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鞅,生平,故事,笑话都可以,谁说说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09
商鞅经过两次变法,统一了好多都东西,度量衡阿,车轨阿。。。。好多呢,但最后却被施于车裂之法
第2个回答  2013-09-09
商鞅是个酷吏
第3个回答  2013-09-09
《商君书》记载,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制定了新的法律。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是能够坚决执行的,他便在京城南门口树了一根大木,对围观者说:“谁要能将这跟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他五十两银子!”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有这等好事,恐怕商鞅的许诺不能兑现。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有一个人却扛起木头,从南门一直走到北门,商鞅当场兑现,赏给他五十两银子。这样一来,人们都相信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在推行他所立的新法的时候人们就遵守了。
   我国古人很讲究言不在多,但必须守信的道理,因为守信就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一般老百姓讲不讲信用,只是关系到人际关系;而政治家、军事家讲不讲信用,则关系到治国、治军的大事。
   在今天,守信更成为一个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有相当多的城市提到自己的宣传口号时也总会出现守信这两个字。
   虽然说守信大家都知道说,也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总有些人会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而不能遵守他的诺言。作为一个管理者,在这方面尤其应该重视。特别是有的领导者,当下属做了一件很令自己高兴的事的时候,总会脱口而出许下一个什么诺言。而他们的许诺大多和升职、加薪有关,这就让下属引颈期盼。可由于工作繁忙,他也许说过之后就忘记了,这样的结果会极大地挫伤下属工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领导人不遵守自己的诺言将会使下属很快产生对上司的不信任感,得不到群众信任的上司怎么可能带领自己的团队做出优秀的成绩呢?领导者的成功总是和团队基层工作人员的努力分不开的,所以尤其不能轻视自己对下属的许诺,要么坚决不许诺,许诺就一定要遵守,哪怕最后会带来一些损失,否则,作为领导者失去的东西将会更多。
   丧失信用最迅速的方法就是告诉别人一个永远也找不到水源的沙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9-09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近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关于商鞅,生平,故事,笑话都可以,谁说说啊?
商鞅经过两次变法,统一了好多都东西,度量衡阿,车轨阿。。。好多呢,但最后却被施于车裂之法

有关信任的小故事
1、商鞅的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科学家勤思好问的故事
{1]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乱,人心惶惶,为了树立威信,推进变法,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这么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

古代伟大的三位政治家以及他们的生平,重赏
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 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

商鞅被杀害之谜
公孙鞅说:“甘龙先生所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但那只是世俗的常情。世俗常人苟安于旧世俗,文化学者拘泥于旧见闻,以这两种人做官和守法都还可以,但却不可以议论旧法之外的新事物了。当前的情状是:三代不同礼数,而各王天下,王霸不同法律。而各成就霸业。我们所要的情状就是:做聪明人不做愚蠢人,聪明人和愚蠢人其实只...

历史上信陵君魏无忌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有何故事
不过,赵王还是百般深情地将魏无忌留在赵国,将整个鄗城都作为无忌的别墅,魏王发完火之后,冷静下来也没想对弟弟怎样,又听说他在赵国如此风光,就将无忌封地信陵的税赋和财物,源源不断地送到他那,免得堂堂魏王亲弟客居他国白吃白住惹人笑话。魏无忌听说赵国有两个能人隐士,一个叫毛公藏身赌坊,另一个叫薛公隐匿于...

商鞅南门立木成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如下: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

赢渠梁和商鞅什么关系
最后,司马迁在《史记》中借卫鞅之口说:“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他是在含蓄地批评秦孝公急功近利、境界不高。就实而论,太史公未免有春秋笔法之嫌。因为,按照商鞅的历史观,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前代的成功经验应当肯定,但不能生搬硬套。每代人都是创造者,与时俱进才是圣王之道。管仲、...

谁能说出世说新语上的小故事(要白花的,不要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_百度...
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7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72王中郎令伏玄度、习凿齿论青楚人物,临成,以示韩康伯,康伯...

为什么说徙木立信的开创者并不是商鞅?
但是,徙木立信的开创者并不是商鞅,当然这个故事也不属于他,我们被太史公骗了整整2000多年,如果当时有版权一说的话,很明显,商鞅侵权了,而且是有据可循的侵权,那么这个故事的开创者究竟是谁呢,是吴起。天降大才于战国。吴起,是战国初期文武全能的最厉害的天才,没有之一,他一生任职三个国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