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有哪些?

如题所述

内阁职权

内阁的职权大体有票拟批答之职、草拟诏敕与封驳之职、顾问咨询与劝谏之职、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经筵进讲之职。

1。票拟批答即对各衙门、臣僚进献的奏章,草拟答复或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决策。从票拟职权的初设看来,内阁只是秘书机构。然而,随着仁宗、宣宗时,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票拟成为内阁参与行政决策的重要手段。由于皇帝决策前,必须经过内阁的票拟,草拟政策处理意见,在皇权和司礼监权利较受限制的时期,重要的决策主要由内阁票拟决定。

票拟大约经历了“同宣协恭”、首辅专票、分票三个时期。早期,众阁臣商讨拟票,交由皇帝斟酌,若意见不合,则发还改票,多时可至五改,形成皇帝与众阁臣之间的政治协商。到了弘治以后,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同时由于帝权的衰弱乃至缺失,首辅的行政权力变得相当庞大。天启年间,魏忠贤矫旨命内阁分票,首辅不得专权票拟,渐成定制。但是首辅的权力依旧远远高于其余次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2
“内阁”机构的建立开始于明朝。
  明太祖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权力,先是于洪武十三年杀掉丞相胡惟庸,皇帝自己直接管六部。他还下诏:“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但他的精力再旺盛,也管不了那么多的国事,因此到了洪武“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 又置文华殿大学士, 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为之, 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但这些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而且品级很低,只有五品,以免擅权。它只能算是“内阁”机构的滥觞。
  “内阁”的真正建立是在明成祖的时候。明成祖即位后,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于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始称为“内阁”。“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永乐中期以后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第3个回答  2013-08-22
 内阁制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 公元1402年,明成祖永乐皇帝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成立内阁制,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
 以前,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皇帝的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后来,大明宣宗朝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或叫“朱批”)。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大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明朝的内阁就设在文渊阁。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 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张居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当时的大明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
  再者,万历帝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
  内阁首相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
  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 “批红”,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西方的内阁是由中世纪英国国王的顾问机构枢密院(the Privy Council)中的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和明朝的内阁制度并无直接关系。

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有哪些?
职权:主要行使以前宰相的事情,而且有权力驳回皇帝的圣旨。地位:很高。官品:不高。

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有哪些?
内阁职权 内阁的职权大体有票拟批答之职、草拟诏敕与封驳之职、顾问咨询与劝谏之职、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经筵进讲之职。1。票拟批答即对各衙门、臣僚进献的奏章,草拟答复或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决策。从票拟职权的初设看来,内阁只是秘书机构。然而,随着仁宗、宣宗时,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

明朝内阁大臣如何辅政,地位如何?权力如何?
地位:1. 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是内阁的首领,地位最高。他们通常是皇帝的亲信,具有重要的决策权和权威。2. 内阁官员:内阁官员包括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和各个司的官员。他们负责具体的部门事务,协助内阁大学士处理国家政务。权力:1. 决策权:内阁大学士作为内阁的首领...

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地位
职权:主要行使以前宰相的事情,而且有权力驳回皇帝的圣旨。地位:很高。官品:不高。票拟 亦称拟票、票旨、条旨。明代指内阁对章奏所拟的批答。始于宣德年间。明代本章由通政司汇总送会极门,交内书房收录,皇帝认为不便批示的留中,凡要批示的送内阁拟票。即内阁将所拟批答之辞用小票墨书,贴于...

明代内阁首辅的权力有多大?
做为权利转移,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的标志!所以说内阁在明朝中期以后就是权利机关。可以说是整个帝国的心脏!而内阁的成员多是有大学士组成,其中内阁首辅又是内阁的老大!跟皇帝的关系也不一般!一般由皇帝最亲信的人或者先皇帝最信任的顾命大臣担任!在一般情况下,握有重权!可以说是实权派!

明朝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
内阁的职权大体有票拟批答之职、草拟诏敕与封驳之职、顾问咨询与劝谏之职、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经筵进讲之职。1。票拟批答即对各衙门、臣僚进献的奏章,草拟答复或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决策。从票拟职权的初设看来,内阁只是秘书机构。然而,随着仁宗、宣宗时,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票拟成为...

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
明朝内阁阁臣开始品级不高。但到后来逐步演变为一流大臣。头号的阁臣甚至有君主批示的代笔之权!但从明成祖开始,虽然其品级不高,但权力就很大。君主视为心腹。其权力不亚于六部尚书。

明朝中朝的大臣的地位和职权
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翰林院作为政府的官方学术最高机构,地位相当重要,甚至在政府中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翰林院首长是翰林大学士,此职位者经常会同时兼任内阁大臣。诸司 指不属于各部院的司。主要指通政司和行人司。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公告周知。行人司负责到地方上颁诏谕及赴外国作...

明朝内阁的职务是什么
类似现在的总理,除皇帝以外,内阁大臣就是权利最大的机构了,一般设有四名成员,居首的称为首辅,皇帝过了就算首辅大臣了。比较出名的首辅大臣有夏言,徐介,杨庭和,张居正,明朝建国时,朱元璋禁止设立丞相制度,担心权利被拿走,像唐代的李渊就是丞相权利过大取的皇权。没有丞相,那么皇帝就会很辛苦...

明朝内阁有什么职位?
概括而言,内阁首辅一般官以“少师太子太师兼吏部尚书”(但不绝对),位列文臣之首。此外,在内阁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辅导太子、主持修书、外出督师等职权中,内阁首辅(包括早期的首席内阁大学士)也有参与,在集体奏议等情形下具领衔地位。也有学者就其中的封驳帝命,讨论内阁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