.文中的“木匠”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如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我”会... 1.题目中“一本大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称其为“大书”?2.文中的“木匠”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产生了怎...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他睁大好奇的双眼,敞开充满童真的心,尽情地阅读一本大书——多彩的人间生活。当然,他在读生活这本大书的同时,也并未放弃对书本知识的追求。他说,“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

求沈从文文章
《从文自传》之<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我能正确记忆到我小时的一切,大约在两岁左右。我从小到四岁左右,始终健全肥壮如一只小豚。四岁时母亲一面告给我认方字,外祖母一面便给我糖吃,到认完六百生字时,腹中生了蛔虫,弄得黄瘦异常,只得经常用草药蒸鸡肝当饭。那时节我就已跟随了两个姐姐,到一个女...

沈从文的“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也已就是已经的意思。全句意为:我由于好问好幻想,体味了世上的许多新鲜事物。

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读后感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也学着沈从文到处走,只是在他乡,但同样获得了许多真的是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沈从文的创作灵感几乎全是从“大书”里来的,写的当然也都是“大书”中的东西,也因为沈从文将湘西这本“大书”读懂读透了,所以才能创作出《边城》等一些典型的湘西风情的作品,也创作出来另一...

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尽管母亲给他换了一个又一个学校,请了一个又一个老师,可是沈从文始终对这本小书提不起兴趣,他更向往的是学校外书本上没有的那个真实的世界,那里有少年的童真无邪,也有成人世界里的流血和死亡。所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里有翠翠这样美丽的精灵,有哥哥为不与弟弟...

沈从文散文摘抄10篇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作者:沈从文 我能正确记忆到我小时的一切,大约在两岁左右。我从小到四岁左右,始终健全肥壮如一只小豚。四岁时母亲一面告给我认方字,外祖母一面便给我糖吃,到认完六百生字时,腹中生了蛔虫,弄得黄瘦异常,只得每天用草药蒸鸡肝当饭。那时节我就已跟随了两个姐姐...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读一本大书阅读答案
1.“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2.声音:“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插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泼刺的微声。”气味:“……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从...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小时候为什么要逃学
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他的不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从文章开头“我从不用心念书……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可以看出来。“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读后感
M.E也是一个袖珍社会,你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在那样表面光鲜内在复杂的地方从柴火妞蜕化成主编得力的特助,你的努力值得肯定,可是不知为何,我竟为你的变化心疼,或许我也只是执拗吧,不希望你的身上沾上铜臭,也如思维定视般,觉得一部书中,总该有一个始终守望着的纯洁灵魂——在《小时代》里,我便认定是你。甚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