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行业的兴起和增长是"教育产业化”的一个现象吗?

教育部反复强调反对“教育产业化”,但是现在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它属于教育产业化的一个现象吗?还是只是教育市场化的一个现象?产业化和市场化两者在教育培训行业上有什么体现?

教育产业的理念大致出现在1980年代中期,理论界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长达十多年,反对者主要从教育的公益性出发,在价值层面质疑产业化、市场化的主张;支持者强调教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产业的发展是无可争辩的基本现实。最近,教育部负责人严词否定“教育产业化”的提法;由于现实教育中的种种乱相,饱受其苦的家长和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强烈声讨“教育产业化”。显然,教育产业化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是混乱而面目不清的,有必要作一番疏理。

一、“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之争

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并不“邪恶”。在计划体制下,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进而认为教育只能由政府投资举办,形成国家垄断、包办教育的困窘局面。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的引入,使我们认识教育既具有公共性,也具有私人性,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提供的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公共性部分由政府购买,私人性部分作为个人的自我投资,由受益者个人购买。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也具有提供教育服务的交易性质。对国家而言,教育不仅是一种公益事业,还是具有很高经济回报率的战略产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打破封闭,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建立经费多样化的渠道。

1980年代发达国家以及最近日本被称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即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改变政府干预过多的治理模式,增强高校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其主要内容包括:减少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资比例,增加非国家的(包括市场、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强化高等教育与私营经济部门和工商界的联系;加强私立-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扮演的角色等。

在许多国际组织的统计分类中,教育均被列为“服务产业”、“第三产业”。在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教育被明确列为第三产业,而且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决定》提出要以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对包括教育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它被主张教育产业化的意见引为最重要的论据。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基本态度,是承认教育具有产业属性,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留学教育等。但从维护教育公益性的角度出发,反对提“教育产业化”,认为所谓“化”,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意。

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教育具有某种产业性质,教育需要引入部分市场机制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个人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等概念应当说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教育产业化”,在这些方面是具有共识的,争论主要在教育产业“化”与不“化”的认识上。我认为这种词语之争其实并没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反而削弱了我们对这一进程的实际关注。

虽然我们的官方政策没有提“教育产业化”,但事实上“产业化”的问题之严重,是那些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国家所没有的。一种理论的现实命运,并不是由讨论或表态决定的,而取决现实的社会需求、价值导向和利益博弈。

二、“教育产业化”的现实表现在事实的层面上,究竟哪些行为、内容属“教育产业化”,同样众说纷纭。大家在使用这一词语时的所指其实是各不相同的。

狭义的理解,它主要指在学校举办企业、科技类和服务类的校办产业。中小学的校企在1980年代红过一阵后,大多衰落不振。在1990年代全民经商的气氛中,高校掀起大办校企的热潮,一时公司林立,教师下海,蔚为大观。至2000年底,全国近400所高校共有科技企业近2100家。至2001年底,全国高校已有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33家,其中在上海、深圳两地上市的公司29家,总市值约占深、沪两市市值总额的3%左右。

这一成就背后的事实是北大方正、清华同方那样的企业屈指可数,大多数校办企业都是不赚钱的,高校深感风险巨大,无利可图。由于企业运作不规范,校企不分、产权不明晰,造成校企“小的亏了,大的跑了”的骑虎难下之势。尤其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冲突,商业化价值对大学精神的侵蚀和对教育行为的扭曲十分明显,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2001年8月起,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校企改制试点,明晰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并最终使校、企完全分离。宣告了这一政策的终结。

发展教育产业也指发展民办教育、发育教育培训、留学教育等教育市场。的确,民办教育本来应当是教育产业化最重要、最主要的力量。尽管近十年来民办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非常弱小。2002年,民办小学在校生仅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83%;民办普通中学在校生占0.9%,职业中学在校生占1.25%。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在校生32万人,仅占高校本专科生在校生总数的2.2%;即便将各类民办高教机构的学生都算上(包括大量高考落榜补习者),也只占9.6%。无论与1950年时的规模、水平还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相比,几乎都不具有可比性。民办教育缺乏与公办学校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产权不明晰和难以保障等等,成为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广义的理解,教育产业化泛指利用市场手段扩大教育资源、利用市场机制“经营”教育的各种举措。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和缴费上大学。中国农村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主要通过集资办学,所谓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农民自己为自己埋单而支撑的。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学校实行“一费制”,许多地方义务教育陷入难以为继、前所未有的困境。1997年全国高校实现“公费生”和“自费生”并轨收费,高校学费标准从1998年的1000余元快速攀升,目前多为4000-5000元以上,加上其他各种费用和生活费,大学生实际支出的费用要高得多,大约相当于一个城市职工一年的收入或两个农村劳动力一年的收入。由此,导致大学出现约占学生总数20%左右的“贫困生”阶层,每年都有家长因缴不起学费而自杀的悲剧发生。虽然国家有“奖、贷、勤、减、补”等五种方式帮助贫困生,但作为主体的国家助学贷款因种种原因难以大面积推进。

不难认识,近年来教育产业的发展是有其正面价值的,如教育培养能力扩大、效率得以提高,教育经费的来源更为多样化,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概念已经形成,教育市场和教育的选择性开始出现,学校与政府、社会和学生之间的新关系开始建立等等。

但这一进程的弊病和代价同样巨大。教育资源短缺形成的巨大市场与陈旧落后的体制相接,出现了种种“寻租”活动,致使教育行为扭曲,教育腐败丛生。各种价值模糊、产权暧昧的“改制学校”,如“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的学校,实行“一校两制”的“校中校”、“二级学院”等等,利用国有资源和名校品牌大赚其钱。社会腐败风气对学校、教育的侵蚀,连年发生的高考舞弊案、学术剽窃案、“注水文凭”、逐渐制度化的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人为制造的“择校热”和巨额的“择校费”,以及严重的教育乱收费等等,导致学校的功能、面貌变异,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社会舆论对“教育产业化”的强烈批判和否定,正是基于这种最宽泛的认识,即把学校围绕经营、创收等产生的种种怪事乱相都归于“教育产业化”名下。由于教育产业、高等教育市场化在理论上毕竟具有特定内涵,因此我更倾向于将上述弊端归因于“单一财政视角”的改革所导致的后果,这是我们当前特别需要认识和辨析的。

三、对“单一财政视角”教育改革的反思

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多年来教育界推行的是一种被称为“财政视角”的改革,或者说是一种“经济主义路线”的改革,其主要动机为弥补教育经费短缺,兴奋点围绕着创收、经营、转制、上市、产权、市场化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而缺乏对教育公平、教育品质的关注,经济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教育话语。因此,现实生活中出现这样强烈的反差:一方面,教育的数量增长、规模扩大,人们受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多;与此同时,教育越来越昂贵,越来越“豪华”,享受“优质教育”越来越成为金钱和权力的较量。一方面,各级教育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与此同时,出现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行为失范,以及教育品质的恶化,公众对教育的评价降至20年来的最低点。

“单一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的局限性和后果已经彰显。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反思,重新认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规律、基本价值,认识在市场环境中政府的教育职能和行为定位。

1.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维护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警惕和防止市场价值对教育功能、教育价值的异化,保持教育的人文性、公正性、纯洁性已经成为对现行教育的一个基本挑战。不能不看到,一些学校被迫的创收压力正在变成主动牟利的动力,并形成某种利益集团(最近北航招生丑闻即是一例———编者注)。在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活动中,有的地方将重点学校作为地方财政的财源;许多地方通过政府干预,用借贷等方式创办完全脱离中国国情的昂贵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建一所高中动辄花费几千万元、一亿元、两亿元甚至更多),用高收费的方法将债务转嫁给学生家长。类似地,如果私立教育以营利为目的是不合理的,那么用政府经费举办、拥有优质资源的公立学校,大规模公开牟利的行为难道是可以允许的吗?

我们需要重温渐被淡忘的教育宗旨和教育方针,认识现代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的道德基础,认识义务教育和公立学校的本质功能,需要重申作为人类文明成果、世界各国共同遵循的教育价值,尤其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价值,从而避免教育改革蹈入目中无人、惟利是图的价值真空。

2.明确政府的教育功能定位。

政府最主要的教育责任,是依法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义务;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建立和维护市场环境中的教育秩序,以及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其他措施保证教育公平。多年来教育经费不足的现实是迫使学校自谋生路、教育走“产业化”道路的根本原因。解决教育经费危机的根本之举是政府承担自己的教育义务。邓小平曾说过,“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是至今仍未真正实现的小平同志的遗愿之一。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甚至不惜降低一些经济增长速度,把义务教育、农村教育搞好,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现代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政府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这几乎是没有例外的。教育不能“劫贫济富”,没有一个政府是以扶持强者、制造和拉大差距作为教育政策的。用倾斜政策人为制造和扩大学校差距制造“重点学校”,以及移植泡沫式房地产开发思路,将制造豪华、昂贵的“优质教育”作为政绩工程和既得利益,是一种典型的反教育行为。需要真正贯彻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方针,而不是只当作一句时髦的口号。

3.提高教育效率的根本之举是改革宏观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旨在提高教育效率、扩大教育资源的“教育产业化”,由于在高端和宏观上教育资源没有放开、政府垄断没有打破的情况下,将危机下放到终端,让学校、教师在微观上去“搞活”,因而必然是畸形的和不健康的。提高教育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打破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吸引社会资金向教育的流动,把教育办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建立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促使民办教育的良性发展。

此外,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垄断、包办高等教育。正如不少学者建议的,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一个可行的选择是政府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优秀高校,让一部分高校转制,将节余的政府教育经费用于支持义务教育。

4.提高教育效率、改善教育品质需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包揽过多,教育管理、教育决策中行政化、长官意志主导的弊病严重,它与扭曲的教育市场的结合,极易成为教育腐败的温床。因而,有必要使教育改革走出单纯的财政视角,进入更为实质性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在现行制度环境下,促进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冗员冗政,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参与的民主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教育成本和提高效益;也是在市场环境下改善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追问

那您对教育培训行业怎么看?教育培训行业与教育产业化的关系如何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教育培训行业的兴起和增长应该说与“教育产业化”不是一回事,那只是教育领域的一个补充。
  “教育产业化”一般指的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式以产业化进行运作,把盈利当作正常的主要目的,如此即产生许多问题,其不合理性和社会效应的后果比较严重,因此遭到许多有识人士的批评与抵制。
  而教育培训行业则一般是上述传统教育领域之外的专业应用技能方面的补充教育,且多为针对成人的技能教育,这在其他国家都有,也基本都是产业化的,与先前提议搞而遭遇大家诟病的在义务教育和传统高等教育上的“教育产业化”是不同的事情。
  就是说,传统教育领域不应搞以盈利为目标的产业化,而技能教育领域则无妨。这是本人见解。
第2个回答  2012-12-21
这个问题就像你说的,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很多事物已经成为产品大包出售,渐渐的,失去本意,但相信不论是产业化还是市场化,终究还是有本意出售,如果说是看法,只能说在社会里有些人,立场不坚定就抛弃了原本的初衷,把一些美好的事情,变得丑陋! 个人看法,
第3个回答  2012-12-16
行行出状元,不应该去粗暴的制止,应该去引导。
我是干网吧的,见过的这样的孩子挺多,其中有一家的孩子父母做的挺好,我和你简单的说一下。
她家父母的做法是,既然你很喜欢交往朋友,并管理一个家族,如果你能证明你有管理能力,做父母的就不在组织你管理一个虚拟的社区家族,并且提供相对的帮助。
她父母给她的目标是(她管理的是游戏家族),用她的家族里都爱玩游戏的特点,拉拢一部分人去玩某个游戏,她们家族在这个游戏充值的钱 返给管理者10%-30%的佣金,不到两个月她挣了3万多。
现在这个孩子管理着10多个家族,给某游戏公司做网络营销顾问,固定工资8000多,还不算自己的提成,唉,才21岁,比我挣得都多,羡慕眼红。

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的区别
1、教育产业是指教育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包括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等方面。教育产业化则是指将教育作为产业来发展,将教育资源、教育服务以及教育机构等要素进行整合,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教育的经济活动属性,而后者则更注重教育的经济效益和...

教育产业化是什么意思
教育产业化是指将教育视为一种产业,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手段来发展和管理教育,使教育具备产业属性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教育产业化的模式下,教育不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或慈善事业,而是成为了一个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这意味着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提...

教育产业化是什么意思
教育产业化是将教育的各个层面与产业运作的理念相结合,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推动教育的发展。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涉及到服务的提供、资源的配置以及经济效益的考量。二、教育产业化的主要特点 1. 市场化导向:教育产业化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教育内容、专业设置等,以满足社会经济...

教育产业化是什么意思
教育产业化,本质上是将教育视为一种产业,它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这种观点认为,通过教育投入可以驱动教育经济的增长,提升教育事业的发展效率。然而,教育的产业性并非简单的市场化,而应该在合理范围内运用经济学原理,如市场需求、资本投入、产品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等。在实施社会主义...

教育产业化是什么意思?
教育产业化是一个让教育领域更加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概念。它强调的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通过现代商业手段促进教育发展。因此,教育产业化注重教育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建立现代化的教育市场体系,通过投资、资本、人才和科技,将教育变成有形的、可操作的经济活动。实现教育产业化的前提是市场化改革。教育市场化...

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异化现象有哪些?
1. 教育产业化:在新时代,教育被视为一种产业,追求经济效益,而非仅仅关注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现象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商业化倾向明显,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的根本目的。2. 成绩唯上化: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导致学生...

四问校外培训乱象,如何看待教育被产业化?
教育不应该越来越产业化其实我们想要给孩子去报一些补习班也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想让学习学习更加的优秀。可我们要知道的是,如今有很多的校外补习班并没有任何的有权威的老师。这种补习班只是在叫孩子去写作业,让孩子换了一个地方写作业而已。其实我认为还是不建议孩子在放学,或者是星期六星期天...

如何理解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的理念大致出现在1980年代中期,理论界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长达十多年,反对者主要从教育的公益性出发,在价值层面质疑产业化、市场化的主张;支持者强调教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产业的发展是无可争辩的基本现实。最近,教育部负责人严词否定“教育产业化”的提法;由于现实教育中的种种乱...

教育产业化是什么意思
教育产业化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

产业化教育是什么,不是教育产业化
3、稳定阶段:是指商业化运作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整个产业全面盈利,生产规模依旧保持增长的势头,但是趋于稳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技术成熟,分工专业化、区域化,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及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群链结合发展模式;产品多样化、差异化,国际化;行业标准系统化;市场成熟,趋于饱和状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