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家长应该怎样做

如题所述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家长的正确处理原则是:

应该尽量不干预,除非发生肢体冲撞,以及潜在的身体伤害。

1.孩子之间所谓的“矛盾”,有时候可能是成人带着固化思维和世俗视角从而产生的评判

孩子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往往比较单纯,也很容易解决。

孩子们都是深谙“活在当下”的,当他们握手言和,就真的可以一秒钟和好,不会心存芥蒂。

如果大人贸然干预的话,反而可能会把事情搞复杂。

2.孩子有矛盾,正是他们发展社交能力的好机会,孩子们就是在冲突中成长的

作为家长,该放手时就要勇敢放手,信任孩子自身的智慧,允许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来成长,那么孩子就有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作为一个观察者就可以了,静静地看看孩子会怎么做,同时兼顾孩子的安全问题。

3.在双方僵持不下的“胶着”状态,可以适当介入,但是原则是:

1)先处理情绪、回应孩子的感受,再来说事情;

2)充当引导者而非说教者,可以用开放式的引导问题,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引导孩子理解别人的处境跟感受,询问孩子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双赢”地解决问题?

4.家长在事后跟孩子进行讨论和复盘很有必要,不用生硬地讲什么道理,因为你讲的东西还是你自己的价值体系;

可以倾听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他一起讨论每一种方案的利弊;

如果孩子在有些事情上确实有改进的空间,也不要直接纠正他,可以跟孩子分享你小时候的故事,引发孩子的思考,多给孩子一条出路。

(喜欢我的回答,请随时点个赞哦~ 我的微信公众号:思思说育儿,等你来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5
当孩子还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时和同伴发生些小冲突其实是锻炼孩子的机会,不是坏事情。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女儿周周面对一些冲突的时候,我是怎么处理的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周周是一个性格要强的孩子,记得以前在一个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周周在独木桥上遭遇一个小男孩,两个人都无法过去。
僵持当中,小男孩突然甩手给了周周一巴掌。周周没有丝毫犹豫,亦没有向我们求救,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还击了男孩一拳,快得连扶着男孩的妈妈都没有反应过来!
妈妈怕矛盾升级抱走了男孩,而周周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继续过她的独木桥。当时我们远远地看见了这一幕,觉得很欣慰:面对别人的攻击,周周没有哭泣、没有求助,而是毫不惧怕、勇敢还击。
当然,我并不主张孩子面对攻击的时候一定要还击,当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我更倾向于孩子用“沟通”来解决同伴间的冲突。
但是,当孩子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还达不到的时候,孩子被对方攻击之后当然可以通过还击来自卫。
那时周周刚满3岁,解决冲突是以抢夺(比如别人未经允许拿走她的玩具,她会在第一时间夺回来)、还击、哭和求助的方式为主,还不会去和小伙伴沟通、协商,这无疑是由于缺少解决冲突的机会所致
。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只要没拿器械,我是不会去插手的,可往往对方家长不等“矛盾”激化,就拉走了自己的孩子。
家长们不希望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觉得发生冲突不是件好事,担心孩子打到别人,也担心自家孩子受欺负。
有的家长由于爱子心切、护子心切,会不知不觉中把孩子间的冲突想象得过于严重,认为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看到自己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就会挺身而出。
然而,这样会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脆弱、易受伤害。其实,孩子间的冲突都是很单纯的,不是什么“深仇大恨”,孩子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那么容易受伤害。
有时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孩子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一下子就又玩到一块去了,把挨打一事忘到了九霄云外。反而是家长觉得“委屈、吃亏、心疼”,憋在心里很久都不舒服。
家长过早干预孩子间的冲突,就剥夺了孩子和同伴沟通协调、解决冲突的机会,孩子没有机会来学习如何解决和同伴之间的矛盾,如何和他人友好相处。
如果不经历一次次的冲突,孩子又怎么能学会沟通协调呢?
对于大多数的冲突,孩子是有能力解决的,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解决。譬如有次我们在草地上玩“老鹰和小鸡”的游戏,乐乐和周周争着当老鹰,我们和乐乐的爸妈都在旁边没吭声,看她们怎么办。
周周和乐乐商量,“乐乐,要不你先当老鹰,然后再轮到我当老鹰?”乐乐想了一下说:“还是先你当老鹰,我当母鸡吧。”俩人一谦让、一商量,问题就解决了。
还有一次,思思来家玩,周周拿出蒙氏教具和思思一起操作,可思思不知道怎样操作,拿走了周周的一块三角形。周周让思思还给她,思思怎么也不愿意,最后周周不知道怎么办就哭了,她边抽泣边说:“我不要思思这个好朋友了。”思思不示弱,“我要把周周丢到垃圾桶里去!”几十秒钟后,周周似乎想通了,拿了一块三角形给思思(主动和解)。思思小声说:“谢谢周周。”真是“礼尚往来”呀!
不过,对于个性强的孩子和个性弱的孩子,不能搞一刀切,引导方式和侧重点要因人而异。对强悍的孩子,要侧重引导孩子注意友好和谦让;对温顺、柔弱的孩子,要侧重引导孩子懂得自我保护、维护权利。
有家长问:“我的孩子性格比较柔弱,要不要让个性柔弱的孩子独自面对冲突?”我的回答是“要”,但是要注意方法。
对于柔弱的孩子来说,家长越是一遭遇冲突就冲过去保护,孩子就越是依赖家长的保护,从而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但是,在孩子遭遇冲突时,家长不能直接生硬地让孩子自己解决,然后撒手不管,这样会让孩子觉得非常孤立和无助。
晓晓原来就是这种懦弱的孩子,与小孩发生矛盾、冲突时,就习惯性地找大人解决问题;被小朋友欺负了,她觉得委屈,但也只会眼巴巴地望着大人,不知保护自己
在晓晓住在我们家的几个月里,我给她尊重和自由,同时强调规则,让她懂得:任何人都必须遵守规则(比如给她的零食就是她的,周周有周周的,周周的吃完了,找晓晓要,晓晓要是不想给周周,就不给,周周哭也不给)。
只要遵守规则,不必做无谓的谦让;和同伴发生冲突时,我们不要先动手攻击别人,但是如果被别人攻击,我们有还击的权利。
遇到别人侵犯晓晓“权益”的时候,我鼓励晓晓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解决和小伙伴间的冲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晓晓慢慢有了变化,从最初的犹疑不决到后来的理直气壮,掌握规则后的她不再被别人左右,玩具被抢一定会夺回来。
别人欺负她时,她会抓住别人的手阻止对方继续攻击,并且“警告”对方,“你再打我的话,我就还击了。”
有的家长见孩子被欺负而不还击就焦虑不安,数落孩子“你怎么这么老实”,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深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没用,导致孩子更加畏缩。对于弱势的孩子,我们应耐心等待孩子鼓起勇气去解决和同伴间的冲突,不能操之过急。
有家长问,孩子总是被别的孩子欺负,不是被打,就是玩具被抢,她希望孩子做到“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知这个度如何把握?
对于“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是这样认为的,在孩子遭遇对方攻击时,孩子有还击的权利,但是不意味着家长就必须让孩子对别人打回来。
孩子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面对实力相当的,面对比自己弱小的,面对比自己强悍很多的。是还击?是逃跑?是求助?孩子其实有智慧学会审时度势的,我们不必怂恿孩子一定要还击,如果遭遇非常强悍的对手,那样可能会招致更大的伤害。
周周4岁的时候,遇到别人“侵权”会权衡一下,如果对方块头高大,她寻思着自己“斗不过”时会寻求好朋友的帮助。
一次,周周坐在篮球场的石凳上,一个个头比她大的孩子把她挤开了,周周很生气,对那孩子说:“这个凳子是我先坐的,你不能挤我。”那孩子挑衅地看着周周,仍然坐在那儿。周周转头把好朋友思思找了过来,思思大声对那孩子说:“这里是周周先坐的,你不能挤她!”
两个小朋友的力量大呀,那个孩子让开了。还有一次,周周从幼儿园回来告诉我,小华打了她,她还击了,但是她打不过小华,童童帮她了。
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如果成人干涉得少,他们自然会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渐渐寻求到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对于弱势的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放手,千万不要保护过度。
同时,在孩子遭受委屈、被人“欺负”的时候,父母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接纳孩子的委屈、害怕,但家长的表情一定要轻松,不要觉得受伤害或心疼,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这是件多么大的事情。
孩子之间推一把、打一下,大多是没有多少恶意的,当然也有少数孩子以大欺小、以强欺弱、霸道蛮横。遇到那些“少数孩子”时,我们要给孩子打气,要鼓励孩子勇敢地保护自己。
如果由于实力悬殊,在孩子经过努力之后实在无法解决时,家长要站出来维护,给予孩子最强有力的支持,让孩子感觉他不是孤立无援的,爸爸妈妈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我们不可能护卫孩子一生一世,有朝一日孩子总会离开我们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会自我保护和沟通协调是孩子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当孩子还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时和同伴发生些小冲突其实是锻炼孩子的机会,不是坏事情呢。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第一:越怕吃亏的孩子越吃亏。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担心:如果我的孩子被别人欺负了,他不会还击,将来长大了怎么办?这个社会可是很现实的,他怎么生存呢?我们可以理解这样的一种心情。有的家长正是有了这样的担心,所以就教育孩子,如果别人打你了,你就打他。这样的一种担心,一种教育,反而起了一个负的作用。其实在现实中,有时候越怕吃亏的孩子越吃亏。在整个集体中,大家喜欢的是和大度的、宽容的孩子做朋友。所以作为家长还是要更多地去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待人,在孩子以后的人生中,他(她)会受益于这一良好品质的。(当然家长首先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哦!)
第二:孩子之间的矛盾,家长尽量少参与。
孩子之间虽然才吵了嘴,甚至打了架,可是一眨眼的功夫,他们又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玩了,又是好朋友了。孩子就是这样,他们是不会记仇的,刚刚还生气得要命,可一会儿他们又好了。如果大人掺和了进去以后,反倒复杂了、麻烦了。将来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大家必须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孩子才能适应这个竞争的社会。爸爸妈妈们可以尝试把这些解决小矛盾的权利交到孩子手中,让他们学习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希望孩子将来能解决大矛盾,不妨从现在开始就引导他去学习解决哦! 第三:不要大惊小怪。孩子们之间的摩擦犹如天上的闪电,来得快去得也快,往往脸上还挂着泪珠,又和好如初了。所以,父母如发现孩子间发生摩擦,不要惊惶失措,也不必大惊小怪,要冷静、理性地对待,不要让孩子觉得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第四:不当裁判员。父母在孩子的“气头”上,不要当裁判员。既不应袒护,也不要斥责。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很重要。 第五:问清原因再讲道理。父母把孩子带回家后,待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再问清摩擦原因,平心静气给孩子讲道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9-23
是之间的矛盾,家长要处理的话,首先要分清楚原因。有谁没有理就该批评谁。向对方道歉。
第4个回答  2020-09-22
首先要了解孩子是因为什么发生的矛盾,针对于这个矛盾给孩子做讲解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解决。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家长怎么处理
(1)如果事情较严重,应与老师和对方家长共同商量解决之策。(2)如果责任在自己,应主动向对方道歉。(3)如果责任在对方,应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一种错误行为,以防止孩子模仿。(4)如果是原则性问题,要引导孩子学会用适当的方法争取自己的权益。2、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有的父母在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时,...

两个孩子发生矛盾了怎么办?
1、沉着冷静面对 先让孩子冷静下来,自己更要冷静,不要急于下结论发脾气。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作出公平公正的判断。并告诉孩子: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不管谁对谁错,重要的是接下来该怎样相处。2、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孩子都是在发生和解决矛盾中成长的,所以家长不要任何事情都掺合进去,这样容...

当和孩子发生矛盾时家长该怎样做
1、不要纠结对错 当和孩子发生矛盾时,父母觉得是孩子的错,孩子觉得父母也有错,所以才会产生矛冲突。此时,父母不要再纠结是谁对谁错,而是需要冷静一下,去专注于如何化解矛盾。之后再去分析讨论这个问题的对错。2、不要随意批评孩子 家长要摆正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虽然自己是父母,处于掌控地位,可以...

孩子们之间有矛盾父母该如何正确处理?
1. 倾听双方的观点: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每个孩子对矛盾的描述和感受,理解他们的立场和观点。这样可以帮助父母了解问题的本质,并避免偏袒任何一方。2. 鼓励沟通和解决: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积极的沟通,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同时,父母也可以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但不要代替孩子们做决定。3...

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家长怎么处理
1、保持冷静:首先,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被情绪左右。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家长要学会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避免过度反应或偏袒自己的孩子。2、了解情况:其次,家长要了解情况。与孩子沟通,听取他们的解释和看法,了解矛盾的起因和经过。同时,也要与老师或学校管理人员沟通,了解他们对矛盾的处理...

孩子们之间有矛盾了家长该如何解决?
当孩子们之间出现矛盾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1.保持中立:家长应该避免偏袒任何一方,以免加剧矛盾。要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公平和尊重。2.倾听双方的意见: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了解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立场和需求。3.提供...

当孩子间有矛盾冲突时,家长如何处理
当小孩之间的冲突发生时,大人可以介入帮助解决问题,但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适当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建议:1. 留给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时间:当孩子们之间出现冲突的时候,大人可以给孩子们一定的时间自己去协商解决问题。孩子们可以学着对问题做自我反思,并自己找到解决方法。2. 管理孩子们的行为:大人可以...

父母如何正确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
父母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保持中立:不要偏袒任何一方,要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们认为你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从而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2.倾听双方的意见:给孩子们一个表达自己观点和感受的机会,让他们知道你在认真听他们说话。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小孩之间出现冲突时,家长该如何教育?
1. 保持冷静: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首先保持冷静,不要因为孩子的冲突而变得激动或焦虑。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问题,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 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倾听他们在冲突中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3. 教育孩子学会沟通:家长...

孩子之间闹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处理?
孩子之间闹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处理 一、平复情绪,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尤其是感觉自己孩子受到了欺负时,家长很容易情绪失控,于是很难冷静思考,更别说解决问题了。因此,家长们在遇到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先平复好自己的情绪,此外也要平复孩子的情绪,通过孩子的诉说或其他途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