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经历了哪些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特点

如题所述

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个循环的过程,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

  新一轮工业革命即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以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

  《经济学人》今年4月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描述了目前正在发生的由技术引领的制造业的深刻变化。而美国著名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版,也论述了由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融合导引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引发广泛关注。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探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些学者较早分析了其对员工、收入和研发等微观层面的影响。赫尔夫戈特(Helfgott)分析了新技术对工人在企业中地位的影响。他认为,正风靡美国产业的新技术,推动着工作场所的转型,团队中的工人变得更加重要和自治,身负更多责任。格林伍德(Greenwood)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经济体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会在初期降低生产率,扩大收入差距。莫维利(Mowery)分析这场革命对产业研发结构带来的影响,他认为自1985年起,美国的产业研发结构由大企业主导的封闭式创新走向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开放式创新,非制造业企业成为研发投资的重要来源。

  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真正兴起和全球化传播,则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息息相关。具体来说:一是至20世纪80年代,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持续生存带来了危机。二是化石燃料驱动的原有工业经济模式,不再能支撑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一种使人类进入“后碳”时代的新模式。三是欧盟的推动和媒体的传播。2000年起,欧盟就开始积极推行大幅减少碳足迹的政策,以加速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转型。未来学家里夫金全面分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球性影响,他提出互联网、绿色电力和3D打印技术正引导资本主义进入可持续、分布式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目前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述有两种,一种以杰里米・里夫金为代表,一种以保罗・麦基里(Markillie,《经济学家》编辑)为代表。

  杰里米・里夫金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有比较长期的研究。他认为,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能源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结合导致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而且迫在眉睫。它有五大支柱:1、向不可再生能源转型;2、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4、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调剂余缺,合理配置使用;5、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所需电源来自上述电网。

  保罗・麦基里长期关注制造业技术和数字制造的发展。他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数字化革命,将带来制造模式的重大变革,大规模流水线制造从此终结,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第三次工业革命甚至还可能带来反城市化浪潮,取代城市化生活的将是一种分散、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方式。

  归纳起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以上两种路径,它们各有特点,但殊途同归,即人类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根本性的变革。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

  以3D打印为例,这种新型数字制造技术,可能会导致一种新的高智能数字制造装备产业的形成。我们今天想要生产一个不锈钢杯子,或需要模具,整体浇注而成,或剪切钢板延压而成。3D打印机也可以生产杯子,但它是在微电脑控制下进行一层层“打印”,把材料堆积起来形成的,这里有材料的创新,也有包括黏合在内的整个制造技术的创新。“所谓的打印总是被一个电脑所控制,人们可以用各种程序来规定打印的具体方式和步骤。”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表示,相比生产大规模标准化产品的模具制造,3D打印可以在一定约束下随意生产制作个性化产品,可称之为大规模定制制造模式。从3D打印来看,大规模定制制造的好处在于:第一,完全适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3D打印是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随时在电脑上操作的,完全适应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偏好,可以使消费者对生活更满意,幸福指数更高。第二,节约了成本。3D打印没有铸造、裁剪等造成的边角料浪费,定制以后也不产生产品库存,可以在减少碳排放和原材料消耗的前提下,保持更高的生产效率。第三,3D打印的运用还会改变人们的交易方式。从前,消费者都是在店里挑选、购买已经生产好的商品,现在则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在“打印店”定制,边生产边体验,及时获得自己喜欢的产品。

  罗百辉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以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五大特征:

  1、能源生产与使用革命。我们目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生活消费方式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已经逐步进入枯竭期,需要在理念、技术、资源配置、消费习惯、社会组织等诸多方面转型以开发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之一,里夫金构想了这一变革。

  2、生产方式变革。现在的生产方式是大规模标准化、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方式;新的生产方式,是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方式,标志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具体来说,第一,今天的互联网既是信息平台,又是交易和生产控制平台,当然它还是娱乐和社交平台;第二,智能化意味着智慧型计算机嵌入到制造设备中,从而使生产设备能够更快地自我反应、计算判断、分析决策和操作;第三,过去,定制品数量非常少,但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条件下,个性化产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甚至部分已成为现实。

  很显然,相比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模式,新的模式将有诸多优势:资源节约,原材料使用仅为传统生产方式的1/10,能源消耗也远低于化石能源时代;生产成本低,互联网信息的运用和自己动手生产,都降低了产品生产的成本;交易费用低,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定制交易,交易费用几乎为零;流通费用低,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可以节约大量流通成本;消费者的满意度提高。

  3、制造模式变革。制造业主流制造模式从削减式转变为叠加式制造,这一变化本质上是制造业数字化带来的。削减式制造,先要铸造毛坯,切削加工,再做成零部件或产品;数字化叠加式制造则是快速成型,“打印”出来的。

  4、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我们现在的生产组织方式为“集中生产,全球分销”,先要盖厂房,从全世界采集原料,生产后再运送到各地销售,运输成本高,信息搜寻与交易成本都很大,浪费不少资源。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则不一样,它叫做“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它不需要今天这样的工厂,只需要3D打印机就可以真正做到本地生产、本地销售。

  5、生活方式变革。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购物在3D打印店里就能完成,这才是真正的体验式消费,边消费边生产。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家用3D打印机,像从前那样自给自足,这就叫做反城市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再工业化”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个主要特点是美国和欧洲经历了“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世界制造业总量的比重都持续走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2790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000亿美元。期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1856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93%降低到18.20%。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490亿美元增加到614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8.91%降低到6.02%。法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400亿美元增加到268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02%降低到2.63%。英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260亿美元增加到231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52%降低到2.26%。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330亿美元增加到1923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78%增加到18.85%。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在规模上追赶和超过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过程。1980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远低于美国和德国,与法国、英国相当。但199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较快,制造业增加值先后超过德国、美国等世界制造业强国,2010年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中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们在高端制造技术比如数字制造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从概念来说,《韦伯大词典》对“再工业化”的解释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增长。从历史文献来看,“再工业化”概念最早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家艾米泰克,主要是针对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遭遇的经济问题――过度消费和投资不足损害了美国的生产能力。他认为,解决之道就是通过“再工业化”吸引大量投资,将新技术引入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恢复美国经济的增长。

  在全球经济今天正迈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融合日趋加深,生产能力的复苏与增长必然是奠基于新的生产方式之上,即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这是理解当前“再工业化”的关键。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个循环的过程,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必然会对全球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欧美发达国家意图通过“再工业化”,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希望通过制造业数字化技术发展的领先,继续保持在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解决服务业的虚拟化和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而这个脱节可能就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二是通过“再工业化”推动欧美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特别在再生性能源开发、智能互联网发展方面,通过立法、政府资金投入补助等,使美国等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体系、社会生活方式等发生根本改变。

  三是用新的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重新定义、整合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传统制造业的制造模式,降低单位劳动成本,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四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创造新的产业。我们知道,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力量强,创新能力强。很多新兴的产业都首先源于欧美,继而领先全球,迅速产业化以后,再在全球市场上扩张。美国不仅善于创造新的产业,还善于创新商业模式,这可能成为“再工业化”的中坚力量。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24
楼上回答的很专业!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经历了哪些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个主要特点是美国和欧洲经历了“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世界制造业总量的比重都持续走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上升。要求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欧美国家虽然在“去工业化”过程中处于劣势,他们大力扶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将有可能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2分)(2)...

历史上到底发生了多少次国际产业转移,有人说4次有人说5次,到底是哪5...
第一次小高峰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等轻纺产业,向外转移的目的是确立资本密集型的钢铁、化工、汽车、机械等产业在国内的主导地位,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是东亚“四小龙”。第二次小高峰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转移的产业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

跪求以 “制造全球化”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你如何看待它对于工业发展...
传统的制造业全球化方式有: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它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给东道国或其它国家。其特点是:自己拥有生产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

十三五时期,国际形势会有哪些变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制造业快速崛起。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代表...

跨国公司生产方式的演进:跨国公司演进的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国际制造业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结构变革,在不少产业领域,产业组织开始从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结构向垂直分离结构演进。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PC业开始,直至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电子、汽车、家电、通讯设备、飞机、医药、服装等制造业领域,众多国际品牌制造商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规避市场不...

世界近现代史四个时期的阶段特征和主要内容
1、经济上: 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40 年前后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世纪中期,法、美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以后,俄、日也开始了工业革命。 2、政治上: (1)欧洲封建君主们在...

归纳一下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特点及影响(越详细越好)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大量的低成本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从中国的外 ...
到了 20 世纪,大英帝国日渐衰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后来居上,取代了英国成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工业发展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感受到,所谓“世界工厂”,就是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基地。其主要特点是: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水平、...

当今世界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范围更广,也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从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内部发展不平衡造成美国一枝独秀的局面被美、日、欧三个经济中心的格局所代替。目前在新经济的驱动心,美国的国际经济 竞争力仍雄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