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伯(孟)、仲、叔、季”
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老四,举例:刘邦又叫刘季。就是他们家老四,俗称:刘四。
马氏五常名词解释
他们是马老大字伯(孟)常,以其智慧和才能在家族中占据首位;老二马老二字仲常,紧随其后,同样备受赞誉;老三马老三字叔常,以其独特的才华在家族中独树一帜;至于老四马老四字季常,他的才能同样不可小觑;最后是马老五字幼常,虽然年纪最小,但他的潜力也备受期待。五兄弟并肩,共同书写了一段传...
初中文学常识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
初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芸萃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 “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
2015高考语文文学常识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
一些文学类的小常识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 “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
《孟子》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孟子的解释(1). 春秋 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 宋国 子 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 《 左传 ·隐公 元年 》 :“ 惠公 元妃 孟子 。” 杜预 注:“ 子 , 宋 姓。” 孔颖达 疏:“孟仲叔季,兄弟 姊妹 长幼之 别字 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
中国古代史中三桓专鲁名词解释
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
三桓名词解释
他们的名字来源于鲁桓公的子嗣,庆父、叔牙和季友,他们的后代分别继承了这些姓氏。其中,庆父的后代称为孟氏,叔牙的后代称为叔孙氏,季友的后代则称为季氏。因为这三家都源自鲁桓公,所以历史文献中通常只提及"孟氏"、"叔孙氏"和"季氏",而非"孟孙氏"、"季孙氏"这样的称呼,因为"孙"在这里是...
名词解释
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五月。又称皋月(见一月“陬月”。皋,同高。谓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故称皋月)、蒲月(旧俗于端午悬菖蒲于门,并用以浸酒,谓可辟邪,故称蒲月,又称蒲节)、榴月(因五月榴花盛开而来。韩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