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人越亲越不讲理,和喜欢的人保持距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6

当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那么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因为差异会造成误解、隔阂。

如果两个人感情关系亲近密切到没有隔阂,那几乎被公认为是一种完美关系,我们把这称之为亲密无间。

但马未都在一个节目中提出了他的观点, 认为越亲的人越不讲理 ,在如今的人际交往中,这并不利于人际关系良性的发展,他觉得再是喜欢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何处理亲近关系,这是一个常被人忽视、又极为重要的问题。

马未都所说确实不无道理,"不讲理"这三个字,如今出现频率最高的,恐怕都是由关系亲密的人说出口,而越亲越不讲理这件事,人们一方面苦不堪言,却又除了抱怨几句再无计可施。

越亲越不讲理这件事发生得有多么频繁呢? 婴儿尚在襁褓整夜哭闹, 新手爸妈会抱怨还不知道"理"是什么的婴儿"这孩子怎么不讲理"。

小学门口会有孩子拿着考卷和爸妈说"你们大人不讲理,这次明明就是试卷太难了才考得差";恋爱中的男子被女友查行程查得不耐烦了会说"你不要无理取闹了,我能去干什么呢"。

丈夫抱怨今天的菜盐放多了, 惹得妻子说"你怎么不讲道理,我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的"。

朋友相亲时说"也没什么道理我们就是很投缘",相恶时则讲"这种不讲道理的人我没法和他再做朋友"。

等到老了,人又渐渐变得像个婴儿,这时候就由曾经被说不讲理的婴儿来说父母"你怎么不讲理,一把年纪像个小孩一样"……男女老幼,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人对亲近关系的人说" 你怎么不讲理 "。

人们虽对此很苦恼,但若让他们动真格、 因为"不讲理"而结束一段亲密关系 ,大多人都仿佛经历了剜心之痛,连忙摇头。

比如说出生在重男轻女家庭里的女孩,虽然受到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但很难去真的与这个家庭切割,所以才会被人说"扶弟魔"。

比如劈腿、出轨这些背叛爱情的行为被发现后, 还是会有人不舍得分手离婚 ,自己默默忍气吞声,所以才会被人说"被PUA";比如《最佳损友》,哪怕是已经成为最陌生某某,还是要写一首歌怀念昨日最亲的旧友。

通常人们对于此都没什么办法,埋怨几句或发个帖子吐槽,但也有恶劣的,打开法制频道和 社会 新闻。

其中不乏因为"不讲理" 父子兄弟成仇、夫妻反目、朋友离间 ,最后同归于尽酿造惨痛结局的案例。

没有浓烈的爱哪来极致的恨,而浓烈的爱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以长时间的接触、尽量缩小隔阂来培养,所以,开始有人觉得,与其让亲密无间把彼此都伤得体无完肤,不如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大家至少还能有些体面。

但人不是一开始或一夜之间就不讲理的 。往往是在交往之初呈现给对方的都是最理想的形象,渐渐把对方纳入自己的领地后,就开始不修边幅、不讲理,渐渐把对方视为自己,就不去换位思考、就强人所难。

关系亲密了,距离就近了,因为距离太近,所以知道对方的痛点、弱点,伤人的时候下手最狠、最切中要害;因为距离太近,这个人站在面前一目连染,渐渐对这个人失去新鲜感、失去兴趣。

所以想"人生若只如初见",那或许就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人际交往需要保持距离,其实这并不是个新潮的观念。

古人讲求中庸之道, 对于人际交往也不例外,所以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用相敬如宾来形容好的夫妻关系。

将距离之美描绘得最缠绵悱恻莫过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苦苦追求却又始终得不到,爱是那么痴缠,又是那么朦胧。

可人际交往中确定什么是合适的距离是个大难题, 太远就疏,太近则迫 ,每个人存在差异,所以亲密关系交往法则也会有差别,但有三点,应该是必要的。

首先要给彼此的尊严留距离 。最亲密的关系应该是血浓于水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很多人习惯打压式教育。

但这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很容易将孩子的尊严和脆弱的心全部击垮。有部教育题材的电视剧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它所描述的是扭曲的亲子关系,以此来反映高压 社会 下忽略个体差异而追求单一的成功价值,是不利于孩子身心 健康 和家庭和谐的。

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品学兼优的林茉莉在家中坠亡后,使得这个家庭表面的平静被打破,她的母亲一直不愿相信,并千方百计寻找真正的死因;

通过一个 科技 装置,她看到了女儿的记忆,原来害死宝贝女儿的,不是女儿喜爱的文学、不是早恋,而是自己这个声称为了女儿可以牺牲一切的母亲。

小时候她问女儿想成为什么, 茉莉说收银员, 被她痛骂没出息,说要讲会计师;长大了客人问茉莉将来要做什么,她直接替女儿回答说要去留学读博士。

茉莉在一旁沉默不语;茉莉读小说,被她全没收说看这种书你对得起我吗;茉莉写小说,被她讲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

她在家里安装摄像头监视女儿的一举一动,她把女儿上锁的日记撬开并嘲讽茉莉的少女情怀;敏感的茉莉为此非常痛苦,但她不能报复为自己牺牲了事业的妈妈, 于是她选择了报复自己。

茉莉的母亲把"亲密无间"的爱变成了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究其原因是她用爱绑架了女儿的人生、抹杀了女儿的价值和尊严,她的爱不留一丝空间、没有任何距离,才会把茉莉逼得难以喘息。

其次要给对方的想象力留距离。 想象力关乎的是新鲜感和感受力、是见景生情,是换位思考的能力。

人因差异而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却因有了想象力,而能做到换位思考,但是,在亲密关系中,人们换位思考的意识突然严重退化,一切变得理所当然了。

这在爱情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伴侣之间,吵架时是最常用" 你们男人如何如何" "真搞不懂你们女人" 这样的话术来为自己的不耐烦、不尝试用想象力、共情力去理解对方开脱。

借口就是性别差异导致了思维模式不同;但无论男人女人,首先都是人,就有共通性,就都能通过想象力来达成一部分共识。

为什么提要求的时候能觉得别人可以理解自己而自己被要求却突然丧失了想象力的功能?无非是懒罢了,懒得拉开距离审视这段关系、这个人,懒得动脑,懒得用想象力。

最后要给亲密关系的人安全感留距离 。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安全领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全防线,当陌生人踏入的时候,警报就拉响了,踏入的人也知道该小心翼翼对待。

但随着关系日益密切,有人会忘了那个警报的存在,很容易就踩到雷区,一次还好,两次三次之后,关系就大不如前了。

其实仔细想想,特别是处理朋友这种特殊的亲密关系, 闹到绝交的或许是件大事 ,但绝不是仅仅一件事构成的,日积月累的情绪会带来不安,没有安全感,任何的关系都难长久。

历史 上最著名的绝交书是嵇康写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不满好友山涛强迫自己入仕,于是说山涛的腥臊气味熏着自己了,绝不能在做朋友了。

嵇康写这封信, 并不是他真对山涛鄙夷, 否则怎会托孤于他,只是自己的志趣不在做官,不能忍受也不能勉强,山涛踩了他的雷区,只好忍痛绝交。

理是什么,理是道理、事理,之所以把以上三项列为亲密关系保持距离的必要,是因为有尊严、懂得换位思考和不冒犯别人的所珍视的事物,做到了这三点才能成为一个讲道理、明是非的人。

保持距离就能讲理、就能处理好亲近关系,当然并不如此。距离能保护尊严,但把握不好尺度就会变成隐瞒。

距离能激发想象力, 但想象空间过大就会产生疑心 ;距离能维护安全感,但安全范围给得太广,距离就产生了疏离。

其实前文所讲的"越亲越不讲理"并不完全是件坏事,亲密无间也并非一无是处。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意思是父子之间哪怕是犯罪这样的大事,也应该为彼此隐瞒,不能去告发,就算是维护 社会 秩序也不能违背人的自然感情和伦理道德。

"亲亲相隐" 不仅在古代历朝法律中均有体现,于如今的刑事诉讼法作证义务中,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也排除在强制出庭作证的证人范围之外,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

"越亲越不讲理",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进步的体现,尊重人的正常 情感 ,有利于家庭、 社会 、国家的和谐稳定。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 自然没有绝对的人际交往准则 ,讨论讲理和不讲理、距离近还是距离远,说到底,都是为了爱。

那么如果能怨不近,恨不近,那么心就不会远,爱就不会远;想来这才是最有效的人际交往准则——用真诚的心相爱相亲。

文/南宫钦

马未都:人越亲越不讲理,和喜欢的人保持距离
但马未都在一个节目中提出了他的观点, 认为越亲的人越不讲理 ,在如今的人际交往中,这并不利于人际关系良性的发展,他觉得再是喜欢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何处理亲近关系,这是一个常被人忽视、又极为重要的问题。 马未都所说确实不无道理,"不讲理"这三个字,如今出现频率最高的,恐怕都是由关系亲密的人说出...

要是遇到个没良心的亲人 不讲理的 怎么办?
1.保持界限:马未都先生节目里说:“亲人要生,熟人要亲,生人要熟。”在面对自私的亲人,这条界限,其实就是你心里的舍和得,只有舍弃该舍弃的,才能得到该得到的,所以,亲人之间要有一定的界限距离。2.学会拒绝:自私的亲人往往都喜欢占便宜,甚至有些还心术不正,比如,你买新车了,有些亲戚的孩...

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为人处事哲学:句句经典,学到必有所成
在旧上海的十里洋场,没有一个人的人脉圈子能达到杜月笙的广度和深度,大到商界、军界、文坛的名流人物,小到地方上的帮派头领、饭店老板,他们提到杜月笙,出于敬佩也好,嫉妒也罢,都不得不说一个"服"字。杜月笙从上海的地痞流氓出身,结交权贵的方式无非是"钱"、"色"两个字,但杜月笙总有本事不给人落下话柄。 杜月笙...

梅婷女儿“打”人拒不道歉:当孩子闹脾气时,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_百度...
儿子一听不哭了,忍了一路,回家之后嚎啕大哭,还对马未都说:“我长大了绝不能让我儿子受这种委屈。”虽然很少有孩子能像马未都儿子一样将心里话说出来,但这样的委屈每个孩子都经历过,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不讲理、不听话,闹脾气时很难搞,实际上都是忽视了孩子的逻辑。大人出于自己的逻辑,对孩子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